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坪漫步也是人與自然和諧的體現

2020-12-25 中國綠色時報電子報

        從加拿大回來的朋友講,他在多倫多看見過「草坪的邀請」。那是一個挺大的公園,大片綠茵茵的草坪邊,豎著一塊色彩鮮豔的牌子,上面寫著一行英文大字——「請在草坪上漫步」。見慣了國內草坪旁「請勿入內」的告示,乍一見這個熱情的「召喚」,他心頭頓時一熱,忍不住真的走上這柔軟的「綠地毯」……

        據說,美國白宮門前的草坪上經常可見很多人嬉戲玩耍,倫敦警察局旁邊的草坪上更是人們放鬆休閒的好地方。當然,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前提:那裡草坪種植的草本身就是耐踩踏的。

        在我們的不少城市中,很多草坪在草種的選用上,更多的重視其觀賞性,大面積採用了具有直立、細嫩等特點的觀賞型草種。由於很不耐踩踏,只得呼籲人們「遠離草坪」。

        其實,草坪應該「以人為本」,而不是「以草為本」。基於這種認識,近年來許多城市已經開始還原草坪的實用性,給市民營造親近大自然的樂園。

        有消息說,福建廈門白鷺洲西公園7萬平方米的草坪全部換成了爬根草。爬根草又稱百慕達草,葉片柔嫩較寬,蔓延力強,而且具有耐踩踏的特點。

        河南平頂山鷹城廣場原來種植的草坪不耐踩踏,現在也換成耐踩踏、適生性強的結縷草、天堂草、白三葉、狗牙根。

        在江蘇揚州,主要用兩種耐踩踏草建草坪,一種是馬尼拉草,一種是狗牙草。青綠色的馬尼拉草是揚州市區最常見的草坪草,耐踩踏,耐修剪,耐寒,耐旱。馬尼拉草又稱溝葉結縷草,生長迅速,成坪較快,且草質地細膩、柔軟,只需粗放管理,加上成坪後節節生根,根系發達,能固土護坡,因此被大量採用。

        據河南媒體報導,在綠地的變革中,鄭州的一些角落已展現出一幕幕溫馨場面——在碧沙崗公園裡,柔軟的草坪猶如舒服的綠毯,惹得孩子們在上面追逐嬉戲;蜿蜒市區的金水河濱河公園,多個河段的草坪更新成耐踩踏的馬尼拉草,引來了更多休閒的市民;在花園路與北環路交叉口的附近草地上,遊人們在放風箏、打撲克牌,好不愜意……

        改鋪耐踩踏的草坪,當然離不開科技先行。儘管在我國有些土生土長的耐踩踏的草種,如結縷草、狗牙根和假儉草,它們都有「匍匐根」,但是,上海草種研究機構專家還是花費近10年時間,從上千種鄉土草種中選育出「上海結縷草JD-1」和「C299狗牙根」這兩種草種。實驗發現,它們極耐踩踏,恢復性極強,幾乎不需要施肥澆水,而且耐冷耐熱,比大量引進的洋草種有明顯的優越性。如今,這種草在復興公園、淮海公園已大面積種植。上海計劃不超過3年,20萬平方米本地耐踩踏草坪將逐漸取代「中看不能踩」的草坪。

        此外,廣州園林科研所篩選出的4個極耐踩踏的草種也已經大規模地用於了城市公共草坪。

        春暖花開之時,各地又要做草坪的「文章」了。環境建設最終是為了造福人民。一些先行城市的經驗啟示我們,在今年乃至今後的綠化中,應該考慮加緊培育耐踩踏的草種,大量鋪就可以踩踏的草坪。想想看,當人們能在草坪上漫步,「肆無忌憚」地與綠色親熱,那該是多麼愜意的事啊!

        草坪漫步也是人與自然和諧的體現。

相關焦點

  •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三重意蘊
    原標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三重意蘊   人與自然的關係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係,人類也總是在同自然的互動中生產、生活、發展。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根基,生態環境變化直接影響文明興衰演替。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生態環境是關係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係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廣大人民群眾熱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態環境質量。
  •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觀的哲學思維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觀具有豐富的時代內涵和哲學意蘊,體現了矛盾思維、系統思維和辯證思維等一系列嚴謹的哲學思維。  矛盾思維  矛盾思維是把握人與自然關係的基本思維,它體現了人與自然之間的對立性和統一性。  首先,人與自然是對立性的存在。
  • 深刻理解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內涵
    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今天必須遵循的根本原則,也是文明未來發展的現實指向。古代社會人順從臣服於自然,現代社會人徵服控制自然,都不是人與自然關係應有的狀態。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在新時代我們全面布局生態文明建設,展現美麗中國、美麗現代化強國的美好前景。
  • 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一、 新時代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的價值意蘊自然是生命之母,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是人類生存發展的物質基礎。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問題就是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係,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保護自然就是保護人類自身,建設生態文明就是造福人類。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對人類文明發展進步和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具重大現實意義。
  • 以綠色發展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
    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綠色發展注重的是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將「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確立為我國「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之一,強調「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 武漢風景名勝系列第一部之「大美東湖」:第三篇-人與自然和諧的...
    作者簡介:本公眾號主人,定居武漢的東北人。創辦本公眾號的目的就是自娛自樂,分享生活。整個落雁景區由四個伸向水中的半島組成,園內港汊交錯、水鳥眾多,東湖風景區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造就了它秀美的生態環境和景觀,同時園內還集中修建了一批體現楚地民俗文化歷史的雕塑和建築,讓遊客在欣賞旖旎景色回歸自然的同時走進歷史長廊,領略楚地民俗文化的經典。景區內常常有雁、野鴨、獐雞等水鳥出沒於蘆葦間。
  • 光明日報: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環境觀
    人與自然具有統一性和同構性。人與自然是一個生態系統,是一個生命共同體。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環境權利既不能游離於人體之外,又不能脫離自然而獨立存在,必須依託於人與自然共同存在。保護環境權利必須堅持「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理念,既要防止「人類中心主義」的極端,也要避免「生態中心主義」的極端。   環境權利是一項基本人權。
  •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學習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必須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改善環境質量,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需要法治
    原標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需要法治 【光明論壇】 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謀劃未來的遠見卓識和繼往開來的歷史擔當,深刻指明了我國在新的發展階段、堅持新發展理念
  • 觀點|深刻認識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內涵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更加強調自然生態安全的重要地位,著重提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要求。從黨執政的歷史進程來看,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已成為實現黨的奮鬥目標的永恆價值追求。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人的發展與物質發展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與生態文明協調發展的現代化。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 推動綠色發展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一是理念先行,堅持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  人因自然而生,人對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發展中的矛盾集中體現在發展質量上。
  • 湘江上的巴溪洲:人與自然的和諧交響曲
    人只是這裡的過客,風、鳥、蟲在這兒和諧共生,它們才是這的主人。 自然在這裡得到充分的展示,在一切似乎不加雕琢的背後,承載的是一個設計者的匠心和骨子裡的人文與浪漫情懷。 今天,我們聽王小保講述他與一個湘江之洲的新景觀故事,為新湖南讀者送上一份周末去哪兒的「福利」。
  • 雲南:築牢生態安全屏障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再次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注入動力。「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指引中國經濟社會綠色變革。在祖國的西南邊陲雲南,一個個推進綠色發展、築牢西南生態安全屏障、守好綠水青山的故事正在上演。
  • 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自然辯證法》導讀
    作為「重溫馬克思主義經典」系列第四講(總131期),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肖廣嶺,以「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為主題,對《自然辯證法》進行導讀。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正是對馬克思主義人與自然關係思想,包括恩格斯《自然辯證法》關於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思想的繼承和發展。今天學習恩格斯《自然辯證法》就是要更深刻地理解、更積極地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思想是恩格斯關於「我們連同肉、血和腦都是屬於自然界並存在於其中的」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 最好的風水,就是人與自然的和諧
    許多人一聽說風水,馬上稱之為迷信。但是,對於自己不了解的東西盲目下斷論,本身就是一種更深層的迷信,迷信於自己的判斷力。妄下定論,只能是武斷。中國風水學的形成由來已久源遠流長,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從文化歷史的發展軌跡來追溯,風水易理融匯了千年中國古代智慧。
  • 美在自然和諧歌——為新時代的中國朗讀
    ,抒發人與自然和諧的心聲,揮洒家國情懷大寫意!自然即和諧,和諧即自然。山林子先生創作的詩歌《自然為師》《和諧頌》《人與自然和諧美》,奏響太陽、天空、海洋、森林的詩意交響,放飛自然心靈,放歌自然真曲,為詩意人生喝彩!
  •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不應只是一句口號
    (新華社)所謂的野生動物是指那些在自然狀態下生長,且未被馴化的動物。近年來,非法交易野生動物及相關違法犯罪行為從數量、範圍來看,實屬觸目驚心。「槍響之後,沒有贏家」,非法交易野生動物不僅會破壞野生動物資源,人類作為自然界的成員,也可能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不應只是一句掛在嘴邊的口號,而應成為全人類為之共同奮鬥的目標。
  • 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然而, 在這些人中有不道守自然發 展規律的人類,他們為著自己的貪慾不斷 地去破壞自然, 損壞自然,水源不斷地被破壞,大量樹木不斷地砍伐,讓動 物們無家可歸,海水的嚴重汙染使魚類不斷天亡,大量的工廠建設汙染了I空氣,並 帶來了大量的疾病。人類社會的發展,也要遵尋自然規律。
  • 海德公園四周綠樹環繞,大片潔淨的如地毯般的綠色草坪連綿不斷
    海德公園四周綠樹環繞,大片潔淨的如地毯般的綠色草坪連綿不斷,幾百棵百年以上的參天大樹擋陽遮蔭,在寬暢林蔭道下散步小憩十分愜意。在海德公園的中心處,有一個由一組青銅雕塑組成的阿奇博爾噴泉,群雕的中間是噴湧的清泉,水和雕塑的有機組合,有種和諧與精巧的美...
  • 乳山潮汐湖溼地公園開園 人與自然和諧共贏引白鷺pick
    近年來,乳山市一直秉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積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採取PPP的運作模式,引進國內知名綜合性園林企業對潮汐湖進行生態提升建設,打造集生態保護、旅遊觀光、休閒娛樂、科普教育於一體的綜合性溼地公園,實現了自然環境與美好人居的和諧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