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新增了6例本土病例,均有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活動史,新發地市場又從切割進口三文魚的案板中檢測到了新冠病毒。
受這個消息的影響,北京的主要商超企業都已連夜下架全部三文魚。下架三文魚的不只有北京的主要商超,全國很多市場和企業都暫停了三文魚的供應。
武漢大學醫學部病毒所教授楊佔秋認為,該案板上的三文魚等可能被病毒汙染,但汙染不意味著必然有傳染性,香港大學病毒學專家、醫學教授金冬雁也表示,因為魚類作為低等生物,魚類病毒傳染給人的情況幾乎沒有發生過,而且現在沒有證據表明病毒能夠在魚身上複製,也就是說三文魚本身作為病毒載體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
專家們的意見是近期最好別吃生三文魚,魚蝦等加熱後可正常食用。
那麼中國人從什麼時候開始生吃三文魚或其他水產品的呢?
先說三文魚,這個物種中國沒有,都是從日本、挪威、美國、加拿大和俄羅斯進口的。至於吃三文魚,則是二十年前,挪威海鮮局將挪威三文魚帶入的中國市場。(在這我想起了挪威在疫情之初藉助疫情汙名醜化咱們的圖片。)
再說咱們是什麼時候開始生吃水產品的。
事實上,咱們在三千年前的先秦時代就開始吃魚膾,這些生吃魚肉的烹飪方法流傳久遠。當然原始人沒學會使用火的時候還吃生肉呢。
食魚生的習俗,在唐朝曾經達到過一個飲食文化的高峰。當然由於衛生條件不好,魚類又容易有寄生蟲,唐代詩人孟浩然,就是因為有皮膚病還沒忍住吃了魚生,最後離世了。吃生魚的習俗慢慢隨著經濟文化的演進淡出了中國主流文化。
約在明清之交,禽、獸肉膾已經消失了,但清代文獻仍然有魚膾的記載,近現代的中國北方赫哲族的一些村落仍然有吃生魚片的習俗,南方某些漢族聚居區亦遺留吃生魚片的習俗,但都以不是主流。
直至改革開放以後,生吃魚生的文化從日本回流大陸,再加上西方國家有生吃或吃半生不熟的肉食的習慣。
加上西方和日本的經濟水平明顯高於國內,很多附庸風雅的小青年以生吃一切為時髦。各種日料和海鮮,以生吃為高檔高級。
生活習慣、民族傳統我們一定要尊重,但是盲目的崇洋媚外,西方的月亮都不家裡的圓,這種思潮和做法堅決不是社會的進步。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是世界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體系,我們的前輩用很多生命的代價,一代代地傳承了喝熱茶、吃熟食的生活傳統,到如今被拋之腦後。
雖然科學並沒有證明生吃三文魚和新冠肺炎有直接的聯繫,但是實驗也證明這種可怕的病毒在高溫下無法存活。
所以學一點傳統文化,有一點民族自信,少喝點冰水,把魚煮熟了再吃好嗎?
感謝關注欣聞奇摘,透過現象看本質,我們致力分享生活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