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被驚嚇不可忽視,認為是情緒受傷,其實大大的錯誤

2020-09-25 大成風水故事

大家好,我是擅長遠程看問題的清風,說一下前段時間的事。

姨家的表妹聽說我回老家來了,非拉著我去她家吃飯。

原來她家的小孩前幾天走夜路,據說被「嚇掉h」了,這幾天孩子一到晚上就哭鬧,各種安慰和辦法都嘗試了還是沒用。

正巧我來了,從小他們有什麼事情,就愛找清風問問。

我一看天色剛剛暗下裡,時間和地點都合適,那就開始吧!

這些年來,由於網絡的發展,我都是利用擅長的技術,遠程給朋友們做。

如今我們姊妹居住的比較遠,有什麼事情,也只能用電話聯繫。

更不要說,給他們大人和小孩現場去做。越發小的孩子,來來去去一趟趟輾轉也不容易的。

遠方處理還是很方便很不錯的,滿足了遠的近的朋友們的需求。

我讓大人稍作準備,開始的時候大人小孩都大眼瞪小眼,看著我的動作。

他們是想好好學一下,生怕落下一個細節,學不會。

咦?以前可沒見他們這麼認真過,大概意識到了這也是育兒必備的知識。

關於方法在民間有各種各樣的版本,用起來怎麼方便,怎麼符合實際,順應時代規律就怎麼來。

不過最難的是清風不見人,便知曉精準答案。這個確實,並非人人都能掌握的。

在老家住了沒幾天,我離開的時候,那個小娃讓大人牽著手,過來跟我答謝。

尤其是小孩子,本就抵抗能力弱,極容易受到自然界的各種考驗和驚擾。若孩子還小,身體上哪裡不舒服也不會表達,大人就只能幹著急。

寧可信其有,也不能太忽視。

話提起來,小孩子被驚嚇生病,很多人都認為是情緒受傷,其實大大的誤解。

驚嚇對孩子的影響和損害超出我們的認知。

孩子的神經發育不完善,心的承受力是最稚嫩的時候,受驚嚇極易致其心氣受傷,各臟腑失主,功能必會受到損害。

在照看小孩子時,有些事情家長還是要注意的,有些眾所周知的敏感地方,能不去就別去,真心沒好處。

這一話題清風有很多感悟,不注意就說多了,還希望此文能順利發出去,讓更多的父母看到。

相關焦點

  • 拆除害怕痛苦的屏障,擁抱內心受傷的小孩
    幾十年來,我們可能因此不敢面對自己的內在的小孩。但是,忽視這個小孩並不表示他不存在。這位受傷的小孩一直在那裡,期待著我們的關注。小孩說:「我在這裡,我在這裡,你不能避開我,你不能逃離我。」我們將小孩遣送到內在深處,並儘量與他保持距離,希望藉此停止我們的痛苦。但逃離並不能停止我們的痛苦,反而是在延續痛苦。
  • 童年遭遇情感忽視的人,最容易犯3個錯誤
    下面是遭遇童年情感忽視的人最容易犯的三個錯誤:a. 覺得自己和別人本質上不一樣許多童年遭遇情感忽視的孩子在長大的過程中會有「竟然還可以這樣」的時刻,比如當別人清晰地說出「我好焦慮,好希望有人能抱抱我」的時候。
  • 控制不住情緒,是內在小孩在作怪
    然而,在她強大的外表下,隱藏著脆弱無力的心: 不會的事情不想求助,因為總是覺得很丟臉,傷自尊; 不向別人提要求,其實是不敢麻煩別人,也害怕被拒絕; 只要稍微比別人落後,就自我苛責,完全不能接受自己輸了; 對他人的評價異常敏感
  • 《被忽視的孩子》:與情緒共舞,不做情緒的奴隸
    在生活工作中,每個人都會有情緒——包括正面情緒和負面情緒。當你有情緒的時候,你會選擇默默的承受和消化呢,還是選擇通過合適的途徑表達出來?曾經,我認為前者會更好。因為我覺得喜怒哀樂不形於色,是一個人成熟的表現,是一個人成功掌控情緒的表現。
  • 被狗驚嚇躲讓造成第三人受傷,醫療費由誰承擔?法院:飼養人承擔
    一、基本案情2017年8月17日晚上7點半左右,張三騎電動車搭載其妻子李紅從王四、劉琳居住的樓棟門口經過時,王四、劉琳飼養的寵物狗歡歡突然從樓道躥出並且向李紅狂叫撲咬,李紅因此受到驚嚇失去重心從電動車上摔下
  • 媽、自大接小孩下學,卻被朋友忽視,網友:別耽擱小孩辦正事
    黌舍剛下課,就看到女兒跟1個女小孩從校園裡不緊不慢地走了出來,周小姐的車就停在校門口1個很顯眼的場所,小孩分明就看到本人了,卻還蓄意忽視,隨著女同學漸漸地走開了。這下周小姐知道小孩為何近來都不要本人來接他了。
  • 內在小孩受傷程度測試
    該測試來源於壹點靈網站以下是內在小孩受傷程度的測試問卷,請以【是】或者【否】來回答下面的問題:(該測試來源於壹點靈網站)1、當我每次想到要嘗試新的問題時8、當我為自己辯護的時候,我會感到內疚 ,因此我寧願委曲求全9、我很難開始做新的事情10、我很難放棄手頭的工作11、我極少有自己的想法12、我一直在批判自己無能13、我認為我自己是一個可怕的罪人
  • 與「情緒」和解,從看見內在小孩開始
    這些情緒失控的、受傷的,被你忽略的另一個自己,其實就是內在小孩。雖然我們年長了,但內心深處一直有個受傷、無助、空虛的,沒有跟著長大的「內在小孩」。但一旦遇到挫折、困難,內在小孩就會出來,替我們 &34; 一切,充分地暴露出失控的情緒,比如焦慮、崩潰、退形、糾結、抗爭。
  • 總是控制不住情緒,原來是內在小孩在作怪
    然而,在她強大的外表下,隱藏著脆弱無力的心: 不會的事情不想求助,因為總是覺得很丟臉,傷自尊; 不向別人提要求,其實是不敢麻煩別人,也害怕被拒絕; 只要稍微比別人落後,就自我苛責,完全不能接受自己輸了; 對他人的評價異常敏感
  • 家長這種做法是錯誤的,不要輕易阻止孩子的情緒釋放
    家長這種做法是錯誤的,不要輕易阻止孩子的情緒釋放引言吃完晚飯帶孩子去小區散步,十幾個小朋友成群結隊、有說有笑地在小區的娛樂區嬉戲打鬧,玩兒得不亦樂乎。其中有個騎自行車的小男孩不小心撞到了石凳子,瞬間摔倒在旁邊,手肘磕到凳子上破了皮,滲出血滴,對他來說應該是挺疼,男孩一邊抽泣一邊抹眼淚。他爸爸趕過來時不但沒有安撫他,反而當著眾多家長孩子面前大聲說道:「男兒有淚不輕彈!
  • 你的「內在小孩」,受傷了嗎?
    張德芬說過:「原來我們內在小孩的最大特徵,就是恐懼。」我們每個人都帶著一個這樣的內在小孩:有著深沉恐懼和缺乏安全感的內在空間。想像一下身為一個小孩的空間,或去感受一下一個受驚嚇小孩的能量,這可以幫助你連結上自己內心深處,那個帶著深層恐懼及缺乏安全感的內在空間。心理學中有「退形」這一個概念,指的是人們在面對外界的指責、評判、苦難、危險的時候,常常是退化到孩子的狀態,用孩子式的方式作出反應。
  • 如何修復你的內在小孩
    NLP導語: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內在小孩,他有可能是你童年經歷的創傷,有可能是你不為人知的小秘密。「對不起」儘管只有三個字,傳遞的信息卻是:你沒有那麼糟糕,我誤解了你,甚至傷害了你,我有不對的地方,我承認我的錯誤,並向你真誠地道歉。每個家長曾經也都是個孩子,回首自己的童年,是否也被自己的家長誤解?被誤解時是否也曾渴望家長跟自己道歉?
  • 當你在關係裡苦苦掙扎,你的內在小孩滿了恐懼
    每個人的內心,都有個內在小孩。內在小孩是我們童年時的情緒、體驗和需求。如果內在小孩因為小時候的需求沒有獲得滿足,並充滿了受傷的傷痛記憶。長大後,我們的內心便存留了脆弱、受傷、需要被關心和呵護的童稚小孩,他因著受挫、壓抑,帶著憤怒和受傷而無法展現他天性的特質。
  • 天黑請閉眼,有科學依據,原來不是嚇小孩
    多數孩子在晚上外出時哭得歇斯底裡,封建迷信說是因為小孩子的眼睛容易看見一些不乾淨的東西,其實這是非常荒誕的說法,然而不可否認的一點是:小孩子真不適合晚上出門,原因如下——1、孩子容易被嚇著3、孩子容易摔倒受傷晚上天色陰暗,在一些光照不是很好的地方,視線較差,加上孩子貪玩,看不清路,很容易磕著碰著,甚至嚴重的發生意外,危及生命。孩子受到驚嚇後有哪些表現?
  • 孩子受到驚嚇怎麼辦?
    小夥伴的鼓勵。雖然家長的安慰很重要,但有時候請孩子的好朋友、好夥伴來進行安慰,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中醫治療。轉移孩子注意力。
  • 在父母打罵中長大的小孩,長大後大多是這3種結局,父母不要忽視
    經常被打罵的孩子,潛在影響不可忽視很多父母在日常也會採取打罵的方式,督促孩子更好的成長。尤其是在孩子犯了錯或者學習方面不如意的時候,免不了受到父母的打罵,美其名曰嚴厲的棍棒教育,孩子更能成才。其實,他們不知道的是,這樣的方式,會給孩子的內心造成很大的傷害,甚至會影響到孩子的智力發育。據相關研究機構表示,經常被父母打罵的孩子,一般逃不過這三種命運。
  • 在父母打罵中長大的小孩,長大後大多是這3種結局,父母不要忽視
    經常被打罵的孩子,潛在影響不可忽視很多父母在日常也會採取打罵的方式,督促孩子更好的成長。尤其是在孩子犯了錯或者學習方面不如意的時候,免不了受到父母的打罵,美其名曰嚴厲的棍棒教育,孩子更能成才。其實,他們不知道的是,這樣的方式,會給孩子的內心造成很大的傷害,甚至會影響到孩子的智力發育。
  • 最嚴重錯誤手肘外展,小心錯誤動作導致受傷
    伏地挺身對於我們日常訓練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可能有一些朋友認為伏地挺身這個動作效果不明顯,增加肌肉和力量也不顯著,但如果我們掌握了一些方法其實伏地挺身還是相當有效果的,特別是對於初學者來說伏地挺身是不二的選擇。
  • 受傷的大人養出受傷的孩子!別讓「隱形創傷」發展出壞情緒!
    創傷往往會橫向傳遞給家人,所以伴侶之間互相指責抱怨,整個家庭氛圍變差;或者縱向傳遞給孩子,受傷的大人,養出受傷的小孩,曾經的受害者變成施害者。「早年沒有得到妥善處理的創傷,即使現在看起來相安無事,但遲早會發作,突然某天表現出攻擊性,要麼傷害他人,要麼傷害自己。」
  • 孩子陷入「情緒低谷」?用好「情緒ABC理論」,讓孩子做情緒主人
    比如,當兩個孩子都考砸了,甲小朋友可能覺得沒有關係,還有下次機會,然後反省自己哪裡出錯了;而乙先朋友卻認為這是不應該的,並且斥責自己為什麼這麼粗心大意,甚至還不敢和父母交代考砸的試卷。為什麼不同的小朋友面對不同的事件會有如此大差別的情緒反應呢?其實追根到底,都是由於個人信念引起。每個人看待事情的角度不同,所以會作出不同的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