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推薦的書籍是《反溺愛》作者:【美】羅恩·利伯。這本書是講家庭財商的。
2020年第77本書
雖然因為國情的關係,有些內容不太適合國內,但這本書很值得有孩子的父母閱讀,如何跟孩子談錢,並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金錢觀。
我們需要教給孩子關於金錢的所有智慧,讓他們懂得精打細算,準備好迎接成年人的生活。如果家長沒有教給孩子這些就讓他們自己去打理一切,想想還真是可怕。
很多的父母,除了基本生活所需,明明有能力負擔孩子想要的其他東西,卻選擇完全避談錢的話題。
如果你不跟孩子談錢,而媒體、網絡、社會都通過各種方法去引導孩子的金錢觀,而這些觀點常常為了廣告而服務,或者不太正確。
而且還有另一個原因:不想寵壞孩子,就要好好談錢
被寵壞的孩子有四個主要共通點,但不一定同時出現。它們分別為:
談錢就是談價值觀,期許他們比我們更會管理金錢,也會給他們必要的工具,讓他們避開至今仍困擾著許多成年人的財務陷阱。
孩子擁有強烈的好奇心。弄清世界如何運轉就是他們的任務。金錢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很多人重視的東西。因此,孩子當然會用各種可能的方法找出相關的信息。
父母通常不知道如何跟孩子談錢,最常見的以合理的藉口閃躲問題。
談到錢就讓人精神緊張,特別是孩子一直追著討要不合理的東西或者某些情況,會跟孩子說:我們買不起!、我們家沒錢、現在不行 等回答。
但千萬要注意,不要對孩子說謊。
對孩子說實話,其實還有更深一層的含義——表示你和孩子可以一起面難題。孩子也會明白,只要他們想知道真相,就可以信任你。」
你應該鼓勵孩子提出問題,可以稱讚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問他們問題,最後把提出好問題變成一種習慣。
把家裡當成激發好奇心的地方,每次都問孩子:「你為什麼會這麼問呢?」
比如孩子詢問:我用自己的錢買東西,為什麼不可以?
答:這裡的「東西」可以是超出家長設定界限的任何物品,比如皮褲,暴力電子遊戲,紋身,比玩具車本身還貴的閃亮配件,另一套樂高。
因為有些家長會命令孩子,卻不怎麼回應孩子,明明是家長制定了各種規定,卻不願意向孩子解釋為什麼。
但權威型家長不一樣,他們標準高、規定多,但非常樂於回應孩子的問題。孩子可以問問題,也可以參與討論。數十年來的研究顯示,在權威型家長的教養下,孩子在各領域通常有更好的成就。
有時孩子的問題有攻擊性,比如你不是銀行家、律師、企業家,為什麼沒有別墅、為什麼不能出國、像同學一樣做好車上下學等等。
即使是令人感到不快的問題,家長也應該給予孩子答覆。我們可以先整理思緒,等到更冷靜的時候再好好回答,這完全是允許的。
我們要告訴孩子,是價值觀幫助我們對人生的重大問題做出抉擇。
要是孩子問:你賺多少錢?
家長處理這個問題的最佳方法就是告訴孩子,我們想等到他們上高中後,再告訴他們家裡的收入,但他們必須先了解,家裡買的東西或從事的活動到底要花多少錢。
家長要鼓勵孩子思考或了解這些問題:我們每個月必須花多少錢?我們如何選擇要花哪些錢?如果還有富餘,會有多少?我們存錢的目的是什麼?
這些都不是太誇張的問題。一開始,我們可以從每個月金額較少的帳單做起,例如上網費、手機費、電費等,並教孩子如何用簡單的表格記錄這些開銷。
如果孩子對這件事興致勃勃,就可以先從保險開始學習。還可以讓孩子知道家裡每個月的租金、房貸或房屋抵押貸款是多少,以及需要幾年時間才能付清。
要想讓孩子更進一步地了解,就先問問他們心裡猜測的金額,或是讓他們上網研究,而不是直接給他們數字。
不需要把所有的家庭帳單拿出來,但要讓孩子知道買什麼東西要花多少錢,以及家庭開銷花在哪裡。
告訴孩子家裡的收入時,要提醒他們,在各種情形下,這個信息對交友都沒有太大的價值。讓孩子知道與別人分享家裡的收入信息並不是一件太好的事。
很多美國的父母,把做家務跟聯結在一起。他們看重的是工作,而不是金錢。
家長在家裡應該讓孩子做各種家務。而且孩子承擔家務的理由應該和我們一樣——因為這些事必須做,而不是為了得報酬。
如果孩子沒有做好家務,除了罰錢,還可以取消很多特權。零用錢應該有自己的用途,不該是一種工資,而是一種教育工具。
零用錢是培養孩子耐心的工具
想辦法學會延遲滿足,是妥善使用金錢的關鍵。
當孩子還小、沒有信用卡時,存一筆錢去完成一件大事或購買一個有趣的東西,仍然需要等待。耐心與孩子成年後的良好財務狀況有很大的關聯。
在2011年紐西蘭發布的一個調查報告中,研究者就追蹤了1 000個人,從出生直到32歲。從這份調查報告中可以明顯看出,孩提時無法自我控制的人,比起其他自製的人,較難存錢、為退休帳戶做準備或擁有房產與股票。
自我控制程度更能用來預測他們的財務狀況。
給孩子零用錢的方法
我們要讓孩子親眼看到錢在增加,並且必須為實現某個目標而努力,所以金額必須剛好可以讓他們買到想要的東西,但不要多到讓他們不必為選擇而煩惱。起初給得少一點沒關係,如果家長覺得太少,也可以多給點或多給幾次。應儘量避免減少零用錢,以免讓孩子覺得像在受罰。
有了一筆錢,就需要一套系統來存錢。
作者會把零用錢分成三份,放在三個透明塑料罐子裡,這三個罐子分別代表消費、捐獻與儲蓄。
第一個是消費的罐子,這個罐子裡的錢主要用於偶爾的衝動性購物。例如外出時,孩子發現了喜歡的東西,會想到把罐子裡的錢取出來花掉。我們對這筆錢沒有太多規定,只把它當成某種瘋狂的科學實驗。
第二個是捐款的罐子。要讓年齡小的孩子理解捐獻,就要談分享。
例如公園、動物園或當地的兒童博物館,他們將來都有可能會捐錢給這些機構。
個人覺得這條建議在中國不太現實,家長可以找機會帶著孩子一起做義工,買些物品捐出去。
最後一個是儲蓄的罐子。當孩子看到尖叫著想買的各種東西,就會開始存錢,踏上一段邁向目標的旅程。
將孩子想要的東西拍成照片或畫成一張圖,剪成合適大小貼在罐子上讓孩子看見,這麼做對孩子也很有用。
一開始,在每個罐子中都固定放入等額的紙鈔,可以讓事情變得更簡單。幾年後,就可以讓孩子自己決定如何分配。
不管家長為消費、捐獻、儲蓄設定了哪些規則,每周發零用錢都是一種承諾。
裝錢的罐子最好是透明的,能讓孩子看到裡面的錢。
等到孩子十多歲之後,可以為孩子開設銀行帳戶。
要注意不應該讓孩子太早養成使用信用卡的習慣。
教孩子買東西的概念
在剛開始給孩子零用錢時,讓孩子自己寫出「需要」與「想要」的清單,看看孩子會寫出什麼,對理解這兩個概念也很有幫助。
並讓孩子認清「需要」與「想要」的界限。
做兩件事:第一件事,設計一條「需要」與「想要」的水平線。在紙上畫一條水平線給孩子看,水平線的一端是「需要」,另一端是「想要」。
比如孩子需要雨靴,有貴的有便宜的。便宜的是需要,貴是想要。
第二件事,我們必須再畫一條垂直線,與水平線兩端之間的某個地方相交。位於垂直線左側的是「需要」的東西,右側是「想要」的,這條線則是參考值,代表家長願意為孩子花多少錢。
當孩子買孩子時判斷標準就是這個東西的價格在這條線的那邊。
很想要某個東西,那麼她就要用她自己消費罐或儲蓄罐裡的錢來買。
等他們進入中學,他們就能自己處理所有服飾的預算了。到時,設想一下未來幾年他們可能需要的東西,再結合你畫下的那條線,估算出總預算大概需要多少。然後,把這筆錢全部交給孩子,或是存到一張單獨的借記卡中,並規定這張卡只能拿來買服飾。
考慮到孩子很有可能做出許多不當的決定,這麼做的確有一定風險,但這會是一個意義深遠的體驗。
制定零用錢的使用規則
任何孩子想要的東西,而不是需要的東西,他們都必須用自己的零用錢來買。這麼做的家長只會把生日或節日禮物作為例外,或者還包括度假旅行時買的紀念品,但是對其他開銷就限制得非常嚴格。舉例來說,如果家長決定帶全家外出用餐,孩子想喝飲料而不是水,就要自己付錢。
虛擬家庭銀行FamZoo的創辦人比爾·德懷特(Bill Dwight)有個經過精心設計的做法,他和孩子已經實行多年,可以用來解決這個問題。
例如,孩子對某些新的電子遊戲感興趣,就必須寫出一篇短論文,解釋為什麼要買。至於平板電腦,他也會和孩子坐下來,一起算出能滿足孩子需要的基本款要花多少錢。如果孩子要買某個更貴的東西,他會同意預付一筆錢,但接下來幾個月,孩子要用零用錢來償還直到還清。
家長也必須列出禁止孩子購買的物品清單,這份清單會隨著時間改變,因為孩子也許會有新的興趣,或商家又開發出各種不恰當的消費方式來滿足孩子。
如果家長已經為孩子購買了需要的東西,但他們後來搞丟或弄壞了,為了讓孩子負起責任,家長也必須設下基本規則。有個做法是,要求孩子分攤維修或買新品的費用。
我們應該做到三件事:
有這些作為基礎,無論孩子最後有多少錢,或經濟環境發生什麼變化,他們都能過上精彩的生活。
設定消費的指導原則:「我們必須在節制與物質主義中找到適合的平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