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秋佳/
《壓縮空氣》
3.壓縮空氣
桐鄉市濮院小學教育集團毛衫城小學
【教材簡析】
通過前面兩節課的研究,學生已經認識到空氣和石塊、水等一般的物體一樣,能佔據空間。在此認知基礎上,本課以及此後的學習內容要對空氣的物質屬性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和理解。在科學的大概念裡,宇宙中所有的物質都是由很小的微粒構成的,空氣當然也不例外。本課希望學生仔細觀察有關空氣壓縮和擴張的現象,然後讓學生試探性地從微粒的角度對現象進行解釋。
本課內容指向核心的大概念是物質是由微粒構成的,對於微粒一詞三年級的孩子是第一次遇到,屬於陌生的概念。如何讓學生從微粒的角度理解空氣壓縮時的變化呢?對於看不見摸不著的空氣,有很多東西難以說明,本課嘗試讓學生對空氣壓縮後的變化進行充分的猜想,同時,讓學生通過實驗尋找可視化的可靠證據證明自己的猜想。意在通過猜想、驗證、基於可靠證據的解釋,培養學生的證據意識。
【學情分析】
通過一年級和本單元前兩課的學習,學生對空氣的一般特徵已經有所認識。對空氣可以被壓縮的現象在生活中可能看到過或體驗過,但對壓縮空氣缺乏有目的的研究,認識比較零散和膚淺。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
1.學生通過探究活動,知道空氣佔有一定的空間,空氣佔據的空間可被壓縮。
2.學生通過探究活動,知道壓縮的空氣是有彈性的,會產生彈力。
科學探究目標
1.學生通過教師指導,會使用對比實驗控制條件的方法,進行觀察。
2.學生通過使用學習單,會運用繪畫等形式記錄實驗結果。
科學態度目標
1.學生通過教師的引導,在科學事實的基礎上進行預測和解釋。
2.學生通過比較其他人的證據,體會多次實驗能提高實驗結果的可信度。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1.了解科技對生活的影響,壓縮的空氣可以製成玩具氣槍。
2.了解人的需求是影響科技發展的關鍵因素。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實驗感受空氣是可以被壓縮或擴張的,並且壓縮的空氣是有彈性的。
教學難點:解釋空氣為什麼可以被壓縮或擴張。
【教學準備】
學生材料:注射器、記號筆、活動記錄表、紅色封口套、橘子皮、水槽、有色氣體。
教師材料:課件、大注射器、砰砰槍材料、吸鐵石。
【教學過程】
【板書設計】
來源 | 小學科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