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在《論逆境》(Of Adversity)中說道,「最美的刺繡,是以明麗的花朵映襯於暗淡的背景,而絕不是以暗淡的花朵映襯於明麗的背景。」(… in needle-works and embroideries, it is more pleasing to have a lively work, upon a sad and solemn ground, than to have a dark and melancholy work, upon a lightsome ground …)
又是一年畢業季,又是一屆高考僧。往年每到這個時候,學校都在迎來送往,充盈其中的儘是鮮花和掌聲、歡笑和淚水,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只是當歷史的鐘擺進入2020,時鐘似乎直接指向了子時,直入雲端。於是,學生們安安靜靜地在雲端畢業了,高中自習室裡也再不見漫天紛飛的草稿紙,各大景點也難覓高考僧們如釋重負的身影。校園內外,大家都在雲端相見。如果說一個臨時的動作保持了半年,那麼它在很大程度上便不再是一種臨時性的權宜之計,而更有可能成為了一種行為藝術,儘管它起初看上去真的很難看。雲課堂、雲辦公、雲會議,…… 半年來,各種的「雲」加加。難怪有大佬早就聲稱,未來的電商都會變成雲商呢。
的確,突如其來的疫情正在改變著這個時代。我們應該如何面對呢?職場中人面對擇業,畢業生面對就業,高考僧面對專業。而TA們很有可能又是一家人,於是這些個人面對的問題變成了一個家庭面對的問題,而每家每戶面對的問題集中起來就是全社會面對的問題。如果說這一年沒有人焦慮,那是掩耳盜鈴;如果說有人因此產生了末世情節,那又有些杞人憂天。其實,天太高,我們沒必要憂,但時不時給自己敲敲警鐘還是必要的。更何況,問題年年有,但辦法總比問題多,而生活本身就是一個問題接著一個問題,不是麼。人活著的意義不也正是要不斷地尋找解決方案,並在解決問題和克服困難中不斷完善自我麼。記得多年前,我做一個大項目時遇到許多問題,我的上司在開會時說,做項目難免會遇到很多問題,所以要學會提問,因為問題一問就具體,一具體就有利於找到解決方案。後來,每當我遇到困難時,就會自覺不自覺地讓它具體化,然後逐個解決。簡言之,就是解決問題要理性。
現在,我們用這種思路看看面對上面那一連串問題時好不好用吧。由於我的專業時經濟學,所以我會引用一些大家熟悉的經濟學概念。事實上,擇業、就業和專業說到底就是一件事——找工作。沒有人可以準確預測未來,所以今天挑選專業就是選擇一種對未來的工作預期,它取決於未來的收益(R)和獲得這份收益的概率(P),即預期收益(R×P)。這一點,在今天就業的人群中就能夠明顯表現出來。換言之,你今天找工作的成效也是在為你曾經的決定買單。當然,如果你今天選擇的工作在未來的回報降低時,便可以另尋他處以獲得更高的預期回報,即擇業。如果從博弈論的角度講,這就是昨天的你和今天的你、今天的你和明天的你所進行的序貫博弈,所以我們不僅要活在當下,還要未雨綢繆,以免未來的那個你會抱怨今天的這個你不負責任哦。當然,如果預期回報(ER)等於0,就意味著失業。一般而言,極少有工作會付給你零工資,即R=0(做志願者除外),所以預期回報是否為零主要是看找到一份工作的概率P是否為零,當概率P=0時就意味著失業。
可能很多人不愛聽「失業」這個詞,這就有些「掩耳盜鈴」之態了,而經濟學家之所以常常被戲稱為「烏鴉嘴」,可能也跟他們總開苦口良方讓人不免諱疾忌醫有關吧。有人說,經濟學未必能幫你找到工作,但它可以讓你在失業的隊伍中知道自己是為什麼失業的。的確,經濟學將失業分為五種類型,哪一個我們都不願意攤上,但如果我們知道了這些「陷阱」並提前採取一些措施加以預防,就會繞開「陷阱」,得到「餡餅」。這五種失業分別是:
1. 摩擦性失業(Frictional Unemployment)。如果你的知識或技能與現有崗位需求不符,那麼就會面臨這種失業。這在新畢業的大學生和職場跳槽者群體中比較常見。
2.季節性失業(Seasonal Unemployment)。有一些行業會受到氣候、季節、風俗及購買習慣變化的影響,造成對勞動力需求的萎縮。
3. 技術性失業(Technological Unemployment)。主要涉及技術替代,生產和管理方法改善造成的失業。例如,最近幾年AI技術的興起在提高效率的同時降低了對勞動力的依賴。
4. 結構性失業(Structural Unemployment)。受經濟形勢變化、產業結構調整、企業變遷等因素的影響,會出現一邊是勞動力找不到工作,另一邊則存在著職位空缺的情況,具有長期性特點。
5. 周期性失業(Cyclical Unemployment)。我們知道經濟存在著「復甦-繁榮-衰退-蕭條」的周期,在「衰退-蕭條」這區間,崗位的供給是趨向萎靡的,因此這段時間找工作比較艱難。
上述五種類型大致又可以歸納為兩大類,即非自願性失業(季節性、技術性、周期性)和自願性失業(摩擦性、結構性)。可見,對於非自願性失業而言,主要依靠國家和社會的作用,通過經濟和產業政策進行調節。對於我們個人而言,主要面對自願性失業,即能不能、想不想。換言之,職場新人要根據自身能力選擇合適崗位,不能眼高手低,跳槽的人則要審慎而行,「騎驢找馬」。
在這裡,恕我不能提供具體的、可操作的方法,以免誤導大家,因為不可能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解決方案。總之,無論是選專業,找工作還是換工作,都需要從戰略和戰術兩方面著眼。在戰略方面,要著眼長遠,了解國家大政方針和政策走向,提前布局自己的學業和職業規劃。在戰術方面,要堅持終身學習,始終保持自己的新鮮度和競爭優勢(注意:這裡不只是競爭力),讓自己具有職場兼容性和靈活性。
中國人常說「不破不立」「否極泰來」。2004年,非典爆發,傳統商業雪上加霜,但電子商務異軍突起。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爆發,外需驟降,中國迅速啟動3G牌照。2020年,在疫情最嚴重的時候,彼時發展出的移動互聯和電子商務則力挽狂瀾,發揮了巨大的作用,讓我們能夠在家下單,維持日常所需。在一個個穿梭於市井間的快遞小哥背後,是政府「看得見的手」和市場「看不見的手」的共同作用,這裡既有國家意志,也有企業行為,危中帶機,重在把握。
未來怎樣,我們不得而知,但虛擬經濟的閃亮登場必將帶來經濟奇點的灰犀牛,它們很有可能就存在於ABCD(AI人工智慧、Blockchain區塊鏈、Cloud Computing雲計算、Big Data大數據)。誠然,技術的變革會在一定程度上帶來勞動力替代和技術性失業,但新技術同樣會產生熊彼特所說的「創造性破壞」,推動生產可能性曲線向外拓展,進而增加新的工作機會。可見,當我們用科技創新抵禦危機時,也在為未來提出了新的職業訴求。關鍵是,你準備好了嗎?
洛克菲勒曾說,「當紅色的薔薇含苞待放時,唯有剪除多餘的枝葉,才能在日後一枝獨秀,綻放出豔麗的花朵。」(When the red rose bud, the only way cut off the extra branches in order to outshine others in the future, bursting out with gorgeous flowers.)
既然焦慮和惆悵並不能改變面前的危機,那我們何不剪去消極,用樂觀和積極向上去贏得精彩的人生呢?
其實,這也是我要面對的問題。讓我們彼此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