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高考都牽動著億萬人的心,因為考上清華北大不僅是學生們的夢想,有時候也是家長們的夢想。畢竟,清華北大在內地學校始終佔據著首位,學生紛紛以此為目標,家長則以此而驕傲。
然而,清華北大的門檻卻絕非能夠輕易邁進。2018年清華北大在全國各省錄取的人數最多的是北京553人,其次是河南省397人,浙江省350人;人數最少的是西藏25人。每年能夠考上清華北大的學生,基本上都是妥妥的學霸。
並非所有的學霸都能夠幸運地進入這兩所高校殿堂。例如2020年江蘇省文科狀元白湘菱同學,由於該同學歷史只是得到了B+,而清華北大在江蘇最低要求是A,因此即使該同學總分足夠高,卻也不能被清華北大錄取。同時,國內的多所頂尖高校均不得不將其拒之門外。著實令廣大網友感到惋惜。不過最後白同學的結果還是挺好的,被香港大學錄取,還獲得了一百萬元的獎學金,結局還是挺美好的。
高校堅持原則,維護高考的公平性,沒有破格錄取白同學,獲得了許多網友的點讚。不過,個人認為,就算清華北大破格錄取了白同學,相信也會有不少網友點讚的,畢竟學霸實力還是有目共睹的。
後續,北大錄取的來自福建的鄭楒婷同學,卻引來網絡上的熱議。引來廣大網友熱議的是該同學的阿根廷國籍,因為在各種喜報中,並沒有提及該同學的過人成績,亮眼的就是其國籍。這位同學,與其他人的區別就是一個外籍身份,其小學、初高中也都是在連江縣,這裡就讓網友感到有些無語與酸爽。
於是乎,網友們紛紛質疑,寒窗十年苦讀,不如一張國籍?
其實,我們不應該過多的質疑國籍問題,而更應該關注高校招收留學生,並給予優待的目的是什麼?高校招收留學生,主要是為了營造國際化氛圍,加強學校國際交流與合作的條件。想要實現這樣一個目的,需要的是來自各國的學生,基於他們不同的成長背景與文化習俗,以提升高校的國際化氛圍,讓學生能夠與不同背景的同學進行交流,促進文化的融合發展。
現有規章制度下,是否還存在一些不足與漏洞,或許是這件事背後我們需要思考的重點。同時,我們還要認識到一點,國籍固然能為我們在入學帶來一時便利,但苦讀所磨練的品性,是我們一生的財富。現有環境下,苦讀十年,進入理想高校,或許還是我們廣大普通學子改變命運的唯一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