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的普及便利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但是,也大規模地「入侵」到了孩子的學習生活中去。
而網絡讓孩子們最為著迷的一件事,就是網路遊戲帶來的快感。有相當多的孩子沉迷在虛擬網路遊戲的打打殺殺中。這種沉迷不僅會對孩子們的學習成績造成影響,炫酷的遊戲裝備,對於孩子們來說,也像是絢麗糖果一樣,誘惑力極大。
不少孩子為了能夠得到這些炫酷的裝備,不得不拿出了不符合年齡的瀟灑:他們一擲千金,用父母賺來的辛苦錢在虛擬的世界裡,滿足自己的虛榮心。
杭州的王師傅最近就碰上了一件煩心事:因為家裡需要資金,王師傅就跟妻子商量,把家中的一套房子賣了,收到了10萬元的定金。王師傅與妻子把這10萬元的定金存進了一張銀行卡。
但過幾天後,消費記錄卻顯示,這張卡竟然在不知不覺中被花掉了7萬元!王師傅與妻子覺得很納悶,調查一番才發現,這7萬元竟然是被自己上中學的14歲的兒子花掉的。
原來,學業之餘為了放鬆,兒子經常會在電腦上玩一種槍機類的網路遊戲,並且會給遊戲充值買裝備。夫妻二人因為工作比較繁忙,再加上兒子以往花在遊戲裡的錢都是十塊八塊的小錢,王師傅跟妻子起初也並沒有在意。
可最近,遊戲中出現了大量新裝備,酷炫的裝備讓這個14歲的孩子心痒痒了,他發現了這張有10萬塊存款的銀行卡。於是,利用二維碼綁定了媽媽的手機,開始大量氪金給遊戲充值。
第一次花了5000元買裝備沒人發現,這讓孩子嘗到了極大的甜頭,膽子越來越大,之後就變得一發不可收拾,越來越頻繁地花錢買裝備。當王師傅夫妻倆發現時,銀行卡裡已經剩了不到3萬元了。
事後,記者問孩子,是否知道那些錢都是爸爸媽媽辛苦賺來時,兒子點了點頭:「知道,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
7萬元,對於任何家庭來說,都絕非一個小數目,何況是王師傅夫妻二人被逼無奈,急著用錢賣了房子才收到的定金,就這樣在孩子「知道卻控制不住」的瀟灑下敗光了。
我們就是隨手一搜,網絡上熊孩子敗家的事例就不勝枚舉:
江西一個小學生,在朋友的鼓動下開始學著打網路遊戲,並且為購買遊戲中精美的裝備偷偷花掉了銀行卡中的上萬元,而這些錢,是爺爺奶奶攢了半輩子給孫子娶媳婦的錢;
上小學的小女孩被漂亮溫柔,聲音又好聽的美女主播姐姐所吸引,為了表示對她的喜歡,一夜之間打賞主播8.8萬元,讓爸爸的信用卡嚴重透支;
台州的小邵,為了購買拉風的賽車裝備,在兩個月的時間裡,通過各種方式,花掉父母銀行卡裡的26萬元......
如此層出不窮的例子,讓全體家長目瞪口呆。
在2019年,國家新聞出版署出臺了《關於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路遊戲的通知》。該通知裡明確對未成年人玩網路遊戲的時間、充值等行為進行了限制:
首先,要求註冊網路遊戲政策必須實名制。
這從根本上就提高了未成年人玩網路遊戲的門檻,並且未成年人的遊戲行為始終納入進監管範圍內;
其次,對未成年人使用網路遊戲的時間段進行了嚴格的控制。
未成年人不得在22時至次日8時登錄遊戲,並且連續使用網路遊戲的時間每日不得超過1.5小時;
對於網絡平臺對於向未成年人提供付費服務,也進行了明確的規定:不得向未滿8周歲的未成年人提供付費服務;8歲至12周歲的未成年人單次充值金融,不得超過50元,月充值不得超過200元。
國家出臺相關政策不僅體現了社會對於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關懷,更說明了,網路遊戲充值給青少年及其家庭帶來的影響與傷害。
但是,越來越多的孩子在遊戲中扮演著與年齡不相稱的瀟灑,拿著父母的血汗錢揮霍,絕對不僅僅是孩子虛榮心的問題。更深層次的原因還是在於,孩子對於金錢意識的淡漠以及金錢觀的匱乏。
很多人都在說,男孩要窮養,女孩要富養。但是,不論這個觀念對還是錯,家長們卻始終還是認為窮養富養的決定權放在自己身上,卻忘記了給孩子建立一個正確的金錢觀。
這讓人不禁想到了曾經有人做過這樣一個採訪。
有記者走上街頭,對街上的小學生們進行訪談,問他們:「你們的爸爸媽媽一個月能掙多少錢?」
小孩子的答案五花八門。
有人說,「」自己的爸爸能掙10萬塊「」!也有的伸出十根手指,炫耀般地向記者說:「我爸爸一個月能掙一百多塊呢!」
一百塊也好,十萬塊也罷,這些答案,聽起來可愛,但是卻反映出孩子們對於金錢的意識淡漠。換句話說,他們根本就不明白金錢的價值意味著什麼,怎樣的金額算多,怎樣的金額是少。
同樣的問題也在今年大熱的網絡懸疑劇《隱秘的角落》中體現出來:朱朝陽與玩伴普普和嚴良爬山遊玩時,偶然拍下了少年宮數學老師張東升殺人的證據。
為了要挾張東升,同時幫助弟弟生病的普普儘快籌到為親人看病的錢,三個孩子決定向殺人犯張東升進行勒索。他們決定利用手中的錄像帶,向張東升提出用金錢擺平的方案。
但是要多少錢合適呢?天真的孩子們向這位老謀深算的老師提出了三十萬的數額要求。不少觀眾看到這裡都笑了,孩子們果然太天真,張東升可是殺了兩個人,兩條人的人命面前,三十萬的金額作為要挾,著實有些草率。
何況,普普是要用錢給患有白血病的弟弟治病,小小的孩子當然不明白:三十萬對於挽救一個生命垂危的孩子,無異於杯水車薪。
聰明如張朝陽,這個常年在班級裡拿第一名,對於數字異常敏感的小孩,對於金錢的概念也實在匱乏的可怕。
對於金錢的不敏感,造成了孩子們毫無顧忌地在遊戲裡,在直播間裡,瀟灑地花著父母的血汗錢,因為對於他們來說,這些動輒四位數的打賞,花出去的上千元錢,僅僅是一個數字而已。
孩子金錢觀念的匱乏,這背後有著來自多方的教育缺失。
一、家庭缺乏金錢教育
四體不勤五穀不分,是很多長輩對於當下年輕人的概括,錯把小麥當韭菜的例子也實在不算少數。生活條件的優越讓很多孩子享受了更高水平的物質生活條件,卻也讓他們難以了解稼慷之艱;優越富裕的生活條件更是讓他們缺少了了解金錢概念的機會。
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孩子們無疑是幸福的,但也正是這種過於富足的條件時常給他們造成這樣的錯覺:金錢太好掙了!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一粥一飯恆念物力維艱。
新一代的孩子們誕生於工業時代,沒有機會看到糧食從田間走上飯桌的過程,更不明白父母是怎樣將汗水轉化成能夠換來遊戲裝備的金錢。再加上家長的過度包辦,從來不會讓孩子有自行支配零花錢的機會,也沒有讓孩子了解商品價值的判斷力,忘記培養他們經濟獨立的能力。這才將孩子們變成對金錢毫無感覺,只把它們當成毫無意義的數字的消費機器。
二、學校忽視了孩子正確金錢觀的培養
從古至今,當下社會提倡重義輕利,在中國人的文化裡,也忌諱談錢,所以人們常說:談錢傷感情。
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下,學校教育更多地將重點放在了孩子理論知識的學習與人格的培養上,忽視了正確的金錢觀教育在個人成長中所起到的作用。
這一點,在理財暢銷書作家羅伯特清崎的著作《窮爸爸富爸爸》中也有提及:「教育只培養更好的工人,學校裡卻沒有一堂課能夠教會孩子們創造財富。」
三、社會對於孩子金錢意識的錯誤引導
整個社會對於孩子們金錢觀念教育的缺失,也是造成孩子們缺乏金錢意識的關鍵。
網紅經濟越來越熱的當下,越來越多的網紅橫空出世:有些憑藉美好的嗓音,有些憑藉出色的顏值,有些則是通過大膽獵奇的方式不斷博眼球。
正如從《脫口秀大會》中走下來的李雪琴曾經這樣調侃過自己的網紅身份:「提起網紅,人們會想到什麼?低俗!裝瘋賣傻!」
但是,風靡起來的直播平臺就成了孩子們效仿網紅的重要窗口:他們從直播裡接觸到的,是直播兩小時就能換來一套房,唱一首歌講兩個段子就有大筆資金入帳的紙醉金迷的世界。
於是,孩子們就錯誤地認為:賺錢太容易了!
而我們的社會,媒體從來只會放大這些網紅動輒身價過億的成功,卻忽視了他們背後的努力:李佳琦塗口紅塗到嘴巴變腫,三天不睡覺;李雪琴北京大學名校出身,留學背景......
缺乏社會的引導,讓孩子們以為日進鬥金也是他們父母的常態,這就在無形之中更是扭曲了孩子們的金錢觀。
2019年,三名未成年人殺害女店主的新聞引發了人們的關注。
在四川雅安,三名未成年人因為沒有三塊錢,買不起受害人店裡的炸洋芋,而動了搶劫的心思,在搶劫過程中,與受害店主發生爭執,三人將其殘忍殺害。
因為三元錢,不惜以身試法,甚至害了一條人命。從三塊錢殺人事件,再到屢禁不止的未成年人花費上萬元為遊戲氪金的案例,都在向父母傳遞著一個道理:缺乏金錢觀教育,對於孩子的成長多麼可悲。
為了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金錢觀,培養孩子的財商,父母可以從這三個方面來進行培養。
第一點,父母要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理財意識
俗話說,你不理財,財不理你。這句話不僅警醒著成年人要建立理財意識,更提醒著孩子們也應該有正確的理財意識。
教孩子理財,絕對不是教孩子摳門,在月光族,裸貸等不良社會事件頻發的當代,幫助孩子建立理財觀念就更顯得十分重要。
為了培養孩子的理財意識,家長應該學會放手。不要對孩子的零花錢進行大包大攬,甚至將孩子剛剛帶進口袋尚未發熱的壓歲錢收走,而是藉助這樣的機會,幫助孩子進行合理的規劃。讓這筆錢花得更有意義。
第二點,父母要勇於與孩子談錢
有記者採訪股神巴菲特:家長有必要跟孩子討論金錢嗎?
巴菲特回答:「越早越好,只有讓他們了解玩具的價格,才能讓他們更好地存錢,想法子掙錢。」
跟孩子談錢,不是一件俗氣的事情,家長要勇敢與孩子談錢。談錢應該跟孩子談什麼?最重要的就是要讓孩子明白錢是從哪裡來的。
在一檔育兒節目中,拳王妻子冉瑩穎的做法令人印象深刻。
兒子軒軒不好好吃飯,浪費了很多飯菜。媽媽當下就生氣了,將孩子帶到被扔掉的飯菜面前,嚴厲地詢問軒軒:「爸爸的錢來得容易嗎?爸爸要在臺上挨多少拳頭,流多少血才能換來買這些飯菜的錢?」
有人覺得她的做法過了,但這卻讓軒軒從小明白了優渥的條件背後,是父母的心血換來的。這樣才會讓孩子對錢有更深刻的理解。
第三點,父母要幫助孩子積累金錢知識
孩子對於金錢意識最大的缺乏主要體現在:無法正確判斷商品的價值。
因為遊戲裝備對於他們來說很漂亮、很重要。於是,孩子們就給予了遊戲裝備遠超過其價值本身的價值定位, 這才讓他們甘願花上萬元買一個虛擬賽車。
家長想要讓孩子積累必要的金錢知識,就應該讓孩子參與到日常生活的消費決策中。比如,帶孩子上街購物,在這個過程中明白商品的價值,建立起正確的消費觀。
同時,帶領孩子一起通過多種方式來了解積累金錢知識。閱讀書籍就是一種不錯的方法。《窮爸爸富爸爸》《小狗錢錢》這些通俗易懂的理財書籍能夠很好地鍛鍊孩子的金錢思維,培養他們的財商。
「如果你不教孩子金錢的知識,將來有其他人取代你。這個人是誰?也許是債主,也許是奸商,也許是警察,也許是騙子」羅伯特清崎如是說。
所謂財商 ,包括正確的金錢觀,消費觀以及一定的賺錢的能力,我們羞於對孩子談錢,那麼這一部分教育,就會在孩子們的成長當中形成看不見的短板,限制住孩子發展的思維,讓他們因為對金錢知識的缺乏,而無法享受與自身實力相匹配的高水平的生活。
所以,從現在起,跟你的孩子,好好聊聊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