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個朋友和我討論一件事兒,就讓我特別有感觸,這位朋友給我發了一個熱門話題的內容,說的是同事的孩子剛上小學,小學是北京排名的那種,有一次家長會布置了一個作業,讓大家回家拍一個視頻,介紹家庭成員,沒想到普通的家庭作業給同事帶來了巨大的打擊。
據說孩子班上同學的視頻有一半是用英語介紹的,很多同學介紹的家中有廚師有保姆專屬司機,甚至有人介紹了自己家的馬,這並不是炫耀,的確孩子的同學認為這是他非常重要的家庭成員。這位寶媽就感嘆,雖然這樣的事兒比較誇張,但其實孩子開始上學後就會有很多問題,比如他會問為什麼媽媽沒有爸爸賺的多,同學請我去生日會問我可不可以買貴一點的禮物?
這個時候他到底該如何回答和引導孩子呢?
說到這裡,我相信很多家長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會遇到很多類似的場合,都會和孩子聊到金錢這個話題。
但是有些尷尬的一點就是我們自己小的時候並沒有接觸過所謂的金錢教育,我和我的朋友交流發現,大部分80 後90後的父母們都對錢這件事兒諱莫如深。
比如我有位同事表示,小時候爸媽會在家裡放一些現金備用,但是會特意收在孩子找不到的地方。有一次被孩子無意間看到了,父母就會換一個地方收起來,可以避免孩子對自己的家庭財務情況有所了解。因此在我們為人父母的時候,面對孩子類似的提問,也常常會陷入不知所措的境地。
面對這樣的問題,不同父母有不同的處理方式,看似一個簡單的回答,卻可能對孩子造成多方面的影響。
比如有的父母在孩子提出關於金錢的疑問時會反問,小孩子問這個幹什麼,不關你的事,如此簡單粗暴的阻斷好奇心,擺明了讓孩子從其他地方收集信息,接受到什麼樣的薰陶更是無從得知。
還有一些父母可能會和孩子這樣講,你要好好讀書,學習好了以後自然賺錢多,這個說法聽起來好像在鼓勵孩子好好學習,然而它仍然是一種片面的單一思維的折射。
成年之後我們會發現,金錢和生活的關係是非常複雜的,前面的回答就想把孩子持續放在一個無菌的環境中,但社會卻是一個大染缸,聽從這樣的教導,也許孩子當下看起來很乖,卻反而限制了他的思考。
還有的父母為了讓孩子明白賺錢不易,把家中的財務狀況一五一十的算給孩子聽,我的朋友就是在這樣的財商教育下長大的,父母每年都會把帳算給他聽,資產多少,收入多少,上大學差了多少錢,需要他申請助學貸款等等。
這樣的教育好不好呢?
朋友說直到30歲,他才徹底從令人窒息的缺席感中擺脫出來,他一直生活在對金錢的擔憂中,不管賺多少錢都不敢花,心底裡藏著深深的不安全感。
他說父母每次都誇他懂事不亂花錢,可是從10歲就開始承擔家中財務壓力的,他跟我說絕對不會用同樣的方式教育自己的孩子。
錯誤的金錢教育看上去不會直接影響孩子的學習和健康,所以很多人不以為意,但長此以往,孩子長大後,大概仍然會是一個不懂得如何與錢相處,成天為錢所困,更無法獲得財富自由與幸福的人。也許有的人會說我的孩子還小,也許等長大以後就懂了。
那麼我們來看看另外一個例子,今年7月初有一個知乎熱帖在朋友圈瘋傳,一個女孩高考考上了很不錯的大學,他的母親按照承諾應該獎勵孩子一筆5萬元的獎金,本意是想讓孩子能夠作為一筆小金庫,沒想到女兒馬上說要將這筆錢用來買LV包,媽媽聽到後非常生氣,決定收回這筆獎金,承諾母女關係反倒因為這筆錢而變得很微妙。
網上的評論幾乎一邊倒的支持女兒,認為既然給了孩子,這就是他的物品,他享有絕對的所有權和處置權。我有一個朋友是7歲孩子的媽媽,他感嘆如果早幾年我估計也會覺得錢都給女兒了,怎麼就不能自己按照意願花了呢?
但是現在當了媽了才能理解這種糾結,重要的不只是眼前的一個包,更是擔心女兒未來會如何看待和使用金錢。
如果僅僅是討論單個案例,似乎沒有任何一方絕對錯了。如果說有一個一定存在的錯誤,那就是這個家庭顯然從來沒有給予孩子與錢有關的認知和練習。
窮爸爸富爸爸的作者羅伯特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你不教孩子金錢的知識,將會有其他人取代你。如果讓債主見上警方,甚至騙子來代替你進行這項教育,恐怕就會付出一定代價了。
金錢是把雙刃劍,越來越富裕的生活本身不會對孩子有害,但是如果缺乏正確價值觀的指導,金錢常常扮演罪惡之手的角色。到那時各位父母一定會付出更加慘痛的代價。
那麼面對與金錢相關的問題,你們又會如何處理呢?
關注我!了解下一話題,如何給孩子建立正確的金錢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