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點評】
「三疑三探」教學模式體現了高效方便
河南省西峽縣楊文普團隊探索了多年的「三疑三探」教學模式,只有4個教學環節:設疑自探——解疑合探——質疑再探——拓展運用。「三疑三探」的好處就在於緊扣了一個「疑」字和一個「探」字。「疑問疑問,有疑便問」,有了疑問才會思考,才會探索,所以課堂的開始首先要提出問題,用問題來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和興趣。當然問題也不是一次提出,在課堂教學中要不斷地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一波剛落,一波又起,環環相扣,持續推進課堂教學的進展。
所以「三疑三探」的教學模式把「疑」字貫穿課堂始終,從一開始的「設疑」到後邊的「質疑」是一個不斷設疑解疑的過程。
「設疑——解疑——質疑」不僅是一個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還是一個不斷深化學習教材、開發課程資源的過程。一開始的「設疑」是一節課的基本目標,是一種預設,當基本目標達成後,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會不斷地產生新的問題,這些問題有時會超出教師的預設,這正是新課程所提倡的用好教材和超出教材。如果說一開始的「設疑」是「走進教材,用好教材」,後邊的「質疑」則是「走出教材,超出教材」。這是一個不斷深化和拓展的過程,是新課程理念在課堂教學中的靈活運用。
疑問的提出也是多種形式,從一開始的設疑到後邊的質疑,既可以由教師提出,也可以由學生提出。由教師提出問題體現了教師對課程標準和教材的理解,體現了教育工作者對學生的基本要求;由學生提出問題體現了在課堂教學中的民主精神,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和困惑,隨時提出問題。有目的、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是這種教學模式的基本特點。
問題提出來了,由誰來解決?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也會不斷提出問題,目的是通過設問的形式引起學生聽課的興趣。老師自問自答,學生只要當個好聽眾就行了。而「三疑三探」妙就妙在一個「探」字。
這裡的「探」是探索、探究、試探的意思,既然是「探」,就不是把現成的答案說出來,而是經歷一個探索的過程,這也正是三維目標中的「過程與方法」問題。由誰來探?學生自探,同學合探,師生再探。這3個環節都貫穿了一個「探」字,體現了新課程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
首先是「學生自探」。提出問題後教師不忙於給學生破題和講解,而是引導學生自學教材,自己解決問題,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自學精神,這是新課程所提倡的。自學也是一種能力,能力的培養需要一個過程。一開始學生自學可能比教師講授進展慢,但學生一旦形成了自學能力,就會自己學習教材,不用老師講解,學習的進度會產生加速度效應。
其次是「同學合探」,這體現了新課程所提倡的合作精神。新課程在評價學生的「基本素質」中有6個維度:道德品質、公民素養、學習能力、交流與合作、運動與健康、審美與表現。「合作」在學生素質的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不僅是學習的需要,也是培養學生基本素質的需要。
學生通過自學不明白的問題,教師不要急於回答和輔導,而是讓學生通過合作來解決。合作的形式可以分為幾個層次:首先是兩個人的合作。研究表明,在課堂教學中兩個人的合作密度最大,效果最好。
兩個人不能解決的問題怎麼辦?老師不要急於講解,由小組合作(4-8人)來解決。小組內仍然不能解決的問題再由全班合作(跨組合作)來解決。教師不要急於解答問題,要退到最後一步,直到全班學生都不能解答時老師才說,要給學生充分展示才能和挖掘潛能的機會。
再其次是「師生再探」。在課堂教學中師生的交往互動主要是思維的交往而不是形式上的互動。在探究的過程中,教師啟發、引導、激勵,要真正實現角色的轉化:由過去知識的傳授者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激發者。這一過程也充分體現了課堂教學的民主。
總之,「三疑三探」是一種很好的教學模式,充分體現了課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幾年的實驗證明,它能夠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減輕學生的負擔,能夠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自學、合作能力。當然,作為一種基本的教學模式,在不同的學段和學科中還要根據學生的情況和教材的情況靈活變通。期盼這種教學模式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完善,讓更多學生和教師受益。(作者王敏勤為天津教科院基礎教育研究所所長)
《中國教育報》2008年10月10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