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養教育和圈養教育哪個好?只要價值觀正確,父母就應該支持孩子

2020-12-12 騰訊網

放養教育和圈養教育哪個好?

每個家庭,都有每個家庭的教育方式。因為家庭條件不同,父母的學識和觀念不同,都會給家庭教育的具體操作帶來影響。明星帶娃,一直都是被廣大網友關注的熱點,但因為和大多數家庭各方麵條件的差異,因此往往會引起很多的爭議。

黃多多,作為演員黃磊的女兒,通過一檔綜藝節目被大家所熟知,而黃爸爸的教育方式也展示在了公眾面前。相對於大多數父母對於孩子的管教,黃磊對女兒的態度顯得格外寬鬆。實行的是放養教育,並且更加注重孩子素質上的培養,對於女兒的選擇和想法,也給予最大限度的尊重。

然而黃多多的做法不止一次在網上引起一些人的激烈討論,打耳洞,染頭髮,只是一些女孩子打扮的日常,但因為她的年紀尚小,就被許多的人吐槽說早熟,說這樣不應該。然而最近在一次國際鋼琴上,多多拿到了五個一等獎。

黃多多的優秀還不止表現在音樂方面,有爸爸黃磊這樣一位中央戲劇學院的教授,多多早早就登臺參加了話劇表演,並且有著出色的英語口語交際能力,人們口中的早熟,似乎不耽誤孩子的優秀。

然而這些所謂太成熟的表現,不過是孩子體現自己個性和審美的行為,人們加以批評,實在是有些矯枉過正,不論在什麼樣的年紀。只要價值觀念正確,孩子的一些獨特愛好是應該予以支持的。黃磊就是給自己的孩子創造了一個相對自由的成長環境,同時又有正確的價值導向,孩子才能夠在優秀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父母的目光與遠見,是決定孩子成長邊界的關鍵,孩子的觀念想法價值取嚮往往都和父母有著緊密的聯繫。父母對孩子教育上的見解,必然會影響到孩子發展空間的大小。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作為家長有必要拋開固有的成見,給孩子更自由的空間。

1、尊重孩子的天性

每一個人的人格都是獨立的,每一個孩子擁有的特質也都不同,生長的環境,生活的經歷都會給孩子塑造出獨特的見識眼光,因而產生了不同的個性。

與眾不同,並不是一件壞事。父母看到孩子不合群,或者在看到事物的眼光和平常人不同時,不要急著打擊和糾正,那不一定是錯誤的,而是要耐心地了解,尊重和愛護孩子的天性。如果這種天性會產生不良的後果,那就要及時做好引導工作,但如果只是一些無關痛癢的事情,大可不必指出,而是讓孩子自由發展。

孩子有喜歡的新事物,家長也可以儘可能地鼓勵,對新鮮事物的探索也可以讓孩子積累更多的經驗,增長更多的見識。

2、 父母的目光要放長遠

並不是所有的家庭都有良好的教育氛圍,但不論家長的學識學歷如何,都不應該簡簡單單地用自己的經歷去教育自己的下一代,普通家庭的小孩也可以有不普通的成就,這就需要父母轉變觀念,嘗試一些不一樣的教育方法。寬嚴相濟,在應試教育的同時也要讓孩子感受到成長的自由,學習生活不一定要一直面對著課本,也可以有很多興趣愛好,在一些有挑戰性的事情上也要給孩子鼓勵,讓孩子敢於向著未知邁出腳步。

父母應該給予孩子更多的愛與理解,讓孩子在一個更有愛的環境下成長。

在這樣的家庭教育下,孩子不容易受到那些不良行為所帶來的誘惑的幹擾,同時也是為了保護孩子的個性,能夠在更好的價值觀的支撐下變得更加優秀。

相關焦點

  • 「圈養式教育」對比「放養式教育」,適當的空間才能讓孩子成長
    」和「放養式教育」的爭論持續存在,兩種教育方式的擁護者各執一詞,都認為自己最有道理。>「圈養式教育」是指父母出於為孩子著想的心理,約束孩子走上家長為其設定好的道路。遵循著規矩和秩序,符合社會的大體要求。具體的表現形式就是父母為孩子安排好一切,讓孩子在父母設定的圈子裡成長。學習父母安排的各種興趣班,進行培養教育。在這種教育方式下,孩子擁有充足的教育資源,可以學習到很多才能。但是如果家長不能掌握教育的尺度,一味的要求孩子服從安排,反而會讓孩子產生牴觸情緒,也會扼殺孩子的創造力。
  • 都說男孩放養比圈養好,那麼如何讓男孩不「野」也不「娘」呢?
    從古至今,有關於教育的話題就層出不窮,有的人覺得放養比較好,有的人則覺得圈養式教育比較好。究竟哪個更好呢?哪個更適合孩子呢?我想這仍然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家長應懂得把握好這個尺度,不管是放養還是圈養,應努力讓男孩不「野」也不「娘」。
  • 「圈養」和「放養」的孩子
    【圈養的孩子】我一朋友的孩子,父母沒在身邊,是由奶奶帶,現在上二年級了。奶奶平時不讓自己的孫子出門,如果實在要出門,也是由她陪著。一般都不輕易出門。每天,除了上學、放學時間是在路上走,放學後就是把孩子關在家裡寫作業。平時奶奶自己出門打牌,會把孩子關在家裡,或是讓孫子坐在自己身邊看。她不讓孩子到處亂跑。
  • 圈養or放養,你怎麼看?
    何謂「圈養」,何謂「放養」?圈養與放養有何利弊?家長們,你們怎麼看?今天和大家深入探討下這個話題,不要錯過喲!而在教育理念模式上的解讀,圈養是指父母以愛之名,來約束孩子走一條有秩序,有規矩,科學的教育道路。   放養,就是以孩子的意願為主,不過多的幹涉、限制、約束孩子所做的事情,讓孩子自由處理和發展,教育環境非常的寬鬆。 「圈養」和「放養」,家長們怎麼看?  父母A:圈養,過於嚴謹,往往給的多,易造成營養吸收不均衡。
  • 90後被「放養」長大,卻不得不「圈養」自己的孩子,原因令人心酸
    但是不知道什麼時候,這種「放養」被「圈養」取代,這些父母長大後教育自己的孩子時卻不是這樣了。相比於三十年前孩子的培養模式,如今的教育簡直是產生了「翻天覆地」變化。」長大,卻不得不「圈養」自己的孩子原因一:競爭壓力逐年增大和幾十年前畢業分配工作的情形大不相同,現今全民學歷水平普遍提高,人口就業壓力大幅增加。
  • 放養還是圈養?「協作培養」的孩子才能更適應現代文明
    放養」和「圈養」的界限並不應該如此分明。「放養」的核心應是放下對孩子心靈的束縛,同時在實際行動上執行「圈養」,主動給孩子提供系統化的訓練,去完善心靈的成長。如今,城市裡的富裕家庭都以為可以選擇是讓孩子被放養還是圈養,於是他們下意識地去比較到底是放養好還是圈養好。別說美國的孩子都在玩,那也得分階層。
  • 女孩子應該圈養還是放養?
    這個話題如果是放到七八十年代,那就毋庸置疑了,那肯定不會是圈養了,不,那個年代壓根就沒有圈養放養這個說法,那個年代,父母把孩子生下來餵養個兩年基本上就讓他們「自由發揮」了,就是讓他們滿村子地去跟小朋友玩,等吃飯的時候才能聽到整個村子此起彼伏叫自己孩子回家吃飯的聲音,根本就不用去找,只需在大馬路上一叫就可以了。所以,那個年代的孩子,都沒有嬌氣的女孩子。
  • 中國父母的「圈養」育兒方式,正在逐步毀掉自己的孩子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中國的父母在教育上有一個很大的誤區,總認為孩子學習成績優秀了,其他什麼都不用操心。嚴厲的「圈養」看似把孩子教育得非常成功,但實際上卻忽視了教育的真正目的。隨著這幾年西方教育理念的輸入,很多父母在教育方式面前也有了猶豫,究竟是選擇「放養」還是「圈養」呢?「放養」似乎很有道理,但是大環境的節奏這麼快,所有家長都在著急讓孩子學各種東西,萬一自己的孩子「放養」之後競爭力遠遠不如被「圈養」的孩子怎麼辦?
  • 城市孩子圈養,農村孩子放養,你更看好哪個?彈性育兒要注意什麼
    隨著現代化的發展進程,出現了城市孩子圈養和農村孩子放養的兩種現象。說到「放養」和「圈養」,你站哪邊呢?「放養」和「圈養」各自有什麼樣的優缺點?如何將兩種方式取長補短,做到彈性規劃?孩子自己做作業,自己玩,生活能夠自理後基本不需要父母操心,父母輕鬆,孩子獨立自主。
  • 魚缸法則:孩子能去大海,就別把他鎖在一方池塘,要正確放養孩子
    孩子就連跟哪個小朋友玩、玩什麼,都被奶奶安排得明明白白。怎樣才能正確地&34;孩子呢?▲&34;孩子的利弊有哪些?真正的放養,是對孩子心靈的減負,而不是不管不顧,任其自由生長。每一種教育理念都有它的優點和弊端,&34;也不例外。
  • 鄧超兒子「放養」和蔡國慶兒子「圈養」有啥區別?差距不止一點點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於每個人的自身特質不同,對應所採用的教育方法也不盡相同,應該根據個人的特徵特點針對運用。實際上,這個道理搬到家庭教育方面也同樣適用:不同的父母對於孩子的教育都有一套自己的專有的教育模式,不同的教育模式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發揮了截然不同的作用。
  • 「放養式教育」不是毀滅孩子的根源,剝奪自由才是
    因而年輕一輩的家長大多數都活在這種「放養式教育」的壓力之下,自然而然地就把牢牢看緊孩子成長的每一步當成了生活的首要任務,也就是所謂的「圈養式教育」。但這種「圈養式教育」,對孩子來說真的是最好的教育嗎?楊桐和鄭瑩佳,都是「圈養式教育」下成長起來的孩子,也是你我身邊最常見的孩子。楊桐因為學習成績不佳,所以被父母緊抓學業,恨不能寸步不離地督促他學習。僅僅是做功課的時間,他的母親就頻繁地進出他的房間查看學習進度。
  • 圈養孩子和放養孩子有什麼不同?這4方面的區別,對娃的影響很大
    孩子小的時候媽媽都在想如何能吃好穿暖,長大後想著該如何教育。媽媽為了孩子的教育可謂是煞費苦心,學習各種育兒知識,對於孩子的教育方式媽媽們逐漸分為了兩大派:放養式教育和圈養式教育。放養式教育常常被稱為西式教育,更多的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圈養式教育就是我們都經歷過的應試教育,需要集中管理,促進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那兩種教育方式有什麼不同呢?
  • ​真正的放養教育,放的是孩子的思維,養的是孩子的習慣~
    孩子身上所有的特點,都可以歸之為天性,無論是好,還是壞,都具有天然的合理性,不可辯駁、不可壓制。很多父母把「放養」孩子捧上天,理由是:「釋放孩子的天性」,他們以為這樣的愛很偉大,但實際上,這只不過是他們為自己偷懶找的說辭而已。最近幾年,國內的初等教育開始被快樂教育大洗腦。小學好輕鬆,四點半就皆大歡喜的放學了。
  • 別誤解放養教育,真正的放養:放的是孩子的思維,養的是好習慣
    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國內的教育也開始流行起了釋放天性的熱潮,有部分人開始對孩子實行放養式教育。他們認為,要保留孩子身上的特點,不能以父母的意志壓制孩子。接受教育從來不是一件快樂的事,但是孩子從出生開始就已經進入賽道了,放養會讓孩子不停的駐足玩耍,甚至會走偏。
  • 秉承「圈養教育」的父母們,都在等黃多多誤入歧途
    遵循主流圈養教育的父母,經常跳出來說「哪個學校會允許孩子染髮」「學生應以學業為重,孩子過於成熟」,頗有一番「我看你幾時完」的架勢。等多多染回黑髮,他們總算扳回一成,多多還是好孩子啊。當然更多網友贊成這種開明開放的家庭教育。
  • 為什麼放養的孩子比圈養好?
    作為父母,你一遍一遍的鼓勵他。來再試一次。你和孩子都很愉快。當孩子累的時候,不想再練的時候,你也不勉強他。再長大一點的時候,你可能把孩子的周圍的環境處理起來,把危險品,帶一點尖的、角啊的東西隱藏起來,問題是給孩子創造一個走路的安全環境。為父母你的態度可能是和善的,有耐心的。但是一旦到了後來十幾歲甚至更大的時候。作為父母,我們為什麼就忘記了讓孩子去嘗試去體驗呢?忘記了鼓勵,忘記了欣賞。忘記了承認、接納。
  • 放養孩子到底是好的教育,還是家長偷懶的藉口?
    現在鋪天蓋地的強調要放養孩子,釋放孩子的天性。而作為新一代的父母,因為小時候的各種遭遇,我們也總想給孩子最好的,給他們足夠的尊重,讓孩子自由。 當放養教育出現後,很多家長都會趨之若鶩,在還不理解放養的真正意義,就盲目跟從要釋放孩子的天性,讓孩子快樂生活。
  • 放養不是放任,別讓「順其自然」成了躲避教育責任的藉口
    不少父母認為,早期教育和快樂童年水火不容,大概有兩個原因:第一,我們小時候所受的早期教育大多屬於拔苗助長型,留下了不少痛苦回憶,而痛苦的感覺總是比快樂更刻骨銘心,所以我們做了父母之後就把早期教育打入冷宮。第二,眼下流行「放養教育」,這對受到傳統教育壓抑多年的我們來說,是多麼讓人痛快的反擊!
  • 怎麼對孩子實行放養教育?
    我們知道所謂放養,就是讓動物離開人類的掌握,脫離家庭養護、圈養,回歸到大自然中,讓它們更具有本質的生存狀態。在組織放養教育過程中,要有激勵、有制約、有示範、有提示。1.激勵孩子進行活動時,給些正面準確的鼓勵,讓他們的行為得到正確取向的信號,這是認識教育過程中,重要的環節,就是認定教育。認定教育是人生教育不可缺少的環節,認定的好壞,會影響孩子們以後的行為取向,甚至可以決定孩子們一生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