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升高階段,指標包含的類型比較多,市級指標、區內直升、藝體指標、高層次人才指標... ...類別多,容易讓家長暈頭轉向,不知道自己和哪種有關,說不定就茫茫然錯過了。
新一屆初三畢業生不久就要開學,整個初三學年將要經歷多場重要的考試,其目的都是升學。不是每次考試都衝著中考去的,不同類型的考試成績對不同的升學途徑作用不同,距離新初三學生最近的一些重要考試都直接與指標到校這一升學途徑有關。
距離初三學生最近或者是剛剛經歷的考試有兩場,一是初二下期的期末考試,二是初三上期的期末考試,這兩場考試被稱為「零診」和「一診」,他們和什麼指標緊密相關呢,先來分析一下。
(零診劃線)
高層次人才子女指標,是針對特定人群子女上學的一項政策,包括來蓉工作的兩院院士、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科學、技術、管理專家,省部級學術技術帶頭人,長江學者計劃、天府萬人計劃,成都市政府津貼享受者等,海外高層次留學人才,市優專家以及經省、市級人事部門認可的其他同層次優秀人才。就高中入學來說,選擇省級示範高中中考成績達到重高線即可,和診斷考試成績不沾邊。
藝體指標,針對有一定藝體特長的考生,看的是中考成績和專業測試成績,與診斷考試也沒啥關係。
(部分學校藝體招生章程)
剩下主要就是市級指標、區內指標。市級指標是四七九的三校七區面向中心城區初中學校分配招生計劃;區內指標是各區重點高中面向所在行政區內分配,都佔統招計劃的50%,主要參考診斷成績。因此,初2021屆畢業生近期的重要考試成績,對市級指標、區內指標的獲得關聯性很大,絕對算是首場升學途徑的較量。
獲得市級指標是要參加中考的,成績達到重高線就能進目標高中。區內指標是不用參加中考的,志願都不用填,屬於最早確定實質錄取的一類。指標都屬於第一批次錄取的類別。
遇到過不少家長混淆參加中考和不參加中考的指標類型,也有家長把協議當成區內指標,協議生是需要參加中考的,並不是指標的一種。
從官方公布的招生數據來看,2020年成都市中考報名人數12.41萬,招生計劃74760人,佔報名總數的60%,也就是說有60%學生能夠上高中,這裡的高中既指省級示範高中(重高),還包括市級、一般高中。對「5+2」區域高中略有關注的家長應該清楚,大部分都屬於重高,非重高大概只有幾所吧。因此,通過中考升學的競爭還是較為激烈的。
能通過指標這一途徑升入目標高中,對大部分學生而言算得上不錯選擇,那些成績特別拔尖的學霸就另當別論了。
上一部分講到中考升學競爭大,並不代表指標就容易,首先要滿足基本條件,基簡單來說,沒有擇校的學生中,戶籍要在升學區,學籍要有3年(轉學2年),綜合素質評價和體育都得過關。
(指標到校生基本條件)
符合基本條件後,就看成績在本校有多大競爭力了。市級指標分到初中學校名額一般就幾個,區內指標也不是太多。市級指標由學校制定規則分配給具體的學生,不同學校標準可能不同;區內指標由各區制定標準,各個學校再對班型進行劃線。雖然參考的考試成績類別有差異,但也有共同之處,像幾次診斷考試都是重要參考數據。
(部分區域區內指標分配方案)
初2021屆有意願獲得指標的考生,「零診」已經過去,當前的主要任務是考好「一診」,以及稍遠一點的「二診」,只有這樣,才能拿到提前打開升學之門的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