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詩,又叫近體詩,包括絕、律、排律、詞。格律詩的規則,主要分為聲律、韻律、句律、謀篇規則。有人曾形象地說:寫格律詩就如同跳芭蕾舞。跳芭蕾舞必須用腳尖跳,否則不能叫芭蕾。同樣,格律詩必須按格律詩的規則寫,否則就不能稱作格律詩。
格律詩的聲律,也就是平常所說的「平仄」。寫格律詩有著一定的平仄規則,要求平仄聲調交錯運用,以起到抑揚頓挫、起伏迴蕩之音樂美。若學習掌握格律詩平仄的運用規則,須首先了解一下基本知識:
一、什麼是「平仄」
所謂「平仄」,是將漢字四聲歸納為平聲字和仄聲字兩個最基本的聲調。而所謂四聲,是根據漢字高、低、長、短變化而區分的。古漢語裡,四聲為「平、上、去、入」,其中「平」為平聲字,「上、去、入」為仄聲字。現代漢語的四聲,則為「陰平、陽平、上聲、去聲」,通常稱為「一聲、二聲、三聲、四聲」,其中「陰平、陽平」為平聲字,「上聲、去聲」為仄聲字。
二、什麼是「兩類四式」
所謂「兩類四式」,是指格律詩的句式。
「兩類」,即平起和仄起。是指詩中首句的第二個字,用平聲字的即謂平起,用仄聲字的即謂仄起。
「四式」,即平起仄起又分為四個句式:平起平收、平起仄收、仄起平收、仄起仄收(收即指句末尾字)。舉例說明:
1.平起平收式,如詩句「朝辭白帝彩雲間」,「辭」和「間」即為平起平收;
2.平起仄收式,如詩句「岐王宅裡尋常見」, 「王」和「見」即為平起仄收;
3.仄起平收式,如詩句「遠上寒山石徑斜」, 「上」和「斜」即為仄起平收;
4.仄起仄收式,如詩句「兩個黃鸝鳴翠柳」, 「個」和「柳」即為仄起仄收。
三、什麼是「相粘相對」
所謂「相粘」,是指第二句的第二個字和第三句的第二個字,平仄必須相同。
所謂「相對」,是指七言句第一句的第六個字和第二句的第六個字(五言句為第四個字)的平仄要相反。
為什麼要求相粘相對呢?主要是為了聲調的多樣化。如果不粘,第一聯和第二聯的平仄就會雷同;如果不相對,出句和對句之間的平仄也會雷同。明白了粘和對的關係,只要知道起句的平仄,就可以知道全篇的平仄。
四、什麼是「相重相間」
律詩字數為五言和七言,每句都是以雙音詞為主體和一個單詞組成。例如「鐘山風雨起蒼黃」句,便是二、二、一、二句式。其音節的主體是兩個字為一個節拍,每個節拍的兩個字平仄必須相同,要麼都「平平」,要麼都是仄仄。這就是「相重」。
「相間」,是指相同位置上,一個節拍與下一個節拍,平仄要有變化。例如,上一個節拍是「平平」,那麼下一個節拍就應該是「仄仄」,反之同理。
當然,「相重相間」是一個原則要求。要做到每個節拍都能平仄相重或者相間,是比較困難的。因此,便有了「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說法。(下面單獨介紹)
五、什麼是「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
前面說到,由于格律詩要求相重相間,但在實踐中又很難做到,故就有「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之說。
「一三五不論」,是指七言句中第一、三、五個字(五言句第一、三個字)平仄皆可,不必計較;
「二四六分明」,是指指七言句中第二、四、六個字(五言句第二、四個字)該平則平、該仄則仄,必須分明。
這是根據前人詩作的實踐總結出來的,遵循這一規律,寫格律詩就比較方便了。
六、什麼是「兩忌」「拗救」
「兩忌」,一是忌孤平,二是忌三平調。孤平是指七言句中除去每一個字和尾字,當中只有一個平聲字。這在格律詩中是應該避免的。如「仄仄仄平仄仄平」就犯了孤平,需要進行「拗救」,即必須把第三或第五個字改為平聲字加以補救,以避免孤平。
「三平調」,是指格律詩句中後三個字都是平聲字。這也是格律詩之一忌。
目前,詩詞界對格律詩聲律「兩忌」等問題爭論頗多。有人力圖加以突破,給律詩創作更寬鬆的條件,但只是個人主張,仍無定論。作為格律詩愛好者,最好先學習一些格律詩的基本知識,儘量按照其基本規則進行詩詞創作,不宜太「活」,以避免走一些彎路。
(圖文均為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