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本為何總被詬病

2020-12-25 中國經濟網

    ●教育,從來不是授人以魚,而是授人以漁。與其讓孩子懵懂無知,再一下子長大,還不如一開始就教會他們:現實總是不完美的,公平總是相對的,在此認知基礎上,學會辨析善與惡、是與非。這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讓每個人學會如何認知自己、如何看待大千世界。

    今年的中考高考剛剛落幕,又讓很多人再次感慨起教育來。

    所有課程中,最容易被人說三道四的就屬語文。不僅僅是因為母語課門檻低,人人都能嘮叨幾句,更因為這門課與萬眾期待的人文關懷、價值情操等一系列素質教育最為相關。一旦上升到這種高度,那幾乎就是說,語文課如何,祖國花朵們就被培養得如何。

    懷抱著這樣的邏輯,幾冊薄薄的語文課本,居然弄得很多人緊張,也就不足為奇了。最近,又有兩位教授認為,《魯提轄拳打鎮關西》《張中丞傳後敘》兩篇,核心是血淋淋的殺人場面,會給孩子帶來不良影響,也要刪除。網友們不無戲謔地說,「按這樣的邏輯,那麼《愚公移山》也該刪除,因為它宣傳人定勝天,不懂與自然和諧相處。《武松打虎》也該刪除,因為打死的是國家級保護動物。《友邦驚詫論》更應刪除,因為它四面樹敵,破壞國際環境。」接著,有人一針見血地總結,「這樣換來換去,是不是有點掩耳盜鈴?」

    應該說,專家可能有點高估語文課本的影響力了。就算按專家建議,真的刪除諸篇,在現實影視環境的耳濡目染下,孩子對暴力的理解,會因此有根本改變嗎?那還不如借課文良機,與孩子面對面好好探討辨析一番。

    我們自古就有一種「教育潔癖」,就是喜歡把孩子放在無菌環境裡,杜絕一切負面信息,以為這樣就能培養出健康、純潔的心靈。其實,無知不代表健康,更不代表人格的健全和完整。孩子總會長大,總會到外面世界接觸細菌。如果之前的環境太純潔無垢,可以想像,一下子接觸現實的孩子免疫力將是何等缺乏,心靈會受到多大震撼?從童話世界走出來的他們,會不會抱怨長輩過去的欺騙,就此埋下溝通的鴻溝?會不會因理想和現實的巨大落差,而憤世嫉俗,叛逆不馴?事實上已經不難看到,網絡上,狠批人性的黑暗、墮落,表達自己不屑和絕望情緒的文字,幾乎一大半都出自學生之手。這還不夠說明問題嗎?

    教育,從來不是授人以魚,而是授人以漁。與其讓孩子懵懂無知,再一下子長大,甚至到了大學畢業才自學為人處事的道理,那還不如一開始就教會他們:現實總是不完美的,公平總是相對的,在此認知基礎上,學會辨析善與惡、是與非。這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讓每個人學會如何認知自己、如何看待大千世界。所以,每一個現實,都是一次教育良機。如果它很美好,可以藉此學會真善美,如果它很醜惡,那麼同樣,也是更重要的,可以藉此理解如何對待醜陋。只一味傳遞美好,遮掩醜陋,結果就是,當代年輕人對很多事物產生了逆反心理,以至於我們這個時代的文化,都開始流行「反對假崇高」,「寧喜真小人,厭惡偽君子」的風潮。這也不夠說明問題嗎?

    從根本上看,保護語文課本純潔性的心理,源於小農社會的思維作祟。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從古至今,教育理念的更替背後,都是整個社會形態和哲學理念的更替。所以彼時,聽從長輩權威就好,絕不質疑的「愚孝」就是教育的範本。到了近代社會,伴隨工業革命,興起了「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自信,隨之而來的教育理念變革,也是倡導自然主義和科學主義,培養人的理性、自律,知識回到大眾手裡,肯定了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到了20世紀,歷經兩次世界大戰之後,世界開始了種種對理性和人性關係的反思,萌發了人文主義的教育理念,而其核心回到了最根本的,也是對今天影響最大的一條宗旨:尊重個體。

    只有當人人都開啟了心靈的智慧,享有受教育的權利,歷史才能走到今天這步,才能肯定對個體的尊重。而這種尊重,不僅存在於成人社會,也同樣存在於孩童中。今天的教育學和心理學都一再強調,孩子不是受人擺布的木偶,他們擁有自己的愛憎喜好,自己的精神世界,他們雖小,卻同樣需要得到尊重。對孩童的教育,應該是一種平等的溝通、思維的啟蒙、行為的引導,而絕非灌輸式、教條式的。以孩子為主體,而不是家長為主體的教育方式,已經成為掛在口頭的老生常談,但再怎麼常談,最後又往往很難真正落到實處。

    今天的孩子,心智早已被現代社會結構所啟蒙,他們自我存在的主張,也早已得到現代社會結構的肯定。對自主意識早已覺醒的孩子,如果依然規定他們一定要接觸這個、一定不能碰那個,不僅現實中做不到,而且最後也只能弄巧成拙。

    語文課本所引發的紛紛擾擾中,不難看到,很多人至今仍未理解孜孜以求的教育目標——教育的真諦是解放。因解放,才有個人權利的保障;因解放,才有當代中國的發展動力。

(責任編輯:年巍)

相關焦點

  • 部編版」語文課本,到底什麼來頭?
    不少關心教育的家長想必已經從各種渠道聽說了,我們的「老朋友」——人教版和蘇教版語文課本今年從新一年級和新初一學生的書包裡「消失了」!這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從今年秋季9月份開學,各個學校的一年級和初一年級語文課本已經統統換成了它——「部編版」語文課本。家有孩子已經或即將入學或參加小升初一定十分希望一睹「部編版」語文課本的尊榮。
  • 上課認真聽講,讀透語文課本,語文卻總也考不好,到底哪出了問題
    關注語文教學發展,解決語文學習困惑。有很多語文成績中等的同學,常有這樣的苦惱:上課的時候,明明是認真聽講,也都能聽懂了,平時按照老師要求背誦課文,把語文課本都吃透了,可是一考試還是不會,語文總也考不好,80分的成績不算好,也不算壞。在補習班裡,對成績提高的迫切訴求一般都來自這些同學。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沒有語文學習天賦?還是沒有把知識點運用在練習中?
  • 新版語文課本總主編溫儒敏談教學重點:讓語文課回到讀書
    孩子們為何不讀書?很多人把原因歸咎於應試教育,為了應付考試,學生忙於做題,沒時間也沒興趣讀課外書。「部編本」教材增加了「和大人一起讀」「快樂讀書吧」「名著導讀」等多個版塊,把課外閱讀也納入教學體制。如一年級的「和大人一起讀」倡導孩子跟父母、老師一起讀充滿童趣的故事、童謠、寓言、科普等,鼓勵創造使用朗讀、講讀、對話表演等多種方式。
  • 政治性過強注釋「無釐頭」---語文課本誰來愛你
    同時,一位語文老師也在犯愁。上海一所中學的語文老師肖潔不知道如何把《國際歌》教好。「從以往的學生反饋來看,政治性過強的選文很難引起學生興趣。語文課畢竟不是政治課,有些選文離孩子今天的生活和理解能力太遙遠。像《國際歌》,如果要選,也是放到高中去更合適。」她說,「教了這麼多年書,聽到學生最大的反映就是語文課本中沒有幾篇文章是他們喜歡的。」
  • 【語文版中小學教材「大換血」】我能記得一輩子的書,是語文課本
    這些年,網絡上針對中小學生語文教材,掀起過數次討論。而語文課本刪除古代經典,則屢被家長詬病。總結了一下,近年來至少引起過3次大討論。  2013年  初一教材9篇傳統篇目消失2013年,拿到人教版語文課本的語文老師都發現了其中的變化很大:初一上學期語文課本有9篇課文被調換,其中包括教材使用多年的魯迅的散文詩《風箏》。對此,出版社的編輯說,《風箏》對於初一學生理解起來稍微偏難。此後,該事件引起家長和教師的大討論。
  • 透視美國「語文」課本
    這裡以霍頓·米夫林·哈考特集團於2012年出版的一套中學「語文」課本——《文學》(Literature)為例,說明美國「語文」課本的主要特點。1.強調「標準」。這套《文學》課本,根據《共同核心州立標準·英語課程標準》編寫,對課程標準的貼合度非常高,處處突出「標準」、詮釋「標準」。
  • 葉聖陶《開明國語課本》:小學語文課本必是兒童文學
    今年秋季開學,我國中小學新生統一更換語文課本,此舉意在增強學生的閱讀、動腦和動手的能力。 說到語文教材,我們不能不想起葉聖陶先生,他是我國最著名的作家、編輯家和教育家。他一生傾注語文教材的編輯和教育教學,是我國語文教學的開拓者。「語文」這兩個詞就是新中國成立後,由葉聖陶提出來的。他說,說話就是語,寫字就是文,所以叫語文。
  • 古詩退出上海小學一年級語文課本
    古詩退出上海小學一年級語文課本 2014-08-27 13:30:46作者:責任編輯:耿慶源   據新華社電 從今年9月新學期開始,上海小學一年級上學期語文課本
  • 韓涵:透視美國「語文」課本
    這裡以霍頓·米夫林·哈考特集團於2012年出版的一套中學「語文」課本——《文學》(Literature)為例,說明美國「語文」課本的主要特點。1.強調「標準」。每冊《文學》課本供一個學年使用,以其初一年級為例,9個單元課文超過150篇,平均一單元約16篇,篇目數遠多於我國語文課本一學年約50篇的數量。當然,這種「多」只是目錄體現的篇目數,而非實際的課本容量。我國語文統編教材採用「1+X」的設計思路以及「整本書閱讀」的策略,使得教材在目錄呈現的篇目之外,還拓展了大量的閱讀內容,體現了對中外母語教材編寫經驗的總結和創新。
  • 上海一年級語文新課本刪去全部古詩 杭州語文教材不變
    昨天,一條微博「上海一年級語文新課本刪去全部古詩」在網上熱傳。消息來自上海的《新聞晨報》:對比新舊一年級語文課本發現,新教材刪除了每個章節後的「古詩誦讀」部分,共有《尋隱者不遇》《登鸛雀樓》《夜宿山寺》等8首古詩被刪。此外,7個單元45篇課文也縮減為6個單元40篇課文,識字量和寫字量都有不同程度減少。
  • 記新中國首套中小學語文課本
    小學課本第一冊第一課插圖1950年版統編小學國語課本、初中語文課本、高中語文課本第一冊一批新編者 一家新出版社1949年11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出版總署在北京成立,出版總署編審局由華北教科書編審會人員組成。
  • 中學語文課本大變身:課本變大了課文減少了
    這幾天,溫州七年級的新生陸續拿到新版的語文課本。新教材為什麼變大本了?篇目少了有什麼好處?文章選擇上有什麼變化?今天下午,溫州市教育教學研究院專家解讀了新舊兩版教材的差異。課本中新增田字格引導學生感受漢字之美新版七年級語文課本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由教育部2016年審定,目前全省七年級生基本都在使用。同舊版相比,新版教材外觀上最顯著的變化就是開本增加,尺寸同A4紙相當。
  • 小學語文課本越來越美,70、80、90後的小學語文課本長啥樣?
    新學期,新課本。這個時候,相信很多小學生都已拿到了新的語文課本。面對新的語文課本,學生們個個都是愁眉苦臉,而家長卻陷入了回憶。為什麼?熊孩子們的愁眉苦臉是因為他們又要進入到學習狀態,而新的語文課本都堪稱高顏值,這也讓家長們都想起了自己的童年。小學語文課本越來越美,70、80、90後的小學語文課本長啥樣?70年代,一個風雲變幻的年代。
  • 《上學歌》「唱」進語文課本
    記者張迪     今秋開學中小學一年級啟用5本全新教材,語文教材變化最大     今年下半年,小學一年級和初中一年級使用的語文教材,和之前相比有了較大的變化。     「以前這首歌在音樂教材裡,現在卻出現在了語文課本中。」在歐陽固全看來,它的出現也意味著語文教學或許將從以往的死記硬背中走出來,更傾向於讓學生感受到文字悅動的魅力,「類似的情況在新版教材中還有多處體現。」
  • 科普 |「語文」課本是誰寫的?
    那熟悉的印墨香氣不禁讓人回憶起多年前的讀書時代每次發新書時的期盼、喜悅、激動無數感情難以言表那時總迫不及待地包書皮、寫名字卻從不曾注意那封面上的「語文」二字現在想來它可謂是「最熟悉的陌生人」▲1905年直隸高等工業學堂的學生在上機械課1905年,清政府廢除科舉制度,全國開始開辦新學堂。當時的課程以至教材,都從西方引進,只有語文一科,教授內容仍是文言文,稱為「國文」。
  • 舌尖上的語文課本丨劉靜
    我懷念那段日子,懷念在上課期間正襟危坐,眼睛卻盯著語文課本流口水的日子。很難想像,那時的語文課本竟然有如此大的魅力。凡是寫到食物,即使沒有任何配圖,在簡單樸素的文字下,勾勒幾番,就能讓人浮想聯翩。或許是當時物質匱乏,加上我的見識少,導致腦補能力強,想像力極為豐富。
  • 各地語文教材大「換血」 課本刪除魯迅經典文章
    「阿Q」是不少網友對語文課本的深刻回憶。20多篇經典課文一列出來,既讓網友開始懷念起那些熟悉的字句,也讓網友唏噓感慨,更有網友質疑,既然是「經典」,為何要撤?而本報記者從廣東教育出版社語文教材編寫人員處了解到,廣東今年的語文教材也有改動,依然保留魯迅作品,但是把《藥》換成了《祝福》。
  • 察網:新語文課本中新中國紅色經典有幾篇
    兩相抵衝之下,總的來看教材還是進一步公知化了。而且,新中國前30年的紅色經典仍然是教材刻意迴避的禁忌。因此,實現新中國紅色經典文學在語文課本中的回歸,恐怕仍然是一個漫長而又艱難的過程。
  • 廣東仁愛版初中英語課本插廣告
    廣東初中英語課本插廣告  廣東初中英語課本插廣告:9月1日,廣東肇慶網友在天涯論壇發帖稱,其讀初一的女兒開學領到的英語課本教材內出現大量錄音磁帶  唯一有資格編著中小學教材的民營教材研究機構  根據廣東肇慶網友「我愛北京1232014」的描述,女兒今年的初一語文和數學課本均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但英語教材是民營教育機構出版的。其配發的教材圖片顯示,第一頁《出版說明》中,開頭不是對課本編寫給予說明,而是宣傳為課本配套的各種「原配英語產品」做廣告。
  • 媒體盤點:這些年語文課本裡被刪掉的古代經典
    核心提示  為何要刪?  對於為何要刪除8首古詩,上海市教委教研室語文教研員薛峰迴應說,「以往在課堂學習古詩時,學生不僅要面對生字,還要學習大量文學背景知識。」  如今古詩從課本轉移到磁帶,就是為了讓學生不用費力認字,而是通過優美的誦讀,領略古詩的音韻美。  9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北京師範大學看望一線教師。他說,我很不贊成把古代經典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去中國化」是很悲哀的,應該把這些經典嵌在學生腦子裡,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