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第三屆「首都國企開放日」正式啟動,活動以「四十年崢嶸歲月,新時代再譜新篇」為主題,充分展示改革開放40年以來的首都國企的巨大變遷和輝煌成就,進一步深度挖掘首都國企改革開放以來所做的努力和貢獻,唱響首都經濟改革開放的新時代強音,宣傳新時代、新國企、新風貌,以實際行動獻禮改革開放40周年。勞動午報記者兵分多路,分別走進與百姓息息相關的企業,帶您探尋幾十年來國企改革的創新亮點。
牡丹集團
不一樣的「中國之花」
「沒有想到,小時候看的牡丹電視,如今已經發生了這麼大的變化。」昨天,在北京電控所屬牡丹集團開放線路上,近500名參觀者與這支「中國之花」——牡丹品牌,進行了親密接觸。無數參觀者驚喜地發現,在經歷40多年發展裡程的牡丹集團,如今已經從「牡丹電視」轉變成為了立足於現代科技和信息服務業的「智慧牡丹」。
作為北京電子工業著名的傳統電視生產商,牡丹集團在歷經4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共有三次重大的產業戰略選擇和兩次重要的戰略轉型。在工業經濟時代,主要從事傳統電視製造業,創造了家喻戶曉的「中國之花」——牡丹品牌;在服務經濟時代,主要從事科技和信息服務業,發展建設了北京的亮麗名片——「中關村數位電視產業園」;在數字經濟時代,牡丹立足於現代科技和信息服務業,實施網際網路+、物聯網+、AI+行動計劃,並以智能製造服務(IMS)雲平臺為核心,主要從事智慧園區、智能科技、智慧孵化、創意文化和智能資訊五個業務門類,致力於成為行業領先、國內知名的智慧科技型信息服務方案提供商和服務供應商。
在一幅長長的「北京電子工業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展」前,很多市民被展出的大小黑白電視,帶回了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而隨著參觀線路的逐漸深入,以「智慧牡丹」為主題的五大展區,讓參觀者看到了不一樣的「牡丹」。本次開放活動,牡丹集團圍繞「創業、創新、共享、共贏」的企業理念和「資源有限、智慧無限」的無邊界產業發展模式,集中體現「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五大展區中全面展出了牡丹集團最新的創新成果。
最閃亮的篇章當屬「IMS雲平臺全球數據中心」首次向社會公眾開放,它炫酷的視覺效果吸引了眾多參觀者。「IMS智慧+雲平臺是我們十多年社區式智慧園區建設的精華薈萃,是代表國內先進高精尖技術水平和建設運營理念的,可以廣泛應用於城市社區、工業園區和農業生態區、特色小鎮的系統產品。」現場工作人員介紹。
CPOP劇場的全息芭蕾節目將真人與虛擬實境融為一體。雷射電視、DTMB(國標)傳輸系統、虛擬復建開發平臺等數字藝術產品將集體亮相。觀者在虛擬實境、增強現實和3D場景的體驗中,在研發裝備和系統平臺的演示中,體會「流光溢彩的創新」所帶來的「唾手可及的精彩」。讓參觀者直呼:「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中國之花』。」
中建二局
新科技智造「冰壇」
冰壺場地與速滑、花樣滑冰場地有何不同?國內首塊奧運標準冰壺冰場是怎樣製造的?「冰壇」之名從何而來?速滑划過的「冰痕」幕牆是怎麼造出來的?既然稱為「冰壇」,又如何在冰上建出屋頂花園?昨天,首都市民走進中建二局冬季運動管理中心綜合訓練館項目(「冰壇」)。
在大門口處的VR體驗室內,一位來自利比亞的留學生易卜拉欣正在體驗高處墜落事故,失足墜落的逼真感讓他連連驚呼。摘下VR眼鏡後,他豎著大拇指對項目管理人員說:「中國的安全教育居然能跟VR結合起來,真得太厲害了!我相信你們的工人一定不會再犯這種錯誤了!」
隔壁的「智慧工地」展室裡,一群來自史家胡同小學的小朋友們正擠在一個觸控螢幕前,來回點擊屏幕來試用工地上無處不在的監控系統。「冰壇」項目所運用的「智慧工地」集成系統不只是傳統的監控錄像,還包含了消防監控、大型機械智能監控、紅外對射監測等多種功能。
更加刷新大家認知觀的是帶有GPS功能的安全帽。與傳統安全帽不同的是,這些安全帽能被隨時定位,管理人員可以在智慧平臺上準確查看場內工人的個人信息,姓名、所屬隊伍、工種、進場時間、安全培訓記錄和即時位置。現場不時有市民拿起幾頂安全帽試驗定位功能,小學生們則看著屏幕上移動的光點判斷著這是哪位工人的行走軌跡。
BIM 5D展示區裡,北京建築大學的學生王祥臻正聚精會神地聽著講解員介紹,「冰壇」項目在基礎BIM運用的基礎上融入「時間進度信息」與「成本造價信息」而形成的5D運用。他感慨不已:「老有人調侃我們搞建築的就是『搬磚』今天看來我們建築業也是『智』造業,希望畢業後有機會進入中建二局工作。」
據介紹,「冰壇」建成後將成為短道速滑和冰壺運動的訓練和比賽場地,其外形由一道道不規則的線條構成,對應短道速滑運動冰面上的一道道痕跡,因此被稱為「冰痕」幕牆。現場解說員為市民們講解了「冰痕」幕牆的設計理念和安裝原理。橫向展開的條形窗,不僅更好的契合了不同類型房間對於採光的多樣需求,還在四季均能保持室內光線充足,實現節能環保。
「時間過得真快,建築行業的發展真是翻天覆地!蓋房子也從30年前肩擔手提的人工時代,經過了機械化施工時期,走入了現在的智能化建造時代。」「冰壇」項目書記趙衛全介紹說。
公交集團
遊戲互動體會40年變化
昨天,眾多市民和公交迷在「專題展覽」「現場表演」「遊戲互動」和「交通體驗」4大門類10項文化展示活動中,感受公交變化。
「40年,公交的變化真是太大。」市民張秀華站在展板前,看著一幅幅老照片,回憶著公交變化的點滴。
為了這次展覽,北京公交集團官方微博、微信和網站,面向市民、公交迷和新聞媒體公開徵集1978年以來與北京公交相關的老照片、老故事,並且甄選出富有代表性、故事性、時代性的優秀作品集結成展。場地內施劃跑道標線,將公交保修推作業轉化為親子互動遊戲,邀請市民以家庭或情侶,選用公交車、小汽車或摩託車等不同規格的車輪,開展滾車輪接力競速挑戰賽。主會場東側長廊中一場別開生面的公交老物件文化交流大集,數十位公交老物件收藏愛好者帶來的珍藏品成為現場觀眾關注的熱點,以實物展示的形式為人們鮮活講述著改革開放以來北京公交的歷史變遷和城市生活的時代發展。
在安全訓練營中,孩子和市民深度互動體驗交通安全知識。在這裡,孩子能夠在模擬機上體驗實際道路駕駛的感覺,做一回「小交警、小司機」;與交通民警近距離交流互動學習道路交通安全常識。通過模擬實際道路情況,以遊戲的方式讓孩子們分別扮演交警、機動車駕駛員、騎車人、行人等不同角色,切身感受交通安全的重要性。公交駕校交通安全訓練營通過生動有趣、寓教於樂的形式,使孩子們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樹立交通安全防範意識,掌握交通安全知識,提高自身防護能力。
如今,公交使用的車型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活動現場舉辦了新能源公交全明星車展,市民可以直觀欣賞到北京公交12種主力新能源車型,涵蓋純電動車、雙源無軌電車和插電增程車三大門類的電驅動車,囊括了「中國紅」18米純電動、「電鯰魚」18米雙源無軌電車、「小黃蜂」6米油電混動車等網紅車型,市民可以登上車廂切實感受。
「這個模擬駕駛體驗真是太炫酷了。」在公交車模擬駕駛體驗區,市民小李在虛擬實地道路中體驗公交車駕駛。在公交考務中心模擬駕駛大廳一共設置了50臺模擬機市民可以上機體驗。值得一提的是,多位改革開放40年來不同年代的優秀駕駛員代表,特別是已退休勞模駕駛員,還在現場輔導市民進行模擬駕駛體驗,為市民講述公交車輛技術水平的發展和駕駛環境、技巧的變化。
首發京開「紅窗口」
服務市民便利出行
走過高速,見過收費員,可是,您是否真的了解。昨天,40餘名市民走進首發集團京開分公司青雲店收費管理所,看看收費所的工作是怎樣的。
作為老國企,成立至今已近30年的首發集團,此次集中展示改革開放以來,「適需服務 暢行高速」品牌建設的「成績單」,為參觀者帶來了更多鼓舞人心的最新消息,看到充滿創新與動力的「新時代國企」。
在講解員的引領下,市民朋友首先參觀了企業文化展板,並通過服務禮儀體驗展示讓大家全方位了解收費員工禮儀動作標準。隨後,參觀了駐地圖書閱覽室、黨建文化長廊、黨員工作室、監控中心等工作生活場所,對首都高速公路各項工作開展和駐地「家」文化建設有了全面細緻的了解。
「沒想到,數錢還有這麼多種方法,還有個好聽的名字『花式點鈔』,原來收費員每天都要練習數錢,熟練業務。」參觀者裡有很多小學生,他們經常坐著家人開的車通過收費站,但是對於崗亭裡的收費員的工作性質並不熟悉。張磊就是其中一名,他告訴記者,自己很想走近這些叔叔阿姨,了解他們的工作場景。
在三層黨建長廊及黨員活動室,「紅窗口」的燈箱展板令人駐足。「2015年,首發集團公司『適需服務 暢行高速』的文化品牌被評為全國交通運輸行業十大文化品牌。在集團公司品牌的引領下,2017年初,京開分公司正式啟動品牌再塑工作。」首發集團京開分公司經理助理兼黨群工作部部長趙琳告訴記者。
作為集團下屬二級單位,京開分公司負責北京市內京港澳、京開、六環路部分路段、京津、京昆以及京臺高速的運營管理。去年,京開分公司啟動「紅窗口禮儀訓練營」,組建禮儀示範團隊,聘請內部培訓師形成全員禮儀培訓長效機制。開展美妝季,提升服務形象,以客戶體驗為出發點,將子品牌建設與現場服務相結合。
趙琳說:「『紅窗口』是一種工作標準,它代表了高速公路運營行業的服務態度;『紅窗口』是一個宣傳渠道,它展示著企業的發展建設成果;『紅窗口』是一個文化符號,它是企業智慧與精神的結晶;『紅窗口』是一種美好嚮往,它象徵著京開員工追逐陽光的信心與活力。」
如今,京瀋分公司——秋子服務品牌,八達嶺分公司——田迎技師工作室,京開分公司——「紅窗口」,安暢分公司——「一路有我」服務品牌,共同成為實踐「適需服務 暢行高速」的文化品牌。
北京市政路橋市政集團二處
探秘「南水」蛻變
「水廠建成後,日處理能力可達18萬噸,向周邊居民和企業輸送自來水。」昨天,北京市政路橋市政集團二處承建的黃村水廠項目迎來了近40人的市民參觀團。
半天裡,參觀團通過展示介紹、現場觀摩、親身體驗等真切體會了改革開放40年來首都國企在水務工程建設中取得的豐碩成果、近距離了解了奔流千裡的「南水」在水廠中的蛻變過程和黃村水廠施工的火熱場景,親手揭開了「南水」變身之謎,與「南水」、與首都國企人結下了深厚情緣。
活動伊始,全國住建系統勞動模範、企業水務板塊負責人嶽仁峰致歡迎詞,他從專業視角介紹了黃村水廠的整體建設概況以及個人成長的心得感悟。嶽仁峰曾於2013年至2014年帶領團隊高標準建成南水北調工程進京第一座大型現代化水廠——北京郭公莊水廠,並且工期僅用了計劃工期的一半,項目部還被評為「北京市勞模集體」。
「這是咱們建設人員休息和娛樂的場所,這是門禁系統,這裡是高效澄清池……」活動中,項目人員藉助黃村水廠的立體建築模型、企業水務工作業績展板、水務板塊宣傳片等形式,向參觀人員全面展示了黃村水廠建設情況以及北京市政集團在水務工程領域的成果實力。隨後,這些兼職「導遊」們帶領大家分批次進入到黃村水廠兩大核心構築物「高效澄清池」和「碳砂濾池」內部,詳細介紹它們的主要功能、對「南水」的處理功效以及建設施工中的難點亮點,讓參觀人員近距離感受水工構築物的宏偉和勞動者之美。
為了讓參觀人員對水廠施工有更加真切的體驗,本次開放日在水廠施工區域專門設置了三項施工體驗內容——使用高精度測量儀器、製作混凝土試塊和管線「聽漏」檢測。
其中,在使用高精度測量儀體驗環節,「全國交通技術能手」譚學剛以及北京「大工匠」提名人、首都勞動獎章獲得者高學佳等測量專家在現場進行了專業指導,手把手教授高精度測量儀器的使用絕招,讓參觀者親身感受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從而更好地理解黃村水廠 活動尾聲,參觀人員紛紛走上黃村水廠「全景平臺」,將水處理第一道關口「進水組團」、核心構築物「高效澄清池和碳砂濾池」、最後一環「清水池」等盡收眼底。通過半天參觀,市民們親手揭開了「南水」變身之謎,近距離感受了建設者之美,與「南水」、與首都國企人結下了深厚情緣。
工美大廈
近距離體驗文化魅力
「這是我們北京2022特許商品零售店,在這裡您可以提前感受到冬奧會的氣息,並選購最具時代氣息、潮流特色的北京旅遊紀念品……」昨天是「國企開放日」,在講解員的帶領下,60餘名來賓到工美大廈工藝品商場參觀、體驗。從一樓到四樓,大家被琳琅滿目的商品深深吸引,一名參觀者感慨地說道。「這裡真不愧是王府井大街上的一顆明珠。」
近年來,北京工美集團按照「政府引導、市場主導、企業主體」的原則,圍繞「品牌化提升、特許式經營」的工作思路,堅持品牌化、專業化、國際化發展方向,持續加大資源整合與自主創新力度,有效促進了相關產業融合,按照市場規律不斷完善品牌管理決策體系、產品研發生產體系、市場營銷推廣體系和質量認證監管體系,大力扶持、推進傳統文化深度挖掘、名優產品融合創新、地方特產升級包裝等產品研發項目,努力打造高品質、市場廣泛認可的品牌核心產品。
「聽說工美製作了不少『國禮』,能讓我們開開眼嗎?」參觀者話音剛落,講解員指著身後的景泰藍說,2014年中國APEC峰會期間,習近平主席和夫人彭麗媛送給各經濟體領導人及配偶的禮品便是《四海昇平》景泰藍賞瓶。記者了解到,近年來,北京工美集團完成了許多國禮製作任務,被譽為「國禮造辦」。而一般來說,國禮任務大多時間緊、要求高,同時定製周期長。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北京工美集團依託多年來在承接重大國家級設計項目中累積的國禮設計製作經驗,結合首都北京新的功能定位,提前設計、開發了一批以「燕京八絕」技藝為代表的工藝美術精品作為「儲備國禮」。可以說,這些「儲備國禮」既為北京留存代表時代最高水準的工藝美術精品,又為今後系列大型活動儲備了各類優秀的國事禮品。
作為全國工藝美術行業的龍頭企業,北京工美集團立足工藝美術主業,堅持「穩中求進、調中求新、堅持三盤」的方針,著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推動企業平衡充分發展。工美大廈工藝品商場相關負責人表示,為了適應時代發展,他們一直積極探索,不斷改革創新,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逐步將櫃檯打開,使櫃檯徹底變成開放式陳列。二是增加互動體驗的內容,商場不僅為了是售賣,更多的是讓客人感受,近距離體驗文化的魅力。三是開發線上商城,將線上與線下結合,解決了交易便利的問題。
首農食品集團
打造「田間到餐桌」產業鏈
昨天,首農食品集團向廣大市民開放了東、西、南、北四條主要參觀線路共15個參觀點,從食品加工到農耕文化,再到科普體驗,每條線路都各具特色,並與市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展示了首農食品供應保障首都市民生活的能力和服務品質。
「這是我第一次參加國企開放日的活動,感覺很不錯。」當天,來自北京航天長峰股份有限公司的職工徐睿參與了首農食品集團西線的活動。西線主打飲食文化,她和家人首先參觀了王致和腐乳科普體驗館。該館全面展示了腐乳的歷史文化、工藝和營養價值,通過寓教於樂的形式,為市民帶來一場生動有趣的食品發酵科技之旅。
徐睿告訴記者,她家就住在附近,經常從這裡路過,但是卻不知道裡面還有這樣一個場館。「之前,我一直挺好奇腐乳是如何生產出來的,得知這次活動後,就立刻報名,今天也是帶著全家老小出動,來一探究竟。工作人員對於腐乳的生產過程講解地很詳細,而且還能現場品嘗,既能長知識,還能飽口福,收穫頗豐」。
與此同時,位於京糧廣場的「首農食品大集」也在火熱開展中。三元、八喜、古船、綠寶、王致和、六必居……京城百姓熟悉的諸多食品品牌一一亮相,這也是首農食品集團重組以來,旗下產品首次集中展示,各家企業卯足了勁頭,帶來的都是自家「名優新」的產品。
「如果不是參與這次活動,我還真不知道我們熟悉的那些品牌,已經成了『一家人』。希望他們能給我們這些普通市民提供更多更好更優質的食品,讓我們能感受到舌尖上的美好生活。」徐睿說。
首農食品集團是2017年12月,由首農集團、京糧集團、二商集團三家北京市屬國企重組成立。集團擁有三元、白玉、古船等13個中國馳名商標;首農、華都、古幣等25個北京著名商標;六必居、王致和、月盛齋等13個中華老字號和黑六、百年慄園、大紅門、京糖等眾多深受消費者青睞的知名品牌,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和影響力。截至目前,首農食品集團資產總額、營業收入雙超1100億元,員工近6萬人。
「很高興有這樣的機會,能讓市民全面了解我們的首農食品集團。」首農食品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集團將進一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完善首都食品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產業鏈條,更加有效提升首都食品供給能力,全力確保食品安全,進一步提高服務保障水平。
同仁堂
老藥鋪裡傳承中醫文化
昨天下午,市民們正在大柵欄同仁堂老藥鋪一層醫館內,體驗包藥包、用戥子抓藥、並聽取講解員介紹同仁堂中醫藥文化。
「中醫藥文化,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顆璀璨明珠。中醫藥文化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傳承,談及中醫藥這門學科,最大的特點就是整體觀念、辯證論治。舉個簡單的例子,夏季炎熱,人容易煩躁,這就是人與自然的統一。辨證論治又是如何實現的呢?就是中醫的四診:望、聞、問、切。」談及同仁堂的創新,醫館內的李醫師繼續介紹,「中藥比較傳統,我們同仁堂製成了許多新的劑型,比如說口服液、顆粒劑等。比如我們的健兒消食口服液就是一個新的劑型,方便兒童服用。兒童服用後是酸甜的口感,他們會接受,而不像大的藥丸難以下咽。新的劑型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理念上的,現在同仁堂已經跨出國門,把傳統文化推向世界。」
作為一個具有300多年悠久歷史的中華老字號企業,同仁堂提出了「既是經營實體,又是品牌載體」的雙輪驅動品牌文化發展定位理論。1992年以來,同仁堂集團傳承與創新並舉,逐漸成長為擁有現代製藥、零售藥業、醫療服務三大板塊,三個上市公司,業務遍及五大洲,產品行銷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現代化中醫藥集團。
在生產中,目前同仁堂在藥品生產前處理方面仍然沿用5大類20多個工序、50多種炮製方法,在大部分製藥工序已採用機械化生產的情況下,依然保持著人工挑揀原料、去毛、去刺等手工操作,以確保藥效。在經營中,同仁堂1500多家零售藥店,一直開展著問藥諮詢、代客加工、代客郵寄、代煎湯藥、夜間售藥、外幣兌換等20種便民活動。
市民於此參觀的大柵欄同仁堂老藥鋪,從初創時的三間門面房,到如今的一座精美仿古建築,凝聚了十幾代同仁堂人的心血。一層銷售大廳的牌匾:「同仁堂」和兩塊配匾:「靈蘭密授」、「瓊藻新栽」,以及李時珍銅像、柱匾、擺設,無不展示著同仁堂中醫藥文化。
在大柵欄同仁堂老藥鋪二層,講解員指著取藥處旁邊,玻璃隔板後的藥鬥子介紹到,「現在大家看到的就是藥鬥子,為什麼要這麼設計呢?這一排排藥鬥子,中間大部分是常用的藥,藥方中經常一起使用的藥也大都放在一起。這樣設計第一是為了減少取藥距離,第二是為了提高取藥的效率,方便抓藥。這種櫥窗化的展示,同時也是為了向大家展示同仁堂的文化。」(記者 王路曼 馬超 盛麗 白瑩 邊磊 張晶 陳曦 唐詩/文 周世傑 於佳 彭程 孫妍 萬玉藻/攝)
【責任編輯:語謙】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