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復旦大學日本研究中心舉辦第30屆國際學術研討會暨成立30周年慶典。海內外80餘名專家學者,以線上線下方式出席
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於15日在越南籤署後,中日兩國第一次建立了直接的自由貿易區,日本經濟界第一時間表示歡迎;但與此同時,由中國國際出版集團和日本言論NPO共同實施的一年一度中日輿論調查顯示,與中國對日本好感增至40%以上相反,對中國持負面印象的日本受訪者時隔四年再次增多,達到89.7%,認同中日關係重要性的日本受訪者由去年的72.7%下降至64.2%。
中日兩個搬不走的鄰居,雙邊關係改善途中正經歷考驗。去年G20大阪峰會上,雙方高層會晤達成十點重要共識,首次明確提出「契合新時代要求的中日關係」。而美國換屆、日本新政府執政,和八年盼來的RCEP,是否會創造新的合作契機?如何在「競爭性共存」下跳過「不進則退」的非穩定沼澤?上周六(11月22日),復旦大學日本研究中心迎來成立30周年紀念慶典,80餘名來自中日韓三國學政企界的中日關係研究者在線上線下坦誠相見,另有數百名關注中日關係中日各界人士在線上「圍觀」。研討會在《新時代的中日關係:課題與展望》主題下,長達10小時彼此傾聽,出謀劃策,為第30屆國際學術研討會平添了戰略高度、思考維度。
中日如何共同成為受人尊敬的大國
五百旗頭真先生在演講中表示擔心中國能否在成為超級大國的同時,也成為一個受人尊重的大國。(資料圖)
「從那時起,作為中國的朋友,我一直希望中國能夠成為一個受世界尊重的大國。」這個聲音來自屏幕上的五百旗頭真先生:日本兵庫縣立大學理事長、原日本防衛大學校長。在基調報告中,他給了一個前景性的演講標題《作為超級大國的中國走向何方》。在盛讚中國30餘年經濟高速發展時,他說日本那樣的奇蹟只維持了17年;他盛讚中國控制了疫情還通過口罩外交拯救世界,「不愧為中國!」但接著他也表達了自己的擔憂:認為隨著快速發展,中國認為已經從鄧小平教導的韜光養晦「畢業」了。由此,他開始擔心未曾抹去近代史屈辱心靈創傷的中國,能否在成為超級大國的同時,也成為一個受人尊重的大國。
日本也要有自信,勿要產生非理性擔憂
五百旗頭真先生的演講引發了與會者的強烈反響。上海外國語大學日本研究中心主任廉德瑰將之轉化為中日兩個大國如何成為受人尊敬的大國的話題。他認為,中日都是大國,大國應有大國的姿態——自信、謙虛、不浮躁。他認為日本也要自信,不要產生過度非理性的擔憂。比如,要制衡中國崛起,擔心中國的民族主義,憂慮中國海洋利益的擴展等。
中國崛起只是亞洲整體性崛起的一個波次
廉德瑰(左)認為日本也要自信,不要產生過度非理性的擔憂;武心波(右)認為,如果日本認清崛起的邏輯就不會如此過分憂慮了
上海外國語大學東亞研究中心主任武心波認為,如果日本認清崛起的邏輯就不會如此過分憂慮了。他認為目前不僅是世界權力在迅速東移,全球「經濟重心」也在迅速向東向南轉移。到2025年,會像公元1000年那樣回歸到遠東。而世界權力東移,推動了亞洲整體性的崛起,它以波浪式梯度來轉移。1980年代是日本,成了亞洲經濟騰飛的領頭雁;第二次浪潮是四小龍即韓國、中國臺灣、中國香港、新加坡與四小虎,即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他們在1960年代末到1990年代崛起。第三次浪潮就是中國,之後還會有第四次浪潮,以印度、越南等為代表。他分析,印度1991年經濟總量為世界第16位,2017年上升為世界第6位;越南也正在承接中國製造業遷移,同時大規模接受歐美等跨國巨頭的投資而悄然崛起。
「中間力量」和第二梯隊將穩定全球秩序
楊伯江認為這次疫情帶來了不同「梯隊」內部的分化,「中間力量」群體數量增多,範圍擴大(資料圖)
中國社科院日本研究所所長楊伯江在基調演講中,從另一個角度給予了佐證。楊伯江認為這次疫情帶來了不同「梯隊」內部的分化,出現了「上中等力量」下移和「下中等力量」的上移,「中間力量」群體數量增多,範圍擴大。日本政界、戰略學界已經開始就加強「中等力量」合作發出類似聲音、採取類似行動。據今年9月外務省公布的數據,截至2019年年末,在聯合國相關機構工作的日籍職員達912人,其中領導崗位人數達88人,均創歷史新高。「這類第二梯隊強國,會超越由美國建立起來的中心-輻射型關係,避免大國過度競爭,他們會採取更具實質性和有組織的方式,更多展開合作,以穩定全球秩序。」
由此來看,崛起和分化都是特定歷史時期必然會發生的。五百旗頭真先生在新世紀的頭五年裡,曾問中國強大了會成為德國和日本那樣嗎?會成為英國和美國嗎?回答都是不會,中國的目標是成為有「中國特色的大國」。他在視頻裡說,「雖然中日之間有許多難題,但我希望能像有百年恩怨的德國和法國一樣和解,構築起良好的關係。」
RCEP下,有多少合作平臺有待開拓?
五百旗頭真先生提出了具體和解的路徑:「東海作為和平之海,如果能共同開發的話,那是一個非常大的共同利益,我也期待聰明的中國對此作出判斷。」中日之間有多少合作領域有待去夯實或開拓呢?這是諸多與會者聚焦的問題。
環保、養老、數字經濟,兩國發展中的共同課題
程永華大使認為,中日雙方在後疫情時代,重點要圍繞兩國發展過程中的共同課題深化合作
除了已經在開展的第三方市場合作外,中日友好協會常務副會長、中國前駐日本大使程永華認為,中日雙方在後疫情時代,重點要圍繞兩國發展過程中的共同課題深化合作。他舉例指出,首先,節能環保是雙方較為成熟和深入的領域,兩國政府和企業通過「中日節能環保綜合論壇」等平臺,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不久前兩國領導人又不約而同提出了明確的碳中和目標,中國是在2060年實現,這就增加了合作潛力。其次,兩國先後面臨人口老齡化問題,圍繞著養老照護產業,2018年創立了「中日養老服務業合作」論壇,合作方興未艾。第三,數字經濟可成為兩國創新合作新高地。菅義偉首相提出創設「數字廳」,計劃推出政務數位化,日本社會各界也在提出數位化轉型的課題。而中國從今年5月,已經提出新基建發展。因此,雙方可以圍繞數字經濟治理和釋放數字紅利加強政策對接和產業合作。
RCEP下,力促中日韓自貿區,開放姿態對CPTPP
陳修武認為,儘快推動中日韓自貿區,因為還會輻射到科技產業生態服務等更高層面
借著RCEP的東風,推進區域合作經濟,是諸多與會者的共識。楊伯江分析,去年下半年日本經濟開始明顯下滑,第四季度實際GDP下降6.3%,長達71個月的「安倍景氣」宣告結束。今年加上疫情的衝擊,更是進入「技術性衰退」。因此,籤署了RCEP無疑是利好消息。程永華提供了一組數據,今年1-10月,中國東協、中日、中韓貿易額在疫情影響下保持穩定,同比增長7%,1.5%,0.8%。據IMF統計,中國、日本兩國佔RCEP15過GDP總量的76%,分別為57.1%和18.9%,兩國儘快推動這一安排生效,攜手提升本地區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水平。
東北師範大學日本研究所所長陳修武認為,區域合作應有之義中還包括儘快推動中日韓自貿區,因為不僅僅是經貿合作,還會輻射到科技產業生態服務等更高層面。上海對外經貿大學日本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陳子雷分析,中國領導人首次表態對CPTPP持開放態度,而一旦中日同在RCEP和CPTPP,那麼會為中日成為東北亞的核心國家再添砝碼,中日可以為區域經濟繼而為全球經濟的穩定作出更多貢獻。
化解國民之間的非好感要從兩國的教育實事做起
對於久而不化的國民間被凍結的好感度,日本東京大學教授川島真提出,要在學校教育裡多下功夫(小圖為現場視頻,大圖為資料圖)
對於久而不化的國民間被凍結的好感度,日本東京大學教授川島真提出,要在學校教育裡多下功夫。而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副教授肖佳靈從自己的親身體驗提出了被人稱道的建議。以往她教授的中國外交課堂中,有不少日本留學生,但前兩年減少了。在疫情期間她開網課,全球各地的學生都來聽了。「我們可以和日本高校聯合開設中國外交等英文網課,本科生一門,研究生一門,博士生一門,讓學子們從課堂上,而非偏頗的媒體上去獲取負面信息。」肖佳靈坦言,原日本國駐上海總領事小原雅博回東京大學任教後,就開了一門關於中國的英文課,「在復旦也完全能做到。」
如何理解有效實現中日之間的互利互惠?楊伯江舉了個例子,日本著名媒體人池上彰與傅高義先生有一段對話,池上說自己近幾年好幾次訪問非洲,在蘇丹最初日本人援助的項目被中國接管,建成了漂亮的公路,當地日本人說,這有什麼不好,日本也可以利用這些路開展經濟活動,我們應該改變思路。對此,池上彰和傅高義都表示,這真的讓我們大徹大悟。
只要對兩國人民福祉有益,都可以合作,思想禁錮被打開,空間就會無限。
中日美關係中,日本的戰略能動性?
談到合作,最大的合作和最高超技巧的合作當屬中日美三國的關係。15年前,開設了「北京-東京論壇」的原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趙啟正在紀念演講中提議,日本應在中美關係中發揮建設性作用。因為,中美之間的競爭和合作關係仍然會長期並存,而中國寄希望與美國和平共處的原則並沒有變。
化競爭為協調,中日的競爭共存關係
高蘭指出,中日關係一旦穩定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影響並推動中美日關係的改善與積極發展。(資料照)
研討會上,復旦大學日本研究中心副主任高蘭重點剖析了中日美三國關係。她認為,出於自身經濟利益,日本的積極外交趨勢明顯,「化競爭為協調」是近年來的中日關係主調,也就是一種戰略性競爭共存關係,這種關係會因為美國提出的「新冷戰鐵幕」等政策有鬆緊變化。戰後以來,中日美三邊關係經歷了從戰略性協調關係向戰略性競爭共存關係的發展變化,日本一直是中美關係中極為重要的第三方力量。從歷史上看,中美彼此爭鬥烈度越強,範圍愈廣,日本的選擇餘地愈少。這一點,川島真教授也提及「拜登如執政,會加大盟國力量對付中國,日本不可能完全聽美國的,但空間也很小。」但另一方面,日本正在實行中美框架之外的「第三方力量」外交,即日語裡說的「有志國」,日本正在尋求與歐洲等有共同價值觀的國家尋求多邊合作戰略。高蘭指出,中日關係一旦穩定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影響並推動中美日關係的改善與積極發展。
日本對中日美關係的現實主義策略組合
盧昊認為美日兩國政府近期更迭,這兩個因素的疊加對中日美關係而言,既面臨挑戰又擁有機遇。
中國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副研究員盧昊認為,目前中日美關係的趨勢與特徵呈現出四個特點,一是三邊互動性,無論是戰略互動意識和行動都在增強;二是三邊力量對比正在朝均等化邁進;三是三邊體系開放性與國際、地區秩序的聯動有所增加;四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有局部變化,中美是主要矛盾,日本是第三方角色,但又在戰略性協調到競爭性共存中有比重變化。他認為日本對中日美關係其實已有應對策略,那就是高度的現實主義與策略組合——風險規避、資產利用、外部拓展。他認為比較理性的態度,應該是日本可以強化日美同盟,但不應以損害中國利益、兩國關係為前提。美日兩國政府近期更迭,這兩個因素的疊加對中日美關係而言,既面臨挑戰又擁有機遇。如果這組三邊關係中的變量可控,中日關係的穩定性就會大幅提升。
趙啟正提出的觀點得到強烈呼應:日本可在中美關係中發揮建設性作用
在紀念慶典上,播放了30年前創建日本研究中心的鄭勵志教授從華東醫院病榻上發來的視頻講話,其期盼中日關係良好發展的殷殷之情令全體與會人員感動。上海市政協原副主席、上海市教育基金會理事長王榮華在致辭中,特別指出,中日關係無論是逆境,還是順境,面對面的交流,心與心的對話,不可或缺,努力傾聽對方的聲音,開誠布公的交流更有意義、更顯價值,今天的研討會也是如此。胡令遠主任代表復旦大學日本研究中心感恩30年來中日各界的支持與幫助,他指出,30年間逐漸形成的涵蓋中日兩國學政企在內深厚、寬闊、強韌的交流網絡與研究平臺,產生了重要的學術成果、思想成果與人脈成果。今後,將在此基礎上,致力於指向性強的機制化網絡之打造。圍繞中日美三國間的根本性、重大型問題,如海洋安全、實力變化的形而上效應等,展開智慧對話。
閉幕式上,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上海市日本學會名譽會長吳寄南指出,對中日關係要有戰略思維、戰略定力、戰略運籌。2002年,2008年,2011年,風波不斷,攪局者時有,但都不過是「盆栽風波」。
在中曾根首相訪華那天出生的盧昊說,1984年中曾根及3000名日本青年訪華,第二輪ODA籤署。鄧小平對中曾根說:要把中日關係放在長遠的角度看待,第一步是21世紀,第二步在22世紀。21世紀已走過20年,中日關係處在重要歷史節點,需要大智慧與大國風範。
閉幕式上,來自南開大學、北京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的學者代表做了致辭。吳寄南(左二)和原日本國駐滬總領事、東京大學教授小原博雅(視頻)分別作了學術總結
日本研究中心創建者鄭勵志教授從華東醫院發來視頻講話,對國內外各界人士的支持表示感謝
上海市政協原副主席、上海市教育基金會理事長王榮華在致辭中特別指出,中日關係中開誠布公的交流更有意義、更顯價值
日本研究中心主任胡令遠回顧中心30年來的歷程,指出其間逐漸形成的涵蓋中日兩國學政企在內深厚、寬闊、強韌的交流網絡與研究平臺
11月21日,復旦大學日本研究中心舉辦第30屆國際學術研討會暨成立30周年慶典,所有出席活動現場的嘉賓合影
除資料照片外,均為主辦方提供的研討會現場照
作者:本報記者 李念
編輯:錢亦琛
責任編輯:李念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