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赫姆林斯基說:」如果老師不想辦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的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於傳授知識,那麼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給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帶來疲勞。」實踐證明,積極的思維活動是課堂成功的關鍵,而富有啟發性的導入則可以激發學生的思維興趣。賽者根據課標、結合教材,或視頻或故事,或實例或問題,別開生面、別具一格的導入,精彩紛呈,深深吸引學生,激發了興趣,走出課堂成功的第一步。
思維的過程就意味著學習要經歷「錯誤的過程」,任何「一帆風順」「一馬平川」的學習,就可能是一種學習的錯誤與災難。沒有錯誤,不成學習。課堂也要有「晴天麗日」「狂風暴雨」「風霜雨雪」,讓學生在「晴天麗日」中交流,在「狂風暴雨」合作,在「風霜雨雪」互助,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之中,一起合作,一起學習,一起成長,讓學生自己想學、要學、樂學,變「課堂「為」學堂」,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課堂才多一份生機,多一份情趣,多一份」錯誤「。只有經歷了課堂的錘鍊、歲月的洗禮,思維才能成長,智慧才能綻放,學生才能進步。
在日常教學中,我們往往為了追求」短平快「,為了追求」高效率「,為了追求所謂的」教學進度「,迫不及待地讓學生以」直線「的方式來」捕獲知識「,於是,」滿堂灌「」滿堂講「」天天背「就產生了。學生的學習過程就顯得沒有曲折、沒有挫折、沒有轉折,沒有」山重水複疑無路「的體會,更沒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收穫。學得不牢,思得不深,悟得不透,用之不活。因課堂上要通過創設情境或設置問題來」投石」,以激起學生思維的光波,從而達到「投石擊破萬重天」。「問」在關鍵處,「點」在巧妙間,「導」在疑惑處,相機而導、順勢點撥,才有「畫龍點睛」之神奇,使學生茅塞頓開、豁然開朗,體驗到學習的收穫、成功的喜悅,走進生命的綠洲,促進心智的成熟。
一節課就是一部微電影,從故事開場到高潮迭起,再到收場結束,一波三折,「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才能扣人心弦、引人入勝。課堂教學從情境導入—自主學習—小組探究—個人展示—師生點評(點撥)—拓展延伸—小結提升等教學環節,要環環相扣、絲絲入理、銜接自然,抓住重點,突破難點,釋清疑點,該用力處多用一份力,不用力處少使一份勁,「淡妝濃抹總相宜」。匠心獨具的教學設計,行雲流水的教學流程,高潮迭起的教學情節,個性飛揚的教學風格,聽這樣的一節課就「如沐春風」「如聞花香」,神採奕奕、心曠神怡。
人大教授黃克劍先生認為,教育通過三個相互貫通的層次來完成陶煉人的使命,即知識的傳授、智慧的潤澤、生命的點化。其中,生命的點化是最高層次,也是最難完成的層次。課堂是培養學科素養、立德樹人教育的主陣地。這節地理課師者先從珠三角的工業區位分析,培養區域認知、綜合思維核心素養,深圳和漯河發展出路探究,培養了人地協調觀、地理實踐力的核心素養,充當未來漯河建設者,立志勤學,志存高遠,做一個有責任、有擔當、具有家國情懷的好公民,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品德,完成了育人的最高目標。
歲月如水,人生如歌,在三尺講臺上耕耘,在細軟的時光裡遊走,深感自己知識匱乏、方法簡單、觀念落後,唯恐誤人子弟。藝無止境、學無止境,唯有保持一顆匠心和詩心,不斷學習,不斷前行,不斷反思,不斷提升,才能彌補自己的不足,成為一個合格的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