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閱書無數的童書愛好者,一個陪讀5年的寶媽,我在挑選童書過程中,也非常注重考察書籍的這一特性。
如果要問我,世界上好的童書是什麼樣的?
我會覺得它一定是能夠啟發孩子獨立思考,用更多元和包容的眼光去看待世界。養成思辨思維,就是給孩子閱讀童書的高境界。
當孩子有了思辨思維,就會學會多角度看待問題。
碰到難題時,會試著嘗試多角度解法;遭遇挫折時,也不容易被負面情緒控制。
尤其格局和眼界更高的孩子,不管做閱讀理解還是寫作文,都會比其他孩子理解更深刻,立意點更高明。
最近,我就發現了一套思考大於閱讀、探討大於敘述,比起傳輸知識,更注重啟發孩子思考和探索的哲學繪本——
《孩子你在想什麼——15堂極簡哲學課》,全套共15冊,探討家庭、金錢、愛和死亡等15個主流問題,適合4~12歲的孩子。
哲學被稱為」一切科學的基礎「。在英國、美國、法國、加拿大、德國,兒童哲學教育已經相當普及。
哲學也是世界公認大腦有效的方式之一。
英國教育基金會曾給48所小學的孩子上哲學課,數據證明,參加哲學課的孩子,數學成績、閱讀和寫作水平都大大提升。
作為「兒童哲學」發源地的美國,更是從小學二年級就開始上哲學課,為的就是提升孩子思維能力和智商水平,為其他學科打下基礎。
我們國家也越來越重視「兒童哲學」課程,「部編本」語文教材總主編溫儒敏在近期北大舉行的寫作大賽啟動儀式上透露:
「高考的閱讀面正在悄悄變化,哲學、歷史、科技什麼類型的內容都要有。」
也就是說,只看所謂的課內教材遠遠不夠,別說高考語文,就連中考語文都將應付不來。
情緒處理:《尊重是什麼》、《感覺是什麼》、《平和是什麼》
人際關係處理:《家庭是什麼》、《愛是什麼》、《朋友是什麼》
區分真實和虛幻:《夢是什麼》、《真實是什麼》
金錢觀:《錢是什麼》
如何做判斷:《正確是什麼》
如何面對失去:《死亡是什麼》、《上帝是什麼》
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美是什麼》、《健康是什麼》、《有趣是什麼》
今天我和大家分享下最近我和孩子天天讀的《錢是什麼》,5歲的Kelly開始對手機付款很感興趣,覺得好像只要有手機,錢就用不完。
開篇,首先像聊天一樣,提出了「為什麼每個人都覺得錢很重要」,引導孩子展開思考。
然後通過用有價的「冰淇淋」、「枕頭」、「小狗」和無價的「冰山」、「雲朵」和「愛」做對比,讓孩子自然而然得出「金錢不能買到一切」的結論。
講述了金錢的由來和作用之後,作者又提出了孩子非常感興趣的話題——「如何獲得零花錢」:
讀到這裡,就順理成章地提問:有的爸爸媽媽沒有那麼多錢,沒辦法滿足孩子的需要。是為什麼呢?
讀到這,萌萌就明白了。原來錢是爸爸媽媽付出了辛勤勞動換來的。每一分錢都值得好好珍惜。
再去超市時,她不僅只挑了一包小零食,還反覆對比了價格,效果立竿見影。
除此之外,這冊書還講到了老闆和員工的區別、銀行有什麼作用、以及不需要花錢,也能獲得很多快樂。
讀完之後,我就問Kelly,如果沒錢買玩具,還會覺得快樂嗎?她想了想,掰著我的手說,沒有玩具,還可以聽媽媽講故事呀。
哈哈,這套書互動性真的特別強,每一頁文字都不會很多,都是通過詩歌般的短句,溫和親切地跟孩子交流,閱讀氛圍非常好。
而且作者的思路非常清晰,從金錢的定義、由來、作用,講到與之相關的公司、老闆、銀行、借貸等概念,讓孩子對金錢有了更豐滿的認知。
除了對金錢之外,Kelly對「死亡」的話題也很好奇。尤其是鄰居奶奶去世之後,她常常問我,她去哪裡了。
我很贊同「死亡才是對生命精準的教育」,但大多數中國家長,都不太擅長這個話題。
而這套書裡也有關於死亡的解釋,很好地幫助家長解決了這個問題。
讀哲學書,能讓家長可以像聊天一樣跟孩子閱讀討論;當碰到孩子提問的棘手問題時,哲學書作為家長的「成長問題小百科」也非常合適。
快快讓孩子看起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