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一位金牌調解員,在這裡,瑣碎糾紛不出樓,小事不出院,大事不出社區
16年的「出氣筒」,熬成最親熱的「老娘舅」
「叮鈴叮鈴……」早上6點半剛過,只要聽到這熟悉的車鈴聲,河南省新鄉市衛濱區鐵西街道飛機場社區的居民就知道,他們的老盧又在「每日例行巡查」了。
社區裡,一位精神矍鑠的老頭以一輛自行車為交通工具,東轉轉、西瞅瞅,每一個小區、每一個庭院都不放過。「我就看看有沒有什麼新情況、新問題。」若是有人問起,老頭就會像看護莊稼的老農一樣回答。
這個老頭就是老盧。老盧名叫盧運道,今年69歲。自2003年調到飛機場社區,盧運道做了16年的黨總支書和調委會主任,調解了16年的群眾矛盾糾紛,也當了16年的社區「出氣筒」。
就是這隻「出氣筒」,使一個過去讓人頭疼的「問題」社區,實現連續5年零上訪,變成在河南省和全國都叫得響的先進社區。
「叮鈴叮鈴」聲中,老盧也熬成了社區居民親熱的「老娘舅」。
「發完脾氣了,和解就有一半的希望」
「出門啊?」「對,買菜去。」在人民路123號院,門對門住著的老張和老王每次碰上,都會熱情地寒暄幾句。要是不說,任誰也看不出這是曾經拿著菜刀要拼命的兩個冤家。
盧運道來社區工作不久,就遇上兩人劍拔弩張的時候。他迅速趕到現場,把在氣頭上的兩人拉開。一打聽,原來老張此前總把煤球放在公共走廊上,給老王通行帶來不便。兩人因此多次發生口角,相互間的「敵意」越來越嚴重,直至大打出手。
飛機場社區位於新鄉市西邊的城鄉結合處,轄區範圍大,居住人口超過1萬人,其中不少是流動人口,「老舊社區該有的樣子它都有。」衛濱區鐵西街道黨工委書記範淑霞說,像老張和老王這樣的糾紛,時常都會發生。
盧運道並沒有比別人更高明的辦法,只有不厭其煩的勸說、調解。「走廊是公共空間,任何人不得佔用堆放雜物,這事一開始是你不在理。」從老張家出來,他立馬跨進老王家,「他非要把煤球堆在走廊,多半也有什麼難處,好好溝通總比一上來就吵架、打架好吧?」
一次不管用,老盧又第二次、第三次上門。終於,老張主動搬走了煤球,老王的態度也慢慢緩和。又過了一些抬頭不見低頭見的日子,兩人總算是握手言和了。
「都是些雞毛蒜皮的事。」回憶起十幾年來自己調解過的鄰裡糾紛,盧運道也說不出「大事」來。可偏偏這些小事,又不能放在標準的條條框框裡來解決,「只要矛盾產生了,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有理,對方則是無理取鬧。」
在範淑霞看來,受得住氣是老盧「擺平」社區疙瘩、矛盾的絕招,「每一次調解,都要冒著被怒氣衝衝的當事人大吼大叫的風險。」可盧運道不怕,他總是一副和顏悅色的樣子,「發完脾氣了,和解就有一半的希望。」
16年來,盧運道參與調解各類有記錄的矛盾糾紛2000多起,調解率始終為100%,調解成功率達到98%以上,飛機場社區做到了「瑣事不出樓,小事不出院,大事不出社區」,並創造連續5年零上訪紀錄。盧運道因此被國家司法部授予了「全國模範人民調解員」榮譽稱號。
從老盧到「五老」
「當好『出氣筒』,只是調解矛盾的第一步。」 結束例行「巡查」,老盧騎車來到了辦公室。在他的桌上,擺著不少法律方面的書籍,「這都是50多歲後現學的。」他笑著說。
剛來社區接觸調解工作時,此前一直在機關工作的盧運道發現自己的法律知識和社會經驗都很欠缺。於是他利用空餘時間學習了與人民調解工作密切相關的法規、法律知識,「要不,沒法給別人講道理。」
2018年,衛濱區西華大道116號院新迪小區部分樓層受到附近新建高層建築的影響,居民與開發商之間產生糾紛且一直不能達成賠償協議。為防止矛盾進一步激化,盧運道多次安排居民與開發商進行協商洽談。「那時候多虧了這些法律書籍。」經過老盧一次次在其中用法理和情理調解,雙方終於達成共識,居民也獲得了應有的補償。
在以盧運道的名字命名的調解工作室裡,牆上顯眼的位置「掛」著「5+5」老盧矛調工作法,「這是我的好助手。」盧運道頗為得意地說,這是他結合多年調解經驗總結出的一套方法,「因為這個,社區不少人都參與到了調解事務之中。」
當天值班的退休民警程建忠就是其中一個。據介紹,盧運道在飛機場社區選聘多名有威望有正義感的老黨員、老幹部、老教師、老先進、老民警組成「五老」志願服務隊;再將他們分為法規政策「宣傳員」、社情民意「聯絡員」、治安防範「巡防員」、基層維穩「信息員」、矛盾糾紛「調解員」、平安建設「守護員」。「既發揮了我們的長項,又減輕了社區幹部的負擔。」程建忠告訴記者。
來往多了,人心也就近了
這幾年,當「出氣筒」的時間少了,閒不住的盧運道又「倒騰」起了別的事。
多年前,飛機場社區內有一位孤寡老人李秀英,因常年患病臥床不起。盧運道和社區內的義工輪流上門,端水餵飯、洗澡擦身,還組織社區居民捐款捐物,一直到老人去世都沒有中斷。
老舊社區老年人較多,受照顧李秀英老人一事啟發,盧運道牽頭成立了由社區「兩委」幹部和基層黨員參加的志願者服務隊,對日常生活有行動能力的老人實行「一對一」照顧,對那些行動不便、臥床不起的老人採取「多對一」幫扶。
為了解決部分老人生活困難的情況,社區還配套組建了愛心超市和愛心捐贈站。前者為老人送上必備的食物和生活用品,後者則接收社區居民有用的閒置物,流動給有需要的人使用。
溫飽有了保障,老盧接著打起了文化建設的主意。他借鑑城市中常見的「漂流圖書室」,在社區裡像模像樣地建了一間「漂流書屋」。社區居民把自己看過的書放到書屋裡,再根據需要從書屋裡選取自己愛看的圖書。上小學的孩童與古稀之年的老人共處一室讀書,成了飛機場社區獨特的一景。
為了給大家增加樂趣,社區「兩委」還不定期組織居民舉辦「讀者暢談會」「閱讀之星評選」等活動。活動多了,鄰裡之間來往也多了,人與人的心也就靠得更近了。
13年間,飛機場社區從一點一滴的改變,成了在全國有名的先進社區,盧運道也先後獲得了多項榮譽。可他依然是每天騎車穿梭在社區的老盧,不過,現在他在居民口中還有了個新名字,最值得信賴的「老娘舅」。
來源: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