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養式教育」不是毀滅孩子的根源,剝奪自由才是

2021-02-28 華語娛樂聚焦

大家有沒有發現,這個社會越來越容易帶著有色眼鏡去審視那些在童年時自由生長的孩子們了。

無論這個孩子未來在正確的成長軌跡中偏離了多少,世俗的目光總會把一切過錯就歸咎於都是父母從小不嚴格管教導致的。

因而年輕一輩的家長大多數都活在這種「放養式教育」的壓力之下,自然而然地就把牢牢看緊孩子成長的每一步當成了生活的首要任務,也就是所謂的「圈養式教育」

但這種「圈養式教育」,對孩子來說真的是最好的教育嗎?

芒果TV最新播出的《變形計》中,節目給出了答案。

看過節目的小夥伴們都知道,以往來參加《變形計》的孩子,大多都是叛逆到令人頭疼的存在。

而這位來自廣州的城市主人公楊桐,明明是個一米八九的大高個,內心卻住著一顆愛玩毛絨熊的「少男心」。

楊桐整日和毛絨熊形影不離的行為,也遭到了來自父母的靈魂吐槽,硬核楊父甚至毫不避諱地稱自己的兒子是「弱智」……

對於父母的吐槽,楊桐倒是不以為然,反倒是整日樂呵呵的,一副「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的佛系姿態。

誰能想到呢,看起來呆萌的楊桐被送去參加變形的真正原因,不是因為叛逆,也不是因為沉迷遊戲,而是因為——父母覺得,他是個「廢柴」。

楊桐學習成績不佳,怒髮衝冠的可不只有爸爸媽媽,就連一向走軟萌路線的楊桐本人也因此著急上火,在節目中出現了屈指可數的「吼母行為」——

「別搞我,我在學習!!」

????

港真,這番看下來小焦著實不知道楊桐到底符合了哪些「變形計主人公必備叛逆素養」,頂多也就是個一邊為考了18分發愁一邊緊張學習的「學渣人設」嘛!

而另一位同樣來自廣東的城市主人公鄭瑩佳,主動要求來參加《變形計》的操作就更令小焦想把它加入「變形計迷惑行為大賞」了。

這怎麼看都是一個在家乖乖聽父母話,在外還是乖乖聽父母話的女孩子嘛!

如果你想看楊桐和鄭瑩佳在農村相處生活中,一言不合就battle的火爆場面,那你恐怕也要失望了。

當兩個原本就懂事的乖小孩相遇,畫面那叫一個和諧~

作為「前輩」,楊桐主動幫鄭瑩佳攬家務活不說,還主動幫她打掃還沒來得及收拾的房間,獲得了「貼心大哥」的稱號。

幹家務活也從來不用農村的爸爸媽媽喊,兩人捲起褲腿就風風火火地下地忙碌了。

為此小焦也不由地心生疑問,這樣乖巧的兩個孩子,他們來參加《變形計》的最初目的是什麼?

在這兩個孩子身上,其實都背負著共同的「枷鎖」,與其說他們是來改造自己,不如說,他們是為了逃離父母的掌控。

楊桐和鄭瑩佳,都是「圈養式教育」下成長起來的孩子,也是你我身邊最常見的孩子。

楊桐因為學習成績不佳,所以被父母緊抓學業,恨不能寸步不離地督促他學習。僅僅是做功課的時間,他的母親就頻繁地進出他的房間查看學習進度。

楊媽媽在嚴格沒收手機的同時,也勒令禁止楊桐在學習時分心。

媽媽的苦口婆心,在楊桐眼中卻是令人心煩的行為,他夢寐以求的,不過是自由二字。

鄭瑩佳體驗的「圈養式教育」則更為嚴厲,她成長的每一個步驟,幾乎都在父親的嚴格要求下進行。

明明是愛美的年紀,卻連化妝打扮都得偷偷摸摸。

就算是與好友外出聚餐,都得在已經點單的情況下不得不退餐,然後飛奔回家。

連參加《變形計》,鄭父也要親自陪同女兒,就地考察女兒的生活環境。

看得出來,父親二字,對於被過度壓榨自由的鄭瑩佳來說,是個連提及時都「透不過氣」的詞語。

封建、控制欲強、瘋狂說教派,這是鄭瑩佳對父親的評價。

但在鄭父眼中,自己對女兒的一切嚴格要求都是理所應當的,尚未成年的鄭瑩佳並不具備明辨是非的能力,如果在這個特殊的時期沒有培養好,將來就會容易走偏。

鄭瑩佳渴望的自由,只有當鄭父認可她的成熟度和應變能力之後,才會還給她。

父親的嚴格與控制欲讓父女倆的感情產生了嫌隙,鄭父自認為良苦用心的付出,卻成為了鄭瑩佳眼中的一聲嘆息,如果父親的愛註定會讓她難以呼吸,那她寧願不要這種關愛。

逃離,是楊桐和鄭瑩佳試圖爭取自由的方式。

從前小焦一直聽網上的雞湯說,放養,是父母對孩子最無能的愛。事實上,說出這番話的父母並不理解「放養式教育」的真正含義是什麼。

大多數遵循「放養式教育」的父母,只做到了放飛孩子自由成長的羽翼,卻沒有做到培養好孩子自主、自律和一定範圍內的自我負責。

因而難免會有一些孩子,在被給予了一定程度上的自由和空間之後,產生了行為偏差。

或許正是基於這些失敗的「放養式教育」下的所見所聞,新一代的父母似乎都更加提倡「24盯育兒法」,恨不能日日夜夜陪伴在子女的身邊,讓他們按照自己認為正確的成長道路行走。

但是,那些被過度圈養的孩子,自我的疆界也會逐漸變得簡單和狹窄,一旦他進入的空間超出了他的控制欲範圍後,很大程度上就會產生失控的行為,想要反抗的心理也隨之而來。

節目中的楊桐和鄭瑩佳,就是很好的例子。

無論是「圈養式教育」,還是「放養式教育」,父母的出發點都是為了讓孩子更好地成長,但也需要注意,不要過多插手孩子的人生,並設身處地留心觀察孩子的成長情緒,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

從節目來看,父母教育孩子最好的方式,是將這兩種教育結合,釋放他天性自由的靈魂,也培養他生而為 人的道德處事觀與自我約束感。

我是愛你的,你是自由的。

這句話在親情世界裡,也照樣通用。

想看《變形計》的朋友們,別忘了每周二中午芒果TV12點全網獨播,會員可搶先看,非會員每周四十二點免費看。

戳下方連結即可觀看👇

相關焦點

  • 放養式教育≠放任式教育
    這兩位媽媽所採取的教育方式都是放養式教育,但是結果卻各有不同,是什麼原因導致這樣的結果呢?難道放養教育就是什麼都不管,任由孩子野蠻生長嗎?在所有教育理念當中,放養教育才是最考驗父母的教育方式,看似最簡單,實則是最複雜,因為它沒有可供研究的樣本數據,正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當放養式家庭出現教育危機時,很難立刻從現有的教育邏輯中獲得有效的教育經驗,就很可能會耽誤孩子的學習,甚至一生。
  • 「放養式教育」:父母盲目推崇西方教育的自由,可能扼殺孩子未來
    文 | 朗朗育兒課堂(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放養不等於放任孩子,不去「教養」,不是讓孩子放任自由地玩耍就是給予他最好的人生。有個親子講座,有個媽媽帶著一對雙胞胎過來聽講,雙胞胎是非常小的男孩,正是對世界探索的年齡。
  • 放養式教育是什麼意思 放養式教育在高中階段行得通嗎?
    這兩天,放養式教育在微博上了熱搜,是一位上海財經的大學生在報導是火了,因為高三時,父親給她申請了免寫作業,想寫就寫,不想寫就不寫。配圖放養式教育是什麼意思?近年來很多人都有提到放養式教育這個詞,那麼什麼是放養式教育呢?放養不是不管,更不是在學習上想幹嘛幹嘛。
  • 「放養式教育」並不適用所有孩子,注意這3點,因材施教才有成效
    其實,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適合「放養式教育」。作為父母,我們的心中要有一桿秤,給孩子選擇最適合的教育方式才能夠有成效。他們在採用「放養式育兒」的教育方式的時候,沒有考慮到實際情況,以及孩子的個性特徵,導致「放養式育兒」無法取得優異的成果。
  • 「圈養式教育」對比「放養式教育」,適當的空間才能讓孩子成長
    」和「放養式教育」的爭論持續存在,兩種教育方式的擁護者各執一詞,都認為自己最有道理。其實隨著時代的進步,我們的教育方式也在不斷進化,在適當的空間裡給予孩子適當的教育才是最有效的方法。王女士是「圈養式教育」的忠實執行者,由於自己童年時在鄉下放養長大,深深體會到了放養教育的不足,所以王女士精心為自己的女兒設定了「圈養計劃」。從性格培養到才藝學習,一件一件安排的明明白白。
  • 「放養式」育兒弊端在哪?父母緊扣兩點,讓娃體驗快樂教育
    執筆:明珠定稿:蘇子後多數父母在教育孩子時把握不好尺度,要麼太緊,要麼太松,當下為了順應大趨勢的發展,多數家長聽信網絡「毒雞湯」,奉行「放養式教育」,充分發揮民主,可是最終卻換來孩子恣意妄為、恃寵而驕的頑劣秉性,究其原因就是曲解了「放養」的真實含義
  • 什麼才是真正的放養式教育?
    放養式教育,是指讓孩子在一種寬鬆的環境中成長,讓孩子從小就適當地接觸自然、社會,較早的接受社會鍛鍊,有別於嚴厲的、教條式的應試教育。放養式教育比較適合男孩,有助於培養男孩的獨立精神和男子漢氣概。他們只喜歡可愛的小動物,對於他們不喜歡的小動物,可以隨意踢打,甚至殺死它們,如果不教會孩子敬畏生活敬畏生命,釋放天性的放養教育,只會成為讓孩子變成惡魔的訓導方式。
  • 牛津熱詞:自由放養式育兒
    本期牛津熱詞,我們一起來關注自由放養式育兒。日前,美國猶他州將大眾稱呼的「free-range parenting 自由放養育兒」合法化。自由放養式育兒旨在給予和教導孩子有更強的獨立性,這正是對千禧年以來過度保護的、無微不至的直升機式育兒(helicopter parenting)的一種相反趨勢。詞彙free-range parenting的出現歸功於Lenore Skenazy,她因為允許自己九歲的孩子獨自乘坐紐約地鐵而被冠為「美國最差媽媽」。
  • 家庭教育100問:004放養式教育
    我覺得首先需要搞清楚,「放養式教育」和「精心栽培型教育」這兩個名詞在美國社會的定義。由於最近一直在研究美國教育的發展歷程,整理了一些相關的資料,加上前段時間看了羅伯特帕特南的《我們的孩子》,那本書的第三章對這個問題也有詳細討論。今天,就來簡單聊聊美國是如何反思「放養式教育」的。
  • 很多家長都做錯了這一點,放養式教育,並不是放任不管
    在我接觸的很多人中,了解到有很多家長對於所謂的「放養式教育」認知,就是不管不問,任由孩子自我發展。事實上放養式教育,並不等於放任不管,而很多父母在教育小孩時都做錯了這一點。因為,真正的放養教育,放的是孩子的思維,養的是孩子的習慣,這才是對的。放養並不是不管不問,而是在一定的規矩下,讓孩子的天性得到進一步的釋放,讓孩子從小就學會鍛鍊自己,從小就養成一些良好的習慣,這才是放養的真正核心所在。
  • 「放養式」教育有好處,但不適合所有孩子,這幾點需要家長了解
    選擇嚴厲還是「放養式」教育,實際上都要根據孩子的性格特徵來對症下藥,再做決定。不過,對於有這些特點的孩子,放養式並不是適合他們,而且還有可能是在縱容孩子的不負責任。家長如果不管不問,孩子就很有容易受到不好的影響。《銀行補習班》中鄧超所飾演的爸爸馬浩宇,對兒子馬飛就用完全放養的教育,給馬飛自由成長的空間,最終馬飛成為著名的太空人。對孩子進行「放養式」教育,方式恰當,對於孩子的成長還是很有好處的。
  • 「放養式教育」≠徹底「放羊」!
    母子倆每天都會一起讀繪本,但也非常「自由」,零考核,不教學,純玩。直到「自由前輩」老大開始上prep(相當於國內幼兒園大班),這位媽媽突然發現,自由玩,玩不轉了。這可能是所有「放養系」爸媽,在孩子入學後都將會面臨的挑戰。
  • 別誤解放養教育,真正的放養:放的是孩子的思維,養的是好習慣
    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國內的教育也開始流行起了釋放天性的熱潮,有部分人開始對孩子實行放養式教育。他們認為,要保留孩子身上的特點,不能以父母的意志壓制孩子。接受教育從來不是一件快樂的事,但是孩子從出生開始就已經進入賽道了,放養會讓孩子不停的駐足玩耍,甚至會走偏。
  • 拉開孩子差距的不是智商,而是自律
    在孩子自律的養成上,也是如此。自律,強調一個「自」字,是由內向外,建立起來的自我管束能力。有人說,每一個自律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個能忍的媽媽。如果孩子只有被盯著才乖,那很難有機會發展出自律能力。自由帶給孩子自尊,自尊水平的高低,決定了自律能力的強弱。
  • 關於養育孩子的真相:拉開孩子差距的不是智商,而是......
    也不是。「自律」的「自」代表自由,「律」代表限制。培養自律能力,「自」和「律」都很重要。有父母推崇「放養式教育另一個寶媽說了一句扎心的話,戳破了「放養教育」的另一面:「我現在越來越擔心,童年會變成孩子這輩子最快樂的時光
  • 「放養式」教育是對孩子放任不管?這3點「放養」建議父母要知道
    導語:不知從何時,越來越多的中國父母開始推崇「放養式」西方教育方式,認為「放養」教育就是「釋放孩子的天性」 對孩子不管不顧,其實,這樣的理解是錯誤的。真正的西方「放養」教育其實是一種「放的是孩子的思維,養的是孩子的習慣」高級教育理念。
  • 放養不是放縱,教育孩子堅持這3個原則,讓孩子更優秀
    凡事家長都親力親為,沒有對孩子做到放手,而如今,孩子慢慢的長大了,在他們的心中就形成了對於父母的依賴感,很多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各種各樣的不放心,其實,這也間接導致了孩子不能夠真正的做到成長,教育,我們家長不能夠只教會孩子讀書學習,更重要的品質也需要家長一步一步的去教育。所以,在教育孩子上,有時候需要進行放養,不要一味的去約束孩子,有時候放養會讓孩子更加的優秀。
  • 當代家長自救指南:「放養式教育」≠甩手「放羊」
    伴隨著80、90大軍加入父母行列,在部分家庭中悄然興起了另一種教育理念「放養式教育」。但,在無數看似成功案例的背後,有些家長的「放養之路」走的卻並沒那麼順遂...放養式教育,美其名曰解放孩子的天性,讓孩子自由自在的成長。但更多時候,家長往往過分放縱,索性當一個不管不問的「甩手掌柜」。如果只做到了放飛孩子自由成長的羽翼,卻沒有培養好孩子早期的自我認知以及思維開發。如此放養,豈不成了「放羊」?
  • 放養式教育和精英式教育,您更喜歡哪一種?
    最近熱播電視劇《第二次也很美》中安安和許朗的教育觀念完全不相同,安安是放養式教育,許朗是精英式教育,各位寶媽,你們更喜歡放養式教育還是精英式教育?一、作為80後寶媽,我覺得對待小孩的生活上要像安安一樣實行放養式教育,讓孩子在一種寬鬆的環境中成長,讓孩子從小就適當地接觸自然、社會,較早地接受社會鍛鍊,從小學會獨自自主。那麼作為家長,我們應該要怎樣正確的放養孩子呢?
  • 別盲目跟風,正確的放養式教育需要遵循這3個原則
    放養式教育主張尊重孩子的意願,鼓勵孩子多接觸外界,讓孩子在寬鬆的環境中自由自主的獨立成長。這种放養,是父母對孩子的適時放手,給孩子的成長留出了獨立發展的空間,這才是孩子們需要的親子教育方式啊!嗯哼的表現一定不是只在節目中的作秀,他的優秀跟父母鬆弛有度的放養式教育息息相關。霍思燕和杜江曾在接受採訪中說道,兒子可以自由地作選擇,爸媽不予幹涉。一句「高興就好了」是多少人從小都渴望從爸媽嘴裡聽到的話。放養式教育的孩子思維不會被局限在條條框框內,他們在父母允許的自由空間內帶著好奇心去探索,能夠自由發揮他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以及鍛鍊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