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中外合作辦學如何轉「危」為「機」

2020-08-06 中國教育新聞網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形勢下,高校中外合作辦學面臨諸多新挑戰,招生管理不確定性增大,教學科研面臨新難題,拓展海外合作夥伴遇到瓶頸。面對挑戰,國內中外合作辦學相關機構應抓住機會,主動適應新常態,適時調整發展戰略,「危」中見「機」,促進中外合作辦學融合發展;轉型升級,推動中外合作辦學進一步提質增效;優化布局,提升特色化中外合作辦學水平,在當前疫情「大考」中實現新突破。

[關鍵詞]中外合作辦學;融合發展;提質增效;特色化

近日,《教育部等八部門關於加快和擴大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印發,為當前形勢下進一步加快和擴大教育對外開放提供了指導與遵循原則。

目前,中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階段性成果,全球疫情形勢依然嚴峻,國際關係更為複雜多變。全球高等教育與國際合作交流面臨新形勢,中外合作辦學作為國際化人才培養的重要形式,在招生管理、教育科研、交流合作等方面也面臨新的挑戰。

面對疫情挑戰,如何在新形勢下圍繞高校國際化核心任務,繼續推進高質量中外合作辦學,需要高校跳出固有思維,拓寬思路,謀求新變革,創新方式方法,注重實效,化「危」為「機」,開拓新局面。

疫情形勢下中外合作辦學的新挑戰

首先,招生管理不確定性增大。中外合作辦學鼓勵學生參與國際交流,但隨著國外疫情形勢日趨嚴峻,學生參與國際交流學習安全風險增加,中外合作辦學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學生畢業後出國深造、發展選擇豐富等特色優勢的吸引力減弱,學生及其家長報考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積極性受挫,中外合作辦學招生面臨嚴峻壓力。部分中外合作辦學項目要求學生在讀期間赴境外學習交流。受疫情影響,目前在境外學習的學生面臨病毒感染、籤證到期、學業中斷、經濟受損、情緒焦慮等困難,學生回程航班頻繁延期、取消,導致高校對在外學生的管理難度、心理疏導難度加大。

其次,教學科研面臨新難題。3月26日,外交部、國家移民管理局發布公告,自2020年3月28日起,暫停外國人持目前有效來華籤證和居留許可入境。仍在境外的合作辦學外籍教師無法來華授課,暫時開展線上授課,而我國中外合作辦學相關政策規定中,還未有涉及境外優質遠程教育資源引進的內容,疫情導致大部分合作辦學機構與項目沒有充足時間為線上教學做好軟硬體準備。另外,近期中美間持續緊張博弈,部分中外合作項目教學科研受限,加之一些西方媒體的宣傳誤導,外方合作夥伴對我國當前嚴防境外疫情輸入政策缺乏了解,導致部分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無法良性可持續發展,相關教學科研工作因此受到影響。

第三,拓展海外合作夥伴遇到瓶頸。一方面,疫情對國際教育交流產生較大影響,多國邊境關閉,中外高校人員互訪暫停,師生國際交流受限,高校進一步拓展海外合作夥伴、深化國際合作、推動建立中外合作辦學遇到瓶頸。另一方面,疫情對國際格局和國際秩序演變產生深遠影響,對世界經濟造成重創,全球化發生重大調整,歐美逆全球化思潮在多領域湧動,中國與一些高等教育資源豐富的西方國家關係趨於緊張,部分國外院校對中外合作辦學專業領域設置更多限制,高校拓展中外合作辦學面臨重重挑戰。

「危」中見「機」,促進中外合作辦學融合發展

《意見》強調在教育對外開放中貫徹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提出「著力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加大中外合作辦學改革力度」「擴大在線教育的國際輻射力」。高校中外合作辦學項目與機構應在「危」中見「機」,在抗疫的實戰中提高師生面對危機的責任意識與應變能力,進一步鍛鍊和提升師生利用網絡資源教學與學習能力。

一是加速融合發展,促進教育教學改革。融合發展是指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或機構整合最優質的課程資源,開發網絡學習、混合式學習、翻轉課堂等創新性教學模式,將其融合到教育教學環節中,搭建高效師生互動交流平臺。中外合作辦學在引進優質教學資源、創新教學模式和促進教育教學改革等方面有獨特的優勢和功能,而在線教育作為重要的課堂補充,將是高等教育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

二是化被動為主動,統籌在線教育布局。部分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反應迅速,全面開啟在線教育,如西交利物浦大學在疫情期間升級在線教育戰略,引入世界範圍內優質的在線教育資源和外部教育品牌及研究成果,並與原有特色實體校園相結合,探索線上線下相融合的未來大學新形態。西交利物浦大學於2月24日全面開啟在線教育,90%以上的課程採用在線方式進行,僅在春季學期初,該校教師就製作了超過2000多個授課視頻,學生在Moodle學習管理系統中觀看近10萬次。執行校長席酉民強調:「為了保障學生和校園安全,西浦線上開學儘管是不得不做,但西浦的在線教育絕非權宜之計,也不單純是實體教育的替代方案」。

三是抓住發展契機,發揮好中外合作辦學的輻射和引領作用。目前形勢下,短期內師生國際流動依然無法恢復到疫情前水平,高校中外合作辦學項目與機構應藉助在線教育發展契機,推進校內共享引進的優質教育資源,建立國際化課程體系,加強國內外優質教育資源共享,積極培訓線上教學科研團隊,鼓勵教師改變傳統教學模式,鼓勵學科交叉融合,通過信息化手段開展視頻國際會議,遠程國際科研合作等,在國際合作中尋找更多資源,拓展發展空間,把中外合作辦學專業打造成為高校創新教學模式和引進國際優質資源的重要平臺。

轉型升級,推動中外合作辦學進一步提質增效

相關學者提出中外合作辦學要實現三個轉變,即從規模化發展向側重提質增效轉變,從借鑑模仿向合作創新轉變,從生源輸出外流向本土化優質培養轉變[1]。而目前中外合作辦學服務大局的能力與新時代的新要求還不完全適應,需要調整增加研究生層次比例;辦學單位改革主體、質量主體作用發揮不夠。因此,高校應從以下兩方面著手。

一方面,要提升中外合作辦學層次。相比本科教育,碩博教育層次的學習更加注重學術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對課堂教學依賴程度遠低於本科教育。在目前疫情防控常態化形勢下,發展高層次中外合作辦學機構,一方面可以減少外籍教師無法來華授課對教育教學帶來的影響;另一方面,中外合作辦學機構無論是在引進外國教育資源質量方面,還是在中外合作深度方面都比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更有優勢。高校應利用這段時間調整發展思路,積極整合資源,集中優勢與具備高品質和高影響力的教育機構保持密切聯繫,實現資源共享與互補,分享國際交流新形勢下的創新舉措、實踐探索與經驗,推動高層次中外合作辦學機構發展。

另一方面,強化中外合作辦學服務高校發展的能力。高校中外合作辦學應主動服務「雙一流」建設、「創優爭A」等學校發展目標,融入學校學科專業建設的整體大局,實現引進吸收,融合創新,通過發揮高水平國際化辦學的示範引領作用,創新機制模式,利用現代技術手段組織雲端會議,促進中外合作辦學同仁間的交流,研討教育教學方法和合作方式,並就在疫情背景下的中外合作政策和教育實施途徑集思廣益,積極開發中外合作辦學線上教學團體標準,形成倒逼機制,推動學校學科建設與管理體制機制改革,推動中外合作辦學進一步提質增效,服務大局。

優化布局,提升特色化中外合作辦學水平

特色發展不僅是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內在要求,順應新時代發展的趨勢,也符合高等教育發展的基本規律。「國際化」既不是「西方化」,也並非「同質化」,而是吸納國際優質要素,建立在特定國情基礎上的本土化、特色化。疫情期間,中國與一些高等教育資源豐富的西方國家關係持續緊張,國內高校與美加英澳等熱門留學目的國的教育交流合作受到影響。在此形勢下,高校中外合作辦學應優化布局,推進特色化合作辦學。

一是切換辦學空間視角,優化辦學區域分布結構。目前中外合作辦學的外方合作高校所在國家(地區)仍局限於30餘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合作夥伴須進一步拓展。清華大學副校長楊斌提出未來教育國際化的主要表現形式將由大學或科研機構之間的雙邊或多邊合作轉向全球化校園或全球化教育的構建,而不僅僅是國際教育,教育國際化的形式和內涵發生了質的轉變。高校應放眼全球,聚焦「一帶一路」沿線重點國家合作,推動中外合作辦學區域分布多元化,為構建全球化教育體系做好謀劃與準備。

二是立足自身優勢學科,開展特色中外合作辦學。高校應依託現有優勢,進一步開拓新的工作思路,「既要放眼世界,學習國際上先進的辦學理念,更要立足於本土特色,明確自己的定位」[2]。如筆者所在的浙江師範大學充分發揮非洲研究學科優勢,以服務國家外交戰略與經濟社會發展為使命擔當,利用學校漢語國際教育工作綜合優勢,以學校在相應國家設立的孔子學院為平臺,藉助學校在漢語國際教育人才培養上的綜合優勢、在境外開展合作辦學,支持所在國相應高校建好漢語專業,支持相應孔子學院建設成為區域性漢語人才、漢語教師培訓中心,做好非洲國家漢語教學人才培養,並努力拓展與非洲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高水平院校的合作辦學。學校在進一步發揮特色優勢、拓展中外合作辦學夥伴的同時,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積極助力國家重大發展戰略。

疫情對國際交流合作的影響是暫時和階段性的。近日教育部國際司負責人就《意見》相關問題答記者問時強調:「疫情對出國留學的影響將是暫時的,將繼續通過出國留學渠道培養我國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各類人才,將積極開拓優質教育資源合作渠道,拓展出國留學空間」。在現階段疫情防控常態化、各國人員流動受到限制的大背景下,國內中外合作辦學相關機構應抓住機會,主動適應新常態,適時調整發展戰略,將「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落在實處,在當前疫情「大考」中實現新突破。(作者楊凱,系浙江師範大學國際處交流科科長、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主管)

參考文獻:

[1] 林金輝.別拿舊眼光看中外合作辦學新常態[N].中國教育報,2015.12.02,(02).

[2] 任友群.「雙一流」戰略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未來發展[J].中國高等教育,2016,(05).

來源|神州學人(2020年第8期)

作者:楊凱

相關焦點

  • 中外合作辦學如何補位
    在疫情蔓延和國際關係新變化的形勢下,不少學生不能留在國外上網課,或者暫時無法再前往國外學習;一些已被國外高校錄取但還沒有前往國外的學生面臨就學空檔。如何保障中國籍留學生的正當權益,已成為擺在我們面前亟須解決的緊迫問題。改革開放以來,中外合作辦學被譽為「不出國門的留學」,實現了蓬勃發展,成為我國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 西南交通大學利茲學院:齊心協力克時艱 轉「危」為「機」育英才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球範圍內學生流動遇阻。面對疫情,西南交通大學利茲學院迅速響應,主動適應疫情防控新常態,轉「危」為「機」,在當前疫情「大考」中實現新突破。一、黨建引領,聚人心疫情發生以來,學院直屬黨支部充分發揮黨組織領導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凝心聚力,沉著應對疫情考驗。一是第一時間成立防控工作小組,研究防疫對策,黨政班子和黨員幹部始終站在疫情防控第一線。二是迅速籌集防控物資,先後採購三批價值8萬餘元應急防疫物資,通過多方渠道籌集一萬餘只捐贈口罩、體溫計、防護服等物品,累計為學生發放口罩10000餘只。
  • 中外合作大學今年招生暫時「遇冷」
    自199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教育委員會《中外合作辦學暫行規定》發布以來,目前全國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中外合作大學9所。浙江師範大學國際處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主管楊凱介紹,全球疫情形勢依然嚴峻,國際關係複雜多變。中外合作辦學在招生管理、教育科研、交流合作等方面面臨新的挑戰。首先招生管理不確定性增大。
  • 全球抗疫,學生流動、出國留學受阻——中外合作辦學如何補位
    在疫情蔓延和國際關係新變化的形勢下,不少學生不能留在國外上網課,或者暫時無法再前往國外學習;一些已被國外高校錄取但還沒有前往國外的學生面臨就學空檔。如何保障中國籍留學生的正當權益,已成為擺在我們面前亟須解決的緊迫問題。改革開放以來,中外合作辦學被譽為「不出國門的留學」,實現了蓬勃發展,成為我國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 中外合作辦學如何選擇(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匯總)
    中外合作辦學通常是指外國教育機構同中國教育機構在中國境內合作舉辦的以中國公民為主要招生對象的教育機構,目前所稱的中外合作辦學一般是指國家鼓勵的在高等教育、職業教育領域開展的中外合作辦學。二是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如:北京工業大學與美國新澤西理工大學工程管理理學碩士;北京大學與香港理工大學合作舉辦中國社會工作文學碩士學位教育項目);中國內地與港澳臺地區合作辦學機構和內地與港澳臺地區合作辦學項目一般情況下也歸為中外合作辦學。
  • 中外合作辦學碩士是什麼?學費如何?
    很多同學,都聽說過中外合作辦學碩士,但是具體是什麼,還不是很清楚。那麼,中外合作辦學碩士是什麼意思呢?在職研究生招生方式有同等學力申碩、非全日制研究生和中外合作辦學碩士,中外合作辦學碩士是在職研究生的報考方式之一。
  • 國外疫情持續上漲,高考志願要不要選擇中外合作辦學
    截止今日國外疫情已經高達400多萬,數據還在不段攀升。留學受到了嚴重的影響,那2020年的高考家長是否考慮中外合作辦學,大部分家長都在觀望中,想報考又擔心。 在發表個人觀點前,首先給大家講講什麼是中外合作辦學,中外合作辦學根據官方信息來講:中外合作辦學是指中國教育機構與外國教育機構依法在中國境內合作舉辦以中國公民為主要招生對象的教育教學活動。
  • 林金輝主任:中外合作辦學改革,改什麼?如何改?
    這是我國教育現代化進程中的大事,是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和中外合作辦學發展的重要裡程碑,對於進一步支持和規範中外合作辦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意見》明確了各級黨委、政府的職責,強調在黨委統一領導下,推動政府充分發揮統籌協調作用,對人才、經費給予保障,扭住制度建設這個關鍵持續開展宣傳解讀和專題培訓,確保《意見》貫徹落實和落地見效。
  • 擴大中外合作辦學招生規模
    其中,教育部明確,允許部分高校採取臨時舉措,通過適當增加部分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以及內地(祖國大陸)與港澳臺地區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招生名額,在保證教育公平的前提下,考核招錄部分符合特定條件的出國留學生,為出國留學受阻的學生提供更多就學選擇。此次擴大合作辦學招生不納入國家統一招生計劃,不佔用原有招生指標,對高校其它各類招生不產生影響。招生工作遵循雙向選擇、擇優錄取、保證質量的原則。
  • 中外合作辦學出國留學中,什麼叫學分互認?
    由於疫情的影響,很多學生暫緩了自己的出國留學計劃。可是學習的時間是寶貴的,國外疫情暫時也無法得到有效的改善,因此有很多學生選擇了中外合作辦學的出國留學項目。在中外合作的項目之中,國內大學與國外大學實行學分互認的原則,那麼什麼叫學分互認?
  • 2020中外合作辦學遭遇寒流,中外合作辦學多校斷檔,還值得推薦嗎
    B、專業設置較好一般來說,中外合作辦學,除了新合作大學專業設置較多外,其他如合作學院、專業,所設置的一般都是合作雙方最有優勢的專業。而且開設時,也會考慮當下的熱點,如計算機、人工智慧、電子科技等做為重點。
  • 天津市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中外合作辦學項目
    第1頁:天津市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中外合作辦學項目 第2頁:天津市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中外合作辦學項目  天津市    通過覆核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含內地與港澳臺地區合作辦學機構和內地與港澳臺地區合作辦學項目
  • 國際化與學生流動·中外合作辦學研討會(線上)成功舉辦
    2020年10月26日,「國際化與學生流動 • 中外合作辦學研討會(線上)」成功舉辦,來自國內外高校、駐華使領館、研究機構和企業等200多名代表參加了會議,成果豐碩。
  • 《留學為你來》年末上新 | 不一樣的視角關注中外合作辦學
    《留學為你來》年末上新 | 不一樣的視角關注中外合作辦學 2020-12-23 18: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中外合作辦學招生
    來源:山東高考一點通中外合作辦學是指外國教育機構同中國教育機構在中國境內合作舉辦的以中國公民為主要招生對象的教育機構。其辦學主體分為兩類: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主要依託國內大學,按照「1+3」,「2+2」,「3+1」和「4+0」幾種形式組織學生的課程學習。下面具體介紹。
  • 中外合作辦學能否成為留學「替代品」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茜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響,一些原計劃出國留學的同學轉而開始關注中外合作辦學這種「不出國門的留學」方式。中外合作辦學到底能否像一些人期待的那樣,成為留學的「替代品」呢?據了解,中外合作辦學是指中國教育機構與外國教育機構依法在中國境內合作舉辦以中國公民為主要招生對象的教育教學活動。從辦學形式來看,中外合作辦學有「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專業)」兩種形式。「中外合作辦學機構」是指經教育部批准的外國高校同中國高校在中國境內合作舉辦的以中國公民為主要招生對象的教育機構。
  • 適當增加部分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
    記者從教育部獲悉: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及各國(地)籤證、航班等政策限制,我國部分出國留學人員赴境外就學受阻。教育部允許部分高校採取臨時舉措,通過適當增加部分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以及內地(祖國大陸)與港澳臺地區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招生名額,為出國留學受阻的學生提供更多就學選擇。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球範圍內學生流動遇阻。
  • 中外合作辦學打造升級版
    前者標題全稱為《教育部關於批准2018年下半年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通知》,向有關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廳(教委)公布了36個本科以上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其中包括華南理工大學與義大利都靈理工大學合作舉辦建築學專業(城市設計方向)碩士教育項目、北京中央民族大學與愛爾蘭國立科克大學合作舉辦環境科學專業本科教育項目(本科)、河北美術學院與韓國湖南大學合作舉辦風景園林專業本科教育項目(本科)。
  • 中外合作辦學機構 VS 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專業不同,學費天差地別
    中外合作辦學是什麼意思學費貴嗎?中外合作辦學是指外國教育機構和中國教育機構在中國境內合作舉辦以中國公民為主要招生對象的教育機構。按辦學主體可分為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按辦學方式可分為學歷教育項目和非學歷教育項目。
  • 青島教育|「中外合作辦學」:「含金量」&「小陷阱」
    在各種選項當中,中外合作辦學機構(項目)近年來受到越來越多學生和家長的青睞,錄取分數線比同校專業略低、畢業後可以拿到國內外雙文憑、可以以較低成本接受國際教育……多項優點使中外合作辦學機構(項目)漸成「熱門」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