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屆羅馬尼亞數學大師賽於2019年2月25日於閉幕。美國代表隊獲得三塊金牌,俄羅斯代表隊獲得兩塊金牌。而參加本次比賽的六位中國選手中最好成績為15名,並獲得了銀牌。而中國隊的團體成績為第六位。
羅馬尼亞數學大師賽被認為是中學生數學奧林匹克競賽中難度最高的一項賽事,也是我國以國家隊名義組隊參賽的 3 項中學生數學國際賽事之一。我國自第二屆開始組隊參加,由每年數學冬令營中團體第一、第二的省份組隊參賽,今年由上海組織隊員參賽。
而據筆者了解,這次美國在RMM中派出的是二隊上遊選手,其他國家派出的選手大多是一線選手。中國本次是由上海的學習組織參賽。相當於中國隊用省隊於別人的國家隊比拼,自然有些劣勢。而且中國曆年參加RMM的成績都不是很突出。2016年的成績更差,僅有1枚銀牌,排名12位。
這算是小眾比賽,本來只有圈內的人關注。而且還有更差的2106年墊底,2016年也沒這樣引起如此大的關注。怎麼會有這麼熱烈的討論呢?筆者認為,之所以此次RMM的成績在國內引起很大關注,很長程度上也是因為中國代表隊已經連續4年沒有拿到號稱「數學世界盃」的國際中學生數學奧林匹克競賽冠軍,自1985年首次參賽以來,中國從未經歷如此長時間的冠軍空窗期。再加上這四年當中,有三年的IMO冠軍由美國獲得,此次RMM又是美國壓過了中國。在近來中美科技競爭的大背景下,這自然刺激了國人的神經。
過去30年,中國之所以能夠在奧數競賽上披荊斬棘、所向披靡,一個很大的秘訣是採用國家集訓隊這種方式,依靠一套完善的選拔體制選出數學技能較好的學生集訓,提前準備比賽,讓學生在比賽中能夠有較好發揮。和很多人認知不同的是,美國在2000年之後也是IMO的傳統強隊,在比賽中經常能進前三,但始終無法撼動中國的霸主地位,所以普通大眾沒有關注他們。後來,他們吸取了中國的經驗,強化集訓隊,聘請中國教練去輔導,甚至吸引國內比較優秀的學生去美國上高中。2015年,美國在IMO上刷新20多年未得總分第一的空白,外界當時以為是偶然,這幾年來看,美國的實力的確已經整體變強了。
客觀地說,只要IMO成績沒有掉出前三,中國隊依然是奧數強隊。個別奧數競賽不能得到冠軍,天也塌不下來。但筆者真正擔心的是某些人對奧數學習趕盡殺絕的林林總總的手段,可能誤導社會大眾,導致包括數學在內的基礎學科人才培養熱度的降低。
奧數對教育的負面影響,各方面的論述不少。在曾經的加分與保送的誘惑下,很多學生學奧數可能不是因為真正對數學感興趣,而是把奧數當做名校敲門磚,不少曾在奧數比賽上取得好成績的學生,後來並沒有走上學術路,而是走上了華爾街,讓學奧數喪失了其初衷。
一種觀點認為,奧數與一個國家的數學水平沒有必然聯繫。而據筆者觀察,以數學界的最高獎四年一屆菲爾茲獎為例,近20年幾乎每屆都有一兩位獲獎者有IMO獲獎經歷,呈現正相關關係。很多對數學感興趣的人,會以奧數為試金石,選擇數學作為自己的終身職業。2006年菲爾茲獎得主陶哲軒就在公開場合表示對IMO的支持,他認為IMO的競賽一方面給了青少年切磋數學的機會,另一方面也能促進交流。
現在國內的奧數成績之所以沒有沒有體現在菲爾茲獎上,很大程度與中國數學整體底子較薄有關,畢竟諾貝爾的自然科學科方面的獎我們也才得了一個。這些都說明在基礎學科方面,之前我們差的很遠,現在仍然在追趕。然而,要成為數學或者科學強國,我們還需要積累,依然在路上。
一個好的現象是,從最近幾年的趨勢看,已經有越來越多奧數高手留在數學界。比如,奧數屆內的巨星級人物「韋神」韋東奕、「惲神」惲之瑋等。就是說,這些人會以學術上的成就為自己的畢生追求,這是中國社會整體向前發展的結果。
數學是自然科學之母,數學的發展與培養不僅在學科內部影響巨大,任何一項科技的運用和實踐都與數學有關。現在,但凡時髦點科技詞彙,諸如人工智慧、大數據、5G通訊、無人駕駛……,背後都有一套高深的數學支持其運轉。
國家建設初期,整體國力較弱,大學和社會中需要的是能馬上轉化並應用的成果,基礎學科沒有應用學科受到的重視大,這可以理解。而到了當下這個階段,當所有可以引進和轉化的資源慢慢轉化殆盡的時候,薄弱的基礎科學就可能成為創新的瓶頸。中國要發展,就必須培養一批甘坐基礎科學冷板凳的人,而奧數就應當成為培養孩子對基礎科學興趣的陣地。
對「減負」和奧數的關係,社會上以往有很多討論,但並沒有討論出一個很好的結果。而我們應該看到的是:首先,奧數之所以在過去呈現出一些功利性,是因為很多家庭有通過某種競爭關係實現階層流動的需求,而普通學習和競賽等途徑對他們來說性價比最高。的確隨著社會分層的加劇,形成了有錢人接受輔導班培訓,沒錢人學不到就吃虧的現實,甚至一些「天價輔導班」的出現影響了這種教育公平,但奧數本身不應背這種「破壞公平」的「黑鍋」,也背不起。
另外,網上有人拿著個別題目抨擊奧數摧殘下一代。但這些題目很多都不是奧數題目,甚至根本不是數學題目,而是腦筋急轉彎題目。它們被一些不良商人或者水平低劣的老師編進了奧數教材,這個「鍋」也不應該奧數來背。相反,我們更應該普及數學,提高大眾數學素養來幫助大眾以及部分教師識別這種「偽奧數」。而奧數中有很多有趣味的問題,執行這種功能反而非常合適。
我們再來看,實際上取消了奧數加分以後,很多學生依然在學奧數,奧數的熱度並沒有實質上降低多少。這是因為奧數中的確有很多實實在在的數學技能,能夠學到很多在課堂中學不到的東西。這些技能就會反映在學校學習當中。實際上高考中難度高一點的題目,或者高校自主招生中的題目,就有奧數的影子。況且學校也不傻,奧數比較好的學生,學習能力一般也比較突出,這也是學校願意選擇奧數好的學生的原因。所以,只要人類社會對數學的需求在,只要選拔制度在,對奧數之類的課堂外的數學學習需求就永遠在。
以往學奧數有很強功利性,這種功利性應該被擠掉。我們應該考慮的是如調整、改良奧數,讓奧數健康發展。但調整和改良並不意味著,從「全民奧數」那個極端,走向全民把奧數當「洪水猛獸」這個極端。
國際頂尖的奧數比賽一來是國際交流活動,二來也是頂尖人才切磋試金的機會,是選拔培養優秀人才的途徑。現在有些地方將傳統奧數競賽叫停或整改。過去從小學直到高中的一整套比賽體制慢慢被瓦解,只保留幾個最核心的賽事。這樣「一刀切」,對數學人才的培養並不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