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報記者 吳吉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意見》,「嚴禁削減、擠佔體育課時間。有條件的地方可為中小學增加體育課時」,「確保學生每天鍛鍊一小時」。記者了解到,深圳中小學的體育課,課時基本可以保證,但質量還存在著參差不齊的現狀,中小學生的體質還存在可以提升的空間。
上課質量參差不齊
2014年底,深圳市教育局下發了《深圳市中小學體育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5-2017年)》,其中明確規定「開足開齊體育課。嚴格執行國家課程計劃,小學每周4課時,初、高中每周3課時。不得以任何理由削減、擠佔體育課時」。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這一點還是基本落實到位了,大部分學校都可以保證體育課的課時量。
但是,體育課的效果可是千差萬別。網絡上曾經曝出過深圳某小學體育課視頻,視頻裡,孩子們自己在操場百無聊賴地打球、閒逛,老師則躲在樹蔭下玩手機。這或許只是一個側面,卻反映出不少人的觀念——體育課就是可有可無的擺設。談及這一點,南山區首個體育名師工作室主持人裴玲雲坦言,體育老師裡的確有不少人存在「職業倦怠感」。
學生體質有待提高
在寶安小學體育老師李鳳皋看來,影響體育課質量的原因,還有家長的誤解。比如:過分擔心孩子的安全問題、看重學習成績認為鍛鍊不重要等。過分嬌氣、不懂吃苦,這讓學校的體育課也很容易淪為「花架子」。再加上深圳不少學校條件受限,有很多學校不得不在安排體育課時讓多個班級在一起上,器材、場地都難以保證,這也影響了體育課的質量。
不管怎樣,種種原因綜合起來,最終傷害的是孩子們的健康。 李鳳皋老師擔憂地說:「現在孩子的身體協調能力在下降,耐力也在下降。」而南山國民體質測定站的體測專家熊妹珍告訴記者,根據科學測量的數據,小學生的體質合格率和肺活量合格率都高於中學生,這反映出了隨著學業加重,孩子們的鍛鍊漸漸給學習讓位。2015年的統計數字表明,南山區小學男生中,超重的比例達到了24.4%,「小胖子」的增多也為孩子們的健康敲響了警鐘。在體質測定過程中,反映爆發力的立定跳遠和反映柔韌性的坐位體前屈兩項測試,小學生有約一半不合格,中學生的合格率也不高,這樣的數據對體育課的開展具有參考價值。
多個途徑保證鍛鍊
據介紹,當體育課的密度達到70%至75%時,才不浪費學生有限的體育課時間。一般來說,學生的平均心率達到每分鐘140至160次,體育課才有價值。但是事實上,不少學校的體育課密度遠遠達不到這個要求。
裴玲雲在她的「名師工作室」裡,就在探索一套「自主·協同體育教學模式」。她的課堂沒有「多餘動作」。一個班的學生被分成七八個小組,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自主鍛鍊,在組內和組間學習協同合作。「體育課上,沒有一個學生是『局外人』,每一個人都得到了鍛鍊」,她說。如今,她的這一套教學模式不僅讓工作室內20位體育老師獲益,更通過微信、QQ乃至網際網路,引得更多老師共同探索。
不過,即使一周4節體育課保質保量,但距離「每天鍛鍊一小時」的目標還有距離。該如何提升學生們自主鍛鍊的意識?很多學校嘗試通過多種途徑,吸引和鼓勵學生參與體育鍛鍊。比如:南山松坪學校設計了「大課間」環節,讓學生們通過跑步結合活力操的形式,舒展筋骨、鍛鍊身體。數年之間,學生整體體質達標率從2012年的10%左右上升到了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