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典武俠小說是如何出現的?又是如何發展的?
中國武俠小說的發展歷程可以說是非常的漫長曲折。在我國歷史上來說,武俠小說在近代的爆炸式繁榮不過是一個表象,從上古時期以來我國的武俠小說其實一直層出不窮,那麼我國古代武俠小說的發展歷程是什麼樣的?又有哪些傑出的代表性作家和作品呢?
一.先秦至唐,武俠天地方興未艾
中國古典武俠小說從小說學的角度講有兩個源頭:一個是由《山海經》、《淮南子》等神話著作構成的奇幻源頭,另一個是由《左傳》、《史記》等歷史著作構成的現實源頭。
這兩個源頭是武俠小說解讀的起點,武俠小說在後來的發展中也是一直以這兩個源頭為創作的源泉和基準之一,尤其是史記堪稱我國武俠小說界的「聖經」,許多武俠故事都和《史記》有千絲萬縷的聯繫,那麼上古時期的武俠故事有哪些特點又如何產生呢?
上古世界對於華夏先民來說充滿危險。種種食人的猛獸威脅著先民的生活和生存,像蠱雕、褐狙、魅譽那樣的猛獸多以人類為食,山嶺、叢林中又充滿猛獸、毒蛇。
在這樣的情況下,為維持人的生存,營造一個相對安全的生活和發展的環境,先民在努力的尋求更強大的力量,他們開始將智慧運用到提升武力上,並使用提升的武力來抵禦野獸敵人,改造世界。
墨子認為聖人發明寶劍這樣的兵器就是為了抵禦猛獸盜賊,他在《墨子·節用上》說:
「其為甲盾五兵何? 以為以困寇亂盜賊。若有寇亂盜賊,有甲盾五兵者勝,無兵不勝。是故聖人作為甲盾五兵。」
可見為了對付自然界裡面的豺狼猛獸,我國的古代先人們開始誕生了「武」的概念,而對付盜賊則開始誕生「俠」的概念,也就是說武俠最初就是為了能夠在世界上生存而誕生的。
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具有武俠精神的作品,那就是《山海經》了,在《山海經》中,著重記載了精衛和東海,刑天和黃帝,擷項和共工,黃帝和炎帝、蚩尤之間的恩怨衝突;比如刑天和黃帝:刑天與帝至此爭神,帝斷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操幹戚以舞。
這裡面其實就已經包含了我國的武俠小說的一個核心主題之一:復仇。可以說我國武俠小說的上古開端就在山海經之中。
與山海經相比,《史記》對於我國古典武俠小說的影響就更大,俠在先秦時期主要被定義於「帶劍者」和那些所謂的「士」有本質性不同。
韓非子認為,遊俠勢力是足以威脅國家統治的危害之一,他們都是以武犯禁的敗類。
然而在司馬遷的世界中,俠客的立場是人人平等,俠客保持了獨立的人格精神。能夠說明遊俠人格獨立的事例有很多。
遊俠馮媛幾次向孟嘗君抱怨生活待遇太差,並私自焚燒了孟嘗君的債券;隱士侯贏、朱亥考驗想招攬他們的信陵君也都說明遊俠是擁有獨立人格,時時刻刻保持精神自由的代表。
也正是司馬遷所塑造的第一批遊俠形象,讓俠客成為了中國歷史上一個暴力正義的化身,俠客用武力實現正義,成為了無數人心中的光芒,司馬遷想告訴我們的是:俠客,武力不是目的,正義才是目的。這也讓後世武俠小說的基調產生了極大地升華。
然而在唐以前,我國並未出現真正意義的獨立武俠作品,到了唐朝我國的武俠小說進入了新的高峰。
二.唐宋元明武俠的快意恩仇
富裕而強大的唐王朝在文化發明的發展是空前的,唐朝開始出了一種全新的,不再是完全寫實風格作品:唐傳奇。
唐傳奇的描寫開始變得天馬行空,肆意揮灑,武俠故事無疑是唐傳奇中最為耀眼的明星。在古代小說初步形成的唐代,武俠小說也迎來了第一個創作高潮。
在唐代,崇尚任俠使氣、以武犯禁的思潮的影響是毫不遜色於尚武精神的。事實上,崇俠的思想在隋末唐初就已經影響頗大。
唐高祖李淵父子都喜歡結納俠客。最高統治者對俠客的倚重、重用、獎掖,使俠客在唐初得到了很高的榮譽,也推動了武俠作品的蓬勃發展。
唐傳奇分為別傳、劍俠、豔情、神怪四類。包括豪俠八大類型:蜀婦人型、馮燕型、紅線型、義俠型、古押衙型、田膨郎型、虯髯客型和侯彝型。在這些作品之中,《謝小娥傳》給我的印象最深。
《謝小娥傳》出自唐代傳奇小說大家李公佐手筆,在唐代就已被人多次仿寫。在唐代報恩復仇小說中,《謝小娥傳》是一篇具有獨特風格的作品。
與其他同類小說相比,《謝小娥傳》突出了俠客的堅強意志和莫大的勇氣,與同寫「女俠復仇」的《妾復仇》、《崔慎思妾》、《賈人妻》等小說中的張揚武力相比,這更讓讀者欽佩。
《謝小娥傳》寫商人謝小娥嫁給俠客段居貞,段居貞與嶽父在經商的途中被人殺死,財貨被劫,從人數十都被盜賊殺了沉於江中。小娥身負重傷,在江上漂流被人救起。
家破人亡的小娥無奈阪依佛門,在等待中尋找仇人的蹤跡。父親和丈夫給小娥託夢,說殺人兇手是「車中猴,門東草」和「禾中走,一日夫」。百思不得其解的小娥在智者李公佐的幫助下,破解了夢中隱語,得知兇手是申蘭、申春兄弟。
而後小娥女扮男裝,行走於江湖間尋訪仇人。一年多後,在湯陽發現申蘭。小娥於是以僕人身份潛入申蘭家中打探,發現了當年被劫奪的財物,確定了兇手。
在一次申蘭、申春兄弟酒醉的時候,小娥殺死申蘭,並招呼鄰人擒拿申春報官,為丈夫、父親報了血海深仇。
復仇後的小娥受到了官府嘉獎,高門豪族感於小娥的貞烈壯舉,紛紛下聘禮希望謝小娥能下嫁。然而謝小娥卻選擇了出家,堅決不嫁。這讓我至今記憶猶新,謝小娥的形象可以說無比光輝,也是一個無比優秀的女俠客。
唐代的女俠客們,堪稱真正的「女權主義者」也是現在的武俠小說中所難以復現的經典情節。在這個劍與俠的世界之中,唐代的俠客文化讓人心馳神往,也開啟了之後俠客文化走向博大恢弘的大門。
進入宋代以後,武俠小說的特點變成了「俗」,後來的武俠小說作家,在關於如何繼承前代武俠小說遺產和選擇何種創作道路的問題上,大部分都更注意模仿、學習白話武俠小說。
可以說,白話武俠小說的出現打破了對武俠小說的禁錮,也為我國之後武俠小說的最高峰之一《水滸傳》的出現打下了基礎,宋話本的《水滸傳》故事終於在明代達到巔峰。
《水滸傳》的出現某意義上是必然的。在宋代,宋江等人反抗暴政、縱橫江湖的文學故事就己經出現。在後來宋元話本、元代雜劇對其的一次次「重寫」中,宋江故事和水滸故事的民間色彩不是被削弱,而是被大大的增強了。
民間藝人們將水滸傳說中的這些好漢塑造為下層百姓認同的俠義人物,而這些由民眾自己創作的英雄儘管也有一些符合官方或正統的地方,但他們在本質上是長久以來民間俠義精神的文學化身。
這種俠義精神的核心在於貧苦百姓和受壓迫人民的自發互助精神。對於俠客好漢來說,這種俠義精神就是「路見不平,拔刀相助」和「殺富濟貧,仗義疏財」。分析這種民間俠義精神就能知道,這是人民自發追求生存權和公平對待的精神,而這與封建社會是根本牴觸的。
在《水滸傳》中,像魯智深、李連、阮氏三雄等好漢,信奉的就是這樣的俠義精神。可以說《水滸傳》身上集合了先秦時期《史記》中秦漢豪俠的仗義,《唐傳奇》中唐朝豪俠的復仇氣息。
還有歷代俠客們的武力崇拜,這才有了《水滸傳》的精彩絕倫,《水滸傳》的出現是我國古代俠客小說的精華體現,更是我國古代文學家們努力的共同結果。後世古龍梁羽生還是金庸的武俠世界無不源於那些先賢作品的啟發之中。
我看來,武俠小說的根本觀念在於拯救寫夢與圓夢,只是武俠小說的表面形式,內在精神是祈求他人拯救以獲得新生和在拯救他人中超越生命的有限性。
也就是說,這些傳統的價值觀還活在今天的中國人心中,並未消失。作為千古文人俠客夢,武俠是中國人的情懷,更是中國人文化深處的靈魂骨血。
參考文獻
【1】 梁守中《武俠小說話古今》
【2】 王海林《中國武俠小說史略》
【3】 溫子建主編《武俠小說鑑賞大典》
【4】 胡文彬主編《中國武俠小說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