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寒假裡我主動請纓攬下了今年的年夜飯,就信誓旦旦準備擼起袖子大幹一場。年夜飯的菜譜在聽取全家的建議上,屢次修改,力求全家滿意。
我理解的年夜飯由兩種食物構成,一種是好吃卻貴,平時捨不得吃,過年犒勞一下全家人,另一種是討個好口彩,以求來年平平安安順順利利。眼下,只有修訂版菜單裡的梅乾菜扣肉,對我而言極富挑戰性。這道菜色澤紅亮,香氣四溢,吃起來入口即化,老少鹹宜。雖工序複雜,但大家都愛吃,我決定趕在年前冒險一試,積累實戰經驗,爭取年三十晚上完美呈現。
早晨匆匆去了孝陵衛菜市場,選了一塊六層肥四層瘦的五花肉上秤。買完肉,又去賣醬菜的攤上挑了一把梅乾菜。其實,菜場裡沒有正宗的梅乾菜,只有一把一把捆好的乾菜當梅乾菜賣。
梅乾菜扣肉做起來其實也蠻費事的。
回家後,我先把乾菜用溫水浸泡起來備用,接著用溫水洗淨五花肉,招呼我媽從陽臺上連根拔起五六根蔥給我。隨後,切了幾片生薑,把蔥洗乾淨打一個結備用,鍋裡放水加熱到溫熱,把薑片、蔥、五花肉全部下鍋。
大火燒開撇去浮沫,改中小火煮20分鐘撈起,拿到陽臺上晾乾。我足足晾了20分鐘,用手機鬧鈴提醒的。如果晾不幹有殘留水分,放在鍋裡會炸油花到處飛濺,非常不安全。
二十分鐘後,我取出廚房紙把五花肉仔仔細細擦了一遍,然後取出五六根牙籤對著豬皮猛戳,經過九九八十一戳,豬皮處理完了。
重回廚房前,我全副武裝。頭上戴上了冬季款的頭盔,手上戴了廚房用的加絨手套。這一幕恰巧被我媽看到了,隔著頭盔我都能感受到我的特立獨行又一次刺激了她。正所謂膽怯者不懼嘲笑。
擰開煤氣灶開關,用中火熱鍋,倒很多油進去,我密切關注著油溫變化,待油溫熱至六成轉小火。緊張的一刻到來了,我右手握著持有五花肉的鍋鏟,左手拿著鍋蓋。五花肉剛下鍋,鍋蓋趕緊蓋上,這個動作直接關係到廚師的安全。有經驗的人一定很清楚那塊五花肉的水分不可能完全晾乾,下油鍋必炸。果不其然,聽,噼噼啪啪,噼噼啪啪,很熱鬧。油花飛濺到玻璃鍋蓋上,鍋蓋變得氤氳模糊,須臾間就聽不到噼噼啪啪的聲音,趕緊關火。旋即我又拿出一個盆,對著水龍頭接了滿滿一盆水,掀開鍋蓋撈出五花肉扔進水裡浸泡。
浸泡滿五分鐘之後,撈出五花肉,蹲下身一看,剛才扎過針眼的地方全部因為熱脹冷縮起了密密麻麻的虎皮。人類為了追求美味,想出各種法子,一會兒煮,一會兒扎,一會兒炸,一會兒泡,這還沒完呢!接下來還要切開,還要淋上鮮甜味的醬汁,還要上鍋蒸煮很久很久,這豬真是夠遭罪的!
撈出五花肉,把它用廚房紙擦乾。我先切掉一塊不規則的肉。然後一片一片切下來,肉皮朝下整齊地碼在碗裡,用生抽老抽耗油和白糖調成醬汁,均勻地塗在肉片上放在一邊待用。
接下來處理梅乾菜。我把浸泡好的梅乾菜反覆清洗,直到沒有泥沙殘留。擰乾梅乾菜上的水分,切得細細的。熱鍋加油,油溫八成熱,放進去五六粒黃冰糖,待冰糖融化後,倒入梅乾菜上下翻炒,翻炒至梅乾菜變色變輕停下。將炒好的梅乾菜覆蓋在鋪好的肉上面,再均勻地淋上一些料酒。我做了兩碗,一碗用的是料酒,另一碗用的是米酒,因為米酒清甜更適合小孩。
接下來在高壓鍋裡裝上足夠多的水,將梅乾菜碗上鍋蒸,大火燒開後十分鐘改中火蒸四十分鐘。關火不揭鍋蓋,等到自然涼透。取出來的時候,在蒸碗上扣個盤子將湯汁潷出,將梅乾菜扣肉倒扣在盤子上。而剛才潷出來的湯汁倒回鍋裡熬至濃稠,淋在扣肉上就可以上桌了。
吸收了豬肉的油脂而變得去澀通潤的梅乾菜和被梅乾菜吸脂收油後變得軟而不膩的豬肉成為絕配!這道菜不僅紅遍大江南北,還有著美好的寓意——扣掉黴運,極其適合年夜飯。
這一次試做很成功,這讓我想起我的外婆。她很善於烹製美食,每年過年,她會變著法兒做浙江菜給我吃,尤其是東坡肉和梅乾菜燒肉,那香味,那味道,那口感,可以貫穿幾代人的整個人生。
其實每一個外婆,每一個母親,手裡都掌握著一道家鄉菜的獨家秘方,這道秘方成為子女成年後舌尖上的鄉愁。不管身在何處,每年年關將近,總有一種滋味湧上心頭,那一定是媽媽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