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英文學者金雯的《被解釋的美》一書由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金雯是美國西北大學英文系博士,曾任教於哥倫比亞英文系和復旦大學外文學院,現任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比較文學教授。從2011年起,她在網上以「莫水田」的網名發表語言學習的知識和感想,吸引了大批對文學和語言感興趣的愛好者。在經常與同道交流的過程中,金雯本人對如何學習提高英語、語言學習和文學研究的關係等諸多問題也加深了思考,促成了這本書的寫成。
張玉瑤
《被解釋的美》 金雯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作為在外語系和中文系都教過學、對語言和文學兩方面都同時有研習的學者,對於二者孰輕孰重的問題,金雯認為,長時間投入語言學習是有用的,但不能因此限制自己的文學文化視野;相反,如果有志於對文學和文化進行研究,最後闡釋的高度能夠達到一個什麼樣的境界,很大程度上也取決於語言的基本功力。因為在文學研究中,要對文本潛在表面下的內涵有所認識和挖掘,就需要對一個字詞的歧義、多重含義以及句式的變化有深刻的把握。
金雯提出,研究者要有「廣義的閱讀能力」,文學作品與時代的關聯,一個很重要的切入點就是文學作品是如何體現一個時代的人的情感模式和認知模式,這可以從文學書寫的表達方式上來窺見。比如,研究者發現18世紀的小說語言從平行句為多轉變為複雜句為多,就和當時人們對建築空間的認識有關,即人們對通衢大道所代表的古典風空間的喜愛轉向對曲折、精巧、掩映有致、園林風格空間結構的喜愛。又如,18世紀的小說也常常會有從敘事主幹分岔出去、枝節橫生的情況,作者經常體現出對某個無關緊要細節的興趣,如斯威夫特的《桶的故事》、斯特恩的《項狄傳》等,這通常被視為是一種文學現象,但也可以追溯到一個時代的心態,即當時人們對博物的收集研習的熱情。
《被解釋的美》一書第一部分介紹了包括聽力、閱讀、口語、寫作在內的總體語言學習方法;第二部分潛入字詞細節,包括動詞、形容詞、副詞的掌握等;第三部分關於怎麼將語言和文學文化打通,把語言作為一個入口窺視整個文化的狀態;第四部分是實用英語寫作。之所以是這種結構,是因為金雯想呈現出一個從研習語言進階到文學文化的跨度,她認為這也是對「廣義閱讀能力」的不斷強化,最終這種閱讀能力可以用來閱讀一系列的文化文本。「對於字詞和句式的把握能力,有很多微小的作用和實際的用途,但是也有很多完全能夠啟迪我們心智、讓我們對自己這個時代和對其他時代都加深認識的宏大作用。喜歡外語的朋友們一般都有鍊字的熱情,總是想把一個字寫好,把一個句子寫好,都有一種對語言十分執著的熱情,但是同時我相信喜歡語言的人也可以有非常廣闊和宏大的視野,以語言為一個切口,對文化的演變歷程提出獨到的見解,用自己的方式打開一扇對於其他世界的窗口。」
很多人都困惑於文學的分析功能,即是否要把「七寶樓臺」拆解開來,但金雯明確名之以「被解釋的美」,這種理性的細讀是純粹的情感投射或共情的讀法所不能替代的。她在書中寫道:「文學的分析和學習本來就是這樣,以美為起點,以美為終點,分析思考和理性是服從於美好的情感為其引入的。」她傾向於將闡釋視作一種能力,不僅是對於文本,也是對於文化,甚至對於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如何能夠把握好,在倫理和審美上都有非常大的挑戰性。因此,看起來語言研究是「務虛」的,但也可以有大用和最高之用。
(原標題:何謂語言的「被解釋之美」?)
來源:北京晚報
流程編輯:TF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