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俠小說的發展史

2020-12-25 蘭墨書香

華羅庚說,「武俠是成年人的童話」。最初武俠起源於司馬遷的《史記》中的遊俠、刺客列傳系列。如:《荊軻刺秦王》;後到六朝志怪。如:幹寶的《搜神記》、《搜神後記》等等;再到唐代傳奇,如:《集異記》系列,杜光庭的《虯髯客傳》等等;之後到宋元話本,如:宋羅燁《醉翁談錄·小說開闢》;再到明清小說,如:《七俠五義》《兒女英雄傳》等等。

武俠一般取冷兵器時代作為背景,火藥沒發明之前,刀槍劍戟都被稱為冷兵器,在冷兵器時代,個人的武術技巧就顯得十分重要,它既可保家衛國,又可以用它求取功名富貴,尤其是統治者,更是十分看重,在中國古代教學,是文武並重的。

一部流傳千古的《水滸傳》宣揚了它的俠義精神,大規模的俠士聚集於綠林,並自稱「綠林好漢」,以「會盟」的形式推選盟主,對此,施耐奄做出了很大的貢獻,讓後來有了「武林」一詞。

在民國時期, 首先有被稱為「南向北趙」的等一批開風氣之先河的武俠小說作家,「南向」是指向愷然,是湖南平江人,筆名「平江不肖生」,著有《江湖奇俠傳》、《俠義英雄傳》等等;「北趙」是指趙煥亭,是河北玉田人,著有《奇俠精忠全傳》、《雙劍奇俠傳》等等。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俠傳》是他的處女作,塑造了一代大俠霍元甲,就是電視劇《霍元甲》的原著,他對武俠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內功」「外功」兩詞便是他寫出來的,說人練武分「內功」和「外功」兩種,霍元甲中年而逝,是因「外功」太強而「內功」不足,即打傷了別人,也震傷了自己,長此以往,五臟內府舊傷復發,以致中道崩殂。歷史上確有霍元甲其人,只是並非死在外國人手上,出於利益的考量,霍元甲的後人自然將他與民族拉上關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後被外國人下毒而死,霍元甲自然成了民族英雄,又說霍元甲的徒弟陳真查明了真相,為師傅報仇。其實,歷史上就沒陳真這人,在李小龍回香港演電影時,李小龍邀請倪匡幫他寫劇本,陳真是倪匡寫劇本《精武門》時而杜撰的一位主人公,他是霍元甲的徒弟,霍元甲到湖北會朋友開會,經過襄陽時,在路邊撿到一個棄嬰,心生憐憫,將其收養。其實,這都是扯淡。武功中的內功是一種超能力,很神妙,能格物傷人;外功是一種橫練功夫,練到深處,刀槍不入,但有一罩門。在《射鵰英雄傳》中,「黑風雙煞」中的「銅屍」陳玄風一身橫練功夫,銅筋鐵骨,刀槍不入,卻死在七歲娃娃郭靖手中,郭靖一匕首刺中陳玄風的罩門,陳玄風就此一命嗚呼。趙煥亭的《奇俠精忠傳》系列,對武俠所做的貢獻有三點:一、武俠中常有千年靈芝幻化人形,服之可增進功力,趙煥亭是此種情節的創作者;二、武俠中常以「玄門罡氣」、「先天真氣」等名詞來表示威力無比的內力,而這也是由這部小說的「罡氣」說法為源頭;三、趙煥亭並以「武功」來代替「武術」、「武技」、「武藝」等,以作為所有如輕功、內力、暗器手法等的總稱;雖然這不是他首創的名詞,但他的大量使用而使眾人習以為常,卻是不爭的事實。

民國後期,出現「北派五大家」,稱之為「北派」,是因為都住在北邊,大多在天津。他們分別是「奇幻仙俠派」的還珠樓主;「社會反諷派」的宮白羽;「幫會技擊派」的鄭證因;「悲劇俠情派」的王度廬;「奇情推理派」的朱貞木。

還珠樓主本名李壽民,代表作有《蜀山劍俠傳》系列,他的武俠小說荒誕怪異,一時為人們不能接受,融合神話、志怪、劍仙、武俠於一體,進行高度哲理化、藝術化的想像發揮,尤其是各種劍仙神術、奇幻法寶,顯示了天縱奇才的大氣魄。他的小說對後世武俠作家影響巨大,幾乎無人可以企及,如香港武俠大宗師金庸、梁羽生,臺灣武俠泰鬥古龍,就曾受還珠樓主的影響頗深。由胡歌主演的《仙劍奇俠傳》系列就是由還珠樓主的作品《蜀山劍俠傳》改編而來。

宮白羽本名宮竹心,代表作有《十二金錢鏢》系列。初時宮白羽家境貧窮,買不起書,非常崇拜當時有名的大作家周作人,就是魯迅的弟弟。一年夏天,宮白羽偶然得到周作人的家庭地址,鬥膽寫了一封信。信末,他抱有奢望,還開列出幾本書名,懇請借書給他閱讀。想不到的是一周後,他竟接到回函,並寄來一系列書,還言明有的書不必歸還。奇怪的是,信末署名不是周作人,而是周樹人。後由於生計問題,不得已才寫《十二金錢鏢》,沒想到名氣大振,鶴立雞群。此後寫了《偷拳》、《武林爭雄記》等幾十部作品,《偷拳》寫的是楊露嬋去陳家溝偷拳學藝的故事。此後,他用「白羽」為筆名寫作的武俠小說十分暢銷,一發而不可收拾,經濟狀況大有改觀。儘管宮白羽功成名就,但對自己的武俠創作不但抱愧,而且蔑視。他自感名花墮溷,魂斷藍橋。他深感辜負了魯迅先生對他的殷切期望,覺得無顏再見魯迅,就自動斷絕了交往,此後從事「甲骨文」研究。

鄭證因屬於「幫會技擊派」,代表作《鷹爪王》八部曲,出手不凡,情節粗豪,充滿陽剛之氣。他將武俠的豪氣與精妙的武術與驚險的情節融為一體,並特別注重武術技巧的描寫。他對武俠做出了很大貢獻,確立了江湖中的九大幫派,分別是「少林」、「武當」、「峨眉」、「崆峒」、「崑崙」、「華山」、「青城」、「點蒼」,以及江湖第一大幫「丐幫」。

王度廬則注重言情,走悲劇俠情的路子,寫到生死纏綿處,常感人至深。他的代表作「鶴鐵五部作」,李安導演的電影《臥虎藏龍》就是五部之一,分別是《鶴驚崑崙》、《寶劍金釵》、《劍氣珠光》、《臥虎藏龍》、《鐵騎銀瓶》。王度廬寫作的特點,能夠充分把握江湖兒女內心的矛盾、人性的掙扎、愛恨交織的複雜情境,寫情則纏綿悱惻、盪氣迴腸,寫義則慷慨俠烈、血淚交迸。在他的的作品中,看不到詭譎的鬥智爭霸,也看不到華麗的武林奇學,「點穴」對於他來說已經是一門十分深奧的絕技,更別說有輕功、內功的描寫了。

朱貞木以《虎嘯龍吟》《七殺碑》《羅剎夫人》為代表作,故事背景大多發生在塞外。他創作了「眾女倒追男」的新派武俠模式,為五十年代港、臺武俠小說作家群起仿效,歷久不衰。 公開對其讚賞的武俠小說作者有古龍、司馬翎,其中古龍小說的詭異情節便深受朱貞木影響。

當代新派武俠三大宗師,金庸、梁羽生、古龍,之所以稱之為「新派」,相對於「舊的」而言,突破了一些傳統的東西。他們的小說有兩大模式,一種是金庸的「東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另一種是古龍的「百曉生兵器譜排行榜」。

金庸原名查良鏞,香港四大才子之一,「金庸」筆名是由良鏞的「鏞」字一分為二得來。自1955年第一篇小說《書劍恩仇錄》到1972年《鹿鼎記》封筆,一共寫了十五部小說,「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外加一部《越女劍》。1953年,在香港,太極派掌門吳公儀與白鶴派掌門陳克夫發生爭執,一起相約在澳門新花園擂臺比武,一決雌雄。這場比武當時經過報刊大肆渲染傳播,一時轟動香港,去了很多人觀看,真正的比武其實是很不好看的,結果這場比武從開始到結束才一分多鐘,讓所有人大失所望。都說「有需求,就有市場」,當時金庸在香港大公報做編輯,他有個同事梁羽生,國學功底好,他們的上司總編輯羅孚就慫恿梁羽生寫武俠小說,梁羽生開始寫了第一部《龍虎鬥京華》,初露頭角,此後名氣大響。由於供不應求,後來羅孚又慫恿金庸寫武俠小說。在1955年,金庸的開山之作《書劍恩仇錄》的橫空問世,一舉成名,此後《碧血劍》,再到《雪山飛狐》,無不讓人拍案叫絕,再到第四部作品《射鵰英雄傳》的橫空出世,氣勢磅礴,波瀾壯闊恢宏浩大的江湖場面,更是空前絕後,一時轟動港澳臺,緊接著又轟動新加坡、越南和馬來西亞,幾乎讓所有的人都稱之為「天書」,如果那時有人說他沒看過金庸小說,那便是笑話!也是這部《射鵰英雄傳》,讓所有寫作武俠的人自動靠後站,確立了他的大宗師武林泰鬥的地位。緊接著《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的出世,更是讓人目不暇接,似乎這個人有用不完的才能,到《天龍八部》的問世,人們以為金庸江郎才盡,力不從心,誰知,後面還有更好的作品《笑傲江湖》、《鹿鼎記》,他這大宗師的地位,誰也撼動不了!開新派武俠之先河的是梁羽生,發揚光大者是金庸。如今,有華人華僑的地方,就有金庸迷!1999年,王朔在「中國青年報」上發表一篇《我看金庸》的文章,言詞大量批評金庸,說什麼不入流,結果王朔的粉絲大多靠向金庸那邊去了,我分析,原因有二:一、金庸確實寫的好;二、王朔的粉絲以「萬」作單位,而金庸的金迷是以「億」作單位,兩者不可相與之!

梁羽生,本名陳文統,他喜歡看梁慧茹、宮白羽、臥龍生的作品,後將他們名字中各取一字為筆名,便有了筆名「梁羽生」。梁羽生是新派武俠的鼻祖, 他注重描寫女性,性格鮮明,如《白髮魔女傳》、《七劍下天山》;男性大多性格不鮮明,但也有好的,如《雲海玉弓緣》;他受宮白羽的影響較深,寫武功並不高明,比喻兩人比武,非要一招一式化解,像金庸那種,段譽以「六脈神劍」的劍氣傷人,這是他不能容忍的,他好的作品要比金庸古龍都要少。代表作有《萍蹤俠影錄》、《雲海玉弓緣》、《江湖三女俠》等,人們稱他為「天山俠客」,是因為他寫的故事大多是在天山。2009年梁羽生去逝時,金庸給他寫了一副輓聯,上聯:俠骨丹心笑看雲霄飄一羽;下聯:孤懷統攬曾經滄海慨平生。

古龍,原名熊耀華,他原有一女朋友,叫古鳳,後死去,為了懷念她,改筆名「古龍」。古龍是一代怪才, 代表作有《楚留香傳奇》、《七種武器》、《陸小鳳傳奇》,其中的主人公大多是浪子,天馬行空,比較虛幻,有著跌巖起伏的情節,波瀾壯闊詭異的畫卷,那是寫的真好,如「小李飛刀系列」,共分五部,分別《多情劍客無情劍》、《邊城浪子》、《九月鷹飛》、《天涯明月刀》、《飛刀又見飛刀》,古龍的江湖是分十年十年的,以「百曉生兵器譜排行榜」挑起武林紛爭,第一個十年,是沈浪的江湖;第二個十年,是李尋歡的江湖;第三個十年,是傅紅雪、葉開的江湖;第四個十年,是李壞的江湖。古龍的一生豪情奔放,嗜酒如命,最後因為酒後與人打架,失血過多,輸入了帶有肝炎的血,沒過幾年,在他四十五歲時,肝硬化死亡。那年死時是1985年,倪匡給古龍寫了一副輓聯:小李飛刀成絕響,人間不見楚留香。

除此三大家之外,如臥龍生、 司馬翎、蕭逸、諸葛青雲、柳殘陽、陳青雲等等,皆是宵小之輩。自「金庸、古龍、梁羽生」三大家之後,武俠小說再無大家。

相關焦點

  • 學術觀點| 洪捷:文類視角下的武俠小說英譯研究
    其實,中國武俠小說的英譯節選早就出現在西方有關中國文學的期刊或文集裡,不過真正的武俠小說英語全譯本於1993年才出現,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雪山飛狐》英譯本,之後陸續有《鹿鼎記》英譯本、《書劍恩仇錄》英譯本和《蕭十一郎》英譯本。中國武俠小說歷史悠久,然而武俠小說翻譯還在起步摸索階段,武俠小說翻譯的研究呈現方興未艾的態勢。譯者和學者都面臨同一個問題——如何翻譯中國武俠小說?
  • 誰說武俠小說是成人童話!
    寫詩歌的看不入眼寫小說的,寫小說的看不順眼寫武俠小說的。他們一齊批判:武俠小說就是成人童話。這句話的惡毒,在於罵了武俠小說的同時,也罵了童話。蓋其以為童話是給小孩看的,「童話裡都是騙人的」。他們的潛臺詞是:武俠小說和童話麻醉人的神經,讓人活在虛幻裡,武俠小說要不得!其他的武俠小說先不論,只說金庸武俠小說,我已敢斷言:金庸武俠小說不是成人童話!
  • 常識積累:中國武俠小說四大宗師
    著名武俠小說家,新派武俠小說泰鬥,與金庸、梁羽生並稱為中國武俠小說三大宗師。代表作有《多情劍客無情劍》、《絕代雙驕》、《英雄無淚》等。古龍把武俠小說引入了經典文學的殿堂,將戲劇、推理、詩歌等元素帶入傳統武俠,又將自己獨特的人生哲學融入其中,使中外經典熔鑄一爐,開創了近代武俠小說新紀元,將武俠文學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峰。
  • 我國古典武俠小說是如何出現的?又是如何發展的?
    我國古典武俠小說是如何出現的?又是如何發展的?中國武俠小說的發展歷程可以說是非常的漫長曲折。在我國歷史上來說,武俠小說在近代的爆炸式繁榮不過是一個表象,從上古時期以來我國的武俠小說其實一直層出不窮,那麼我國古代武俠小說的發展歷程是什麼樣的?又有哪些傑出的代表性作家和作品呢?
  • 武俠小說,如何讓兇殘的打鬥情節變得唯美
    武俠小說,光看這個名詞,就可以知道,在這類小說中,有兩個至關重要的東西,一個便是「武」,一個便是「俠」。凡武俠小說,總是以俠客和義士為主人公的,他們的武功高低還是次要的,具有俠義精神,這才是最主要的。他們或見義勇為,或鋤強扶弱,或匡復社稷,或保家衛國,總而言之,「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他們做的都應該是「驚天地,泣鬼神」的大事業。
  • 曾經的武俠小說,你讀過幾本
    武俠小說在九零年代最為流行,那時各類書屋隨處可見,大多都是以出租書為主要經營手段。也就是在那時讀了大量的武俠小說,多是囫圇吞棗的速讀,只為看個熱鬧。很多時候都是和同學一人租一套,看完後兩人再互換一下,相當於租一套的錢看兩套。
  • 盤點武俠小說中的中華武術
    而每個作家也都有書寫一部仗劍行走天涯的武俠小說的衝動。從武術的角度來看,那些武俠小說中的招式是真實存在的麼?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曾經出現在武俠小說中的真功夫。武俠小說,顧名思義,由「武」與「俠」兩個元素構成。但這兩個元素原本就是獨立的,俠是俠,武是武,未必相干。
  • 金庸心裡的山東棲霞市,在武俠小說裡是什麼樣的
    說到棲霞市,怎麼也不能和武俠劇連接到一起,可能這個市你都會沒有聽過,但是就這麼一個平常的市,在金庸武俠小說世界裡卻是一個重要地位存在,你知道嗎?為什麼說是崇高的地位存在,大家都知道中國有個道教,而不管在金庸的那個武俠小說裡,都有道教的武功,尤其在《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等電視劇中更體現了道教全真派的武功之高,當年全真派的王重陽可是歐陽鋒、黃藥師、洪七公等幾個的老大,武功唯我獨尊.那這和棲霞市有什麼關係呢?棲霞市就是金庸武俠小說世界全真派的所在地,這裡現實生活中就有太虛道觀,也是全國最大的道教宮觀.
  • 金庸寫的武俠小說中,寫得最好的是哪一部?
    眾所周知,金庸大師寫了十四部武俠小說:「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短篇越女劍。這十四部武俠小說應該說伴隨我度過了自己的青春歲月,金庸故去,世間再無大俠!金庸的第一部《雪山飛狐》寫於1960年,收山之作《鹿鼎記》寫於1969年。至於說,哪一部武俠小說可以代表金庸大師的最高水平和代表,這應該每一個人看法都各有不同。
  • 梁羽生武俠小說《鬼穀神邪義俠》,搞笑風趣,其實是李涼的楊小邪
    時光冉冉,小時候打著手電筒在被窩裡看武俠小說的往事仿佛就在昨天。那時候各種掛名金庸古龍的武俠小說讓我們看得津津有味,一直到後來長大參加工作後自己開始買書 才知道世界上竟然還有盜版書這種東西存在!梁羽生武俠小說《鬼穀神邪義俠》《鬼穀神邪義俠》是武俠小說名家梁羽生先生精心創作的一部佳作。
  • 中國十大武俠小說排行榜,第一名竟然是它!
    韋小寶影視形象《鹿鼎記》以反武俠的手法創造了一個武俠小說的巔峰之作,以致有人將其列為金庸武俠小說的壓卷之作。電影版《鹿鼎記》《鹿鼎記》排名武俠小說第5位。著名武俠小說評論家曹文正先生甚至認為:「《多情劍客無情劍》在古龍71部武俠小說中名列第一。」《小李飛刀》是古龍小說中改編為影視劇最多的一部。
  • 94歲武俠小說泰鬥金庸病逝於香港養和醫院
    觀察者網10月30日報導   據香港文匯網10月30日報導,武俠小說泰鬥金庸(原名查良鏞)30日下午病逝於香港養和醫院,享年94歲。金庸筆下創作多部膾炙人口的武俠小說,包括《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天龍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記》等。查良鏞1924年出生在浙江省海寧縣袁花鎮,在8歲左右開始接觸武俠小說,初中三年級時初涉寫作,與同學合作出版《獻給投考初中者》。
  • 讓老外戒掉毒癮的中國武俠小說 都是他翻譯的!
    海外網5月9日電 因痴迷武俠,一名前美國外交官開辦了一家武俠小說網站,向西方讀者介紹中國的武俠小說,引起巨大反響。因為痴迷於武俠小說開始了翻譯之路,這個男人發現了中文網絡世界中的那些IP網文,他的翻譯讓那些故事在英語世界裡一夜爆紅。甚至有人說,是那些故事陪伴著自己戒除了毒癮。
  • 2018好看的武俠小說排行榜Top5
    很多人都喜歡看武俠小說,那麼,有什麼好看的武俠小說值得推薦呢?一起來看看吧!基因武道基因是人類禁區,是神之領域,掌握了基因的奧秘,那就掌握了神的力量!
  • 伴霞樓主:一個不為家鄉熟知的武俠小說大家
    伴霞樓主:一個不為家鄉熟知的武俠小說大家 文/劉建斌 童昌哲先生在臺灣主要從事新聞媒體編輯工作,業餘進行武俠小說創作。在臺中《成功晚報》作副刊編輯的時候,每天下班都近黃昏,晚霞映照自己歸家的道路,故而自號「伴霞樓主」,並以此署名自己的武俠小說。
  • 民國最受歡迎的小說是武俠小說,《蜀山劍俠傳》被稱天下第一奇書
    我們現在這幫人接觸武俠小說大都是從金庸、古龍、梁羽生、溫瑞安的新派武俠小說開始的,有「新」就有「舊」,其實早在民國時期,武俠小說的創作就達到了一個高峰,當時武俠小說是中國人最愛看的小說類型。當時武俠小說創作者蔚為大觀,革命黨人、學界名流、社會各界人士紛紛投身其中,可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 對金庸武俠小說別致而新穎的解讀 ——讀《落花人獨立》
    《落花人獨立》 衣璇璣 著 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6年9月出版青年女作家衣璇璣所著的《落花人獨立》,是一本評說金庸武俠小說的文集與其它評論文集不同的是,作者沒有把筆觸用到分析金庸武俠小說整體上的思想性、藝術性,而是把焦點全部聚集在小說中塑造的那些人物身上,然後用她那閃耀著刀鋒般光芒的語言,,對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進行抽絲剝繭般的闡釋。全書如行雲流水,張馳有度,讀之讓人賞心悅目,是充滿修改色彩的對金庸武俠小說別致而新穎的解讀!
  • 全明星陣容、年輕化演繹武俠江湖 喜馬拉雅上線古龍武俠小說廣播劇...
    古龍劇場包含《陸小鳳傳奇》《楚留香新傳》《絕代雙驕》《多情劍客無情劍》等4部根據古龍小說改編的廣播劇,這是古龍武俠小說首次以廣播劇的形式呈現,由馬正陽、姜廣濤、趙路、李元韜、葉清、蘇尚卿等實力配音演員演播。全明星陣容演繹,超精良製作的武俠廣播劇,在年輕人中間颳起了一陣收聽熱潮。知名武俠小說家古龍,與金庸、梁羽生、溫瑞安並稱為中國武俠小說四大宗師。
  • 這部中國最知名的武俠小說,被譯成英文出版了……
    在浩如煙海的中文文學作品中,金庸武俠小說擁有特殊的江湖地位。無論身在何處,哪個金庸迷心中沒藏著一個仗劍天涯的少年?如今,金庸迷的陣容裡又要增加一大批五湖四海的外國人了。這要歸功於瑞典姑娘安娜·霍姆伍德。
  • 《天龍八部》等武俠小說入選高中教材,是喜是憂?家長有話說
    對於高中教材中出現武俠小說是好還是不好,當時有一個調查,結果顯示:23.6%的人認為,這是一件好事,武俠精神也是有可取之處的;16.38%的人認為這是一件不好的事,武俠小說進入課堂會教壞學生;還有將近一半的人則認為很難說是好事還是壞事,要看老師怎麼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