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金牌調解員:16年的出氣筒 熬成最親熱的老娘舅

2021-01-08 中國經濟網

因為一位金牌調解員,在這裡,瑣碎糾紛不出樓,小事不出院,大事不出社區

16年的「出氣筒」,熬成最親熱的「老娘舅」

「叮鈴叮鈴……」早上6點半剛過,只要聽到這熟悉的車鈴聲,河南省新鄉市衛濱區鐵西街道飛機場社區的居民就知道,他們的老盧又在「每日例行巡查」了。

社區裡,一位精神矍鑠的老頭以一輛自行車為交通工具,東轉轉、西瞅瞅,每一個小區、每一個庭院都不放過。「我就看看有沒有什麼新情況、新問題。」若是有人問起,老頭就會像看護莊稼的老農一樣回答。

這個老頭就是老盧。老盧名叫盧運道,今年69歲。自2003年調到飛機場社區,盧運道做了16年的黨總支書和調委會主任,調解了16年的群眾矛盾糾紛,也當了16年的社區「出氣筒」。

就是這隻「出氣筒」,使一個過去讓人頭疼的「問題」社區,實現連續5年零上訪,變成在河南省和全國都叫得響的先進社區。

「叮鈴叮鈴」聲中,老盧也熬成了社區居民親熱的「老娘舅」。

「發完脾氣了,和解就有一半的希望」

「出門啊?」「對,買菜去。」在人民路123號院,門對門住著的老張和老王每次碰上,都會熱情地寒暄幾句。要是不說,任誰也看不出這是曾經拿著菜刀要拼命的兩個冤家。

盧運道來社區工作不久,就遇上兩人劍拔弩張的時候。他迅速趕到現場,把在氣頭上的兩人拉開。一打聽,原來老張此前總把煤球放在公共走廊上,給老王通行帶來不便。兩人因此多次發生口角,相互間的「敵意」越來越嚴重,直至大打出手。

飛機場社區位於新鄉市西邊的城鄉結合處,轄區範圍大,居住人口超過1萬人,其中不少是流動人口,「老舊社區該有的樣子它都有。」衛濱區鐵西街道黨工委書記範淑霞說,像老張和老王這樣的糾紛,時常都會發生。

盧運道並沒有比別人更高明的辦法,只有不厭其煩的勸說、調解。「走廊是公共空間,任何人不得佔用堆放雜物,這事一開始是你不在理。」從老張家出來,他立馬跨進老王家,「他非要把煤球堆在走廊,多半也有什麼難處,好好溝通總比一上來就吵架、打架好吧?」

一次不管用,老盧又第二次、第三次上門。終於,老張主動搬走了煤球,老王的態度也慢慢緩和。又過了一些抬頭不見低頭見的日子,兩人總算是握手言和了。

「都是些雞毛蒜皮的事。」回憶起十幾年來自己調解過的鄰裡糾紛,盧運道也說不出「大事」來。可偏偏這些小事,又不能放在標準的條條框框裡來解決,「只要矛盾產生了,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有理,對方則是無理取鬧。」

在範淑霞看來,受得住氣是老盧「擺平」社區疙瘩、矛盾的絕招,「每一次調解,都要冒著被怒氣衝衝的當事人大吼大叫的風險。」可盧運道不怕,他總是一副和顏悅色的樣子,「發完脾氣了,和解就有一半的希望。」

16年來,盧運道參與調解各類有記錄的矛盾糾紛2000多起,調解率始終為100%,調解成功率達到98%以上,飛機場社區做到了「瑣事不出樓,小事不出院,大事不出社區」,並創造連續5年零上訪紀錄。盧運道因此被國家司法部授予了「全國模範人民調解員」榮譽稱號。

從老盧到「五老」

「當好『出氣筒』,只是調解矛盾的第一步。」 結束例行「巡查」,老盧騎車來到了辦公室。在他的桌上,擺著不少法律方面的書籍,「這都是50多歲後現學的。」他笑著說。

剛來社區接觸調解工作時,此前一直在機關工作的盧運道發現自己的法律知識和社會經驗都很欠缺。於是他利用空餘時間學習了與人民調解工作密切相關的法規、法律知識,「要不,沒法給別人講道理。」

2018年,衛濱區西華大道116號院新迪小區部分樓層受到附近新建高層建築的影響,居民與開發商之間產生糾紛且一直不能達成賠償協議。為防止矛盾進一步激化,盧運道多次安排居民與開發商進行協商洽談。「那時候多虧了這些法律書籍。」經過老盧一次次在其中用法理和情理調解,雙方終於達成共識,居民也獲得了應有的補償。

在以盧運道的名字命名的調解工作室裡,牆上顯眼的位置「掛」著「5+5」老盧矛調工作法,「這是我的好助手。」盧運道頗為得意地說,這是他結合多年調解經驗總結出的一套方法,「因為這個,社區不少人都參與到了調解事務之中。」

當天值班的退休民警程建忠就是其中一個。據介紹,盧運道在飛機場社區選聘多名有威望有正義感的老黨員、老幹部、老教師、老先進、老民警組成「五老」志願服務隊;再將他們分為法規政策「宣傳員」、社情民意「聯絡員」、治安防範「巡防員」、基層維穩「信息員」、矛盾糾紛「調解員」、平安建設「守護員」。「既發揮了我們的長項,又減輕了社區幹部的負擔。」程建忠告訴記者。

來往多了,人心也就近了

這幾年,當「出氣筒」的時間少了,閒不住的盧運道又「倒騰」起了別的事。

多年前,飛機場社區內有一位孤寡老人李秀英,因常年患病臥床不起。盧運道和社區內的義工輪流上門,端水餵飯、洗澡擦身,還組織社區居民捐款捐物,一直到老人去世都沒有中斷。

老舊社區老年人較多,受照顧李秀英老人一事啟發,盧運道牽頭成立了由社區「兩委」幹部和基層黨員參加的志願者服務隊,對日常生活有行動能力的老人實行「一對一」照顧,對那些行動不便、臥床不起的老人採取「多對一」幫扶。

為了解決部分老人生活困難的情況,社區還配套組建了愛心超市和愛心捐贈站。前者為老人送上必備的食物和生活用品,後者則接收社區居民有用的閒置物,流動給有需要的人使用。

溫飽有了保障,老盧接著打起了文化建設的主意。他借鑑城市中常見的「漂流圖書室」,在社區裡像模像樣地建了一間「漂流書屋」。社區居民把自己看過的書放到書屋裡,再根據需要從書屋裡選取自己愛看的圖書。上小學的孩童與古稀之年的老人共處一室讀書,成了飛機場社區獨特的一景。

為了給大家增加樂趣,社區「兩委」還不定期組織居民舉辦「讀者暢談會」「閱讀之星評選」等活動。活動多了,鄰裡之間來往也多了,人與人的心也就靠得更近了。

13年間,飛機場社區從一點一滴的改變,成了在全國有名的先進社區,盧運道也先後獲得了多項榮譽。可他依然是每天騎車穿梭在社區的老盧,不過,現在他在居民口中還有了個新名字,最值得信賴的「老娘舅」。

來源:工人日報

相關焦點

  • 入鄉隨俗 溫嶺請「老娘舅」協助調解成制度
    入鄉隨俗 溫嶺請「老娘舅」協助調解成制度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1月12日 08:48 來源: 該制度在2006年被提到了新的高度,即促進和諧社會的構建。  一項制度要想取得良好的社會效果,就需要各地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充分考慮當地的風土人情,「入鄉隨俗」、因地制宜地加以貫徹執行。像浙江省溫嶺市人民法院聘請當地威望高的人充當調解人,建立的「協助調解員制度」,就是司法調解與當地風土人情巧妙結合的結果。
  • 調解的藝術 一位金牌調解員的「含金量」
    他堅持「糾紛必調解,矛盾不出所」,每年調解糾紛多達200餘起,成功率達99%,被群眾稱為「金牌調解員」。2017年,大陽溝派出所成立了「李壯苗調解工作室」,更好地為群眾服務。「金」於專業,法律法規熟於胸作為民警,在調解過程中,不僅需要耐心對待群眾,還需要有紮實的法律專業知識。
  • 誰是「金牌調解員」?請你來推薦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調解法》頒布10周年,為全面宣傳我省人民調解工作及默默堅守基層的廣大人民調解員,省司法廳與雲南法制報社聯合舉辦雲南省「金牌調解員」評選宣傳活動。活動自11月18日啟動。2010年8月28日,人民調解法頒布。2011年1月1日,人民調解法正式實施。
  • 金牌調解員胡劍云為何能最懂「女人心」
    胡劍雲以其睿智冷靜的熒幕風格受到了觀眾的一致認可,被大家稱「金牌調解員」。  胡劍雲在一期節目《女丈夫和男主婦的錯位生活》中,連做多次猜測都說到女當事人的心坎裡去,得到了當事人豎起大拇指的肯定。因為這期節目,胡劍雲被網友認為是「最懂女人心」。那麼,江西衛視金牌調解員胡劍云為何會最懂「女人心」?  首先,胡劍雲睿智且有正義感,看問題透徹一針見血,很能讓人信服!
  • 江西衛視《金牌調解》調解員獲司法部表彰
    金牌調解主持人章婷(左一),調解員胡劍雲(中),觀察員廖喜玉(右)  搜狐娛樂訊  近日,江西衛視《金牌調解》欄目調解員胡劍雲、主持人章亭、觀察員廖喜玉分別被國家司法部授予「全國人民調解能手」稱號。這是《金牌調解》欄目調解團隊首次獲得國家司法部的認可和表彰,也是電視媒體人第一次獲此殊榮。  記者從國家司法部獲悉,2011年,司法部在全國部署開展「爭當人民調解能手」活動。經過各級司法行政機關的推薦和和評選,江西電視臺衛星頻道人民調解委員會從全國81.1萬個基層人民調解組織中脫穎而出,胡劍雲、章亭、廖喜玉等三位人民調解員最終榮獲「全國人民調解能手」稱號。
  • 《金牌調解》調解員胡劍雲:一雙慧眼看透生活
    《金牌調解》調解員 胡劍雲調解員是《金牌調解》欄目中最重要的人物,坐的是類似法庭上法官的那個主宰一切的位置。自節目開播起,在這個位置上坐的最久的是江西師範大學教師胡劍雲,他已經錄製節目將近500期。從該校碩士畢業後,胡劍雲便留校工作,十幾年來先當領導秘書,又做學生工作,曾指導校辯論團隊獲全省、全國演講辯論賽的最高獎。他喜愛詩琴書畫,為人友善溫和。在節目中,超常的冷靜是他與其他調解員相區別的最大特點。記者:俗話說,清官難斷家務事,您為什麼卻能決斷這些紛紛擾擾?
  • 夫妻離婚六年房產「理不斷」 「金牌調解員」三小時解決
    △巴南區花溪派出所「金牌調解員」呂小紅夫妻離婚,房產是財產分割的重點,巴南區的陳女士和前夫離婚6年,一套房產該怎麼分,總是說不「稱頭」。直到最近,他們才把這套房子「扯稱頭」。6年沒解決的問題,這一次只用了3個小時就解決了。
  • 重慶大陽溝派出所有個金牌調解員,從警29年調解成功率達99%
    他從警29年,在崗位上潛心「修煉」調解能力,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調解工作法」;他堅持「糾紛必調解,矛盾不出所」,每年調解糾紛多達200餘起,成功率達99%。2017年,重慶大陽溝派出所成立了「李壯苗調解工作室」,專為轄區居民服務。
  • 津市舉辦2020年度社會治理網格化工作總結暨金牌調解員、優秀信訪...
    湖南長安網12月25日訊(通訊員 王麗娟 宋海蓉 向陽)12月24日,津市舉辦2020年度社會治理網格化工作總結暨金牌調解員、優秀信訪代辦員表彰會。會上,津市市委政法委委員向陽講評了2020年度網格化工作開展情況,並提出了明年的工作思路;津市市司法局黨組書記、局長龔龍通報了近年來我市人民調解工作情況並提出了工作要求;津市市委政法委副書記杜君宣讀了《關於表彰2020年度十佳網格員、優秀網格專幹的通報》;津市市信訪局黨組書記、局長梁先菊宣讀了《關於表彰2020年度津市市信訪事項優秀代辦員的通報》;津市市社區矯正工作局局長王德華宣讀了《
  • 100%暢通生命通道的背後,一位「金牌調解員」,專攻居民理解...
    這離不開一位「專攻」居民理解的「金牌調解員」。提前摸情況:一鼓作氣,拆得徹底4月中旬,小區治保主任徐更生,聽完居委會書記傳達的創城工作安排後,當晚就開始了片區內私建鐵門的排摸工作。「當時任務布置的是要在五月底之前,完成全部工作,但我心裡想著,還是要越快越好。」開完會的當天,吃完晚飯,徐更生就開始了排摸情況、上門溝通。
  • 慢新聞·人物|半路出家的「金牌調解員」:參與上千次調解 居民有...
    工作室裡有個很出名的輔警叫呂小紅,呂小紅非常擅長做人民調解,調解糾紛的成功率高達98.8%,被當地居民譽為「金牌調解員」。呂小紅是誰?呂小紅調解成功率高的秘訣是什麼?今天(16日)上午,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前往花溪派出所進行了探訪。▲呂小紅調解糾紛性別誤會已成習慣「小紅,又有人找你調解了!」
  • 親兄弟解開十幾年恩怨 浙江警方變身「金牌調解員」
    親兄弟解開十幾年恩怨 浙江警方變身「金牌調解員」 2017-05-10 13:31:51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陳新民:擅把「死案」變「活」的金牌調解員
    冬日暖陽中,洛陽市中級人民法院訴調對接中心調解員陳新民到洛陽一拖職工張躍玲家中回訪,71歲的張躍玲握著陳新民的手滿懷感激。2014年12月7日,張躍玲的丈夫任相如晨練回家途中,被借別人車駕駛的姚文陽撞成一級傷殘。在支付了8萬元醫療費後,姚文陽表示,無力支付更多醫療費。而此時,任相如尚在重症監護室,生命岌岌可危。
  • 化解社區矛盾糾紛 天福街道有妙招
    化解社區矛盾糾紛 天福街道有妙招——改作風 促攻堅2020-12-09 來源: 文登傳媒網文登傳媒網訊 天福街道堅持問題導向,以幹部作風大改進行動為契機,以群眾反映問題為靶向,「大走訪」聽民聲,充分發揮城市社區的「紐帶」連接作用,切實提高幹部為民服務的工作能力
  • 所有的煩惱,都有解藥——「來發老娘舅」調解工作室落戶寧波江北矛...
    所有的煩惱,都有解藥——「來發老娘舅」調解工作室落戶寧波江北矛調中心 2020-08-03 16: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浙江律師化身「老娘舅」解紛有一套
    據統計,自2017年率先全面啟動律師調解試點工作以來,浙江已設立律師調解機構361個,市縣公共法律服務中心律師調解室全覆蓋,進入律師調解員名冊的律師3146人,佔全省專職律師總數的16.7%。金牌調解員陶錫金,是金華市武義縣中義律師事務所黨支部書記、主任。從業26年來,辦理各類案件1200多件,免費解答法律諮詢萬餘人次,許多舊案、難案、麻煩案一經他手都能得到解決。2014年,陶錫金出資與桃溪鎮司法所共同成立金華市首家公共法律服務機構——桃溪鎮公共法律服務站,無償為桃溪鎮政府及當地村民委員會代理各類案件,每年參與調解矛盾糾紛10多起。
  • 不寫借條借款鬧矛盾,珠海「金牌調解員」這樣處理
    近日,香洲法院調解員熊碧霞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禮物。市民陳先生為感謝她幫助自己解決了一件煩心事,特意製作了一面寫著「金牌調解員」的錦旗。好心借款鬧矛盾,昔日好友對簿公堂2019年12月底,熊碧霞接到一宗訴前調解案件。
  • 巧解群眾「疙瘩」 金山衛鎮「老娘舅信訪調解協會」作用顯著
    巧解群眾「疙瘩」 金山衛鎮「老娘舅信訪調解協會」作用顯著 2013年12月30日   日前,金山區金山衛鎮飛虹南村34號因房屋漏水發生一起糾紛,兩戶居民因賠償問題鬧得不可開交
  • 拿孩子當出氣筒,是多麼失敗的父母!
    像巴金《家,春,秋》裡的那個十五歲的裹著小腳的小女孩淑貞一樣,在她母親沈氏的出氣筒下和父親的冷漠裡,帶著無限失望和自卑,默默投井結束了她花一樣的年紀。當然,這只是作者對小說人物構造的一個悲劇,主要反映的是一百年前的大家族生活,我也願意相信這只是虛構的,並不是事實。可是,近百年過去了,實實在在的悲劇例子還會出現在我們生活裡,只是形式不同罷了。
  • 徐承剛:73歲的「金牌調解員」
    73歲,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已經到了享清福的年紀,但徐承剛卻仍堅守在「人民調解員」這一崗位。截至去年年底,徐承剛共分流糾紛2980件,成功調解980件,先後被威海市委政法委、山東省委政法委評為「威海市年度政法人物」「山東省法治人物」。開門請老百姓來,不要讓他們來堵門與調解工作結緣,始於徐承剛年輕時的工作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