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深圳「12·20」山體滑坡事故為例,通過內容觀察分析發現,以人民日報和澎湃新聞為代表的傳統媒體新聞客戶端,在處理突發性事件報導時,所遵從的內容運營邏輯主要有:內容源選擇上,利用傳統媒體母體自有資源製作原創報導,並大量轉載權威消息源內容;保持與事件發展緊密同步,事故發生初期集中大量報導,後期選擇性關注和推送;報導主題上講究「軟硬兼施」,在內容質量和可讀性之間做到兼顧;允許自主評論分享,優化檢索與標籤功能,給予用戶自主權。本文試圖從個案到共性,揭示手機新聞客戶端在報導特殊事件時需要遵循的一般內容生產規律和邏輯,為媒體融合下的報業轉型突圍提供思路。
關鍵詞:新聞客戶端,內容生產,災難報導,運營邏輯,媒體融合
伴隨著網絡通信技術和終端設備製造業的換代升級,移動上網環境大大改善,移動網際網路迅速普及並成為信息傳播的重要渠道。截至2015年6月,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5.94億,手機上網人群佔比高達88.9% 。媒體的移動化趨勢日趨明顯,移動媒體的誕生改變了現有的媒介生態,新的媒介產業與之誕生,傳統媒體與移動媒體的融合互通,其中尤以手機媒體的發展最引人矚目,不斷再造傳統的信息傳播方式,成為重要的媒介形態。
而從簡訊新聞、手機報等原始手機新聞閱讀方式,到WAP電子報、新聞客戶端、開放平臺公眾號等新媒體形態,資訊獲取一直是手機用戶的剛性需求。據CNNIC第36次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6月,我國網絡新聞用戶規模為5.55億,其中手機網絡新聞用戶規模為4.60億,網民使用率為77.4%。 新聞客戶端作為智慧型手機用戶接受和閱讀新聞資訊的主要方式之一,以其即時性、便利性、內容多而廣等特點 ,成為傳統媒體和商業門戶競相爭奪的角力場。在突發性事件中,各個報業集團旗下的手機新聞客戶端爭做首發,以彈窗、專題、眾籌等形式吸引受眾注意力。然而突發新聞在時效性、新聞倫理、反饋周期等具有特殊性,結合手機新聞客戶端重推送、輕閱讀等特點,目前佔領市場的主流報業新聞客戶端,在報導突發性事件時有何特徵,其內容生產運營是否會遵循一定的邏輯?
一、文獻綜述:手機新聞客戶端與突發性事件報導
近年來,大量關於手機新聞客戶端的研究文獻湧現,從研究的角度來看,研究者對於手機新聞客戶端的類型劃分、運營模式、市場格局等進行了詳盡的研究,針對不同的個案描述亦有所區別。對於手機新聞客戶端的突發性事件報導,已有文獻大多將其歸納到新媒體的突發災難報導研究中,且研究關注點多集中在報導的理念、手段、倫理道德等層面。針對本文的研究問題——突發性事件中手機新聞客戶端的內容生產邏輯,閱讀梳理現有研究文獻如下:
1、 手機新聞客戶端的定義及分類
手機新聞客戶端(news application program,APP)作為一種全新的新聞傳播方式,是繼網站、微博、微信之後的一種全媒體形態。 新聞客戶端以新聞資訊為核心內容 ,通過以智慧型手機為代表的移動終端,通過第三方應用程式提供新聞推送服務的移動應用 ,相較於其他傳播形式 ,新聞客戶端具有移動性、海量內容、體積輕量等優勢 。根據不同的劃分標準,當前通用的手機新聞客戶端分類標準主要有以下幾種:
(1)按照運營背景差異劃分,可分為媒體(傳統媒體、網際網路媒體)為運營主體的媒體新聞客戶端,以及非媒體機構(技術公司、商業公司等)研發的聚合信息客戶端。前者依靠母體媒體的品牌價值和資源,以傳媒集團新媒體矩陣攻佔市場;後者多為單體式的APP,大都由依靠資本與技術驅動的網際網路公司推出。
(2)按照內容來源渠道劃分,可分為:使用自身生產的內容、原創與整合相結合的「新聞+訂閱」模式。 綜合內容來源與更新方式,新聞客戶端又可以再細分為定時類新聞客戶端和時事類新聞客戶端 ,前者內容更新固定,與母體基本一致,後者則24小時全天候更新,強調實時推送和開放性,更受用戶歡迎 。
(3)按照內容類別劃分,可分為綜合類客戶端和專業類客戶端,而專業類客戶端又可以細分為時政、財經、娛樂、文化、科技、體育等。 綜合類客戶端以大而全為特徵,專業類客戶端則專注於小而美,內容運營上更具有針對性。
2、 手機新聞客戶端與內容運營
目前新聞客戶端的內容生產,主要包括以下幾種形式;專業生產內容(PGC)、用戶生產內容(UGC)、算法生產內容(AAC)。 專業生產模式下,又可以細分為原創編譯和複製報網內容 ,由專業的媒體從業者來完成,常見於傳統媒體和門戶網站的新聞客戶端;用戶生產內容指生產者充分利用了用戶作為受者和傳者的雙重身份,近年來熱議的公民新聞 、共籌新聞 等概念便是如此;與人工生產相反,算法生產對應的則是聚合類新聞閱讀內容,依靠大數據算法,基於用戶使用習慣推薦更為精準細分的內容 ,其廣為人知的代表是今日頭條 。縱觀目前主流的新聞客戶端,多種生產方式並用的客戶端為多數。
從內容生產方式上看,原創率和轉載源,分別對應自有內容客戶端和聚合閱讀客戶端的內容分析指標。為了提高內容檢索和智能推送的準確性,許多客戶端均使用了標籤或關鍵詞功能,從標籤設置上可以發現客戶端的內容布局與欄目設置。而標題、導語、推薦閱讀等欄目的設置,目前新聞客戶端與網站內容相比,並無明顯區別。
推送運營方面,推送時間是關鍵的統計分析指標。 不同時間段推送特定的內容將極大提高信息接受度,取得更好的傳播效果。(張志安,2014)從用戶使用行為出發 ,根據新聞報導類別的不同 ,在對應的時間段(清晨、正午、傍晚、午夜)推送硬新聞、生活資訊、行業新聞、軟新聞等內容,成為提升手機新聞客戶端運營效率的重要策略之一 。
推廣渠道方面,與微信公眾平臺 類似,許多手機新聞客戶端會選擇入駐媒體開放平臺。 包括今日頭條、網易、騰訊等都搭建了自己的開放平臺,為各路客戶端提供內容推廣平臺和渠道的同時,也為自身吸納優質內容,提昇平臺價值。 與之配套的是,媒體開放平臺會通過頻道、欄目、標籤等功能,實現用戶的自主訂閱與智能推送。 此外,通過設置接口讓用戶自主分享到其他社交媒體,也是新聞客戶端的常用推廣手段之一。
3、 新媒體環境下的突發性災難報導研究
突發性災難事件不僅包括,因涵蓋新聞價值的所有基本要素,因而被視為是媒體報導的重要選題。 對於突發性災難事件的報導,首要的是時效性和準確性 ,第一時間以準確透明的一手信息引導輿情,避免恐慌情緒與謠言蔓延(魏永徵、代雅靜,2015);其次,呈現形式和互動功能上的多樣性,在最大程度上體現人文關懷,滿足受眾的信息需求。
從定義出發,新聞媒體具有傳遞信息、引導輿論、撫慰情緒、動員組織等功能 。傳統媒體較之新媒體,勝在專業性和精英視角,但在反應速度和交互性上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新媒體在突發事件報導中,具有的強大議程設置能力和動員凝聚力 ,面對突發事件,媒體更應該積極行動,及時發聲。而同樣作為新媒體,移動端在即時播報和專題化、個性化定製方面又遠勝於PC端網站。
從手機報開始,災難報導中移動終端的分眾化和專業性尤為凸顯,具體表現在專欄的設置上。 而到了新聞客戶端 ,與門戶網站、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共同作用形成的報網、報微、網微聯動效應,能最大程度實現報導的開放性,避免消息滯後造成的「真空危機感」 。
具體來看,以報業微博為例 ,新媒體在實現其新聞功能時,自身兼備新聞發布平臺和社交互動平臺的雙重屬性。報紙微博在報導突發事件時,其內容主要包括:報紙內容轉載、重大事件直播、專題議程策劃、互動交流專欄。具有傳統媒體背景的微博平臺,能夠依託母媒體的採編資源和權威形象,同時發揮新媒體的即時傳播與互動傳播功能,在初期事實傳播階段和中後期科普傳播階段中有的放矢 ,完成一次合格的突發事件報導。
儘管新媒體變革了傳統的新聞報導模式,其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如:報導事實、煽動低俗化、求快而缺乏深度等 。遇難者圖片、虛假消息、陰謀論等負面內容因新媒體而提升了傳播速度和影響力,使得關於新媒體災難報導的倫理問題一直爭論不休 。而目前新媒體運營進入競爭期,內容趨同、缺乏原創,新聞客戶端產品的用戶黏度並不高,新產品的存活率往往很低。在突發災難事件中,除了做好基本的事實傳播外,新媒體需要重視人文關懷 和科普闢謠,利用媒體融合帶來的專業性和多元化,有效應對用戶需求。
二、研究方法
現有關於手機新聞客戶端的研究,對於內容生產、傳播模式、盈利模式等方面均有所涉及,但內容生產層面的研究,結論追求普適性而不能體現出在某個領域的特殊點。作為新聞報導的重點,手機新聞客戶端如何報導災難事件,其內容生產邏輯具有哪些特徵,現有研究往往聚焦在媒介倫理層面來談,得出的「人文關懷」、「實事求是」等結論趨同,難以跟傳統媒體災難報導的思路相區別。就此,本文希望以具體個案為例,觀察分析主流新聞客戶端的內容文本,從中總結出突發災難事件中傳統媒體新聞客戶端的內容生產邏輯。
1、案例介紹:深圳「12·20」山體滑坡事故
2015年12月20日11時40分,廣東省深圳市光明新區鳳凰社區恆泰裕工業園發生山體滑坡,此次災害滑坡覆蓋面積約38萬平方米,造成33棟建築物被掩埋或不同程度受損。經排查,發現深圳光明新區柳溪工業園發生山體滑坡,判斷為由此造成管道受損洩漏,未發生爆炸。截止到1月6日12時,事故發生以來接報核實失聯人員總數77人。現場發現58名遇難者。此次事故傷亡重大,且因為早期的媒體失聲,引起了社會各層的廣泛關注。
2、研究對象:人民日報、澎湃新聞
目前市場上的手機新聞客戶端多而雜,本文在選擇研究對象時,基於影響力、裝機量、社會價值等角度考慮,選擇人民日報新聞客戶端和澎湃新聞客戶端,研究它們在深圳「12·20」山體滑坡事故報導中的表現如何。
(1)人民日報新聞客戶端
傳統媒體憑藉其專業內容和社會公信力,在新媒體浪潮中紛紛加入轉型大軍:網站、微博、微信公眾號、新聞客戶端等。作為國家第一大黨報,也是國內乃至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報紙,人民日報也緊跟潮流。2014年6月12日上線的人民日報新聞客戶端,聚合原有日報與網站內容的同時,也憑藉其特色欄目和服務,一舉成為市場佔有率最高的傳統媒體新聞客戶端 。本文選擇人民日報新聞客戶端,其在市場佔有率、社會知名度、品牌成熟度等數據指標上均具有較好的代表性,可以認為其能夠很好地代表現今主流的傳統媒體新聞客戶端。
(2)澎湃新聞客戶端
2014 年7 月22 日,由上海報業集團主持的澎湃新聞正式上線,主打口號為「專注時政與思想的網際網路平臺」,成為紙媒向傳統媒體轉型的一大典型案例。專注原創報導,注重用戶反饋與口碑,對於敏感選題的深度報導,使得澎湃新聞在短時間內聚集了大量的人氣,其新聞客戶端迅速佔據各大應用商店新聞閱讀類下載榜前列。雖然同類應用如南都新媒體、浙江新聞等也有優秀表現,但從影響力和代表性來看,澎湃新聞客戶端作為地方報業集團媒體融合試水的排頭兵,其研究價值無疑位居榜首。
3、研究方法
本文結合已有研究中所選用的觀察指標,採用內容分析的研究方法,對兩個不同類型的手機新聞客戶端進行觀察分析。具體操作步驟為:
(1)抽樣日期:由於深圳滑坡事故發生於2015年12月20日,時間間隔較短,因此採用全樣本抽樣,時間範圍為2015年12月20日至2016年1月17日。
(2)文本獲取:包括「深圳滑坡」、「深圳光明新區」、「12.20」等關鍵詞,在檢索結果中人工剔除與事件無關的內容,由此獲得需要分析的文本內容共83條,其中人民日報客戶端34條,澎湃新聞客戶端49條。
(3)分析指標:參考已有研究,本文將內容來源、主題內容、互動設置作為文本分析的一級指標。新聞客戶端的推送時間是研究的重要指標,但由於條件限制,不能看到內容是否有彈窗推送及具體時間,因此本文將推送時間轉為報導周期,觀察相關內容的發布日期,用於彌補內容分析在時間上的缺憾。
(責編:溫靜、趙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