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世家門第,多誕生於坊巷之間,又大隱隱於坊巷之間。
經過千年的沉澱,坊巷內的青磚黛瓦都染上了幾分文雅,坊巷情結也融入了中國人的血脈中。
坊巷的居住形式可以追溯到隋朝。隋文帝初建大興城時,將這種棋盤式網格區域定名為「坊」。到了唐朝,共有一百零八坊,其鬱郁乎都城風貌,盡顯一派盛世繁華。
當時,居住在長安的白居易曾用「千百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描述坊巷生活。作為北漂一族的他還曾提詩「青龍岡北近西近,移入新居便泰然」,描述自己遷居於新昌坊的逸事。
坊巷是中國人逐水而居、「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漫長演進中,逐漸形成的聚落氛圍。無論時代如何更替,一條條縱橫交錯的坊巷,都在歲月更替中見證著歷史的變遷、詩意的浪漫。
張愛玲走在上海的巷子裡,一襲華美旗袍包裹著冷傲的才情;戴望舒走在長長的雨巷裡,悄無聲息地拾起丁香一樣的情緒;傍晚時分,鄭愁予噠噠的馬蹄從青石小巷踏過,於是便有了「那等在季節裡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
坊巷不僅深藏著文人的才情,還溫暖著市井的人煙。幾年前,宋衛平的桃李春風還是幾張圖紙,就已紅遍了大江南北,每個人都幻想著「阡陌交通,雞犬相聞」是一種什麼樣的生活。
直到實景呈現時,被虛構了無數次的白牆黛瓦、曲意坊巷才從夢境照進現實。此後,一座座飄落人間的天堂也飄落在了淮北等眾多土地上。
在坊巷內部,遵循了中國傳統居住情結的場所精神,各組團間圍合出「大街平直,街巷多變,直中帶曲,曲中帶直」的古樸韻味。
巷道兩旁白牆素立,綠枝紅杏常常肆意伸展到牆外。徜徉於坊巷內,聽見鄰居孩子的歡笑聲,不覺想起「牆裡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
坊巷連接的不僅是戶與戶之間的物理空間,也是人們的心靈空間。親密的鄰裡關係需要引導,也需要氛圍的營造。
在這裡,人們共享坊巷的一磚一瓦,一樹一蔭,彼此經營著溫暖相守的鄰裡情。
院門同開,彼此會心一笑,圍著巷道一起散散步,呼吸著新鮮的空氣;到了秋天,棗子柿子都紅了,用我家的棗換幾顆紅透的柿子,咬上一口,沁甜入心。生活因共享空間更加親密,開闔有度的距離,又能守住私人的空間。
水村山鍋、巷陌裡弄,鄰裡相望、街坊相助曾是我們根植於骨子裡的嚮往。如今,一切久違的美好正隨著藍城淮北,一一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