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寵壞孩子,就要好好談錢,談錢就是談價值觀

2020-09-29 戰隼

今天推薦的書籍是《反溺愛》作者:【美】羅恩·利伯。這本書是講家庭財商的。

2020年第77本書


雖然因為國情的關係,有些內容不太適合國內,但這本書很值得有孩子的父母閱讀,如何跟孩子談錢,並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金錢觀。



為什麼要和孩子談錢



我們需要教給孩子關於金錢的所有智慧,讓他們懂得精打細算,準備好迎接成年人的生活。如果家長沒有教給孩子這些就讓他們自己去打理一切,想想還真是可怕。


很多的父母,除了基本生活所需,明明有能力負擔孩子想要的其他東西,卻選擇完全避談錢的話題。


如果你不跟孩子談錢,而媒體、網絡、社會都通過各種方法去引導孩子的金錢觀,而這些觀點常常為了廣告而服務,或者不太正確。


而且還有另一個原因:不想寵壞孩子,就要好好談錢


被寵壞的孩子有四個主要共通點,但不一定同時出現。它們分別為:


  • 很少分擔家務或其他責任
  • 沒有太多行為與作息規範
  • 父母或其他人給予了他們很多關注與協助
  • 擁有很多個人物品。


談錢就是談價值觀,期許他們比我們更會管理金錢,也會給他們必要的工具,讓他們避開至今仍困擾著許多成年人的財務陷阱。


如何開始和孩子談錢

孩子擁有強烈的好奇心。弄清世界如何運轉就是他們的任務。金錢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很多人重視的東西。因此,孩子當然會用各種可能的方法找出相關的信息。


父母通常不知道如何跟孩子談錢,最常見的以合理的藉口閃躲問題。


談到錢就讓人精神緊張,特別是孩子一直追著討要不合理的東西或者某些情況,會跟孩子說:我們買不起!、我們家沒錢、現在不行 等回答。


但千萬要注意,不要對孩子說謊。


對孩子說實話,其實還有更深一層的含義——表示你和孩子可以一起面難題。孩子也會明白,只要他們想知道真相,就可以信任你。」


你應該鼓勵孩子提出問題,可以稱讚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問他們問題,最後把提出好問題變成一種習慣。


把家裡當成激發好奇心的地方,每次都問孩子:「你為什麼會這麼問呢?」


比如孩子詢問:我用自己的錢買東西,為什麼不可以?


答:這裡的「東西」可以是超出家長設定界限的任何物品,比如皮褲,暴力電子遊戲,紋身,比玩具車本身還貴的閃亮配件,另一套樂高。


因為有些家長會命令孩子,卻不怎麼回應孩子,明明是家長制定了各種規定,卻不願意向孩子解釋為什麼。


但權威型家長不一樣,他們標準高、規定多,但非常樂於回應孩子的問題。孩子可以問問題,也可以參與討論。數十年來的研究顯示,在權威型家長的教養下,孩子在各領域通常有更好的成就。


有時孩子的問題有攻擊性,比如你不是銀行家、律師、企業家,為什麼沒有別墅、為什麼不能出國、像同學一樣做好車上下學等等。


即使是令人感到不快的問題,家長也應該給予孩子答覆。我們可以先整理思緒,等到更冷靜的時候再好好回答,這完全是允許的。


我們要告訴孩子,是價值觀幫助我們對人生的重大問題做出抉擇。


要是孩子問:你賺多少錢?


家長處理這個問題的最佳方法就是告訴孩子,我們想等到他們上高中後,再告訴他們家裡的收入,但他們必須先了解,家裡買的東西或從事的活動到底要花多少錢。


家長要鼓勵孩子思考或了解這些問題:我們每個月必須花多少錢?我們如何選擇要花哪些錢?如果還有富餘,會有多少?我們存錢的目的是什麼?


這些都不是太誇張的問題。一開始,我們可以從每個月金額較少的帳單做起,例如上網費、手機費、電費等,並教孩子如何用簡單的表格記錄這些開銷。


如果孩子對這件事興致勃勃,就可以先從保險開始學習。還可以讓孩子知道家裡每個月的租金、房貸或房屋抵押貸款是多少,以及需要幾年時間才能付清。


要想讓孩子更進一步地了解,就先問問他們心裡猜測的金額,或是讓他們上網研究,而不是直接給他們數字。


不需要把所有的家庭帳單拿出來,但要讓孩子知道買什麼東西要花多少錢,以及家庭開銷花在哪裡。


告訴孩子家裡的收入時,要提醒他們,在各種情形下,這個信息對交友都沒有太大的價值。讓孩子知道與別人分享家裡的收入信息並不是一件太好的事。


如何給孩子零用錢


很多美國的父母,把做家務跟聯結在一起。他們看重的是工作,而不是金錢。


家長在家裡應該讓孩子做各種家務。而且孩子承擔家務的理由應該和我們一樣——因為這些事必須做,而不是為了得報酬。


如果孩子沒有做好家務,除了罰錢,還可以取消很多特權。零用錢應該有自己的用途,不該是一種工資,而是一種教育工具。



零用錢是培養孩子耐心的工具


想辦法學會延遲滿足,是妥善使用金錢的關鍵。


當孩子還小、沒有信用卡時,存一筆錢去完成一件大事或購買一個有趣的東西,仍然需要等待。耐心與孩子成年後的良好財務狀況有很大的關聯。


在2011年紐西蘭發布的一個調查報告中,研究者就追蹤了1 000個人,從出生直到32歲。從這份調查報告中可以明顯看出,孩提時無法自我控制的人,比起其他自製的人,較難存錢、為退休帳戶做準備或擁有房產與股票。


自我控制程度更能用來預測他們的財務狀況。



給孩子零用錢的方法


我們要讓孩子親眼看到錢在增加,並且必須為實現某個目標而努力,所以金額必須剛好可以讓他們買到想要的東西,但不要多到讓他們不必為選擇而煩惱。起初給得少一點沒關係,如果家長覺得太少,也可以多給點或多給幾次。應儘量避免減少零用錢,以免讓孩子覺得像在受罰。


有了一筆錢,就需要一套系統來存錢。


作者會把零用錢分成三份,放在三個透明塑料罐子裡,這三個罐子分別代表消費、捐獻與儲蓄。


第一個是消費的罐子,這個罐子裡的錢主要用於偶爾的衝動性購物。例如外出時,孩子發現了喜歡的東西,會想到把罐子裡的錢取出來花掉。我們對這筆錢沒有太多規定,只把它當成某種瘋狂的科學實驗。


第二個是捐款的罐子。要讓年齡小的孩子理解捐獻,就要談分享。


例如公園、動物園或當地的兒童博物館,他們將來都有可能會捐錢給這些機構。


個人覺得這條建議在中國不太現實,家長可以找機會帶著孩子一起做義工,買些物品捐出去。


最後一個是儲蓄的罐子。當孩子看到尖叫著想買的各種東西,就會開始存錢,踏上一段邁向目標的旅程。


將孩子想要的東西拍成照片或畫成一張圖,剪成合適大小貼在罐子上讓孩子看見,這麼做對孩子也很有用。


一開始,在每個罐子中都固定放入等額的紙鈔,可以讓事情變得更簡單。幾年後,就可以讓孩子自己決定如何分配。


不管家長為消費、捐獻、儲蓄設定了哪些規則,每周發零用錢都是一種承諾。


裝錢的罐子最好是透明的,能讓孩子看到裡面的錢。


等到孩子十多歲之後,可以為孩子開設銀行帳戶。


要注意不應該讓孩子太早養成使用信用卡的習慣。



教孩子買東西的概念


在剛開始給孩子零用錢時,讓孩子自己寫出「需要」與「想要」的清單,看看孩子會寫出什麼,對理解這兩個概念也很有幫助。


並讓孩子認清「需要」與「想要」的界限。


做兩件事:第一件事,設計一條「需要」與「想要」的水平線。在紙上畫一條水平線給孩子看,水平線的一端是「需要」,另一端是「想要」。


比如孩子需要雨靴,有貴的有便宜的。便宜的是需要,貴是想要。


第二件事,我們必須再畫一條垂直線,與水平線兩端之間的某個地方相交。位於垂直線左側的是「需要」的東西,右側是「想要」的,這條線則是參考值,代表家長願意為孩子花多少錢。


當孩子買孩子時判斷標準就是這個東西的價格在這條線的那邊。


很想要某個東西,那麼她就要用她自己消費罐或儲蓄罐裡的錢來買。


等他們進入中學,他們就能自己處理所有服飾的預算了。到時,設想一下未來幾年他們可能需要的東西,再結合你畫下的那條線,估算出總預算大概需要多少。然後,把這筆錢全部交給孩子,或是存到一張單獨的借記卡中,並規定這張卡只能拿來買服飾。


考慮到孩子很有可能做出許多不當的決定,這麼做的確有一定風險,但這會是一個意義深遠的體驗。



制定零用錢的使用規則


任何孩子想要的東西,而不是需要的東西,他們都必須用自己的零用錢來買。這麼做的家長只會把生日或節日禮物作為例外,或者還包括度假旅行時買的紀念品,但是對其他開銷就限制得非常嚴格。舉例來說,如果家長決定帶全家外出用餐,孩子想喝飲料而不是水,就要自己付錢。


虛擬家庭銀行FamZoo的創辦人比爾·德懷特(Bill Dwight)有個經過精心設計的做法,他和孩子已經實行多年,可以用來解決這個問題。


例如,孩子對某些新的電子遊戲感興趣,就必須寫出一篇短論文,解釋為什麼要買。至於平板電腦,他也會和孩子坐下來,一起算出能滿足孩子需要的基本款要花多少錢。如果孩子要買某個更貴的東西,他會同意預付一筆錢,但接下來幾個月,孩子要用零用錢來償還直到還清。


家長也必須列出禁止孩子購買的物品清單,這份清單會隨著時間改變,因為孩子也許會有新的興趣,或商家又開發出各種不恰當的消費方式來滿足孩子。


如果家長已經為孩子購買了需要的東西,但他們後來搞丟或弄壞了,為了讓孩子負起責任,家長也必須設下基本規則。有個做法是,要求孩子分攤維修或買新品的費用。


如何讓孩子聰明消費


我們應該做到三件事:


  • 設定某些消費的指導原則,讓孩子參考;
  • 示範幾個聰明的消費技巧;
  • 通過某些家庭儀式,讓消費變得有趣,但買的必須是真正有價值與意義的物品。


有這些作為基礎,無論孩子最後有多少錢,或經濟環境發生什麼變化,他們都能過上精彩的生活。


設定消費的指導原則:「我們必須在節制與物質主義中找到適合的平衡點。」

相關焦點

  • 《反溺愛》|不想寵壞孩子,就要好好談錢
    可事實是,孩子們很小就有了錢的意識,即使我們不說,他也會自己摸索了解,比如:每年的壓歲錢,家長給的零用錢,甚至父母電視購物,網上購物,線上付款,線下刷卡,這些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的金錢觀和消費觀。如果不及時地和孩子談錢,不僅會錯過給孩子培養正確的用錢習慣的最佳時期,還有可能使孩子視金錢如糞土,不懂珍惜,甚至走入歧途。
  • 反溺愛:為什麼要和孩子談錢_翻書黨_澎湃新聞-The Paper
    在物質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今天,孩子們小小年紀就會接觸錢、成為家庭寵愛和物質供養的中心已成為事實。但是我們還要延續上一輩見到壓歲錢就沒收、從小讓孩子遠離金錢的做法嗎?《反溺愛》一書的作者羅恩·利伯試圖糾正一個認知偏差:家長以為錢最容易成為寵壞孩子的幫兇,同時又困惑如何教孩子花錢,也多少迴避與孩子談錢——但其實錢是中性的,作者認為錢是一種重要的教育工具,可以用來培養孩子的價值觀。
  • 女人:看清楚一個男人,就要從談錢開始
    談錢當真傷感情嗎?不談就當真是為人高尚嗎? 衣食住行,愛情不過是生活的一部分,不談錢,談何生活? 男人對一個女人是不是真心,金錢上,就可見一斑。
  • 跟老闆談錢,沒這5個前提,談也是白談
    一提到漲工資這件事,多數人的思維還停留在等的階段,就是等著老闆給自己漲工資,可誰等的如願以償了呢?想快速實現漲工資的目的,要學會主動跟老闆談錢,避免有些老闆故意耗著不給你漲的情況。那你知道跟老闆談錢的5個前提嗎?
  • 認清一個女性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談錢
    俗話說得好:「談錢傷感情」,可有時談錢就能讓我們看透一個人,更何況生活真的可以離開金錢嗎?即使美好的愛情,也離不開金錢和物質。網絡上也一直流傳著一句話:「錢不是萬能的,但沒錢萬萬不能」,可見,錢依然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說,當錢觸及到情感時,就很容易看清一個人的本來面目。也許,表面上我們看不透一個女人的本性和心意,通過談過錢之後,再看看女人的態度,以及一些相處的細節,可以更好地了解一個女人。
  • 好校長先談情懷再談錢,壞校長不談情懷只談錢
    昨天,在頭條上看到一篇文章,題目是《好校長談錢,壞校長談情懷》(以下簡稱"好文″),就像在天朗氣清、和風習習的美好時辰忽然聞到一股來自陰暗角落的刺鼻氣息,怎麼也不是滋味。按照該文的觀點,校長管理學校,什麼理想、信仰、情懷、人生價值之類的大道理都是雞湯,全無意義,只要談錢就行;有錢就可以解決問題,工作起來即使勞累也不覺得,無錢則萬事皆休,寸步難行。
  • 小孩子不能談錢?不想孩子「走歪路」,就得和孩子好好談談錢
    「知道,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跟孩子談錢,不是一件俗氣的事情,家長要勇敢與孩子談錢。談錢應該跟孩子談什麼?最重要的就是要讓孩子明白錢是從哪裡來的。兒子軒軒不好好吃飯,浪費了很多飯菜。媽媽當下就生氣了,將孩子帶到被扔掉的飯菜面前,嚴厲地詢問軒軒:「爸爸的錢來得容易嗎?爸爸要在臺上挨多少拳頭,流多少血才能換來買這些飯菜的錢?」有人覺得她的做法過了,但這卻讓軒軒從小明白了優渥的條件背後,是父母的心血換來的。這樣才會讓孩子對錢有更深刻的理解。
  • 不談錢只談理想的員工,是一個好員工麼
    很多員工都會吐槽過,老闆只會談理想,給員工們畫大餅、洗腦,但是就是不談錢,不漲薪,很多人都對這樣的老闆敬而遠之。那麼,按照道理來說,老闆們一定都喜歡不談錢,只談理想的員工咯?最近和這位朋友見面聊天,朋友和我講,很多實習生都有一個特點,就是當在面試時被問到薪資的問題,會說自己並不在乎薪資,只要能實現自己的價值,做自己喜歡的事,薪資多少都沒關係。
  • 年底了:想留住優秀員工,就要慷慨對他們談錢
    那就是「慷慨對他們談錢」01隻有慷慨對員工談錢他們才會幸福感無論是70後還是80後,哪怕是頻繁跳槽的90後,每個人工作首先想到的是,工作是否有幸福感所以作為公司,作為一位領導,你的首要職責就是,讓下屬員工有幸福感,想讓員工有幸福感,首先就要從薪酬開始著手,談錢可能很多人會說,目光短淺,只看到眼前的利用,沒有夢想,沒有目標,看不到未來。但是你要知道,薪酬對於每位員工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哪怕是在公司有再高的名譽,也沒有薪資重要,畢竟名譽不能當飯吃。
  • 情侶之間該不該談錢?張智霖:女人嘛,寵著就行了
    談錢傷感情 ,談感情傷錢。不知道,沒對象。我們常說談錢傷感情,可是沒有錢,又怎麼談戀愛呢?他一本正經地回答:「袁詠儀,其實今天早晨我就有問過你,如果有天我真的離開了,你的錢夠不夠用呢?你說夠了,那我就放心了。」袁詠儀是出了名的愛買包包,張智霖愛袁詠儀的方式就是,直接給她花錢。
  • 致父母:談錢不俗氣,培養孩子正確的金錢觀,就要早談常談
    還總是跟別人說,她們掙點錢也不容易,以後還要留給孩子上學,買房子。經常會有人開玩笑說「談錢很俗氣」,「談錢傷感情」。可是我們每個人的一生都離不開錢,我們總是會談到錢,會想到錢,會需要錢,會賺錢,會花錢。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離不開錢,或多或少。《茶花女》中有一句經典名言:金錢是好僕人,壞主人。
  • 職場上,不要只談夢想不談錢,敢於和老闆談錢的人,才是好員工
    老闆們大多都很高尚,最喜歡談夢想、談情懷、談學習、談經驗、談成長。就是不愛談錢。壞老闆只跟員工談夢想談情懷。好老闆才跟員工談錢。真正的好老闆,最重要的職責之一,不就是讓員工賺更多錢,過上更好的生活嗎。我不是作為員工這麼說的,我自己就是老闆。
  • 《小狗錢錢》:早早地和孩子談錢,真的很重要
    對於中國的家長而言,我們總會對孩子說「這個玩具太貴了」、「家裡已經有一個一模一樣的玩具了,不能再買了」,我們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告訴孩子:錢很重要。卻很少跟他們談論錢。告訴孩子,錢是怎麼來的?又應該要怎麼花出去?為什麼會這樣?害怕談錢,擔心如果過早地和孩子談錢會導致孩子功利、貪婪。
  • 女人談錢就是物質?
    真相可能就是,以愛之名的綁架,目的不是為了得到一段神聖、純潔和高尚的愛情,而是為了掩蓋自己的無能。所謂高尚的愛情,最多高尚、純潔的是精神,有一個明確、積極且堅定的信念罷了。雖然說,人生不可能有完美的,比如魚和熊掌不可兼得,但對於沒得到的,依然會有嚮往和追求,當然前提是能珍惜已經得到的,而不是眼睛只能看到自己生活中的缺失部分。那么正確的順序應該是什麼?
  • 理財教育三部曲之一: 談錢:認識錢的價值
    壓歲錢是「孩子的」錢嗎?理財三部曲教你和孩子一起談錢、花錢、賺錢。 【首部曲】 談錢:認識錢的價值「爸爸沒有錢,不能買布丁,」保德信人壽副總經理吳昆倫帶兩歲的兒子在超商買東西的時候,都會刻意進行機會教育。
  • 巴菲特坦言:孩子上幼兒園後,就要跟他「談錢」,談晚了沒好處
    和孩子談錢一直是家長們比較頭疼的事兒,有的家長認為「理財嘛,孩子長大自然就懂了」;還有的家長認為,孩子太小了,過早談錢不太合適,會讓孩子變得物質。為什麼在幼兒園階段就要跟孩子談錢?大多數家長都認為上幼兒園的孩子還太小,跟孩子談錢聽不懂又不會花,孩子長大自然而然就知道了。實際上,當孩子能數明白數時就有一定的金錢觀念了。這時給孩子面額1元、5元、10元的錢,不僅能幫孩子了解金錢的價值,可以用來交換東西,還能迅速學會20以內的加減法。
  • 一個人愛不愛你,談錢就知道了
    第一種男人,他特別不喜歡女人跟自己談錢。 你只要談錢就是物質,他會抱怨現在拜金的女生太多了,說男人已經結不起婚了。當女生主動提出說我不要這些東西的時候,他就會說「這是應該的,你不是愛我的人嗎,你愛我的人嫁給我就好了,幹嘛要在乎我的錢呢。」
  • 我如何跟孩子談錢?
    中國人很少談「錢」,尤其認為和孩子談錢是件粗俗的事情。坊間流傳的說法是,不希望孩子從小太看重金錢,以免日後變得斤斤計較。不愛談錢可以說是從中國古代就一直延續下來的傳統美德。這個王夷甫,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試問誰不想一覺醒來看到滿地是錢呢?(誤)今天的人們對錢的鄙視態度稍微緩和了些,也同意阿堵物是物質生活的基礎。我有個女同學,她媽媽就經常勸她以後要嫁個有錢人。有天她實在忍不住了,就對她媽媽說,「你不要再勸我了,你得去勸有錢人。」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 為什麼法國人不談錢?
    而對於法國人來說, 談錢似乎是一件尷尬且低俗的事情, 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 到底是什麼原因讓法國人談錢色變呢?今天我們就通過一位法國畢業留學生和他的法國朋友的回答來窺探一下法國人的內心小劇場吧!哎喲喂,我這個暴脾氣又被點燃了,一連串祖安問候就要脫口而出
  • 成年人最大的體面:大膽談錢
    「感情」與「錢」這兩件事,向來分得清楚。不是有句話說:談錢傷感情,談感情傷錢。可卻總會有一些人,談錢的時候一定要將感情摻進去,不然便不知如何開口。但這樣做的後果是,一旦錢談崩了,感情也要面臨瓦解。立清憤怒不已,拿起電話便質問周磊,沒想到他卻說:「這是我老婆單位獎勵的旅遊,咱倆這麼多年的感情,欠你點錢至於每天盯著我的行蹤麼,回去湊錢還給你就是了!」更令立清心寒的是,周磊雖如此說著,依然沒有把錢還給他。立清再要,他總說過兩天,後來乾脆連立清的信息都不回了,電話也拒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