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必看|僧人勞作叫什麼?功德竟有這麼大

2020-12-23 百家名寺錄

出坡,原稱「普請」,指在叢林中普請大眾令從事作務、勞役。

《敕修百丈清規》言:「普請之法,蓋上下均力也,凡安眾處有必合資眾力而辦者。」最早始於佛陀時代,於每月初八、十五等日,會鳴犍椎總集眾僧共為灑掃,直至唐代叢林制度確立,此法遍行各地。唐朝禪宗百丈懷海禪師,創立清規以定叢林綱紀,設立出坡普請法,並以身作則,日日帶領僧眾下田耕種、參與農事。弟子見他年老,多次勸他休息,一日甚至暗中藏起他的鋤具,禪師找不到農具,無法作務,當日便不肯用齋,故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語流傳於世。

現代出坡之範圍愈廣,有動態之勞動坡務,比如搬柴運水、打掃環境、摘花摘茶、曬諸藏經等,也有較靜態的勞作,如文書、美工等,凡布施時間、體力、心力成就之勞務,皆稱「出坡」

出坡普請,具多重意義。

一者,從利他中完成自利

藉由各種事務,服務利益大眾,擴大心量,培養慈悲與智慧,亦能學習各項技能,所謂「菩薩從五明處學」;亦體會禪定心性之理,於動靜之間磨練。如六祖大師說:「不離自性,即是福田。」諸多禪宗開悟的祖師,皆是在挑柴運水中保任心性,累積福德資糧,待時節因緣至,出而大化眾生。

因此,出坡不僅是修福,更是成就道業的契機。同時也是在修習六度萬行,積攢往生資糧。所謂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進、五禪定、六智慧。若人能布施精神、體力,就能逐漸舍離對「我」與「我所」的執著。大眾和合出坡,就是在行善法、結善緣,所做的一切不是為自己,而是幫助別人的利他發心;出坡當下,身口意三業清淨,念念都是正念,即是持戒;能夠忍受風吹日曬與外界的誘惑,就是力行忍辱;三寶之事始終發心護持,三年五載,至心不倦,就是常行精進;出坡作務時,清楚明白,隨順覺性,沒有妄想,即是禪定。

從有為的事相修持,進而契入無為之理,了達三輪體空的真理,即布施者、接受者及所施的物品皆是緣起性空,當下就是般若智慧。

二者,維繫佛法,普利群生。

大眾上下合力、分工合作,團結一心,共同為弘揚佛法而貢獻心力,因和合而力量大,使來道場的善信一見到莊嚴清淨的環境就心生歡喜。此即度眾之法,使眾生對佛法起信,更種下清淨善種子於八識田,將來必有果熟之時。

「出坡」不僅是維繫僧團運作的重要制度,更是成就大眾道業的勝妙福田。在道場中,不論是掃地或種種出坡作務,一點一滴都是布施供養,若能懂得修福,智慧也會隨之開明。

了解叢林出坡的意義,不僅是去發心落實,更能樂在其中,不舍一小善,任何出坡作務的因緣都能積極發心,如得至寶一般珍貴。所以若能在因地上廣修福德,果地上自能淬鍊出自性智慧的光芒。福德,是橫渡苦海的資糧,若能再以般若智慧為導航,必能回因向果,直達無為解脫的彼岸。

相關焦點

  • 佛教:什麼是「回向」?回向與不回向,在功德上竟有如此大的差別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便是最為常見的一種回向偈。其實,不僅是在放生和寺院法會中會出現回向,在我們做功德後的任何時候,都可以做回向。什麼是「回向」?回向與不回向,在功德上到底有多大的差別。什麼是回向?
  • 佛教聖物舍利子為何高僧火化才有,真要功德圓滿?其實有現實依據
    舍利子則是舍利中的堅固微粒,又叫「堅固子」,在佛經上,舍利子是僧人生前因六波羅蜜(菩薩的修行)、戒定慧等功德燻修而自然感得,如今舍利的意思為「遺身」,是印度人死後身體的總稱,但舍利子的形成其實也有現實依據。
  • 佛教:功德和福德這兩大修行資糧,究竟有什麼區別?
    比如我經常聽到有師兄對我說,今天做了什麼好事,增加了多少功德云云,其實這是不對的——做好事並不會有功德,只能說是有福德。而另一方面梁武帝雖然做了很多弘法的善業,堪稱佛教大護法,但是自己卻沒有修持奉行,所以始終沒有得到智慧,當然,自然也沒有功德。那麼福德和功德這兩「德」究竟有什麼差別呢?我們就來仔細介紹,簡單來說——這兩者一個修的是慧,而另一個修的是福,雖然都很重要,乃是二足尊的兩面,但獲得方式完全不同。
  • 僧人穿的衣服及顏色有什麼講究?
    (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 根據佛教的制度,比丘衣服有大中小三件: 一是用五條布縫成的小衣,我國俗稱為五衣,是打掃勞作時穿的; 一是七條布縫成的中衣,我國俗稱七衣,是平時穿的; 一是九條乃至二十五條布縫成的大衣,我國俗稱祖衣,是禮服,出門或見尊長時穿的。 三衣總稱為袈裟。
  • 很多寺廟都有「功德箱」,往裡面放錢,究竟會不會積「功德」?
    然後子曰就發現,幾乎每一個菩薩前,都立著一個長方形盒子,用燙金的大字寫著「功德箱」,那麼如果我們朝裡面放錢,就會有「功德」產生嗎?在揭曉答案前,子曰先給大家講一個故事:南北朝時期的梁武帝蕭衍,是我國佛教史上最有權勢的一位佛教擁躉。
  • 佛教:持誦準提神咒的功德與利益
    準提菩薩,又稱「準胝觀音」、「準提佛母」、「七俱胝佛母」,意為清淨,其聖誕日為每年的農曆三月十六,在我國佛教裡面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出家人每天都要念準提咒。僧人每天用完齋,感謝施主,願施主滿願有福報,會念準提咒。那麼準提咒的由來是什麼呢?
  • 佛教是如何論述食肉的危害和食素的功德的?
    依佛法來講,食肉者有以下過失:1.眾生宿世互為六親眷屬,食肉者即食眷屬之肉。2.食肉之人,其他眾生見到都有一種莫名的恐懼。3.如果有僧人食肉,其他人就會誹謗佛法,從而對佛法失去信心。佛在經中說,假使有人,用象馬牛羊、珍奇寶物甚至城池、國家做布施,其功德都沒有斷酒戒肉的功德大;假使有人用宇宙中所有的黃金做布施,其功德都沒有斷酒戒肉的功德大;假使有人建大寶塔,高至天頂,以此供佛,其功德都沒有斷酒戒肉的功德大!
  • 什麼是功德?什麼是福德?
    那功德和福德有什麼區別呢?今天為大家簡單分享一下。一、功德德者得也,修行有所得,故曰功德。修行有功,身心清淨就是德;滅除內心的愚痴是功,智慧現前就是德。也就是說,功是修因,德是果報,你有真實的修行,才有真實的果報。
  • 抄寫《心經》,原來有這麼大的功德!
    據佛經上記載,念誦般若心經的功德,不亞於念誦六百卷的《大般若經》,且寫經之功德在諸多佛經經典中,一再的被提及,言其功德殊勝,寫經的好處極不可思議。眾所皆知,佛教中以《大般若經》為大乘佛教中最古老、最重要的經典,《般若心經》即是將此經典濃縮成最精簡的佛教根本思想,若是能透過抄寫並敬誦《心經》,而透悟佛教根本思想,開啟智慧,自覺而覺他,自度而度人,而獲圓滿之覺行、利益眾生,乃是此寫經活動最終之目的。《心經》的全名為《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心經》。
  • 佛教開示:不要誤解了佛經裡的功德
    佛教開示:不要誤解了佛經裡的功德我們都知道念佛是有功德的,能夠幫助我們消除業障,能夠讓我們明心見性,甚至如果能夠保持正念的話,在臨終的時候還能夠往生極樂,這就是修行佛法所積攢下來的功德,當然也有許多剛剛入門的居士或者是修行了多年的居士對於佛教的功德的認知沒有那麼的深刻
  • 佛教:佛前供花的方法和功德
    「今生貌美為何因,前世佛前供花人」,佛教歷來與花有著甚深的淵源,許多佛菩薩的法器或者坐檯就是蓮花,蓮花被譽為佛門「聖花」。蓮花又叫「蓮華」,佛教經典《妙法蓮華經》就是此義。比如我們熟悉的觀世音菩薩,就常常是端坐蓮花臺,手持淨瓶甘露。
  • 中國大乘佛教僧人提倡素食的由來
    而素齋才是遠離葷腥的漢地佛教飲食傳統,它與素食的根本不同在於其中還有五辛的忌諱,五辛即:蔥、韭菜、大蒜,小蒜(一種類似韭菜的野生蒜,根莖均可食)、興渠(此物只有印度有,中國並無)。佛經中記載食用五辛的人常為龍天護法所嫌棄,會遠避之。出家人吃齋在佛典中並沒有明確記載,早期的佛教僧人三衣一缽,不起爐灶,以託缽乞食為生,別人布施什麼就接受什麼,所以只能隨緣。
  • 佛教:什麼是開光,佛教開光有什麼意義,善信們不要再愚痴了
    許多善信還沒有真正地理解佛教裡「開光」的意義。大家都走進了誤區,不要再執念開光了,善信們也不要再愚痴了。什麼是開光?開光這個詞來自於佛教裡,是佛教裡的一個專有名詞,還可以叫「開光點眼」,是為佛教的法像或者法器之類的佛具。通過宗教的開光儀式,出家的僧人或者師父,通過佛教裡的佛經咒語加持,加持吉祥語,加持佛力。
  • 佛教中的咒語有什麼功德利益?
    咒語,聽著看似非常神秘,你可能會有這樣一些疑問:佛教咒語到底是什麼?為什麼我們聽不懂?持誦咒語又有什麼利益?佛教最常用的咒語有哪些?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起探討一下。這種說法倒也符合持誦佛教咒語的原則,持咒貴在持之以恆、念念相續,不忘不失,每一次的持誦,都要真誠地呼喚與祈請。佛教中有不少咒語,到底持哪一種最好?不論哪一種,只要修持如法、持之以恆,都具有極大的加持力。主要是因為持咒也能幫助持戒、修定,產生慈悲心和智慧力,幫助人放下執著,從而消除無明煩惱,感通諸佛菩薩的本誓願力。
  • 佛教聖物舍利子到底是啥?為何僅火化的高僧才有,真要功德圓滿嗎
    舍利是人們經常聽到的佛教用語,它是梵語arīra的音譯,在印度就是「人死後的骸骨」的意思,僧人死後遺留的頭髮、骨骼、骨灰等,都叫做「舍利」。而「舍利子」在很多種說法裡,是得道高僧火化後產生的結晶體,他們因生前戒定慧的功德,形成顆粒狀甚至五彩斑斕的微粒。
  • 九九重陽節,原來孝順父母的功德有這麼大
    2019年10月7日,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二九相重,稱為「重九」,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稱「登高節」。還有重九節、茱萸、菊花節等說法。由於九月初九「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活動。
  • 佛教:佛前「上香」,牢記這4點,圓滿你的功德!
    相信每個到寺院拜佛的人都有燒香的習慣,寺院裡都設有流通處,可供人購買佛教用品,如果我們要燒香,可以到流通處去「請香」。注意不能說「買」,寺院非世俗名利場所,說買賣會很不恭敬。不論我們在佛前供養什麼,都不是在於佛菩薩交易,佛菩薩更不會因為你供養了而保佑你,你不供養就開罪於你,佛菩薩慈悲為懷、心無分別,怎會有世俗功利心?供養不是做給菩薩看到,供養只是表我們的心中的恭敬,對三寶的感恩與信仰,同時也在這個過程中,培養我們的利他心,捨棄內心的自私貪婪,其實是利益自己,而非佛菩薩受益。
  • 打坐的功德有多大?大的簡直不可思議!
    打坐,又稱坐禪、禪修、靜坐,它是佛教中的一種基本修煉方式。事實上,早在五千年前的中國黃帝時代,就有了靜坐養生功法。據《莊子》一書記載,黃帝曾向當時已經1000多歲的廣成子學習長壽之道,廣成子說:「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
  • 關於佛教的派系劃分,很多人都有一個誤解,說藏傳佛教就是密宗
    我們知道,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也被人俗稱黃廟和青廟。它們有各自的歷史文化、自然環境和生活習俗,也存在一些的不同。現如今,漢藏佛教兩者卻在五臺山共同存在,那兩者之間到底是青中有黃,還是黃中有青呢?還是各念各經,互不來往呢?
  • 為什麼佛教中的晚餐叫做「藥石」?
    在佛制中,僧人必須遵循日中一食、過午不食的原則,尤其是中唐以前的中國僧人皆嚴格持午不犯。隨著時代的變遷,以及為適應社會的各種變化,慢慢地,僧人的飲食原則與戒律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正如曾經的託缽乞食一般,經過時間的演變,最終而被放棄。由於中國地理的南北向幅員遼闊,僧人不僅需要日常修行,還需要出坡勞作,自耕自食,勞動量非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