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節選)
南村諸楊北村盧,白華青葉冬不枯。
垂黃綴紫煙雨裡,特與荔枝為先驅。
海山仙人絳羅襦,紅紗中單白玉膚。
不須更待妃子笑,風骨自是傾城姝。
……
蘇東坡晚年寫了不少詠荔枝的詩,這首詩是他在惠州初次食用荔枝後寫的。這首詩用擬人化的手法,把荔枝描寫的可謂生動形象,栩栩如生。
詩雖然寫的很好,但背後的故事卻不見得美好。蘇東坡去惠州是「烏臺詩案」後以罪官身份被朝廷貶謫去的,並且這次貶謫還是霹靂手段。朝廷連下五道詔書,往往是人還沒到貶所,下一道詔書就到了,且被貶的是更加偏遠的地方。經過這樣層層貶謫,最後被貶到了惠州。那年,蘇東坡已屆花甲之年,這樣的年紀已經打敗了同時代的很多文壇宿儒了,這樣的年紀,很可能去了就再也回不來了。
但東坡是誰?東坡是那個最擅長寫豪放詞的以豁達、豪邁著稱的可愛小老頭。這樣的逆境,不見得蘇東坡有多喜歡,但他一定很善於讓自己從這種痛苦中解放出來。不信的話,看看他的黃州之行吧。
蘇東坡在被貶謫惠州之前,上一處貶地是黃州,不能籤署公文,俸祿又低的可憐。無所事事又囊中羞澀的蘇子,不是很快就適應並愛上了黃州的生活嗎?沒有吃的就帶著家人開荒種地,買不起牛羊肉吃,乾脆就自創出「東坡肉」這樣的美味佳餚。甚至,還寫出一篇《豬肉頌》來:「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
從黃州到惠州,換了個地方,雖然遠離中原,但東坡的豁達依然無處不在。他給自己的朋友寫信,告訴朋友遠貶惠州沒有什麼了不起,就當是自己提前退休了,每日支一口破鍋,熬一點稀粥,悠哉悠哉,安度餘生。他還給弟弟蘇轍寫信,大肆鼓吹惠州的食羊骨之法。先烤再煮,後用酒浸,最後是用牙籤剔著吃,美其名曰用吃螃蟹的方法吃羊肉。這就是蘇子,從黃州到惠州,一路走來,把生活中一點點的樂趣都無限放大,這些被放大的樂趣,就成了他跨越逆境的法寶。
惠州盛產荔枝,這除了讓一飲一食皆有樂趣的蘇東坡大飽口福之外,也讓他為這一傾心之物留下無數讚歌。如「海山仙人絳羅襦,紅紗中單白玉膚。不須更待妃子笑,風骨自是傾城姝」的句子就極言荔枝的風骨之美。「似開江瑤斫玉柱,更洗河豚烹腹腴」則大讚特贊荔枝的美味,甚至可以和江鰩柱、河豚魚這兩種美食相媲美。還有「我生涉世本為口,一官久已輕蓴鱸。人間何者非夢幻,南來萬裡真良圖」句,引用的本是晉代張翰「蓴鱸之思」的典故,但蘇東坡在這裡卻正話反說,感嘆如果自己不是被貶謫到惠州,怎麼能吃得到這樣的美味呢?
當然,除了寫詩讚美荔枝的美味,蘇東坡有時也會把荔枝當做武器,借荔枝諷喻時政,縱論古今。比如他寫的《荔枝嘆》長詩,既描繪了漢唐之時地方向朝廷進貢荔枝的種種情形,藉此對民間百姓遭受的迫害深表同情。同時也鞭撻了統治者的驕奢淫逸,既借古諷今,又針砭時弊,雖處江湖之遠,卻不失其憂國憂民的赤子本色。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遠貶蠻荒之地本屬不幸,但幸有荔枝相伴,讓豪邁曠達,風趣幽默的蘇東坡陡增無數生活樂趣,東坡贊荔枝,荔枝亦成就東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