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二寶開口說話的時間要比一般孩子說話晚,一般孩子9個多月就會說話了,但我家二寶將近12個月才開始學會說第一個詞。孩子他爸和家裡的老人都比較著急,擔心二寶是不是有什麼問題。我卻不這麼認為。
在教大寶說話時,我也曾擔心孩子說話晚是不是語言發育有問題。但做了諸多功課、看了不少育兒書之後,已經知道孩子的語言發育是有一定規律和最佳時期的。在符合孩子正常發育規律的範圍內,區別就在於家庭環境和後天教育。
想要寶寶說話早、說話流利,就要找到寶寶的語言發育規律,尤其不能錯過語言爆發期。用對方法,寶寶說話才會早一些,進步也會更大。下面就結合我的經驗給家長們講述一下孩子的語言發展階段和引導方法。
研究表明,寶寶在學說話過程中聽到的詞彙量多少,是影響孩子語言發育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這個階段孩子雖然不會清晰地發言,但是對大人說的話大部分都可以聽懂。在5個月時,寶寶就能聽懂大人在叫自己的名字。因此,給孩子提供豐富的語言環境是非常重要的。
往往在一個「嘮叨」的環境中成長的孩子,開口說話的時間越早,掌握詞彙量的速度也更快。寶寶聽得多了,很自然地就會嘗試說話。這個階段家長要做的就是儘可能多的對寶寶說話,或是重複一些簡單、高頻率的詞彙。
在提升認知的基礎上,讓寶寶掌握高頻詞彙。
1歲後的寶寶已經學會說話,最早說的詞彙大多數是「爸爸」、「媽媽」,或是一些簡單的疊音詞。但此時寶寶的說話發音多半不清晰,如果家長說話語速過快,孩子對詞彙量的發音掌握就比較模糊。寶寶在發音時還會藉助一些手勢來表達含義。
當寶寶接近2歲時,至少掌握了50個詞彙,但男孩的語言發育通常要比女孩晚一些。這個階段,家長們要學會對孩子「延時滿足」。很多寶寶這時都會用手勢來表達需求,如果家長及時滿足,就會給寶寶造成「我只需要指一下就能達到目的」的印象,寶寶開口說話的次數就會減少。
因此,當寶寶用手勢表達需求時,家長們不妨假裝聽不懂,促使寶寶自己開口說話。或者也可以給寶寶一個選擇,比如寶寶指著籃子裡的香蕉,你就可以問「寶寶是想吃香蕉還是吃蘋果,你說給媽媽聽。」
寶寶就會根據自己的認知說出那個詞彙,或者單個字,家長要及時做出鼓勵。
2歲孩子基本上能聽懂你對他說的大部分語言,這段時間孩子的語言能力和詞彙量都處於飛速發展階段,也就是語言爆發期。孩子說話的方式會從簡單的詞語變換成簡單的句式,一個句子中可能包含5-6個以上的詞彙,甚至孩子開始學會用「你、我、他」等代詞。
這個階段的孩子對語言的需求從詞彙的掌握,轉變為如何用語言正確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想法。因此,父母在與孩子交流的時候,需要用完整的句子與孩子進行對話式交流。我在教孩子說話時,很喜歡給孩子一些簡單的指令。
指令是最能體現孩子是否明白你表達意思的方式。比如我對二寶說:「把桌子上藍色籃子裡的餅乾給我。」從二寶拿回來的東西,可以判斷他是否真的明白了我想表達的意思。有時候我也會讓二寶重複指令,這樣也能增加他對文字的理解。
孩子的語言發育是循序漸進的,在這個過程最不能欠缺的就是父母的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