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陳濤 看懂經濟
作者 | 陳濤
監管機構人士,看懂經濟專家作家
銀行業務種類千千萬,如果問哪個業務是所有銀行人都繞不開的,「拉存款」說是第二,沒有哪個敢說是第一。
又到季末,但對銀行從業者來講,季末攬儲不再是必要操作。因為「拉存款」已經從原來的年末衝量、季末衝量、月末衝量過渡到年平均、月平均、日平均,所以「每日一攬」才是常態呢!
如果說房貸是叫醒房奴們的第一聲鬧鐘,「存款任務」當仁不讓是銀行從業者最大的「清醒劑」。
問題來了,對於銀行人來講,拉存款為什麼這麼重要,這麼難?
宏觀看,信用貨幣創造機制下,貸款投放導致的資產增加產生了對相應的負債和淨資本的需求,貸款保持較高增速勢必要求負債端存款保持相近增長;中觀看,由於市場地位不同,機構在獲得貸款回流的存款、央行基礎貨幣方面存在差異,宏觀的攬儲壓力在不同機構間也不盡一致;微觀看,由於貸款市場和存款市場競爭邏輯不同,存款定價剛性更強,所有機構在網點層面的「拉存款」過程中都面臨「囚徒困境」。
時代的一粒灰,落到每個人頭上都是一座山;銀行資產負債的微小變化,落到每個銀行人頭上,都是「攬儲」兩個大字。
我們認為,銀行對「存款」或者說「負債」的渴望,是「債務式」發展方式的鏡像反映,破解銀行「攬存」難題,短期內難一蹴而就,短期看,央行可給予負債壓力較大的機構更多「直達」流動性支持,中期看,應繼續推動存款定價市場化,發揮市場配置資源核心作用;長期看應大力發展直接融資,降低實體經濟對信貸融資方式的依賴度。
宏觀:貸款增長帶來了存款與淨資本的配置需求
在中央銀行為核心的現代銀行體系下,信用貨幣的創造則主要由貸款產生。經濟主體經營或發展中,往往存在資金短缺,進而需要通過金融體系進行融資,通過銀行融資就是貸款,銀行向經濟主體發放貸款,經濟主體用於生產經營乃至消費,最終形成其他主體的存款流回銀行體系。銀行向經濟主體的貸款形成了自身資產的增加,進而需要匹配對應的負債以及淨資本。
信用貨幣創造過程中,為適應資產擴張而產生的負債和淨資本的需求是銀行「拉存款」的核心動力。
從宏觀來看,銀行體系發放的貸款,除了形成固定資產外,其他的都會以存款的形式回流銀行體系。但貸款形成的資金回流,在扣除了固化在資產形成中的部分後,還需要銀行吸收系統外的資金進行平衡,此外法定存款準備金也形成了銀行對資金的需求,兩相加總之下,銀行要麼從中央銀行獲得資金,要麼通過攬儲方式吸收經濟主體「多餘」資金,這一方面形成了再貸款的需求,一方面形成了對「存款」的需求。
圖:金融機構存貸款增速與資金需求
基於上述邏輯,如實體經濟信貸需求較為旺盛,從銀行角度看,會形成對存款及淨資本的配置需求。2003年以來,我國銀行系統存貸款增速基本可以劃分為兩個階段。
一是2010年以前,銀行貸款增速總體低於存款增速,此時銀行系統匹配負債的壓力較低,中央銀行向銀行系統的借款以及銀行淨資本的增速總體較低(除了2005年前後,國有銀行上市,導致銀行淨資本增速較高)。
二是2010年以後,銀行貸款增速開始高於存款增速,為了匹配資產擴張,銀行對中央銀行的借款需求上升,中央銀行向商業銀行的基礎貨幣投放持續增加,伴隨銀行資產擴張,資本補充亦成為銀行的當務之急。在此背景下,銀行對金融系統外「多餘資金」的需求不斷加強,負債端尤其是存款增長的壓力日益加大。進而導致商業銀行系統「存款饑渴」長期存在並自我強化。
中觀:機構市場地位決定存款壓力結構性差異
宏觀上的攬存壓力傳導至不同機構間也存在較大差異。
從貸款使用後產生的資金回流看,機構規模越大,則客戶群體越多,客戶使用貸款後產生的資金回流越可能在機構內留存。如果沒有額外營銷,貸款資金回流形成的「自動存放」更易產生馬太效應,中小機構壓力最大。但中小機構內部,經營主要布局於縣域的小微型銀行由於服務對象相對固定,且其經濟活動較多位於縣域內部,在「自動存放」方面也有一定相對優勢。從這個角度看,布局於大中城市但網點數量又較少的中型銀行在吸收貸款回流方面存在不小劣勢。
從基礎貨幣投放看,人民銀行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向市場投放基礎貨幣,主要沿著「央行—大型機構—中小機構」的鏈條傳遞,大型銀行是離基礎貨幣最近的機構,在銀行間市場的資金配置上居於主要地位。上述兩個渠道,體現在資金價格上,便是存款付息率以及同業存放付息率存在較大差異。
圖:2016年以來商業銀行存款以同業存放付息率(方正證券)
從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看,當前我國商業銀行實行「三檔兩優」的存款準備金率制度,按6家大型商業銀行、中小型存款類機構(股份制銀行、跨省經營的農商行、城商行等)、地方法人金融機構(縣域農商行、農合行、農信社等)分為三檔,執行不同數量的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同時對普惠金融、新增存款一定比例用於當地考核合格的機構給予定向降準。在此框架下,6大商業銀行存款準備金率最高,地方法人機構存款準備金率最低。準備金率越低,金融機構繳存存款準備金壓力越小。
綜合上述三個方面,大型銀行由於規模大、市場地位高,在「自動存放」以及優先享受基礎貨幣投放方面有優勢;地方小型銀行則在存款準備金率方面有優勢,相對而言,股份銀行、跨地域經營的城商行和農商行吸收存款壓力最大。
微觀:基層網點深陷囚徒困境
宏觀與中觀的負債壓力最終都要傳導至每一個銀行基層網點。
對於基層銀行網點來講,客戶存放資金最關心的莫過於收益,能夠給出一個在銀行網點權限之內,且讓客戶滿意的存款利率可能是客戶經理在營銷能力之外,吸收存款最為關鍵的因素。
當前形勢下,存款利率定價與貸款利率定價面臨的狀況完全不同。貸款主要依託LPR定價,但針對不同客戶,銀行尚有議價空間和能力,同時由於貸款客戶轉換不同銀行的成本較高,銀行貸款定價呈現區間更廣,波動更強的趨勢,特別是不同區域(省級區劃)間,定價差異較大。
目前存款定價主要仍是以基準利率為錨,輔以市場自律機制的上限約束,金融機構能夠騰挪的空間有限,特別是在貸款利率不斷下行的情況下,機構存款可浮動的區間也日益縮小,同時存款客戶在不同銀行間轉移資金相當便利,機構議價能力更低,哪怕是在不同區域,存款定價的波動性也更小。
如下表所示,各省級區劃之間,貸款利率差異更大,以LPR改革前最後一個月的貸款報價看,各省貸款利率平均上浮水平為32.45%,存款波動區間高達2.5個百分點;但以88家地方銀行為樣本計算的,不同區域間存款定價平均上浮僅有17.03%,波動區間也只有0.75個百分點。
表:不同區域間存貸款定價差異情況
數據來源:存款利率數據來自馮傳奇(2019, 銀行業結構與地方性銀行存款利率),貸款利率筆者自行計算(數據為2019年7月)。
在沒有存款定價能力的背景下,基層銀行吸收存款更多依賴客戶經理本身的營銷能力,這也是導致基層網點普遍壓力較大的主要原因,客戶經理不得不將更多精力用於維繫客戶關係,營銷能力而不是市場配置成為攬儲的關鍵因素。不同銀行機構的基層網點在同一區域內相互博弈後,誰都無法降低營銷烈度,亦無法通過市場手段良性競爭,最終共同陷入「囚徒困境」難以自拔。
如何破解銀行負債難題?
特別是在當前貸款規模擴張、利率持續降低的情況下,銀行對低成本、長期限穩定負債的需求更加強烈。低成本、長期限的負債也是金融機構應對未來資產質量劣化的有效「緩衝墊」。銀行對「存款」或者說「負債」的渴望,是「債務式」發展方式的鏡像反映。企業、居民部門的槓桿形成了銀行的資產,帶來了對負債以及淨資本的匹配需求。機構市場地位差異以及存款定價的剛性傳導至基層網點,形成了「囚徒困境」。從這個角度講,破解銀行負債難題,即使有解,短期內也難一蹴而就,但以下幾個方面可能是努力的方向:
一是央行給予更多「直達」的流動性支持。在定向降準以及普遍降準釋放流動性之外,對負債壓力較大的機構給予「直達」式的流動性支持。
二是推動存款定價市場化。央行《2020年二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專欄《完善利率傳導機制》中提及:「…通過 LPR改革促進降低存款利率的市場機制已經發揮作用,貨幣政策向存款利率的傳導效也得到提高,存款利率市場化改革取得重要進展。」其最新發布的《有序推進貸款市場報價利率改革》報告中提及,「貸款利率市場化對存款利率市場化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LPR改革以來,貸款利率明顯下行,為了與資產收益相匹配,銀行會適當降低其負債成本,高息攬儲的動力隨之下降,從而引導存款利率下行。」未來,人民銀行應進一步推動基於LPR定價的存款利率市場化,推動銀行為市場主體提供空間更大、選擇更多的存款產品,降低基層銀行存款營銷烈度,更好發揮市場配置資源作用。
三是大力發展直接融資。我國以銀行為金融資產配置核心的格局決定了信貸是主要融資渠道,在此背景下,銀行攬存是其天性使然。如要降低銀行負債壓力,長遠之計、根本之計還是大力發展資本市場,特別是股票市場,拓寬企業融資渠道,增加實體經濟資產配置選擇,降低對銀行業機構的依賴度,進而打破「信貸擴張—匹配負債—存款定價剛性—囚徒困境」的傳導鏈條。
原標題:《銀行人,拉存款為什麼這麼難!?》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