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親子快樂,交流教育知識,歡迎關注「陪寶寶寫日記」。
小張的孩子剛出生,全家人都疼愛得不得了,恨不得一天24小時都把孩子抱在懷裡,只為了看寶寶可愛的模樣。
遠在老家的婆婆也趕來照顧剛出生的孫子。小張因為沒有經驗,處處向婆婆請教育兒經驗。婆婆也把寶寶照顧得無微不至,可是小張卻發現,婆婆對於哭鬧時的寶寶反應卻不那麼熱烈。有好幾次,婆婆任憑寶寶在嬰兒床裡哭鬧卻不在意,也不伸手去抱。婆婆才向她解釋:寶寶一哭就抱,會讓寶寶變得嬌氣,被慣壞了以後就不聽話不好管教了。小張聽了,半信半疑。
孩子一哭家長就抱起來哄會讓孩子變得嬌氣,這是很多寶媽都聽過的育兒經驗,並且不少寶媽也是這樣做的,特地有意讓寶寶哭鬧一會再去哄。但是,這樣的育兒經驗背後到底有沒有道理呢?
一項最新研究顯示:1歲以前的寶寶及時地給予擁抱是不會被寵壞的。也就是說,寶寶的每次哭鬧都值得家長的耐心安慰與溫暖的懷抱!所以,寶媽們不要再相信過時的育兒經驗,及時地安慰自己的寶寶吧。
那麼,為什麼需要給寶寶及時的擁抱呢?這樣做又有怎樣的好處呢?
1. 讓孩子產生安全感。
儘管小嬰兒剛出生,還沒有對世界有全面清醒的認識,大腦發育也未完善,但不代表不需要安全感。在嬰兒出生的幾個月後甚至幾年後,及地給予擁抱能夠表達父母的關心,讓孩子的情緒得到及時的回應,這樣成長起來的孩子心裡才會更加健康。
2. 哭代表著孩子的情緒訴求。
大人有情緒,嬰兒也會有情緒。當他發現自己並未引起過多關注時,就會哭鬧來尋求大人的保護與安慰。及時地給予寶寶擁抱,能夠讓寶寶的情緒得到宣洩,與父母建立起情感訴連接。
通過研究小猴子更加喜歡沒有奶但溫暖的毛絨玩具的行為,研究人員早年間就得出了:母愛,源自於接觸的結論。
通過擁抱能夠建立親密的母子關係。
3. 及時發現寶寶的需求。
寶寶哭鬧也是有原因的,當寶寶餓了,或者溼漉漉的尿片使他們感到不舒服時,就會放聲啼哭。這個時候,家長就可以通過及時的觀察來滿足寶寶的需求,來停止哭聲。否則,這種需求一直得不到滿足,寶寶的哭聲就不會停止。
牛津大學的研究人員也認為:長時間的哭聲會讓大腦激素長期處於活躍狀態,對健康不利。
寶媽都知道寶寶的哭聲是最讓人頭疼的,那麼,除了及時的擁抱。
還有怎樣的手段能夠幫助寶寶最快地止住哭聲呢?
心理學認為:寶寶哭鬧主要是依戀心理的表現。剛出生的寶寶需要與媽媽建立親密關係就會通過啼哭來吸引媽媽注意力,而滿足依戀的條件有三個,觸摸,運動,與玩耍。
1. 撫摸。
這就是上文說的觸碰原理。我們都知道,撫摸是一種代表寵溺的行為,媽媽們也可以利用撫摸的動作來安撫寶寶哭鬧的情緒。可以輕輕地用臉頰觸碰寶寶的臉頰,或者通過輕輕地用指腹撫摸寶寶的額頭,通過這樣肢體的觸碰來表達親暱,像寶寶傳遞安全感。
2. 搖晃。
把寶寶放在懷裡輕輕搖晃是我們最常見的安慰寶寶的方法,這也是運動的原理。通過搖晃讓輕微的空氣變動來撫慰寶寶的情緒,讓寶寶儘快地平靜下來;同時可以通過重複地搖晃讓寶寶產生疲倦感,儘快入睡,睡著了自然哭聲就停止了。
3. 用玩具來轉移寶寶注意力。
玩耍就是運用玩具來治治寶寶的哭泣。家長可以用一些顏色鮮豔的寶寶比較感興趣的小玩意在哭鬧的寶寶面前晃動,吸引注意力,讓寶寶在玩玩具的過程中忘記哭泣行為,從而安靜下來。
你認為有哪些讓寶寶減少哭鬧的小妙招呢?你有什麼看法,歡迎在評論區說出你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