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青銅還是王者
「我爸不管我,我媽不管我,我全家都不管我。」
我在接女兒從幼兒園回家的路上,聽見一個小男孩這麼對小夥伴說。
多麼可憐,乍一聽,以為是一個不幸的孤兒。
可看著完全不是,小男孩雖然穿得普普通通,可是臉和手都挺乾淨,動作神態都特別自在,甚至是驕傲,立於人群中,儼然被一群青銅仰望著的王者。
「我想和他玩。」女兒也掙脫我的手,向他跑去。
一個孤兒到領袖人物,中間的差距太大,我不禁好奇起來。
同行的其他家長認識他,向我介紹。
「這個小孩在小區裡可有名啦,他從大班起就不用家裡接送,你要給他一副紙牌,他能交換到全小區小孩手裡各種流行的玩具。」
「這麼神奇嗎?他爸媽是不是做生意沒空管他?」
「哪能啊?人家媽媽還是省重點的教導主任呢!」
看得出來,這是一個被有效放養的孩子,而且過得相當幸福。
02
為什麼要放養
新聞顯示,2018年韓國生育率持續下降,已跌破1,為0.98,再創歷史新低。
無論時間、精力、還是金錢的付出,都超出負荷,育兒負擔過重顯然已經成為其主要原因。
而在歐美國家,情況相應地會樂觀一些,相較之下不難發現差別。
亞洲養育較為精細,西方國家較為粗放。
我們這一代,物質水平不斷提升,養育卻越發不堪其累,也許,是時候放鬆一點了。
一談到放養,大家會搖頭,好像很可怕。
先來回答幾個問題。
a)爸爸和媽媽誰更擅長放養?爸爸。
b)爸爸和媽媽誰帶孩子會更有益?也是爸爸。
c)為什么爸爸帶的孩子勇敢大膽探索能力強?因為爸爸們敢放手。
d)當兩個孩子發生衝突,媽媽往往感同身受,差點也跟著吵起來,為什麼一笑泯恩仇的往往是爸爸?因為爸爸神經粗,心大。
所以,爸爸帶娃的好處,基本等同於放養的好處。
電視劇《小別離》中,當孩子去了異國彼岸,不再持續地需要父母的關注與付出,父母首先感受到的,不是輕鬆與解脫,而是空虛,失去意義,並用拼二胎來填補空白。
在孩子出生以後,對孩子的養育是一個漫長的持續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往往形成了習慣,照顧成了一種天然的條件反射,類似於運動員的肌肉反應。
當父母把生活重心全然放在孩子身上,源頭一旦消失,當然會失落不已。
其實,放養並不是不管不顧,不聞不問,而是在相當漫長的歲月中,不要把人生重心,完全放在孩子身上。
03
如何放養:要寬嚴相濟,放而不養是為大忌
古老哲理故事裡講,手裡的一捧沙子,握得太緊或者太松,都會流走。
歌詞裡也唱,我給你最好的愛是手放開,到底如何放開呢?
1、平等對話,沒大沒小
小孩子擁有一些奇妙的直覺和智慧,大人勝在習得的知識和過往經驗。
小孩並不無知,大人也並不總是對的。
在《少年說》節目裡,策划過《爸爸去哪兒》等一眾熱播節目的導演謝滌葵就被親女兒當面吐槽:我的爸爸好像到了更年期。然後請爸爸下次出差早點回來,早點陪她。還批評爸爸一邊吃飯一邊打遊戲。
小姑娘的大方直率,惹人發笑的同時又心生憐愛,這樣一個可愛的直抒胸臆的姿態,不討好,不遷就,才是理想中的和父母平等說話的樣子。
2、不幹涉不說教,交出選擇權
為人父母,我們是不是平時說了太多類似的話。
「學校裡那個孩子老打人,不要和他玩。」
「這件衣服不好看,換一件。」
「故事書先不要看,趕緊把作文寫一寫,英語單詞背一背。」
孩子只是聽從,並沒有自己的意見,或者提出了意見卻遭到鎮壓。久而久之,越發畏縮,沒有自己的主見。
黃磊給他的兩個女兒寫了一封信——《選擇一種喜歡的方式活下去》。裡面提到:
我會的多數都不算特殊,藝術創作略知略懂,不算擅長更不算天賦異稟,但這一項已經是我的謀生手段了,其他的都是些生活技巧,心靈手巧或雕蟲小技,不會也罷。
所以,長大的你們會什麼就會什麼,不會什麼也沒關係。
你們即使會得不多或者一事無成也不必難過,沒有世俗認同成就的人是多數,你們不必成為少數,平凡最好。
3、發現興趣,陪伴並提供幫助
簡言之,需要你的時候出現,不需要的時候請自行消失。
《最強大腦》裡的天才王昱珩憑藉「微觀辨水」一戰成名。他擁有超強的觀察力、記憶力,在節目裡從五百杯水中,成功找出之前看過的一杯。
這種觀察力是怎麼培養的呢,不難發現,這和他自小家教嚴厲似乎關係不大,越嚴厲越叛逆。而是和對養動植物狂熱的興趣有關,哪怕為此挨打,為不能養植物而辭職,也在所不惜。
另外他也是一個很好的父親,對女兒的要求是:
你不用做第一名,你不用做拔尖的,你差不多就可以了。
04
那麼被放養的孩子,
到底幸福在哪裡呢?
1、預防疾病
有效放養,可能有助於減少小朋友過敏性疾病的發生。
一個在泥坑裡打過滾釋放過天性的小孩,會比一個處在無菌環境裡的小孩更健康。
一個會去觸摸會去感受世界萬物的小泥孩,會比一個哪也不能碰,只能穿著漂亮衣服老老實實坐在小板凳上的孩子更快樂。
2、性格養成
放養的孩子大多強悍,更易形成獨立人格。
在迪士尼經典動畫影片《獅子王》中,小獅子辛巴在父親被害後,失去庇護,才被迫適應叢林法則。
其中的很多臺詞更是震撼人心。只是在必要的時候才會勇敢,但是勇敢並不代表要到處闖禍。逆境才能成就強者。
3、婚姻家庭
論壇裡常見一種吐槽,我有兩個兒子,小的剛出生,大的也就二三十歲。
這本質是一種關係的錯位。女人這麼說,無奈調侃之餘,也體現了家庭關係的不良發展。
男人就應該自我進化為父親,他必須承擔為人父的責任,而不是拒絕成長,當甩手掌柜,或者更荒謬的所謂妻子的兒子。若做不到,漫長時光會讓他後果自負。
一個二十多年耳濡目染的家庭親密關係,也是孩子未來婚姻的模板。
孩子婚姻的幸福與否,很大一部分就取決於現在。只有父母子女各歸其位,才是健康的家庭關係。
4、自我成長
現如今,小孩子會跳芭蕾,老年人會跳廣場舞,中年人會什麼?
中年人普遍筋骨硬,差不多跳個廣播體操就不錯了。
如果我們稍稍把放在孩子身上的目光收回一點,放在自己身上,說不定哪天華麗變身,就成了老乾媽陶華碧呢。
想一想,如果孩子長大後,有一個時時刻刻強調我為你付出了多少,我為你犧牲了全部的媽媽。這簡直是一場災難。
05
我愛你,但我更愛我自己
《欲望都市》裡的Samantha說過一段話。
"I love you, but I love me more. "人生一世,最應該對得起的人是自己。
心理學著作《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中講到:
情緒這種東西,管太嚴,不讓它流動,它不好好為你服務。不管它,沒理性不自律,它又給你添堵惹事。
對於孩子,也是同樣的道理。
龍應臺《目送》中,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總之,在恰好的時機松鬆手,而不是始終拽著一根線不放鬆,是父母和孩子最美好的彼此成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