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羅庚說,「武俠是成年人的童話」。最初武俠起源於司馬遷的《史記》中的遊俠、刺客列傳系列。如:《荊軻刺秦王》;後到六朝志怪。如:幹寶的《搜神記》、《搜神後記》等等;再到唐代傳奇,如:《集異記》系列,杜光庭的《虯髯客傳》等等;之後到宋元話本,如:宋羅燁《醉翁談錄·小說開闢》;再到明清小說,如:《七俠五義》《兒女英雄傳》等等。
武俠一般取冷兵器時代作為背景,火藥沒發明之前,刀槍劍戟都被稱為冷兵器,在冷兵器時代,個人的武術技巧就顯得十分重要,它既可保家衛國,又可以用它求取功名富貴,尤其是統治者,更是十分看重,在中國古代教學,是文武並重的。
一部流傳千古的《水滸傳》宣揚了它的俠義精神,大規模的俠士聚集於綠林,並自稱「綠林好漢」,以「會盟」的形式推選盟主,對此,施耐奄做出了很大的貢獻,讓後來有了「武林」一詞。
在民國時期, 首先有被稱為「南向北趙」的等一批開風氣之先河的武俠小說作家,「南向」是指向愷然,是湖南平江人,筆名「平江不肖生」,著有《江湖奇俠傳》、《俠義英雄傳》等等;「北趙」是指趙煥亭,是河北玉田人,著有《奇俠精忠全傳》、《雙劍奇俠傳》等等。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俠傳》是他的處女作,塑造了一代大俠霍元甲,就是電視劇《霍元甲》的原著,他對武俠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內功」「外功」兩詞便是他寫出來的,說人練武分「內功」和「外功」兩種,霍元甲中年而逝,是因「外功」太強而「內功」不足,即打傷了別人,也震傷了自己,長此以往,五臟內府舊傷復發,以致中道崩殂。歷史上確有霍元甲其人,只是並非死在外國人手上,出於利益的考量,霍元甲的後人自然將他與民族拉上關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後被外國人下毒而死,霍元甲自然成了民族英雄,又說霍元甲的徒弟陳真查明了真相,為師傅報仇。其實,歷史上就沒陳真這人,在李小龍回香港演電影時,李小龍邀請倪匡幫他寫劇本,陳真是倪匡寫劇本《精武門》時而杜撰的一位主人公,他是霍元甲的徒弟,霍元甲到湖北會朋友開會,經過襄陽時,在路邊撿到一個棄嬰,心生憐憫,將其收養。其實,這都是扯淡。武功中的內功是一種超能力,很神妙,能格物傷人;外功是一種橫練功夫,練到深處,刀槍不入,但有一罩門。在《射鵰英雄傳》中,「黑風雙煞」中的「銅屍」陳玄風一身橫練功夫,銅筋鐵骨,刀槍不入,卻死在七歲娃娃郭靖手中,郭靖一匕首刺中陳玄風的罩門,陳玄風就此一命嗚呼。趙煥亭的《奇俠精忠傳》系列,對武俠所做的貢獻有三點:一、武俠中常有千年靈芝幻化人形,服之可增進功力,趙煥亭是此種情節的創作者;二、武俠中常以「玄門罡氣」、「先天真氣」等名詞來表示威力無比的內力,而這也是由這部小說的「罡氣」說法為源頭;三、趙煥亭並以「武功」來代替「武術」、「武技」、「武藝」等,以作為所有如輕功、內力、暗器手法等的總稱;雖然這不是他首創的名詞,但他的大量使用而使眾人習以為常,卻是不爭的事實。
民國後期,出現「北派五大家」,稱之為「北派」,是因為都住在北邊,大多在天津。他們分別是「奇幻仙俠派」的還珠樓主;「社會反諷派」的宮白羽;「幫會技擊派」的鄭證因;「悲劇俠情派」的王度廬;「奇情推理派」的朱貞木。
還珠樓主本名李壽民,代表作有《蜀山劍俠傳》系列,他的武俠小說荒誕怪異,一時為人們不能接受,融合神話、志怪、劍仙、武俠於一體,進行高度哲理化、藝術化的想像發揮,尤其是各種劍仙神術、奇幻法寶,顯示了天縱奇才的大氣魄。他的小說對後世武俠作家影響巨大,幾乎無人可以企及,如香港武俠大宗師金庸、梁羽生,臺灣武俠泰鬥古龍,就曾受還珠樓主的影響頗深。由胡歌主演的《仙劍奇俠傳》系列就是由還珠樓主的作品《蜀山劍俠傳》改編而來。
宮白羽本名宮竹心,代表作有《十二金錢鏢》系列。初時宮白羽家境貧窮,買不起書,非常崇拜當時有名的大作家周作人,就是魯迅的弟弟。一年夏天,宮白羽偶然得到周作人的家庭地址,鬥膽寫了一封信。信末,他抱有奢望,還開列出幾本書名,懇請借書給他閱讀。想不到的是一周後,他竟接到回函,並寄來一系列書,還言明有的書不必歸還。奇怪的是,信末署名不是周作人,而是周樹人。後由於生計問題,不得已才寫《十二金錢鏢》,沒想到名氣大振,鶴立雞群。此後寫了《偷拳》、《武林爭雄記》等幾十部作品,《偷拳》寫的是楊露嬋去陳家溝偷拳學藝的故事。此後,他用「白羽」為筆名寫作的武俠小說十分暢銷,一發而不可收拾,經濟狀況大有改觀。儘管宮白羽功成名就,但對自己的武俠創作不但抱愧,而且蔑視。他自感名花墮溷,魂斷藍橋。他深感辜負了魯迅先生對他的殷切期望,覺得無顏再見魯迅,就自動斷絕了交往,此後從事「甲骨文」研究。
鄭證因屬於「幫會技擊派」,代表作《鷹爪王》八部曲,出手不凡,情節粗豪,充滿陽剛之氣。他將武俠的豪氣與精妙的武術與驚險的情節融為一體,並特別注重武術技巧的描寫。他對武俠做出了很大貢獻,確立了江湖中的九大幫派,分別是「少林」、「武當」、「峨眉」、「崆峒」、「崑崙」、「華山」、「青城」、「點蒼」,以及江湖第一大幫「丐幫」。
王度廬則注重言情,走悲劇俠情的路子,寫到生死纏綿處,常感人至深。他的代表作「鶴鐵五部作」,李安導演的電影《臥虎藏龍》就是五部之一,分別是《鶴驚崑崙》、《寶劍金釵》、《劍氣珠光》、《臥虎藏龍》、《鐵騎銀瓶》。王度廬寫作的特點,能夠充分把握江湖兒女內心的矛盾、人性的掙扎、愛恨交織的複雜情境,寫情則纏綿悱惻、盪氣迴腸,寫義則慷慨俠烈、血淚交迸。在他的的作品中,看不到詭譎的鬥智爭霸,也看不到華麗的武林奇學,「點穴」對於他來說已經是一門十分深奧的絕技,更別說有輕功、內功的描寫了。
朱貞木以《虎嘯龍吟》《七殺碑》《羅剎夫人》為代表作,故事背景大多發生在塞外。他創作了「眾女倒追男」的新派武俠模式,為五十年代港、臺武俠小說作家群起仿效,歷久不衰。 公開對其讚賞的武俠小說作者有古龍、司馬翎,其中古龍小說的詭異情節便深受朱貞木影響。
當代新派武俠三大宗師,金庸、梁羽生、古龍,之所以稱之為「新派」,相對於「舊的」而言,突破了一些傳統的東西。他們的小說有兩大模式,一種是金庸的「東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另一種是古龍的「百曉生兵器譜排行榜」。
金庸原名查良鏞,香港四大才子之一,「金庸」筆名是由良鏞的「鏞」字一分為二得來。自1955年第一篇小說《書劍恩仇錄》到1972年《鹿鼎記》封筆,一共寫了十五部小說,「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外加一部《越女劍》。1953年,在香港,太極派掌門吳公儀與白鶴派掌門陳克夫發生爭執,一起相約在澳門新花園擂臺比武,一決雌雄。這場比武當時經過報刊大肆渲染傳播,一時轟動香港,去了很多人觀看,真正的比武其實是很不好看的,結果這場比武從開始到結束才一分多鐘,讓所有人大失所望。都說「有需求,就有市場」,當時金庸在香港大公報做編輯,他有個同事梁羽生,國學功底好,他們的上司總編輯羅孚就慫恿梁羽生寫武俠小說,梁羽生開始寫了第一部《龍虎鬥京華》,初露頭角,此後名氣大響。由於供不應求,後來羅孚又慫恿金庸寫武俠小說。在1955年,金庸的開山之作《書劍恩仇錄》的橫空問世,一舉成名,此後《碧血劍》,再到《雪山飛狐》,無不讓人拍案叫絕,再到第四部作品《射鵰英雄傳》的橫空出世,氣勢磅礴,波瀾壯闊恢宏浩大的江湖場面,更是空前絕後,一時轟動港澳臺,緊接著又轟動新加坡、越南和馬來西亞,幾乎讓所有的人都稱之為「天書」,如果那時有人說他沒看過金庸小說,那便是笑話!也是這部《射鵰英雄傳》,讓所有寫作武俠的人自動靠後站,確立了他的大宗師武林泰鬥的地位。緊接著《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的出世,更是讓人目不暇接,似乎這個人有用不完的才能,到《天龍八部》的問世,人們以為金庸江郎才盡,力不從心,誰知,後面還有更好的作品《笑傲江湖》、《鹿鼎記》,他這大宗師的地位,誰也撼動不了!開新派武俠之先河的是梁羽生,發揚光大者是金庸。如今,有華人華僑的地方,就有金庸迷!1999年,王朔在「中國青年報」上發表一篇《我看金庸》的文章,言詞大量批評金庸,說什麼不入流,結果王朔的粉絲大多靠向金庸那邊去了,我分析,原因有二:一、金庸確實寫的好;二、王朔的粉絲以「萬」作單位,而金庸的金迷是以「億」作單位,兩者不可相與之!
梁羽生,本名陳文統,他喜歡看梁慧茹、宮白羽、臥龍生的作品,後將他們名字中各取一字為筆名,便有了筆名「梁羽生」。梁羽生是新派武俠的鼻祖, 他注重描寫女性,性格鮮明,如《白髮魔女傳》、《七劍下天山》;男性大多性格不鮮明,但也有好的,如《雲海玉弓緣》;他受宮白羽的影響較深,寫武功並不高明,比喻兩人比武,非要一招一式化解,像金庸那種,段譽以「六脈神劍」的劍氣傷人,這是他不能容忍的,他好的作品要比金庸古龍都要少。代表作有《萍蹤俠影錄》、《雲海玉弓緣》、《江湖三女俠》等,人們稱他為「天山俠客」,是因為他寫的故事大多是在天山。2009年梁羽生去逝時,金庸給他寫了一副輓聯,上聯:俠骨丹心笑看雲霄飄一羽;下聯:孤懷統攬曾經滄海慨平生。
古龍,原名熊耀華,他原有一女朋友,叫古鳳,後死去,為了懷念她,改筆名「古龍」。古龍是一代怪才, 代表作有《楚留香傳奇》、《七種武器》、《陸小鳳傳奇》,其中的主人公大多是浪子,天馬行空,比較虛幻,有著跌巖起伏的情節,波瀾壯闊詭異的畫卷,那是寫的真好,如「小李飛刀系列」,共分五部,分別《多情劍客無情劍》、《邊城浪子》、《九月鷹飛》、《天涯明月刀》、《飛刀又見飛刀》,古龍的江湖是分十年十年的,以「百曉生兵器譜排行榜」挑起武林紛爭,第一個十年,是沈浪的江湖;第二個十年,是李尋歡的江湖;第三個十年,是傅紅雪、葉開的江湖;第四個十年,是李壞的江湖。古龍的一生豪情奔放,嗜酒如命,最後因為酒後與人打架,失血過多,輸入了帶有肝炎的血,沒過幾年,在他四十五歲時,肝硬化死亡。那年死時是1985年,倪匡給古龍寫了一副輓聯:小李飛刀成絕響,人間不見楚留香。
除此三大家之外,如臥龍生、 司馬翎、蕭逸、諸葛青雲、柳殘陽、陳青雲等等,皆是宵小之輩。自「金庸、古龍、梁羽生」三大家之後,武俠小說再無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