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呀,這個是發物,生病不能吃!」
這句話也不知道聽了多少遍,
我不勝其煩的聽,媽媽不厭其煩的講,
慢慢也接受了這種所謂的忌口設定。
「發物」這詞已經在耳朵裡長繭了,可還是稀裡糊塗,感覺什麼都是發物。
大人嘴裡常說的「發物」到底是什麼?
深得民心卻不被承認
無論是現代醫學還是中醫,壓根就沒有發物的說法,也沒有被主流醫學承認,只不過搞養生的喜歡擺弄這個詞。
即便崇尚養生的中醫,在著作、文獻等資料中,也沒有發物的注釋、說法。
但是為什麼「發物」這個概念能傳遍大江南北又深得民心呢?這確實是個未解之謎。
其實發物只是民間說法,大多是根據生活經驗總結而來,也算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吧……
那這個經驗是怎麼總結的呢?舉個例子就明白了
比如,病人吃了魚蝦,傷口不容易癒合,恢復的也慢,所以就將魚蝦歸為發物。羊肉狗肉吃了容易上火,也被歸為發物。
但遺憾的是,這種經驗漏洞百出,不具有普遍適用性,只是偶然發生的情況。
如果把全國範圍內的發物總結成一本書的話,那麼幾乎所有日常生活中的食物都會上榜。
唉,最無辜的就是這些食物,莫名其妙被歸為發物,這個大黑鍋怕是要背定了。
如何看待發物?
經驗之談並非一點科學依據都沒有,我們需要正確的看待。
1、引起過敏的發物
像魚蝦蟹這些海鮮食物確實含有組織胺,這種物質有不少好處,比如能促進腸胃黏膜修復等,但是它也是一種過敏原,能引起過敏反應。
富含異體蛋白的食物,很多肉類、豆類、蛋類食物都含有它,也是一種過敏原。
這些食物確實會讓一些人過敏,但是和生不生病沒啥關係,過敏的人不生病也要少吃。
2、刺激性發物
蔥蒜姜等刺激性食物可以刺激大腦分泌內啡肽,一種讓你快樂的物質,但也會刺激腸道。
使皮膚、黏膜的毛細血管擴張,加重炎症,但是每個人對刺激食物的反應程度不一樣,適量吃也沒關係。
如果呼吸道、消化道、皮膚有炎症的話,最好少吃刺激性食物。
3、高膽固醇發物
五花八門的動物內臟都富含膽固醇,是有可能加重高膽固醇血症、肝臟類疾病的。
4、高嘌呤發物
海鮮、豆類、動物內臟都是高嘌呤食物,長期吃會引發尿酸高。
有痛風的人也要少吃,可能會加重痛風症狀。
生病了或手術後,發物該不該吃,其實最正確的方式是問醫生。
一個活生生的醫生不問,去偏信民間的經驗之談,豈不是辜負了這些食物。
因為直到現在也沒有有效證據證明這些發物會影響疾病的康復。
如果生病一味的不補充食物,反而會影響康復!
▼關注我,走進臨床醫生的生活!
-Dr.X-
一個醫學博士、外科醫生和三娃奶爸
《學會看病》作者
帶給你有態度、有溫度的健康乾貨和育兒錦囊~
關注我,每天多一點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