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學者碰撞:「競爭性共存」下,中日可尋哪些合作?

2020-12-12 騰訊網

11月21日,復旦大學日本研究中心舉辦第30屆國際學術研討會暨成立30周年慶典。海內外80餘名專家學者,以線上線下方式出席

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於15日在越南籤署後,中日兩國第一次建立了直接的自由貿易區,日本經濟界第一時間表示歡迎;但與此同時,由中國國際出版集團和日本言論NPO共同實施的一年一度中日輿論調查顯示,與中國對日本好感增至40%以上相反,對中國持負面印象的日本受訪者時隔四年再次增多,達到89.7%,認同中日關係重要性的日本受訪者由去年的72.7%下降至64.2%。

中日兩個搬不走的鄰居,雙邊關係改善途中正經歷考驗。去年G20大阪峰會上,雙方高層會晤達成十點重要共識,首次明確提出「契合新時代要求的中日關係」。而美國換屆、日本新政府執政,和八年盼來的RCEP,是否會創造新的合作契機?如何在「競爭性共存」下跳過「不進則退」的非穩定沼澤?上周六(11月22日),復旦大學日本研究中心迎來成立30周年紀念慶典,80餘名來自中日韓三國學政企界的中日關係研究者在線上線下坦誠相見,另有數百名關注中日關係中日各界人士在線上「圍觀」。研討會在《新時代的中日關係:課題與展望》主題下,長達10小時彼此傾聽,出謀劃策,為第30屆國際學術研討會平添了戰略高度、思考維度。

中日如何共同成為受人尊敬的大國

五百旗頭真先生在演講中表示擔心中國能否在成為超級大國的同時,也成為一個受人尊重的大國。(資料圖)

「從那時起,作為中國的朋友,我一直希望中國能夠成為一個受世界尊重的大國。」這個聲音來自屏幕上的五百旗頭真先生:日本兵庫縣立大學理事長、原日本防衛大學校長。在基調報告中,他給了一個前景性的演講標題《作為超級大國的中國走向何方》。在盛讚中國30餘年經濟高速發展時,他說日本那樣的奇蹟只維持了17年;他盛讚中國控制了疫情還通過口罩外交拯救世界,「不愧為中國!」但接著他也表達了自己的擔憂:認為隨著快速發展,中國認為已經從鄧小平教導的韜光養晦「畢業」了。由此,他開始擔心未曾抹去近代史屈辱心靈創傷的中國,能否在成為超級大國的同時,也成為一個受人尊重的大國。

日本也要有自信,勿要產生非理性擔憂

五百旗頭真先生的演講引發了與會者的強烈反響。上海外國語大學日本研究中心主任廉德瑰將之轉化為中日兩個大國如何成為受人尊敬的大國的話題。他認為,中日都是大國,大國應有大國的姿態——自信、謙虛、不浮躁。他認為日本也要自信,不要產生過度非理性的擔憂。比如,要制衡中國崛起,擔心中國的民族主義,憂慮中國海洋利益的擴展等。

中國崛起只是亞洲整體性崛起的一個波次

廉德瑰(左)認為日本也要自信,不要產生過度非理性的擔憂;武心波(右)認為,如果日本認清崛起的邏輯就不會如此過分憂慮了

上海外國語大學東亞研究中心主任武心波認為,如果日本認清崛起的邏輯就不會如此過分憂慮了。他認為目前不僅是世界權力在迅速東移,全球「經濟重心」也在迅速向東向南轉移。到2025年,會像公元1000年那樣回歸到遠東。而世界權力東移,推動了亞洲整體性的崛起,它以波浪式梯度來轉移。1980年代是日本,成了亞洲經濟騰飛的領頭雁;第二次浪潮是四小龍即韓國、中國臺灣、中國香港、新加坡與四小虎,即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他們在1960年代末到1990年代崛起。第三次浪潮就是中國,之後還會有第四次浪潮,以印度、越南等為代表。他分析,印度1991年經濟總量為世界第16位,2017年上升為世界第6位;越南也正在承接中國製造業遷移,同時大規模接受歐美等跨國巨頭的投資而悄然崛起。

「中間力量」和第二梯隊將穩定全球秩序

楊伯江認為這次疫情帶來了不同「梯隊」內部的分化,「中間力量」群體數量增多,範圍擴大(資料圖)

中國社科院日本研究所所長楊伯江在基調演講中,從另一個角度給予了佐證。楊伯江認為這次疫情帶來了不同「梯隊」內部的分化,出現了「上中等力量」下移和「下中等力量」的上移,「中間力量」群體數量增多,範圍擴大。日本政界、戰略學界已經開始就加強「中等力量」合作發出類似聲音、採取類似行動。據今年9月外務省公布的數據,截至2019年年末,在聯合國相關機構工作的日籍職員達912人,其中領導崗位人數達88人,均創歷史新高。「這類第二梯隊強國,會超越由美國建立起來的中心-輻射型關係,避免大國過度競爭,他們會採取更具實質性和有組織的方式,更多展開合作,以穩定全球秩序。」

由此來看,崛起和分化都是特定歷史時期必然會發生的。五百旗頭真先生在新世紀的頭五年裡,曾問中國強大了會成為德國和日本那樣嗎?會成為英國和美國嗎?回答都是不會,中國的目標是成為有「中國特色的大國」。他在視頻裡說,「雖然中日之間有許多難題,但我希望能像有百年恩怨的德國和法國一樣和解,構築起良好的關係。」

RCEP下,有多少合作平臺有待開拓?

五百旗頭真先生提出了具體和解的路徑:「東海作為和平之海,如果能共同開發的話,那是一個非常大的共同利益,我也期待聰明的中國對此作出判斷。」中日之間有多少合作領域有待去夯實或開拓呢?這是諸多與會者聚焦的問題。

環保、養老、數字經濟,兩國發展中的共同課題

程永華大使認為,中日雙方在後疫情時代,重點要圍繞兩國發展過程中的共同課題深化合作

除了已經在開展的第三方市場合作外,中日友好協會常務副會長、中國前駐日本大使程永華認為,中日雙方在後疫情時代,重點要圍繞兩國發展過程中的共同課題深化合作。他舉例指出,首先,節能環保是雙方較為成熟和深入的領域,兩國政府和企業通過「中日節能環保綜合論壇」等平臺,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不久前兩國領導人又不約而同提出了明確的碳中和目標,中國是在2060年實現,這就增加了合作潛力。其次,兩國先後面臨人口老齡化問題,圍繞著養老照護產業,2018年創立了「中日養老服務業合作」論壇,合作方興未艾。第三,數字經濟可成為兩國創新合作新高地。菅義偉首相提出創設「數字廳」,計劃推出政務數位化,日本社會各界也在提出數位化轉型的課題。而中國從今年5月,已經提出新基建發展。因此,雙方可以圍繞數字經濟治理和釋放數字紅利加強政策對接和產業合作。

RCEP下,力促中日韓自貿區,開放姿態對CPTPP

陳修武認為,儘快推動中日韓自貿區,因為還會輻射到科技產業生態服務等更高層面

借著RCEP的東風,推進區域合作經濟,是諸多與會者的共識。楊伯江分析,去年下半年日本經濟開始明顯下滑,第四季度實際GDP下降6.3%,長達71個月的「安倍景氣」宣告結束。今年加上疫情的衝擊,更是進入「技術性衰退」。因此,籤署了RCEP無疑是利好消息。程永華提供了一組數據,今年1-10月,中國東協、中日、中韓貿易額在疫情影響下保持穩定,同比增長7%,1.5%,0.8%。據IMF統計,中國、日本兩國佔RCEP15過GDP總量的76%,分別為57.1%和18.9%,兩國儘快推動這一安排生效,攜手提升本地區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水平。

東北師範大學日本研究所所長陳修武認為,區域合作應有之義中還包括儘快推動中日韓自貿區,因為不僅僅是經貿合作,還會輻射到科技產業生態服務等更高層面。上海對外經貿大學日本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陳子雷分析,中國領導人首次表態對CPTPP持開放態度,而一旦中日同在RCEP和CPTPP,那麼會為中日成為東北亞的核心國家再添砝碼,中日可以為區域經濟繼而為全球經濟的穩定作出更多貢獻。

化解國民之間的非好感要從兩國的教育實事做起

對於久而不化的國民間被凍結的好感度,日本東京大學教授川島真提出,要在學校教育裡多下功夫(小圖為現場視頻,大圖為資料圖)

對於久而不化的國民間被凍結的好感度,日本東京大學教授川島真提出,要在學校教育裡多下功夫。而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副教授肖佳靈從自己的親身體驗提出了被人稱道的建議。以往她教授的中國外交課堂中,有不少日本留學生,但前兩年減少了。在疫情期間她開網課,全球各地的學生都來聽了。「我們可以和日本高校聯合開設中國外交等英文網課,本科生一門,研究生一門,博士生一門,讓學子們從課堂上,而非偏頗的媒體上去獲取負面信息。」肖佳靈坦言,原日本國駐上海總領事小原雅博回東京大學任教後,就開了一門關於中國的英文課,「在復旦也完全能做到。」

如何理解有效實現中日之間的互利互惠?楊伯江舉了個例子,日本著名媒體人池上彰與傅高義先生有一段對話,池上說自己近幾年好幾次訪問非洲,在蘇丹最初日本人援助的項目被中國接管,建成了漂亮的公路,當地日本人說,這有什麼不好,日本也可以利用這些路開展經濟活動,我們應該改變思路。對此,池上彰和傅高義都表示,這真的讓我們大徹大悟。

只要對兩國人民福祉有益,都可以合作,思想禁錮被打開,空間就會無限。

中日美關係中,日本的戰略能動性?

談到合作,最大的合作和最高超技巧的合作當屬中日美三國的關係。15年前,開設了「北京-東京論壇」的原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趙啟正在紀念演講中提議,日本應在中美關係中發揮建設性作用。因為,中美之間的競爭和合作關係仍然會長期並存,而中國寄希望與美國和平共處的原則並沒有變。

化競爭為協調,中日的競爭共存關係

高蘭指出,中日關係一旦穩定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影響並推動中美日關係的改善與積極發展。(資料照)

研討會上,復旦大學日本研究中心副主任高蘭重點剖析了中日美三國關係。她認為,出於自身經濟利益,日本的積極外交趨勢明顯,「化競爭為協調」是近年來的中日關係主調,也就是一種戰略性競爭共存關係,這種關係會因為美國提出的「新冷戰鐵幕」等政策有鬆緊變化。戰後以來,中日美三邊關係經歷了從戰略性協調關係向戰略性競爭共存關係的發展變化,日本一直是中美關係中極為重要的第三方力量。從歷史上看,中美彼此爭鬥烈度越強,範圍愈廣,日本的選擇餘地愈少。這一點,川島真教授也提及「拜登如執政,會加大盟國力量對付中國,日本不可能完全聽美國的,但空間也很小。」但另一方面,日本正在實行中美框架之外的「第三方力量」外交,即日語裡說的「有志國」,日本正在尋求與歐洲等有共同價值觀的國家尋求多邊合作戰略。高蘭指出,中日關係一旦穩定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影響並推動中美日關係的改善與積極發展。

日本對中日美關係的現實主義策略組合

盧昊認為美日兩國政府近期更迭,這兩個因素的疊加對中日美關係而言,既面臨挑戰又擁有機遇。

中國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副研究員盧昊認為,目前中日美關係的趨勢與特徵呈現出四個特點,一是三邊互動性,無論是戰略互動意識和行動都在增強;二是三邊力量對比正在朝均等化邁進;三是三邊體系開放性與國際、地區秩序的聯動有所增加;四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有局部變化,中美是主要矛盾,日本是第三方角色,但又在戰略性協調到競爭性共存中有比重變化。他認為日本對中日美關係其實已有應對策略,那就是高度的現實主義與策略組合——風險規避、資產利用、外部拓展。他認為比較理性的態度,應該是日本可以強化日美同盟,但不應以損害中國利益、兩國關係為前提。美日兩國政府近期更迭,這兩個因素的疊加對中日美關係而言,既面臨挑戰又擁有機遇。如果這組三邊關係中的變量可控,中日關係的穩定性就會大幅提升。

趙啟正提出的觀點得到強烈呼應:日本可在中美關係中發揮建設性作用

在紀念慶典上,播放了30年前創建日本研究中心的鄭勵志教授從華東醫院病榻上發來的視頻講話,其期盼中日關係良好發展的殷殷之情令全體與會人員感動。上海市政協原副主席、上海市教育基金會理事長王榮華在致辭中,特別指出,中日關係無論是逆境,還是順境,面對面的交流,心與心的對話,不可或缺,努力傾聽對方的聲音,開誠布公的交流更有意義、更顯價值,今天的研討會也是如此。胡令遠主任代表復旦大學日本研究中心感恩30年來中日各界的支持與幫助,他指出,30年間逐漸形成的涵蓋中日兩國學政企在內深厚、寬闊、強韌的交流網絡與研究平臺,產生了重要的學術成果、思想成果與人脈成果。今後,將在此基礎上,致力於指向性強的機制化網絡之打造。圍繞中日美三國間的根本性、重大型問題,如海洋安全、實力變化的形而上效應等,展開智慧對話。

閉幕式上,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上海市日本學會名譽會長吳寄南指出,對中日關係要有戰略思維、戰略定力、戰略運籌。2002年,2008年,2011年,風波不斷,攪局者時有,但都不過是「盆栽風波」。

在中曾根首相訪華那天出生的盧昊說,1984年中曾根及3000名日本青年訪華,第二輪ODA籤署。鄧小平對中曾根說:要把中日關係放在長遠的角度看待,第一步是21世紀,第二步在22世紀。21世紀已走過20年,中日關係處在重要歷史節點,需要大智慧與大國風範。

閉幕式上,來自南開大學、北京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的學者代表做了致辭。吳寄南(左二)和原日本國駐滬總領事、東京大學教授小原博雅(視頻)分別作了學術總結

日本研究中心創建者鄭勵志教授從華東醫院發來視頻講話,對國內外各界人士的支持表示感謝

上海市政協原副主席、上海市教育基金會理事長王榮華在致辭中特別指出,中日關係中開誠布公的交流更有意義、更顯價值

日本研究中心主任胡令遠回顧中心30年來的歷程,指出其間逐漸形成的涵蓋中日兩國學政企在內深厚、寬闊、強韌的交流網絡與研究平臺

11月21日,復旦大學日本研究中心舉辦第30屆國際學術研討會暨成立30周年慶典,所有出席活動現場的嘉賓合影

除資料照片外,均為主辦方提供的研討會現場照

作者:本報記者 李念

編輯:錢亦琛

責任編輯:李念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第三屆復旦中外人文交流論壇「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的中外人文交流...
    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副主任楊曉春、復旦大學副校長陳志敏、教育部國際司中外人文交流機制辦處長毛冬敏出席論壇並致辭,中國國際關係學會常務副會長秦亞青作主旨演講,來自全國的近四十位專家學者出席論壇。論壇還發布了「復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叢書」系列第二部《中外人文交流與新型國際關係構建》。
  • 海內外專家齊聚大連 探討 「一帶一路」倡議下的中日合作
    本次論壇聚焦「一帶一路」倡議下的中日合作,來自中日「一帶一路」建設相關領域的近百名專家學者圍繞上述專題進行了深入的研討。本屆論壇由4場主旨演講和2個專題發言組成。主要議題涉及中日第三方市場合作、深化中日雙邊經濟貿易合作、中日綠色低碳發展合作、中日科技合作,以及「一帶一路」與其他國際合作協議的關係等。
  • 中日科技合作潛力巨大
    本報記者 王 江 陳 超「中日兩國在科技領域優勢互補,合作潛力巨大。近年來,在中日政府間科技合作機制框架下,雙方在產學研聯合研究、科技合作、人才交流等方面開展了多方位的合作。」松尾泰樹作為日本政府的高級官員,非常重視和支持中日之間的科技合作,並主持了眾多中日科技合作項目。他向記者回顧了中日科技合作的歷程,介紹了發展現狀,暢談了中日科技合作的前景。
  • 中外合作MBA,有哪些是真正靠譜的?
    MBA中外合作辦學,有哪些類型?根據《中外合作辦學條例》及其實施辦法的規定,依法設立或者舉辦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均應當取得由審批機關頒發的並經國務院教育行政部門統一編號、統一格式的中外合作辦學許可證或者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批准書。
  • 2020「應對與展望:疫情時代的全球教育」中外學者高端對話在上海...
    月26—28日,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和上海外國語大學聯合舉辦、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教育學院承辦的2020「應對與展望:疫情時代的全球教育」中外學者高端對話在上海舉行。他表示,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與上海外國語大學合作的意義重大,成果豐碩,希望未來通過進一步深化合作,藉助精通技術和教育業務的專家學者的共同智慧推動教育決策管理和治理的變革。
  • 什麼是中外合作,辦學的優勢有哪些?
    中外合作辦學是很多家長都知道的,可以撿漏的好機會,其實中外合作也並不是適合所有的學生。今天我就跟大家一起來剖析一下中外合作辦學,我們從它的辦學性質以及它的優缺點一起來,看一下有哪些學生適合中外合作而又有哪些學生不適合中外合作,期待可以幫助學生正確認識中外合作。
  • 中外合作辦學招生
    二、 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簡介不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部分依託於國內高校的二級學院,如山東大學澳國立聯合理學院、齊魯工業大學基輔學院、山東農業大學國際交流學院等。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是指中外合作辦學者不設立專門的教育機構,而是直接和某個大學的某一學科或某個專業直接開展合作,這也是目前最普遍的合作方式。
  • 中外合作辦學是什麼?辦學方式有哪些?獲得的證書含金量如何?
    在了解了一些中外合作辦學的基本概念後,相信大家最想了解的就是有哪些大學開設了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在川招生數據是怎樣的?近幾年的分數線又是怎樣的?需要怎樣的位次才能上心儀的院校呢?近年來,在教育部「引入優質海外大學教育資源」的政策支持下,越來越多的大學與海外大學合作辦學,但其畢業證書含金量一直受到家長和考生的質疑,那麼怎樣的畢業證書才有含金量呢?我們先來梳理以下,中外合作項目的發放學位證書的方式有哪幾種:1.
  • 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新增32個,教育部批准,2021年起可招生!
    就讀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有哪些注意事項呢?根據教育部官方認證,建議大家準備就讀中外合作辦學時,務必了解4個方面的情況:一、是否合法最主要的是要查看辦學者是否能提供審批部門所頒發的同意其辦學的文件,可查看教育部中外合作監管工作信息平臺、教育部網站、教育部教育涉外監管信息網等公告信息。
  • 《中日歷史認識共同研究報告(戰前篇):中日戰爭何以爆發》出版
    雙方認為,既然中日關係發展的重大阻礙之一是雙方未能就中日戰爭的歷史認識問題達成足夠的共識,在中日兩國絕大多數人都沒有經歷過那場戰爭的今天,兩國人民尤其是兩國學者之間在歷史認識問題上進行開誠布公的討論,使雙方的歷史認識更為接近歷史事實,也使雙方對彼此的觀點有更為深入的了解,這對於構建面向未來、著力合作的中日關係是不可或缺的。
  • 高考生報考中外合作辦學項目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高考生報考中外合作辦學項目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2020年07月31日 14:32   來源:金羊網
  • 中日(山東)教育國際合作聯盟正式成立
    12月1日,山東省教育廳和日中文化交流中心聯合舉辦了中日(山東)教育交流合作對話會暨中日(山東)教育國際合作聯盟成立大會。中國駐日本大使館教育處公使銜參贊胡志平、日本駐青島總領館總領事井川原賢、省教育廳總督學邢順峰、省外辦二級巡視員林海濱、日中文化交流中心總代表伊藤修一分别致辭。
  • 中外文化互譯合作成果展
    在全球化高度發展、文明的衝突與調和已成為一個世界難題的大背景下,與亨廷頓的「文明衝突論」不同,費孝通提出通過「文化自覺」達至「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理想圖景。他希望通過對中國傳統文化重新認識,在傳統文化中尋找新的資源並讓其成為新文化的發展基礎,以使中國迎接全球化的挑戰,通過「文化自覺」融入國際社會,達到自主轉型的目標,為世界的文明共存及人類文化自覺的發展開闢新路。
  • 中外合作辦學可持續發展與高水平國際化人才培養
    作為中外實質性合作辦學的實驗田和中國改革開放事業在教育領域的標誌之一,建院20餘年來,學院搶抓機遇、創新發展,辦學水平快速提升,已成為國際公認的一流商學院,創建了國際管理教育領域的中國品牌。這是政府、國際組織和大學合作在獨立校區自主運行的中外合作辦學典範。
  • 2015中日關係關鍵詞: 「合作而不是對抗」
    原標題:2015中日關係關鍵詞: 「合作而不是對抗」 眾所周知,釣魚島問題和靖國神社問題,是影響中日關係的兩個關鍵問題。回顧過去一年,中日兩國圍繞這兩個關鍵問題的立場和態度的變化趨向,筆者認為在未來一年,中日關係將總體趨向緩和。
  • 疫情下中外合作辦學如何轉「危」為「機」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形勢下,高校中外合作辦學面臨諸多新挑戰,招生管理不確定性增大,教學科研面臨新難題,拓展海外合作夥伴遇到瓶頸。面對挑戰,國內中外合作辦學相關機構應抓住機會,主動適應新常態,適時調整發展戰略,「危」中見「機」,促進中外合作辦學融合發展;轉型升級,推動中外合作辦學進一步提質增效;優化布局,提升特色化中外合作辦學水平,在當前疫情「大考」中實現新突破。
  • 中外合作辦學招生介紹及報考建議
    二、 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簡介不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部分依託於國內高校的二級學院,如山東大學澳國立聯合理學院、齊魯工業大學基輔學院、山東農業大學國際交流學院等。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是指中外合作辦學者不設立專門的教育機構,而是直接和某個大學的某一學科或某個專業直接開展合作,這也是目前最普遍的合作方式。
  • 教育部:部分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可適當增加招生名額
    允許高校在確保教育公平的前提下,通過與境外合作高校籤訂交換生協議等方式,接收出國留學生先行在國內借讀學習。三是通過中外合作辦學等方式豐富就學路徑。允許部分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以及內地(祖國大陸)與港澳臺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在保證教育公平的前提下,考核招錄部分符合特定條件的出國留學生,雙向選擇,擇優錄取,為學生提供國內求學機會。
  • 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長:一帶一路框架下中日合作前景廣闊
    中日韓重拾三國合作勢頭 抵制貿易保護中日韓領導人會議時隔兩年半召開,重拾三國合作勢頭,這對中日韓合作而言是一件大事。三國領導人究竟會就哪些議題展開討論是外界最關心的話題。楊伯江在訪談中指出,三國領導人或就以下話題展開討論。一是相互之間的務實合作。二是中日韓如何加快三國自由貿易區建設的推進。
  • 中日學者尋訪娘足跡 《娘》將被譯為日文出版
    在長篇散文《娘》的作者、中國作家協會創研部副主任彭學明的出生地,彭學明(左一)向兩位學者解釋湘西方言「瓢瓜」彭學明與學者們一同參觀呂洞聖山  紅網保靖站9月5日訊(分站記者 易果)8月29日至9月1日,日本著名學者、拓植大學教授、《娘》的日文版翻譯立松昇一,因為感動於《娘》的偉大母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