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0畝大田景觀、熱火朝天的稻穀收割、舊照片鋪就的時光隧道、農業科技展大集、香甜誘人的平谷桃、酸甜可口的昌平獼猴桃……北京市農民豐收節主會場的一幕幕場景,讓遊客真實感受到了豐收的喜悅。這些場景的設計者,名字叫於立榮。
豐收節過去的第四天,在位於北京長安街邊上的一座寫字樓裡,於立榮接受了我們的專訪。
講「真實」故事——
「三農」領域有很多事值得大書特書
不矜不伐,落落大方,這是於立榮給我們的第一印象。她不僅是指揮著千軍萬馬,掌控著多種業務、涉及多個領域的民營企業家,還是全國青聯委員、北京市政協委員;她不僅對瑜伽有著深刻領悟,還被評為「中國好人」。著名書法家歐陽中石稱讚她:「凌雲之志、盛世可諧。」
於立榮雖然出生在「插根筷子都發芽」的東北黑土地上,但她21歲大學畢業之後,就開始在北京的工程界摸爬滾打,這之前,並未與「三農」有過深度交集。她說,如果在五年前提到農村,腦子裡就會立馬浮現東北農村的畫面:「兩個圓圓的糧囤,有炕有大鍋,農民就是戴著鬥笠拉著磨。」
和農業結緣,與她的創業經歷分不開。於立榮在創業之初,經歷過合伙人分手、項目錢要不回來、上當受騙,還有最讓她愧疚的是母親去世自己不在身邊。於立榮的骨子裡透著堅韌,參加完母親的葬禮,不管兄弟姐妹們的阻攔,拿著父親準備給她的結婚錢,回到北京接著幹。車一天跑一箱油,一年跑15萬公裡,一夜一夜不睡覺,加班開會,所有的文件都自己做。她說,自己創業的動機就是想證明自己一定能行。
吃過大苦的人才更知道感恩。2006年起,於立榮開始掙到錢了,也買得起好車、好房了,她說自己必須要知道感恩,回饋社會,先後拿了數千萬做公益、慈善、教育、環保。中宣部助人為樂「中國好人」、北京市民革「博愛工程獎」、北京市扶殘助殘先進個人,等等,這些榮譽是她感恩社會的見證。
真正讓於立榮的心靈受到撞擊的是,習近平總書記的鏗鏘話語:「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農業、忘記農民、淡漠農村」「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裡」。作為北京市政協委員,於立榮多次深入農村調研,見過窮到住窩棚的村民,也見過美得像花園一樣的村。回報社會多年,於立榮覺得自己作為一個來自黑土地的企業家,回饋「三農」義不容辭。是像其他人一樣辦個農業公司,還是用力助推大農業發展,講好鄉村故事?她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
2018年,於立榮和一個朋友去參觀一個農業展會,朋友隨口說:「現在都搞現代農業了,農民缺衣少食的時代早已過去,城裡人想回歸田園,這是一種文化和感情,是一種體驗和互動,要把這種意義表達出來,大家才會了解真實的農業農村。」
「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於立榮深知,像自己一樣對農村的印象還停留在20世紀的人很多,中國農業農村發展的輝煌成就和動人故事,需要有人來傳播,而農業展會就是一個很好的故事表達方式。正巧,第七屆北京農業嘉年華在招募總策劃,於立榮躍躍欲試,因為提交的策劃方案極富創意,她帶著自己的公司——北京美好故事文化傳播發展有限公司,成為第七屆北京農業嘉年華的總策劃。
草長鶯飛的陽春三月裡,正是踏青遊春的好時節,第七屆北京農業嘉年華以「鄉村振興讓生活更美好」為主題,契合「一帶一路」、脫貧攻堅、新中國成立70周年重大盛事,全方位展示北京都市現代農業的獨特魅力,讓美好的「三農」故事,留在春天的記憶中。這場農業盛會的成功舉辦,不僅讓於立榮醞釀許久的心願一舉成真,也讓她和她的團隊一「展」成名。
「從五月份開始,幹完春天的就開始想秋天的,就這樣參與進來,越幹越有意思,越幹越有感情。」農業嘉年華上的小試牛刀,讓於立榮對辦展會、講故事欲罷不能。因此,她踴躍報名,並如願以償成為今年中國農民豐收節北京主會場的總策劃。
我們問,一個剛剛涉入「三農」的團隊,接到這麼大的任務,壓力大嗎?於立榮笑答:「壓力肯定是有的,但更多的是興奮,覺得更大的挑戰來了。」 擰眉細想,她又補充說,其實最大的壓力,是在主題的創意設計上。
豐收節當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胡春華,中央農辦主任、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來到了北京主會場,2019年度「全國十佳農民」在這裡揭曉並頒發證書,農業農村部的「我的豐收我的節」等系列活動在這裡激情開幕。秋日明媚的陽光照在北京主會場入場的大門上,「禮讚豐收 致敬農民 祝福祖國」幾個大字點出了主題。怎麼想到這個主題的?她說,今年的主題必須要涵蓋三件大事,否則就毫無特點可言。今年有什麼萬民同樂的大事?怎樣突出北京的特點?怎麼把今年的慶典辦得跟去年不一樣?為這12個字,於立榮熬了幾個通宵,翻遍了能夠找到的材料,開了數次專家論證會,得來非常不易。
主會場的時光隧道,是她的得意作品。對於這個節日,於立榮有著自己的理解:中國農民豐收節的設立,就是為了提升農民的榮譽感、獲得感,今年的豐收節,其實是在為新中國成立70周年獻禮。為了把70年的成果展示得別具一格,於立榮四處搜集老照片,用舊膠捲鋪設了一條時光隧道,穿行其中,新中國農業農村發展的輝煌成就歷歷在目,喚醒了人們深埋心底的記憶。
常年緊張的工作,於立榮愛上了瑜伽,中文系出身的她,沒事愛寫點抒情美文,往朋友圈發點瑜伽美照,給自己來點儀式感的生活。北京主會場火熱喜慶中國紅的靈感,就與她最愛的瑜伽分不開。當初為確定哪種色號的紅作為主基色,糾結了許久。7月22日那天,於立榮突然作了一個決定,要選70天、70個良辰美景,用瑜伽講述新中國美好故事,那天距離國慶節恰好還有整整70天。當她帶著小夥伴,扛著瑜伽墊來到天壇的時候,心裡的糾結頓時煙消雲散。「天壇是古時祭拜天地、祈禱豐收的地方,天壇的中國紅象徵著收穫,沒有比這個顏色更美的了。」
講「動聽」故事——
讀懂「三農」發展的中國智慧
鄉村振興的故事天天都在講,可用展會怎麼把它講得動聽,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幾年,於立榮調研參觀過不少展會,她總結,許多展會之所以辦成「官辦官看」,讓人覺得不去遺憾,去了又後悔,就是因為缺乏特色,「不生動,不親近人,遊客沒法參與」。
於立榮說,自己是個情感豐富細膩的女人,要努力講出不一樣的「三農」故事來。在第七屆北京農業嘉年華上,她以「講」「繪」「舞」「走」的形式,發動展會的建設者、參與者、見證者共同加入,把北京鄉村振興的美麗故事展示給全社會。在「講出美好故事」中,昌平區駐村第一書記們紛紛登臺,講述他們帶領村民致富的故事,還不忘向遊客推介特色農產品。在「繪出美好故事」中,組織北京16個區2700個孩子一起參賽,畫出「我心中的未來農業」。孩子們的作品被裝裱掛在未來科技館的牆上,受到許多遊客的點讚。在「舞出美好故事」中,發動退休的中老年婦女,參與「京津冀地區廣場舞大賽」,她們非常熱情,拉著彩旗,到處為嘉年華做宣傳。在「走出美好故事」中, 聯繫北京市相關單位工會,在嘉年華組織開展千人快走活動,打響了農業嘉年華的品牌。
「作為一個東北人,你讓我講文化,講創意,講故事,講情感,講感受,我覺得自己還是有點信心的。辦展會也一樣,一定要讓人感覺到寓教於樂,把欣賞、體驗、互動、趣味、歡樂融於一體。」於立榮篤信,每個人的幸福都是需要分享的,農民也不例外,糧食多了,吃得好了,生活美了,農民朋友們就希望更多的人走進家裡,跟他們一起面對,一起開心,一起分享。
把這個理念套用在今年的農民豐收節上,於立榮再次給我們帶來了驚喜。要把北京主會場辦出特色,就不能脫離「北京」「農業」這兩個關鍵詞。
經常有人問,北京有農業嗎?於立榮總是快人快語:北京怎麼沒有農業,北京不能跟別的地方比有多少耕地、種出多少糧食,可高端農業科技人才、前沿農業科技創新,不都在北京嗎?北京農民慶豐收,就是要展現北京的精品農業、北京的農業科技創新,所以這次豐收節上,於立榮緊扣70周年,設置了70個展區,請順鑫、阿里巴巴等70家企業來曬豐收,設計了農業設備展、農業科技展兩個豐收成果大集,在曬成果的同時,還策劃一系列活動,鼓勵大家一起收割豐收、分享快樂,從情感上引發共鳴。
在農機設備展區,離主會場大概五公裡的地方就是收割區,豐收節當天遊客現場收割的場景非常壯觀;在實物展廳,人們可以看到許多現代先進農機設備;在農機文化展廳,以展板的形式,向遊客講述了70年來北京市農機裝備水平的發展變化。
在農業科技展區,北京市13個涉農區在各自的展臺展示了桃子、梨、大棗等本地的特色農產品或特色產業,70年的「三農」成果一覽無餘。於立榮在給每個區設計造型時,尤其注重各區的農業特點,她希望遊客一眼就能叫出當地的地名來。採訪中,於立榮打開電腦,點開延慶展區的圖片,指給我們看:「看到這兩個東西,你一定能認出這就是延慶吧?延慶廣為人知的兩件事,莫過於冬奧會和世園會,所以我們就找來冬奧會的吉祥物雪如意,白色的造型是滑雪場。世園會就用北京市的市花月季,搭建出一個孔雀開屏的造型,象徵著新時代。」
展區的每一處景觀,每一個布景,都是於立榮和團隊的創意結晶。謙遜中難掩自豪,她告訴我們,北京展區內所有設計的場景、造景在提交相關部門審定時,都是一次性通過。
講「愛農」故事——
抒發一種獨特的農民情懷
根據農業農村部要求,今年豐收節「以農民為主體,將活動中心下沉到基層」,北京市決定把主會場放到了順義興農天力農機合作社的農業設施園。
到實地一看,於立榮有點失望,這與方案中策劃的場景相去甚遠:放眼一大片空地,中間被一條路分割成南北兩塊,各自350畝,北邊是空著的蔬菜採摘大棚,南面的地上種了紅薯、向日葵、各色花卉。既要落實節儉辦會的要求,又要把節日辦得精彩熱鬧,於立榮明白未來幾個月要打的是場硬仗。
一番思量後,她決定把北面設計成主會場和農機展的場地,可即便是這樣,4600平方米的蔬菜大棚也讓她費了一番周折。大棚層高只有2.7米,又黑又舊,通風不好,土地不能硬化,不能改建,不能改變使用性質,70周年成果展廳的設計怎麼落地?
把大棚改造一下,窗戶換一下,多加一些通風,於立榮不是沒想過,但是成本太高,時間也長。於立榮帶著團隊在地上鋪了防潮地毯,既美觀,用後還能拆除,一點都不影響農民種地。把展板、造景搭建好,豐收中國70年的成果展廳就這樣布置好了,一進去,根本看不出來原來的樣子。
在南區「希望的田野」上,美麗的花海,被碧綠的小草映襯著,美不勝收;青翠的紅薯葉子舒展在土地上。於立榮告訴我們,整個南區的布局,都是就地取材,將原有的地貌地況稍作改動而成。原來她設想在這塊地上搞創意農業,「種出」和平鴿或者國旗,會更漂亮,但是在規劃前,合作社就在地上種了紅薯、向日葵,如果拔掉,實在可惜,於立榮主動放棄了原來的方案,只在一處起了個坡,立上「鄉村振興 享受豐收」的展示牌。然後再闢出一塊體驗互動區,作為豐收體驗區,與北區的成果展示功能互相補充。
還有一個地方叫百草園,於立榮最初想在那裡做文化展,最後也放棄了。原來,百草園本就種了許多漂亮的花,品種也比較珍貴,只是稀疏不均,美感上有點欠缺。於立榮想,不能因為要做文化展,就把農民的東西給毀了,讓原來的種植戶再補種一些,顯得再美觀一些,也不錯。裡面搭上幾個亭子,遊客來了可以坐坐,看看書,邊上孩子們賞賞花,玩玩土,別有一番意趣。
像這樣為農民著想而放棄設計的故事還有很多,於立榮說,創意固然重要,但是損害農民利益的設計不能要。農民才是豐收節的主角,我是在給他們辦節,他們高興、滿意了,這個節才辦得有意義。豐收節上,門頭溝把參展的一千多斤梨,現場送給了大家分享,於立榮說自己長這麼大,從沒吃過那麼好吃的桃子、獼猴桃、大棗,既感動又甜蜜。
辦展會的目的是抒發一種對農民的情懷。於立榮把「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幹,幫著農民賺」作為信條,想方設法幫著農民賺錢,讓農民富起來。今年的北京農業嘉年華,她特別策劃設立了「攜手助夢,共同富裕」館,她找到北京市扶貧辦,邀請北京市對口扶貧的7個省免費參展,銷售他們的農產品,推介旅遊線路。每天的線下客流量達120萬人次,遊客們來到嘉年華都要買些扶貧農產品回去,「買扶貧產品也算是一種扶貧了,」於立榮一臉滿足。
當我們和於立榮告別的時候,長安街上華燈璀璨,流光溢彩,共和國70周年的大喜日子,正迎面向我們走來!我們打心眼裡期待,於立榮的鄉村故事越講越生動,越講越精彩。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2019年第19期
記者:夏樹 李春豔 蔡薇萍
編輯:朱梓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