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2934字,預計閱讀5分鐘
今天一讀EDU的兩篇推送文章和深圳職業教育界的兩大名校——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和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有關。其中,頭條文章(即本文)聚焦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的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建設,而二條文章則聚焦被譽為職業教育中的「清華北大」的深圳職業技術學院,解讀該校創辦職教本科的可能性。
圖文無關
職業教育界也有一個類似於「雙一流」工程的頂尖計劃,那就是教育部、財政部發布的「雙高計劃」(全稱為「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
2019年,「雙高計劃」啟動了第一輪建設,成為職業教育界的一件大事,最終結果也是幾家歡喜幾家愁。但類似於「雙一流」建設,「雙高計劃」也是每5年作為一個支持周期,實行動態管理、有進有出、優勝劣汰的管理機制。
這也意味著,入選首輪「雙高計劃」並不意味著可以一勞永逸、高枕無憂,相反,入選「雙高計劃」的高職院校更應開足馬力,奮發爭先。
入選首輪「雙高計劃」高水平學校建設單位(B檔)的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下稱「深信息」)就選擇以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建設,助力學校「雙高計劃」建設。
而作為學校質量管理的主責部門,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質量管理中心不僅要負責全校質量體系的搭建,還承擔了學校「雙高計劃」十大建設任務中的「提升院校治理水平」項目,更為重要的職責是全校「雙高計劃」建設項目的過程性監測。
這種職責定位也讓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質量管理中心主任王溪若在假期前乃至暑假中都忙個不停,不停地參加會議、審核數據、撰寫材料、籌劃方案,在一個空閒的午後,他終於有時間接受了一讀EDU(id:yidu_edu)的訪談,向我們介紹了他們建設內部質量保證體系的心得。
以下是王溪若的自述(以第一人稱「我」的口吻敘述):
01 打造「深信質量環」
我們質量管理中心是一個新部門。2017年,廣東計劃選擇若干所高職院校開展內部質量保證體系診斷與改進試點工作,我們深信息就申報了,成為廣東首批7所試點院校之一。申報後,學校就把原來的教學督導室升格為質量管理中心。
之前教學督導室只有1個學校中層幹部編制,升格成質量管理中心後,學校就給配了「一正兩副」的領導編制。我是2018年2月從財經學院調到質量管理中心擔任主任的。
從那時起,我們就開始進行整個內部質量保證體系診斷與改進工作的體系化運作。
剛開始,我們內部進行了多輪研討,特別是在當時分管校領導楊欣斌副校長(現為深圳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校長,廣東省高職教育教學質量保證工作指導委員會主任——編者注)帶領下,決定先在整個內部質量保證體系的建設理念上有所突破。
在高職院校從事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建設的同行們應該都知道,為了加強對全國職業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診斷與改進工作的指導,教育部專門成立了全國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專家委員會(下稱「全國診改專委會」——編者注)。
全國診改專委會提出了「55821」的理念,其中兩個「5」分別指「五縱」(即決策指揮、質量生成、資源建設、支持服務、監督控制五個系統)和「五橫」(即學校、專業、課程、教師、學生五個層面)。
根據國家內部質保診改工作的指引,結合學校內部質量建設的總體目標,我們給學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構思出一套命名為「深信質量環」的整體建設理念。
其實,關於整個內部質量保證體系的具體表現形式上,我們也曾考慮過鏈式、螺旋等,但最後覺得還是環形更能準確、全面表達我們的理念:
一方面,從中國傳統理念來看,環形有更為圓滿的感覺;
另一方面,環形也有閉環的意思,這也更契合教育主管部門賦予高職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的建設理念:從診斷到改進,實現完整閉環。根據學校黨委的要求,我們現階段正在重新審視,對相關理念進行升級。
02 指標宜粗不宜細 標準宜動不宜靜
有了「深信質量環」這個整體性概念,我們還需要合理的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建設思路。我們決定從「一套指標、一套標準、一個平臺」入手進行建設,但在設計指標和選擇標準時,我們曾走過一些彎路。
在搭建指標體系時,我們起初生怕遺漏什麼指標,而忽略了指標的邏輯性和相關性歸集,結果曾一度梳理出數百個指標。但仔細研究後發現,整個指標體系的邏輯不清晰,很多指標相間可以相互映射、替代。後來,我們就去繁就簡,不再單純追求指標數量和豐富程度。
經過梳理,我們把指標體系的構建邏輯回歸到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高校基本職能上,然後把具體落腳點放在二級學院和專業、特別是專業層面。
當然,現在談「專業」可能不僅僅局限於專業,而是更多地強調「專業群」的概念,這樣更能反映出學校在專業辦學上和產業需求的匹配度,使整個指標體系更科學、邏輯上更清晰。
我們最後梳理出347個二級指標,其中,96個二級指標是衡量學校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指標,涉及專業建設、學生培養、教師發展、科學研究、社會服務、辦學條件、國際化和改革創新等8個一級指標。現在我們覺得這些指標還應該向著體系化的方向進一步凝練。
而在選擇標準時,同事們剛開始糾結於把標準定成多少數值才比較合適。經過反覆研討斟酌,我們認為制定一個靜態的標準沒有意義,理想化的標準應該涉及兩方面。
一方面,從縱向的時間角度比較關鍵指標上的變化,另一方面,在院校、院系、專業之間進行橫向比較。
但由於獲取其他院校的數據比較困難,所以橫向比較比縱向比較更為麻煩。如果有全國常模就好了,因為常模既不指向具體某個學校,這意味著我們不必單獨聯繫某個院校獲取數據,就能獲得具有較強代表性、可確保分析科學性的全國樣本。
所以,我們採取「多向對標」的形式確定自己的標準,包括全國常模比較、同類型院校比較、校內專業間比較和生源類型間比較。
03 建設一套成功內部質量保證體系的4點體會
高職院校如何建設一套成功的內部質量保證體系?我認為,需要關注以下幾點。
一是要不忘初心。保證人才培養質量才是建設內部質量保證體系的初心,而不是沉浸於構建出一套多麼富有邏輯美感和擁有豐富、細緻指標的數學體系,有的學校能梳理出多達五六百個指標,雖然看上去很花哨,但實際意義不大,反倒會給師生增加不必要的負擔。
二是要確保以師生為中心。一方面,學校在具體執行文件時,要在遵照文件精神的同時,注意以師生為中心,起碼不能因為質量保證工作給師生帶來沉重負擔。這時就需要利用信息化手段,讓師生少填表、數據多跑路。
另一方面,學校也可以在內部質量保證體系中,多引入來自師生、特別是學生的聲音。
比如,我校組織建設了一支學生教學信息員隊伍,他們可以將學生聲音反饋給學校;再如,在我校2018年加入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牽頭髮起的「中國大學生學習與發展追蹤研究」(CCSS)後,可通過組織學生參與CCSS調查的方式,讓學校、院系了解真實學情,為決策提供科學支持。
三是要有整體性的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建設理念。在這方面,全國診改專委會已梳理出一套俗稱「55821」的體系,可供高職院校同行們參考借鑑。
四是內部質量保證體系要做到常態化和階段性工作相結合。如果只抓過程、不抓階段,就難以體現明確的結果導向;如果只抓階段、不抓過程,就缺少必要的過程性監測。
從我校經驗來看,內部質量保證體系有效運轉後,對於高職院校申報、建設「雙高計劃」是很有幫助的。一方面,可以讓我們申報上去的數據更有說服力,另一方面,也有利於整個學校質量文化的形成。
之前,為了組織各二級單位填報質量狀態數據,我們每年都會召開動員部署會,但現在,我們會把動員部署工作放到線上信息化平臺進行,把原來的事前動員部署會改為事後的校情數據分析會,將全校數據及基於數據得出的分析、建議及時與各二級單位分享,改變大家過去只是接受任務的被動參會心態,讓他們能夠及時了解全校情況,發揮主人翁精神去建設學校。
本文獲授權轉自「一讀EDU」微信公眾號(ID:yidu_edu)
貴校是否也想像深信息一樣,在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建設上多引入來自師生、特別是學生的聲音
關注微信公眾號「一讀EDU」查看更多相關信息,諮詢參與「中國大學生學習與發展追蹤研究」2020年全國調查事宜
延伸閱讀
學生職業發展是大學質量的重要構成要素 | 專家觀點
17所高校得滿分!這些高校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信息公開做得好
KPI不是萬能的:高教質量評價方式改革的新思路 | 評價專題
專科生質量也將從嚴把控!深職院近千名畢業生僅獲結業證
「雙一流」評價、專業認證、審核評估,這個項目都可以幫忙 | CCSS專題
歡迎關注一讀EDU微信公眾號(ID:yidu_edu),獲取更多教育資訊
一讀EDU是方略研究院旗下專業的研究性媒體,方略研究院是踐行教育研究的全球智庫,總部設於北京,在世界多地設有分站。研究院曾參與多項國家科技部、教育部、教育廳、國內外高校教育研究課題與諮詢項目,專注於為教育研究和決策者提供雙一流、國際化、人才培養、教育質量保障等主題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