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聲在線3月3日訊(通訊員 姚溢釗 彭湘粵 記者 鄧桂明)「我在家學習,謝謝醫生阿姨和護士姐姐的幫助,你們辛苦了,武漢加油!中國加油!」今日上午10時,湖南省兒童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副主任、主任醫師黃敏通過手機視頻對7歲的小患兒妍妍進行「遠程會診」。
    2013年出生在湖南祁東縣的妍妍是一名極重度感音神經耳聾患兒,作為「天使分貝」救助計劃的受益者,2歲半時,妍妍在湖南省兒童醫院進行了人工耳蝸植入。經過積極的康復訓練,她已經能夠正常交流,如今是一名一年級的小學生。由於新冠肺炎的影響,黃敏通過手機對妍妍追蹤了解人工耳蝸的使用及學習生活情況,並指導妍妍和家長繼續做好相關語言訓練。
    
    良好的聽力是人類相互交流和認識世界的重要手段。然而,耳病和聽力障礙卻一直襲擾著人類。據中國第二次殘疾人抽樣調查顯示,全國聽力語言殘疾達2780萬人,其中0-6歲聽障兒童約13.7萬,每年新生聽力殘疾兒童2.3萬。湖南省兒童醫院每年要接診13000名左右有耳疾的患者,佔耳鼻喉科疾病的10%左右。今日是第二十一個全國「愛耳日」,主題為「保持聽力,終生受益」。目前正處於阻擊新冠肺炎戰疫的關鍵時期,孩子們居家隔離及學習期間,該如何保護好聽力,又有哪些聽力損傷的危險信號值得家長關注呢?
    黃敏介紹,在兒童及青少年期主要是要注意預防感染、避免外傷、避免噪聲汙染、警惕藥物毒性等幾個方面。有的孩子喜歡將一些東西如豆類、小珠子等塞入耳道內,家長不可隨意用工具掏取,應及時就醫。值得注意的是,扇耳光等體罰,也可能導致鼓膜穿孔,造成聽力障礙。有些孩子喜歡戴耳機聽音樂,應控制音量和時間。音量不宜超過40-60分貝,60分鐘左右休息一刻鐘。
    黃敏提醒,在日常生活中,細心的家長可以從以下信號發現孩子聽力問題:
    1.與孩子交談時,孩子經常會問「什麼」或者表現出沒有聽清的狀態。
    2.孩子與人交談時,習慣眼睛緊盯著對方的嘴。
    3.孩子無反應或反應遲鈍。
    4.發音不準確,講話不清楚,而以為孩子是撒嬌故意這麼說的。
    5.喜歡將電視的聲音開得很大。
    如果家長發現孩子有上述現象,一定要及早就醫。據了解,由湖南省兒童醫院發起的「天使分貝」救助0至6歲感音神經性耳聾貧困兒童計劃,已開展5期,共注資375萬元資助102名孩子。目前,「天使分貝」救助計劃仍在進行,家中有聽力障礙的患兒可來院檢查,符合救助條件的手術患兒在享受醫療保險6.75萬元報銷的基礎上,每人可再享受1萬元費用減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