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2019年年底,關於乒超為奧運讓路暫停一年的決策是否正確爭議不斷。而據了解明年1月初的國乒直通釜山世乒賽選拔賽的賽事官宣即將出爐。筆者認為,乒超其實不適合桌球這項運動的發展,乒超從1995年年底起到去年年底舉行了18屆,談不上非常成功。日本的T聯賽從去年開始,也模仿乒超搞團體賽、主客場,但筆者認為T聯賽註定要像20年前的美國女足大聯盟一樣,落於平庸並最終無疾而終。
首先我們來討論,桌球究竟是個人項目還是集體項目?從中國桌球隊輝煌60年的歷史看,從中國隊桌球的奧運戰略地位看,不是哪個球星厲害就撐得起整個國球榮耀的,這個榮耀是國乒集體的、團隊的。但桌球不論是團體還是雙打還是單打,最精彩最吸引人的還是單打,相對來看只有單打的魅力最強。
乒超肇始於1995年年底,當時的國內大環境是——成績最差的足球從前一年的春天就搞起了甲A聯賽,一群剛從體工隊體制轉型的血氣方剛的年輕球員,穿著綠色、白色的長襪,在泥地裡踏腳的甲A宣傳片,點燃了那一代人對中國足球的熱情。隨後1995年籃球也開始改革,推出了CBA聯賽。
筆者個人觀點,桌球走乒超這條路,可能一開始就被足球、籃球帶歪了。1995年12月,可能是中國乒協也恰好在廣東找到了贊助商,於是首屆乒超聯賽就在那裡舉行,當時實行的還是團體賽制,但是是賽會制。如足球的甲A聯賽以及籃球的CBA,首先這兩個項目都是團體項目,就天然適合搞主客場賽制的團體賽。歐洲五大聯賽以及美國NBA的成功,也讓當時的中國體育人對此充滿了幻想和憧憬。
乒超搞團體賽主客場制,首先也有一個地方隊伍的歸屬感問題,比如北京隊的球迷就喜歡為自己的北京隊加油,上海隊的球迷就專門為許昕、趙子豪、尚坤加油。當時中國乒協搞乒超、搞團體賽,也有一個大的背景——從1985年前後起,10年時間內中國的一線打桌球的很多專業隊球員都跑到國外去謀生,中國乒協需要找到一個途徑和辦法,解決大量的國家隊、省隊退役球員的生存和吃飯問題。團體賽在很大程度上實現了這個功能,但乒超聯賽這些年的觀賞性和精彩程度不敢恭維。
首先乒超實行主客場制,參賽球員就要在完成每年國家隊的大賽集訓、比賽任務以及眾多公開賽比賽任務之餘,每個賽季見縫插針地用3個月左右的時間,全國各地到處跑,去打聯賽,造成球員很疲勞比賽精彩程度大打折扣。很多時候名將傷病過多頻繁退賽嚴重影響票房,對為數不多的到現場看球的球迷來說,失望大於興奮。
這幾年中國桌球隊將大賽前的隊內選拔賽公開舉行,大循環賽制看起來就比團體賽精彩很多。但對於桌球這個項目本身屬性是個人項目的運動而言,單淘汰才是最有懸念最吸引觀眾和網友的。要把乒超打造成中國的NBA,這是前輩蔡振華在當年乒超建立之初的口號和願望。但實際上桌球要市場化、職業化搞好,的確應該效仿職業網球這樣搞單淘汰的大滿貫賽制。
前幾年乒超的球員收入水平已經達到——世界冠軍級別的特級球員,一個賽季3個月能打到350萬左右,一級運動員能打到60、70萬左右,普通球員也有10多萬的收入,一支球隊每個賽季大約花費500-600萬人民幣。所以乒超成了這些年大量的國家隊一線、省隊一線球員收入的主要來源。但這種以級別和身份定身價的方式本身就不是職業化的方式。
明年東京奧運會後,中國乒協會考慮在職業化改革方面做大文章。但從賽制上看,團體賽觀賞性低於循環賽,循環賽又低於單淘汰。從贊助商的角度看,以前每年3個月左右時間的乒超,養一支乒超球隊的錢,完全可以搞一站經典的賽會制單淘汰的乒超大滿貫賽事了。
從球市的角度看,深圳、成都、北京、上海,完全可以作為桌球大滿貫賽事的候選地。國內還有大量的桌球熱度很高的城市,可以做為稍微低一些級別賽事的候選城市。乒超從1995年底走到現在,是應該從新考慮一下,這條路我們是不是走對的時候了。從網球的角度看,我們能清晰地數得出小威或者費德勒等球星得了多少個大滿貫,但真正有幾個球迷知道費德勒或者小威為各自國家拿了幾次團體賽制的網球世界冠軍?
如果我們建立起了自己的桌球大滿貫賽事體系,也完全可以效仿網球的四大滿貫賽事,在一些比賽裡搞元老賽。屆時完全可以請小山智麗與鄧亞萍再打一場,讓王楠與張怡寧再隔網相對,劉國梁主席要是有興趣,也可以與孔令輝、秦志戩等同批的球員一起,再在賽場上揮拍相聚,那這種比賽的觀賞度,就高很多了。
到時候張本智和、伊藤美誠等國外著名球員要想來打我們的桌球大滿貫賽事也完全沒問題,按照公開賽賽制,該被列為幾號種子的就進幾號籤位,該先打資格賽的就先去打資格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