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從來不是授人以魚,而是授人以漁。與其讓孩子懵懂無知,再一下子長大,還不如一開始就教會他們:現實總是不完美的,公平總是相對的,在此認知基礎上,學會辨析善與惡、是與非。這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讓每個人學會如何認知自己、如何看待大千世界。
今年的中考高考剛剛落幕,又讓很多人再次感慨起教育來。
所有課程中,最容易被人說三道四的就屬語文。不僅僅是因為母語課門檻低,人人都能嘮叨幾句,更因為這門課與萬眾期待的人文關懷、價值情操等一系列素質教育最為相關。一旦上升到這種高度,那幾乎就是說,語文課如何,祖國花朵們就被培養得如何。
懷抱著這樣的邏輯,幾冊薄薄的語文課本,居然弄得很多人緊張,也就不足為奇了。最近,又有兩位教授認為,《魯提轄拳打鎮關西》《張中丞傳後敘》兩篇,核心是血淋淋的殺人場面,會給孩子帶來不良影響,也要刪除。網友們不無戲謔地說,「按這樣的邏輯,那麼《愚公移山》也該刪除,因為它宣傳人定勝天,不懂與自然和諧相處。《武松打虎》也該刪除,因為打死的是國家級保護動物。《友邦驚詫論》更應刪除,因為它四面樹敵,破壞國際環境。」接著,有人一針見血地總結,「這樣換來換去,是不是有點掩耳盜鈴?」
應該說,專家可能有點高估語文課本的影響力了。就算按專家建議,真的刪除諸篇,在現實影視環境的耳濡目染下,孩子對暴力的理解,會因此有根本改變嗎?那還不如借課文良機,與孩子面對面好好探討辨析一番。
我們自古就有一種「教育潔癖」,就是喜歡把孩子放在無菌環境裡,杜絕一切負面信息,以為這樣就能培養出健康、純潔的心靈。其實,無知不代表健康,更不代表人格的健全和完整。孩子總會長大,總會到外面世界接觸細菌。如果之前的環境太純潔無垢,可以想像,一下子接觸現實的孩子免疫力將是何等缺乏,心靈會受到多大震撼?從童話世界走出來的他們,會不會抱怨長輩過去的欺騙,就此埋下溝通的鴻溝?會不會因理想和現實的巨大落差,而憤世嫉俗,叛逆不馴?事實上已經不難看到,網絡上,狠批人性的黑暗、墮落,表達自己不屑和絕望情緒的文字,幾乎一大半都出自學生之手。這還不夠說明問題嗎?
教育,從來不是授人以魚,而是授人以漁。與其讓孩子懵懂無知,再一下子長大,甚至到了大學畢業才自學為人處事的道理,那還不如一開始就教會他們:現實總是不完美的,公平總是相對的,在此認知基礎上,學會辨析善與惡、是與非。這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讓每個人學會如何認知自己、如何看待大千世界。所以,每一個現實,都是一次教育良機。如果它很美好,可以藉此學會真善美,如果它很醜惡,那麼同樣,也是更重要的,可以藉此理解如何對待醜陋。只一味傳遞美好,遮掩醜陋,結果就是,當代年輕人對很多事物產生了逆反心理,以至於我們這個時代的文化,都開始流行「反對假崇高」,「寧喜真小人,厭惡偽君子」的風潮。這也不夠說明問題嗎?
從根本上看,保護語文課本純潔性的心理,源於小農社會的思維作祟。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從古至今,教育理念的更替背後,都是整個社會形態和哲學理念的更替。所以彼時,聽從長輩權威就好,絕不質疑的「愚孝」就是教育的範本。到了近代社會,伴隨工業革命,興起了「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自信,隨之而來的教育理念變革,也是倡導自然主義和科學主義,培養人的理性、自律,知識回到大眾手裡,肯定了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到了20世紀,歷經兩次世界大戰之後,世界開始了種種對理性和人性關係的反思,萌發了人文主義的教育理念,而其核心回到了最根本的,也是對今天影響最大的一條宗旨:尊重個體。
只有當人人都開啟了心靈的智慧,享有受教育的權利,歷史才能走到今天這步,才能肯定對個體的尊重。而這種尊重,不僅存在於成人社會,也同樣存在於孩童中。今天的教育學和心理學都一再強調,孩子不是受人擺布的木偶,他們擁有自己的愛憎喜好,自己的精神世界,他們雖小,卻同樣需要得到尊重。對孩童的教育,應該是一種平等的溝通、思維的啟蒙、行為的引導,而絕非灌輸式、教條式的。以孩子為主體,而不是家長為主體的教育方式,已經成為掛在口頭的老生常談,但再怎麼常談,最後又往往很難真正落到實處。
今天的孩子,心智早已被現代社會結構所啟蒙,他們自我存在的主張,也早已得到現代社會結構的肯定。對自主意識早已覺醒的孩子,如果依然規定他們一定要接觸這個、一定不能碰那個,不僅現實中做不到,而且最後也只能弄巧成拙。
語文課本所引發的紛紛擾擾中,不難看到,很多人至今仍未理解孜孜以求的教育目標——教育的真諦是解放。因解放,才有個人權利的保障;因解放,才有當代中國的發展動力。
(責任編輯: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