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不能談錢?不想孩子「走歪路」,就得和孩子好好談談錢

2020-11-04 陸北老師

網絡的普及便利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但是,也大規模地「入侵」到了孩子的學習生活中去。

而網絡讓孩子們最為著迷的一件事,就是網路遊戲帶來的快感。有相當多的孩子沉迷在虛擬網路遊戲的打打殺殺中。這種沉迷不僅會對孩子們的學習成績造成影響,炫酷的遊戲裝備,對於孩子們來說,也像是絢麗糖果一樣,誘惑力極大。

不少孩子為了能夠得到這些炫酷的裝備,不得不拿出了不符合年齡的瀟灑:他們一擲千金,用父母賺來的辛苦錢在虛擬的世界裡,滿足自己的虛榮心。

01孩子沉迷遊戲,為買炫酷遊戲裝備花掉賣房定金十萬元

杭州的王師傅最近就碰上了一件煩心事:因為家裡需要資金,王師傅就跟妻子商量,把家中的一套房子賣了,收到了10萬元的定金。王師傅與妻子把這10萬元的定金存進了一張銀行卡。

但過幾天後,消費記錄卻顯示,這張卡竟然在不知不覺中被花掉了7萬元!王師傅與妻子覺得很納悶,調查一番才發現,這7萬元竟然是被自己上中學的14歲的兒子花掉的。

原來,學業之餘為了放鬆,兒子經常會在電腦上玩一種槍機類的網路遊戲,並且會給遊戲充值買裝備。夫妻二人因為工作比較繁忙,再加上兒子以往花在遊戲裡的錢都是十塊八塊的小錢,王師傅跟妻子起初也並沒有在意。

可最近,遊戲中出現了大量新裝備,酷炫的裝備讓這個14歲的孩子心痒痒了,他發現了這張有10萬塊存款的銀行卡。於是,利用二維碼綁定了媽媽的手機,開始大量氪金給遊戲充值。

第一次花了5000元買裝備沒人發現,這讓孩子嘗到了極大的甜頭,膽子越來越大,之後就變得一發不可收拾,越來越頻繁地花錢買裝備。當王師傅夫妻倆發現時,銀行卡裡已經剩了不到3萬元了。

事後,記者問孩子,是否知道那些錢都是爸爸媽媽辛苦賺來時,兒子點了點頭:「知道,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

7萬元,對於任何家庭來說,都絕非一個小數目,何況是王師傅夫妻二人被逼無奈,急著用錢賣了房子才收到的定金,就這樣在孩子「知道卻控制不住」的瀟灑下敗光了。

我們就是隨手一搜,網絡上熊孩子敗家的事例就不勝枚舉:

江西一個小學生,在朋友的鼓動下開始學著打網路遊戲,並且為購買遊戲中精美的裝備偷偷花掉了銀行卡中的上萬元,而這些錢,是爺爺奶奶攢了半輩子給孫子娶媳婦的錢;

上小學的小女孩被漂亮溫柔,聲音又好聽的美女主播姐姐所吸引,為了表示對她的喜歡,一夜之間打賞主播8.8萬元,讓爸爸的信用卡嚴重透支;

台州的小邵,為了購買拉風的賽車裝備,在兩個月的時間裡,通過各種方式,花掉父母銀行卡裡的26萬元......

如此層出不窮的例子,讓全體家長目瞪口呆。

在2019年,國家新聞出版署出臺了《關於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路遊戲的通知》。該通知裡明確對未成年人玩網路遊戲的時間、充值等行為進行了限制:

首先,要求註冊網路遊戲政策必須實名制。

這從根本上就提高了未成年人玩網路遊戲的門檻,並且未成年人的遊戲行為始終納入進監管範圍內;

其次,對未成年人使用網路遊戲的時間段進行了嚴格的控制。

未成年人不得在22時至次日8時登錄遊戲,並且連續使用網路遊戲的時間每日不得超過1.5小時;

對於網絡平臺對於向未成年人提供付費服務,也進行了明確的規定:不得向未滿8周歲的未成年人提供付費服務;8歲至12周歲的未成年人單次充值金融,不得超過50元,月充值不得超過200元。

國家出臺相關政策不僅體現了社會對於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關懷,更說明了,網路遊戲充值給青少年及其家庭帶來的影響與傷害。

但是,越來越多的孩子在遊戲中扮演著與年齡不相稱的瀟灑,拿著父母的血汗錢揮霍,絕對不僅僅是孩子虛榮心的問題。更深層次的原因還是在於,孩子對於金錢意識的淡漠以及金錢觀的匱乏。

02 孩子缺乏錢的概念,是家長的問題

很多人都在說,男孩要窮養,女孩要富養。但是,不論這個觀念對還是錯,家長們卻始終還是認為窮養富養的決定權放在自己身上,卻忘記了給孩子建立一個正確的金錢觀。

這讓人不禁想到了曾經有人做過這樣一個採訪。

有記者走上街頭,對街上的小學生們進行訪談,問他們:「你們的爸爸媽媽一個月能掙多少錢?」

小孩子的答案五花八門。

有人說,「」自己的爸爸能掙10萬塊「」!也有的伸出十根手指,炫耀般地向記者說:「我爸爸一個月能掙一百多塊呢!」

一百塊也好,十萬塊也罷,這些答案,聽起來可愛,但是卻反映出孩子們對於金錢的意識淡漠。換句話說,他們根本就不明白金錢的價值意味著什麼,怎樣的金額算多,怎樣的金額是少。

同樣的問題也在今年大熱的網絡懸疑劇《隱秘的角落》中體現出來:朱朝陽與玩伴普普和嚴良爬山遊玩時,偶然拍下了少年宮數學老師張東升殺人的證據。

為了要挾張東升,同時幫助弟弟生病的普普儘快籌到為親人看病的錢,三個孩子決定向殺人犯張東升進行勒索。他們決定利用手中的錄像帶,向張東升提出用金錢擺平的方案。

但是要多少錢合適呢?天真的孩子們向這位老謀深算的老師提出了三十萬的數額要求。不少觀眾看到這裡都笑了,孩子們果然太天真,張東升可是殺了兩個人,兩條人的人命面前,三十萬的金額作為要挾,著實有些草率。

何況,普普是要用錢給患有白血病的弟弟治病,小小的孩子當然不明白:三十萬對於挽救一個生命垂危的孩子,無異於杯水車薪。

聰明如張朝陽,這個常年在班級裡拿第一名,對於數字異常敏感的小孩,對於金錢的概念也實在匱乏的可怕。

對於金錢的不敏感,造成了孩子們毫無顧忌地在遊戲裡,在直播間裡,瀟灑地花著父母的血汗錢,因為對於他們來說,這些動輒四位數的打賞,花出去的上千元錢,僅僅是一個數字而已。

孩子金錢觀念的匱乏,這背後有著來自多方的教育缺失。

一、家庭缺乏金錢教育

四體不勤五穀不分,是很多長輩對於當下年輕人的概括,錯把小麥當韭菜的例子也實在不算少數。生活條件的優越讓很多孩子享受了更高水平的物質生活條件,卻也讓他們難以了解稼慷之艱;優越富裕的生活條件更是讓他們缺少了了解金錢概念的機會。

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孩子們無疑是幸福的,但也正是這種過於富足的條件時常給他們造成這樣的錯覺:金錢太好掙了!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一粥一飯恆念物力維艱。

新一代的孩子們誕生於工業時代,沒有機會看到糧食從田間走上飯桌的過程,更不明白父母是怎樣將汗水轉化成能夠換來遊戲裝備的金錢。再加上家長的過度包辦,從來不會讓孩子有自行支配零花錢的機會,也沒有讓孩子了解商品價值的判斷力,忘記培養他們經濟獨立的能力。這才將孩子們變成對金錢毫無感覺,只把它們當成毫無意義的數字的消費機器。

二、學校忽視了孩子正確金錢觀的培養

從古至今,當下社會提倡重義輕利,在中國人的文化裡,也忌諱談錢,所以人們常說:談錢傷感情。

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下,學校教育更多地將重點放在了孩子理論知識的學習與人格的培養上,忽視了正確的金錢觀教育在個人成長中所起到的作用。

這一點,在理財暢銷書作家羅伯特清崎的著作《窮爸爸富爸爸》中也有提及:「教育只培養更好的工人,學校裡卻沒有一堂課能夠教會孩子們創造財富。」

三、社會對於孩子金錢意識的錯誤引導

整個社會對於孩子們金錢觀念教育的缺失,也是造成孩子們缺乏金錢意識的關鍵。

網紅經濟越來越熱的當下,越來越多的網紅橫空出世:有些憑藉美好的嗓音,有些憑藉出色的顏值,有些則是通過大膽獵奇的方式不斷博眼球。

正如從《脫口秀大會》中走下來的李雪琴曾經這樣調侃過自己的網紅身份:「提起網紅,人們會想到什麼?低俗!裝瘋賣傻!」

但是,風靡起來的直播平臺就成了孩子們效仿網紅的重要窗口:他們從直播裡接觸到的,是直播兩小時就能換來一套房,唱一首歌講兩個段子就有大筆資金入帳的紙醉金迷的世界。

於是,孩子們就錯誤地認為:賺錢太容易了!

而我們的社會,媒體從來只會放大這些網紅動輒身價過億的成功,卻忽視了他們背後的努力:李佳琦塗口紅塗到嘴巴變腫,三天不睡覺;李雪琴北京大學名校出身,留學背景......

缺乏社會的引導,讓孩子們以為日進鬥金也是他們父母的常態,這就在無形之中更是扭曲了孩子們的金錢觀。

03 培養孩子的財商,父母應該做好這三件事情

2019年,三名未成年人殺害女店主的新聞引發了人們的關注。

在四川雅安,三名未成年人因為沒有三塊錢,買不起受害人店裡的炸洋芋,而動了搶劫的心思,在搶劫過程中,與受害店主發生爭執,三人將其殘忍殺害。

因為三元錢,不惜以身試法,甚至害了一條人命。從三塊錢殺人事件,再到屢禁不止的未成年人花費上萬元為遊戲氪金的案例,都在向父母傳遞著一個道理:缺乏金錢觀教育,對於孩子的成長多麼可悲。

為了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金錢觀,培養孩子的財商,父母可以從這三個方面來進行培養。

第一點,父母要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理財意識

俗話說,你不理財,財不理你。這句話不僅警醒著成年人要建立理財意識,更提醒著孩子們也應該有正確的理財意識。

教孩子理財,絕對不是教孩子摳門,在月光族,裸貸等不良社會事件頻發的當代,幫助孩子建立理財觀念就更顯得十分重要。

為了培養孩子的理財意識,家長應該學會放手。不要對孩子的零花錢進行大包大攬,甚至將孩子剛剛帶進口袋尚未發熱的壓歲錢收走,而是藉助這樣的機會,幫助孩子進行合理的規劃。讓這筆錢花得更有意義。

第二點,父母要勇於與孩子談錢

有記者採訪股神巴菲特:家長有必要跟孩子討論金錢嗎?

巴菲特回答:「越早越好,只有讓他們了解玩具的價格,才能讓他們更好地存錢,想法子掙錢。」

跟孩子談錢,不是一件俗氣的事情,家長要勇敢與孩子談錢。談錢應該跟孩子談什麼?最重要的就是要讓孩子明白錢是從哪裡來的。

在一檔育兒節目中,拳王妻子冉瑩穎的做法令人印象深刻。

兒子軒軒不好好吃飯,浪費了很多飯菜。媽媽當下就生氣了,將孩子帶到被扔掉的飯菜面前,嚴厲地詢問軒軒:「爸爸的錢來得容易嗎?爸爸要在臺上挨多少拳頭,流多少血才能換來買這些飯菜的錢?」

有人覺得她的做法過了,但這卻讓軒軒從小明白了優渥的條件背後,是父母的心血換來的。這樣才會讓孩子對錢有更深刻的理解。

第三點,父母要幫助孩子積累金錢知識

孩子對於金錢意識最大的缺乏主要體現在:無法正確判斷商品的價值。

因為遊戲裝備對於他們來說很漂亮、很重要。於是,孩子們就給予了遊戲裝備遠超過其價值本身的價值定位, 這才讓他們甘願花上萬元買一個虛擬賽車。

家長想要讓孩子積累必要的金錢知識,就應該讓孩子參與到日常生活的消費決策中。比如,帶孩子上街購物,在這個過程中明白商品的價值,建立起正確的消費觀。

同時,帶領孩子一起通過多種方式來了解積累金錢知識。閱讀書籍就是一種不錯的方法。《窮爸爸富爸爸》《小狗錢錢》這些通俗易懂的理財書籍能夠很好地鍛鍊孩子的金錢思維,培養他們的財商。

「如果你不教孩子金錢的知識,將來有其他人取代你。這個人是誰?也許是債主,也許是奸商,也許是警察,也許是騙子」羅伯特清崎如是說。

所謂財商 ,包括正確的金錢觀,消費觀以及一定的賺錢的能力,我們羞於對孩子談錢,那麼這一部分教育,就會在孩子們的成長當中形成看不見的短板,限制住孩子發展的思維,讓他們因為對金錢知識的缺乏,而無法享受與自身實力相匹配的高水平的生活。

所以,從現在起,跟你的孩子,好好聊聊錢吧!


相關焦點

  • 不想寵壞孩子,就要好好談錢,談錢就是談價值觀
    ,如何跟孩子談錢,並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金錢觀。,卻選擇完全避談錢的話題。如何開始和孩子談錢而且孩子承擔家務的理由應該和我們一樣——因為這些事必須做,而不是為了得報酬。至於平板電腦,他也會和孩子坐下來,一起算出能滿足孩子需要的基本款要花多少錢。如果孩子要買某個更貴的東西,他會同意預付一筆錢,但接下來幾個月,孩子要用零用錢來償還直到還清。
  • 我如何跟孩子談錢?
    本文授權轉載自公眾號:童行學院(ID:tongxingplan) 童行學院是為3-12歲孩子提供系統性通識教育的課外學院,致力於成為兒童通識教育的引領者。中國人很少談「錢」,尤其認為和孩子談錢是件粗俗的事情。坊間流傳的說法是,不希望孩子從小太看重金錢,以免日後變得斤斤計較。
  • 《反溺愛》|不想寵壞孩子,就要好好談錢
    可事實是,孩子們很小就有了錢的意識,即使我們不說,他也會自己摸索了解,比如:每年的壓歲錢,家長給的零用錢,甚至父母電視購物,網上購物,線上付款,線下刷卡,這些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的金錢觀和消費觀。如果不及時地和孩子談錢,不僅會錯過給孩子培養正確的用錢習慣的最佳時期,還有可能使孩子視金錢如糞土,不懂珍惜,甚至走入歧途。
  • 《小狗錢錢》:早早地和孩子談錢,真的很重要
    對於中國的家長而言,我們總會對孩子說「這個玩具太貴了」、「家裡已經有一個一模一樣的玩具了,不能再買了」,我們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告訴孩子:錢很重要。卻很少跟他們談論錢。告訴孩子,錢是怎麼來的?又應該要怎麼花出去?為什麼會這樣?害怕談錢,擔心如果過早地和孩子談錢會導致孩子功利、貪婪。
  • 「媽媽,我要買玩具,我就要買」:好的教育一定要和孩子談錢
    我想,朋友的孩子之所以要玩具,那是因為不知道錢的重要性。因此,好的教育一定要和孩子談錢。孩子對金錢的認知與使用,很大程度上取決了父母的教育,好的教育一定要和孩子談錢:1.談錢要趁早,要向孩子說明錢的來源
  • 如何科學地與孩子談錢,培養孩子正確的金錢觀
    家長們應該給孩子們講講錢,在合適的年齡和孩子們談錢非常重要。同時,要告訴孩子錢也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二是讓他們明白,錢要通過辛苦勞動才能獲得。要明白「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不貪不義之財。三是告訴孩子錢要怎麼用,要教會孩子合理的分配自己的零花錢,這對孩子形成理財的思想很有幫助。
  • 如何跟孩子談錢?
    在這個高度物質化的世界,「錢」成為所有人都繞不過去的話題,但該如何跟孩子談錢,卻讓家長無比頭疼。關於提升孩子財商,我們需要三個「錢罐子」。父母要告訴孩子:只有這個罐子裡的錢才能買吃的、玩的。這個消費罐是可以隨身攜帶的。比如外出時,當孩子又出現了看見商品邁不動道的情況,就把罐子給他,讓他看見裡面有多少錢,並且告訴他「買了這個,就不能買別的東西咯。」這更像是一種實驗,你會從中發現孩子的興趣。他可能寧願餓著肚子買一個小汽車,或者寧願渴著,也要買一張貼畫。
  • 「孩子還小,不用特意和他談錢,等長大了自然懂。」那就錯了
    小時候父母總是跟我們說好好讀書就好了,不讓我們知道家裡的事情,總會告訴我們你們還小大人的事你們都不用管了。所以對家裡的情況都不太了解,也不知道父母的擔心和煩惱困境各有什麼呢。可能現在仍然有絕大部分父母都無法跟孩子好好談,有的家人認為沒必要,有的家長認為無法開口,其實。和孩子談錢也不是一件特別嚴肅的事情,因為錢就在我們生活的點滴當中,也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和孩子談錢就是和孩子談生活。
  • 理財教育三部曲之一: 談錢:認識錢的價值
    孩子做家事可以拿零用錢嗎?壓歲錢是「孩子的」錢嗎?理財三部曲教你和孩子一起談錢、花錢、賺錢。跟孩子好好談錢,是協助他們成為金錢主人最重要的第一步。原則是在生活當中,用具體的比喻,讓孩子正確理解金錢的價值。根據孩子不同的年紀,用不同的熟悉事物做為換算基礎,可以更容易理解價值的差異。比方說,跟孩子形容,搭計程車,要付十瓶飲料的錢;但改搭捷運去玩,要付兩瓶飲料的錢。去餐廳吃一頓飯的錢,可以買一個很棒的玩具等。
  • 優秀的父母,不會避諱跟孩子談錢!好的教育,一定要和孩子談錢
    優秀的父母,不會避諱跟孩子談錢!好的教育,一定要和孩子談錢,別讓孩子為父母的錯誤買單。關於姐弟兩網貸的熱搜,記者曾問他們為什麼會借那麼多。教育家默克爾說:&34;所以說,父母不要避諱和孩子談錢:①告訴孩子家裡的經濟情況很多父母,尤其是家庭比較窮的父母,都很忌諱和孩子說起家裡的經濟情況。
  • 教育孩子,既不能哭窮,也不要炫富,要這樣和孩子談錢
    導讀:教育孩子,既不能哭窮,也不要炫富,要這樣和孩子談錢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教育孩子,既不能哭窮,也不要炫富,要這樣和孩子談錢!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你敢和孩子談錢嗎?兒童財商教育-1
    你平時敢和孩子談錢嗎?你迴避孩子提出的有關金錢的問題嗎?你會為了讓孩子勤儉節約而對孩子說:「我們沒錢」 嗎?01 為什麼要和孩子談錢?我同學她說她從小父母就跟他談錢,告訴他什麼東西多少錢,什麼東西要買,什麼東西不買,每次帶她去買東西之前都會先列清單和預算,買完後教她記帳。所以她花錢就很有計劃。而我呢?從小隻要和父母一談錢,比如說我們家到底有多少錢?這個東西是多少錢?那個東西是多少錢?就一定會被我們爸媽訓一頓,我爸媽會說:」你小孩子問這些事幹嘛?跟你有什麼關係?」
  • 寶寶一生中務必過的「黃金生日」,家長要重視,助孩子少走歪路
    寶寶一生中務必過的「黃金生日」,家長要重視,助孩子少走歪路所以在8歲的時候孩子過生日就是很需要大辦一場的,這個時候是可以幫助孩子鞏固在班級裡的人緣,也可以幫助孩子們交到好朋友,這一場生日一定要好好過,這樣可以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 反溺愛:為什麼要和孩子談錢_翻書黨_澎湃新聞-The Paper
    在物質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今天,孩子們小小年紀就會接觸錢、成為家庭寵愛和物質供養的中心已成為事實。但是我們還要延續上一輩見到壓歲錢就沒收、從小讓孩子遠離金錢的做法嗎?《反溺愛》一書的作者羅恩·利伯試圖糾正一個認知偏差:家長以為錢最容易成為寵壞孩子的幫兇,同時又困惑如何教孩子花錢,也多少迴避與孩子談錢——但其實錢是中性的,作者認為錢是一種重要的教育工具,可以用來培養孩子的價值觀。
  • 巴菲特和芒格的兒童財商教育:學會談錢,是給孩子最大的財富
    沒想到小傢伙看到超市裡的小汽車,又賴著不肯走了,不買就撒潑耍賴。倒也不是說不能買,只不過家裡類似的玩具實在是太多了,都快趕上《汽車總動員》了。想好好和孩子商量吧,根本聽不見去,你說什麼,他就一句「我就要」。無奈之下,也只能再次妥協了。
  • 愛孩子從主動談錢開始
    說到這裡,我相信很多家長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會遇到很多類似的場合,都會和孩子聊到金錢這個話題。但是有些尷尬的一點就是我們自己小的時候並沒有接觸過所謂的金錢教育,我和我的朋友交流發現,大部分80 後90後的父母們都對錢這件事兒諱莫如深。
  • 讓孩子受益一生的財商教育:一定要和孩子談錢
    現在很多家長們很避諱和孩子談錢,一個是害怕孩子之間會對家長的收入進行比較,對一些中低層收入者來說這會很尷尬和羞愧,另一方面,家長們覺得孩子還太小,不需要關心錢,需要的話會幫他買,防止他養成過度物質主義的習慣。
  • 《小狗錢錢》:父母的金錢觀,決定了孩子和財富的關係
    這本書是為孩子和年輕人寫的,被譽為是「歐洲第一金錢教練」,這本出版將近20年的圖書,在暢銷書排行榜上,一直是佼佼者。下面我們就看看父母為什麼不能隨便給孩子做財商教育吧:對財富抱有錯誤觀念的人,對孩子影響有多大?
  • 如何跟孩子談錢?英國設立「談錢周」,這樣做能幫孩子樹金錢觀
    英國有一個「談錢周」,鼓勵大人和孩子談錢:Weave money conversation into everyday life---simple things like pocket money, going to the shops or shopping online, and watching adverts can
  • 孩子的第一本哲學書——該不該和孩子談錢?怎麼和孩子開口談錢?
    15冊,探討家庭、金錢、愛和死亡等15個主流問題,適合4~12歲的孩子。英國教育基金會曾給48所小學的孩子上哲學課,數據證明,參加哲學課的孩子,數學成績、閱讀和寫作水平都大大提升。作為「兒童哲學」發源地的美國,更是從小學二年級就開始上哲學課,為的就是提升孩子思維能力和智商水平,為其他學科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