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小課桌》是一個明星陪伴式教育的節目,通過輔導孩子做作業來探討教育問題。陳建斌、葉一茜、陳宥維、高秋梓是輔導老師,和孩子們近距離接觸。
參加這個節目的6位小朋友都挺優秀,多才多藝。他們的大部分時間被學習佔據著,除了學校的學習,他們都有參加課外輔導班。從小學習太多東西,可能是父母的「功利心」太強,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是很多孩子都面臨的一個問題。
在節目中,輔導老師和小朋友通過相互提問來了解彼此。高秋梓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你們想要學習好還是受歡迎」?這個問題是關於智商和情商的選擇。
王依依雄赳赳氣昂昂的走向「學習好」的區域。她可能認為「學習好」是一件非常驕傲的事情。
從她這樣的一種行為中可以看出,「學習好」對她來說很重要。她學習好可能會得到父母的關注或愛,可能會獲得一些獎勵等。只有學習好了才能得到一些自己想要或需要的東西。
有一件事情,王依依一直記在心裡。父母答應帶她去迪士尼玩,但是一直都沒有去。
去迪士尼玩可能是王依依獲得了比較不錯的成績後,父母給她的獎勵。她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的東西,一直沒有實現,這事會讓她銘記在心。
從這可以看出,父母給她無條件的愛比較少,大多數的愛都是有條件的。她可能是一個缺乏愛的孩子,通過取得好成績去獲得父母更多的愛。這可能讓她擁有很強的「功利心」。
輔導老師問她:「你學習成就還不夠好嗎」?
王依依回答:「我第四名了」。
從她的神情中仿佛看到一些失落感,沒有雄赳赳氣昂昂的氣勢了,她想要得第一名。
小學生,第四名已經非常不錯,為什麼還不滿足呢?可能是她的「功利心」比較強,這個「功利心」來自於父母。
6位小朋友中,只有王恩澤選擇「受歡迎」,其他5位小朋友都選擇「學習好」。在大部分孩子的思想中,學習成績可能是最重要的。
小朋友的天性是喜歡玩,但是他們的時間長期被學習佔據,慢慢形成了一種「學習好」的思想。這種思想基本是父母強加在孩子身上的,因為父母很重視學習成績,不斷給孩子灌輸「學習好」的思想。
當孩子學習成績比較好時,父母可能會給孩子一些獎勵,這種獎勵會刺激孩子去努力學習。孩子可能會進入到「學習好-獎勵-努力學習-學習好」的循環之中,這是父母非常希望看到的。父母在不斷培養孩子的「功利心」。
王恩澤雖然選擇「受歡迎」,但是他的思想也是一種「學習好」的思想。他說:「我學習成績好,那我不就成了受歡迎的人了嗎」?
學習成績好和受歡迎並沒有什麼直接聯繫。在學校裡,往往有些學習成績比較靠後的孩子會和很多同學有交集。因為他們花了不少心思在如何交朋友上面。學習成績好的人一般都是一心花在學習上。
小學生本是釋放天性的時候,卻擁有了「功利心」。孩子的任何行為表現反映出父母的教育,說明父母的「功利心」很強。孩子擁有「功利心」實屬無奈。
陳宥維提出這樣一個問題:「興趣輔導班,你們是主動想學,還是被迫學習」?
王恩澤一個人選擇「強迫區」,其他5位小朋友選擇「自願區」。
王恩澤有上多門輔導班,有自己想上的,也有被迫上的。
不管是自願還是被迫,他們上的輔導班可能都不是一個、兩個,而是好幾個。6個小朋友,好像每個人至少會兩種才藝。
即使是他們自願學習,這個學習好像有點過多了,但是沒有辦法。父母看到其他小朋友都在學習各種各樣的東西,自己的孩子不去學習,難免會覺得有些不好。
這可以看出,父母不甘示弱,不想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擁有很強的「功利心」。
孩子不想擁有「功利心」,想要多一些時間玩耍,但是父母不允許,他們只能無奈的接受現實。
大部分父母都過著碌碌無為的生活,他們不想要自己的孩子也像這樣。考上一個好大學可以改變命運,所以很多父母都很在意學習成績。他們從小就非常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
小學一年級的徐敬凱,在寒假,媽媽讓他做了376張試卷。這能看出,他媽媽擁有很強的「功利心」,希望孩子的學習成績名列前茅。
孩子才小學一年級,至於這樣嗎?只能說,孩子很無奈。
社會的競爭很激烈,就連小學生的競爭也很激烈。這可能是人們過著快節奏的生活,讓生活沒有太多安全感,所以開始「拔苗助長」,讓下一代來滿足自己的安全感。
孩子適當學習一些東西,對他非常有好處。但是學習太多東西,不見得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