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去看閨蜜,碰巧遇到閨蜜3個多月的寶寶在哭鬧。
閨蜜急忙拿出安撫奶嘴,寶寶不領情吐出了奶嘴後,閨蜜又給她拿了一個小搖鈴搖起來,試圖吸引寶寶的注意力,但寶寶哭得更兇了。
閨蜜只好叫著寶寶的名字,輕輕的拍打、撫摸他,但寶寶還是不停地哭。
後來閨蜜把寶寶放進嬰兒車,這把寶寶嚇了一跳,他的哭聲停了幾秒,接著又大哭起來。
閨蜜又著急又無奈,都出了一頭汗,還沒有安撫好寶寶,看著閨蜜這個樣子,我很肯定她確實是想安撫寶寶。
當我提出把孩子抱起來哄一哄時,閨蜜立馬說:「我不想把他抱起來——我怕慣壞了他。」
接著閨蜜告訴我,她養育寶寶的原則是:「哭了不抱,不哭才抱」,她想把寶寶培養成一個極少哭鬧,會自我安慰,讓媽媽省時省力的乖嬰兒。
我聽閨蜜的話後,大吃一驚,這不是害人不淺的哭聲免疫法麼?
「哭聲免疫法」從外國流傳在中國,曾經一度在育兒界很盛行,很多明星都會用,例如韓寒、馬伊琍等人。
哭聲免疫法和完整睡眠訓練法很相像,這些方法的確可以訓練出一個極少哭鬧、讓媽媽省力的乖嬰兒。
只是,實施這些觀點的人,並沒有深入思考它背後的原理和危害。
哭聲免疫訓練法這個觀點是行為主義創始人約翰•華生提出的。
除了哭聲免疫法,還有延遲滿足訓練法,嬰兒獨立完整睡眠訓練法,它們的核心思想都是一樣的。
華生提出這個觀點的前提是:不把孩子當成有生命的獨立的個體,而當成冷冰冰、光禿禿、沒有情感的物體去冷酷訓練。這樣做最直接的後果會導致兒童的心理出現極大的扭曲和異常。
華生的這套理論讓他統治心理學界長達30年,但他本人卻被評為美國最討厭的人之一,雖然他用這套方法培養出了三個「神童」兒女,但他們長大後卻選擇了流浪、自殺。
△嬰兒哭鬧的真相:
哭是嬰兒表達需求的方法,因為他不會通過其他方式去表達。
嬰兒每次的哭泣都是有原因的,他可能是餓了、渴了、困了、缺乏安全感了,總之他不舒服,需要媽媽的幫助。
但因為不能說話,只能用這種方式來向媽媽尋求幫助。
一般來說,12個月以下的嬰兒還不會用哭聲來操控父母,他的大腦還沒有發育到我要用哭聲來把媽媽叫過來這個階段。
只是因為嬰兒遇到麻煩了,本能的用哭來尋求幫助,媽媽及時的回應他,他會很高興,這種高興不是寶寶小詭計得逞的高興,而表明嬰兒對父母的信任在不斷發展。
△哭聲免疫力的真相:
嬰兒大哭時,如果不理他確實能讓他停下來,因為小傢伙已經筋疲力盡了。
而且今後孩子哭的越來越少,也不是因為學會了「堅強」、「懂事」,而是對自己棄之不顧的媽媽絕望了。
打個比方,你一個人,在烏黑的大房子裡,你感到很害怕,需要幫助,於是你不停地叫喊求救,任憑你喊破了喉嚨,也沒有人理你。
於是你不喊了,安靜了下來,不是因為你懂事,而是你精疲力盡的絕望了。
如果你能理解這樣的感覺,就能理解嬰兒哭鬧沒有回應的絕望感。
除了這些表面的行為,我們再深入到嬰兒的小腦袋中,看看發生了什麼。
心理學家李雪在《當我遇見一個人》這本書中說到:
若是任憑嬰兒哭,他確實會哭累了自己睡著,腦神經繼續發育,只不過發育的是「被迫害妄想」「偏執分裂」的神經迴路,為嚴重的人格障礙埋下伏筆。
在得不到回應的煎熬中,嬰兒會積累大量的恐懼和憤怒。
到了兒童期,可能會因為一些非常小的挫折,就會讓孩子大爆發,失去理智變得不可理喻。
也有的時候,面對沒有危險的新事物時,孩子也會恐懼,而不是滿懷好奇心的去探索。
馬伊琍也表示: 「我越來越後悔在愛馬一歲時進行的哭聲免疫訓練。」想起自己在黑暗中堅持不理愛馬、冷漠的對待愛馬,她就內疚難受。
美國心理學家哈利·哈洛和他的同事們所做的一系列恆河猴實驗,由此得出結論:
獨立並不是簡單的孤立和狠心培訓可以得到的,恰恰相反,細心呵護、在媽媽的懷抱裡得到安全感的孩子,更願意去外界獨立探索,長大後會更加獨立,更加適應社會。
法國心理學家伊莎貝拉•費利奧沙告誡年輕的父母們,「只有擁有足夠的安全感,孩子才能走向獨立。」
如何建立孩子的安全感?積極地回應孩子,沒有回應,孩子的世界一片漆黑。
當嬰兒哭泣時,媽媽要順著本能去撫慰他,抱起嬰兒,輕輕的晃動、拍打、柔聲細語地安慰。
父母及時回應他,讓感受到父母的存在和關愛,孩子會感到踏實安心,他對媽媽、對這個世界最初的信任就會建立起來,孩子會有安全感、深信自己的需要可以自由表達,並且會被滿足。
美國布朗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在出生頭幾個月裡,媽媽適當地回應嬰兒的啼哭,寶寶長到18個月時,語言和認知能力發展更好。
父母沒有及時地回應孩子,在他生命最初的幾年內體驗到的都是絕望的滋味,那麼他一輩子的生命底色都將孤獨灰暗。
他未來的人生容易走向兩個方向,一是非常乖,不敢對世界發出自己的聲音,難以向別人表達需求,比如老好人、重度宅男宅女;另一種是無法忍受欲求,無法延遲滿足,經常歇斯底裡,沒有限度索取。
嬰兒哭泣需要父母及時回應,但是父母是人,不是神,不可能時時刻刻都能滿足嬰兒的需求,這怎麼辦?
父母放寬心即可,只要不是有意冷漠對待嬰兒,並且不是經常性的,孩子的生命底色依然是明亮和溫暖的。
許多研究嬰兒的專家都指出,不要擔心寵壞一個小嬰兒。因為那個時候,寶寶的思維還沒有高級到利用假哭來指使別人。
所以怕慣壞寶寶的觀念是沒有道理的,試著想想:當你需要別人的幫助和安慰時,別人幫助你、回應你時,給你是不是帶來了最美好的感受?到了小嬰兒這,也是一樣的感受。
寶寶的心靈純真美好,感受到一點快樂就會開懷大笑,感受到一點難過就淚如雨下。不要用成人的偏見和苛求來要求寶寶。
願每個小嬰兒都能得到更多的愛和回應,讓他們哭笑自由,按照生命最自然的方式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