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者》自開播到現在已有三期
尋覓著各種飽含中華人民情感的主題詞
在聆聽中感受最動人的情感
載著祝福與團圓
本期就來簡單聊一聊
《朗讀者》中人物訪談語言、人物對話的運用
和視覺性非語言符號
「《朗讀者》也許是無心之舉,但結果卻相當有意義。《朗讀者》所傳遞的責任感、溫情符合中國人的傳統價值;《朗讀者》選的人、想講述的故事,更多強調了「愛」和各種『責任』」。
(《新京報》評)
《朗讀者》中的嘉賓訪談、嘉賓對話語言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們雖然不是主持人董卿發出的聲音,但是它們和主持人董卿的主持相配合,共同為整個《朗讀者》這檔節目服務,烘託高興的、悲傷的、沉重的、緊張的等氣氛。突出每一期不同的主題,因此他們也是賞析過程中需要關注的對象。
《朗讀者》中人物訪談語言
人物對話的特點
在《朗讀者》中出現的人物語言、人物對話,都比較簡潔,與節目的最後他們要朗讀一篇怎樣的文章密切關聯,有的達到了延伸解說內容的效果,有的起到了印證後面朗讀的效果,由於《朗讀者》中主人公的真實話語,因此可以使節目更具有生動性和真實性。
在《朗讀者》的人物訪談具有很強的針對性,較為精煉;每一期人物的對話,都在節目形成一個完整的情景。
《朗讀者》中人物訪談語言
人物對話的運用
在《朗讀者》這個節目中幾乎所有的人物都是某個領域的權威,藉助他們的訪談語言可以讓節目內容更具有科學性和說服力例如薛其坤是清華大學的校長、張瀰漫是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有的人物是某個事件的當事人。例如,果爸果媽回憶果果捐獻器官的經過,藉助他們的談話可以再現事件發生時的情景,給受眾傳遞更為精確、真實的信息,幫助人們進入事件發生時的特殊情境。
針對兩種任務語言的特點,在運用它們時,主要結合作品的整體構思確定他們的作用。然後與節目中具體的情境相結合,把他們嵌入相應的位置,起到點睛的作用。
《朗讀者》節目中的視覺性非語言符號
(一)稿件文字和解說詞
主持人董卿在主持《朗讀者》時進行創作的最重要的依據就是稿件的文字。其實董卿老師在創作《朗讀者》時不論是情感基調的確定還是各種播音技巧的運用都是以文字稿件為依託的。雖然我們觀眾不會和主持的文稿「見面」,但是作為對 《朗讀者》進行科學細緻的賞析,對於稿件文字、分析和理解品評是不可或缺的。
通過對文字稿件的觀察,可以更加清晰地把握董卿老師創作的藝術軌跡,更深刻準確地揭示其腹有詩書氣自華主持風格。
(二)朗讀者的綜合美
本檔節目在開始的時候,運用了各種名著被風吹開撲向鏡頭的一個長鏡頭,然後鏡頭切換到在全國各地錄製的朗讀亭影片剪接到一起從室外到室內,從朗讀群體到採訪朗讀嘉賓,《朗讀者》充分運用了電視攝像和編輯手段,其中還夾雜著相關的音樂與畫面相配合,創造了富有多維空間的畫面的藝術表現手法,充分展現了畫面的綜合美感。
以上內容儘管表面上看似和播音主持藝術沒有關係,但是如果我們以宏觀的角度來觀察《朗讀者》,這些因素如同一件珍貴藝術品上富有個性特徵的細節,能夠生動地體現出整個作品特殊氣質,因此他們是必不可少的創作要素,它們的存在是欣賞者有了更為廣闊的觀察空間,能夠感受到更加神奇的藝術新境界。
在《朗讀者》中對著名畫家黃永玉先生的採訪,董卿老師走出了演播室來到了黃永玉的故鄉,在視頻中我們能聽到鳥兒的鳴叫、河流在譁譁的作響……這些聲音元素是人們接觸社會和自然最直觀和感性的方式,也都是節目的組成部分,它們表現在節目主題的過程中都在發揮著自身的優勢,為整個作品的成功造勢。創作者創造出一個嶄新的聽覺空間,給聽眾帶來美好的感覺。
不論是在《朗讀者》開始時有李雲迪先生彈奏的鋼琴曲還是片尾時由胡德夫先生演唱的《一幅畫》具有描繪性。描繪、點染《朗讀者》所要表現的柔和的情緒和有朗讀欲望的朗讀者的內在心理。也具有具有情感、氣氛的渲染性,尤其是在播放片尾曲時屏幕上所展現的都是這一期的嘉賓的劇照,通過回憶使情感抒發更為明顯強烈。同時還具有一定的思想表現性。
音樂抒情的基調,這些都可以成為作品思想主體的輔助手段。」《朗讀者》節目中綜合運用了各種聲音元素的巧妙的選擇和組合,充分發揮了廣播的傳播優勢,為觀眾提供了悅耳的聲音境界。
總之,《朗讀者》中不論是人物語言訪談、人物語言對話的特點和運用,還是對視覺性非語言符號、聽覺性非語言符號的把握都恰到好處,從聲音到畫面都展現了《朗讀者》所獨有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