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的政治 三張菜單揭開一段上海「外交」史

2020-12-24 搜狐網

  作者:張琪

  昨天下午,老城隍廟內的綠波廊酒樓,總經理肖建平展示了三張菜單:「這是綠波廊上世紀70年代接待西哈努克親王、80年代接待伊莉莎白二世、90年代接待柯林頓總統的三張菜單,在它們的背後,是上海從未披露過的一段歷史。」

  屈指數來,從1973年接待柬埔寨的西哈努克親王開始,綠波廊酒樓已經先後接待了50多位外國元首級貴賓。今年1月9日捷克斯洛伐克總統魯道夫·舒斯特的到來,再次勾起了人們對元首菜單的神秘感,很多人專程趕到綠波廊,指明要吃「柯林頓套餐」、「卡斯楚套餐」,然而,這些所謂的套餐昨天前還不存在,人們只得失望而歸。

  「上海是一個海納百川的城市,綠波廊才有機會接待這麼多的外國元首,我們有義務將這段鮮為人知的歷史融入到海派食文化中。」肖建平透露,從今天起,人們就可以在綠波廊吃到各種元首套餐,同時領略那一段別有風味的歷史。

  聞香留步名酒家,知味停車綠波廊。昨夜是江南最尋常的一個雨夜,綠波廊72歲的老廚師李伯陽坐在紅紅的爐火邊,與一幫年輕的廚師一起,向記者復原了這段塵封的故事———

  輾轉五省六市尋找西哈努克菜單

  綠波廊酒樓這座建築本是明朝一潘姓人家私家花園,解放初是一家名為「綠圃廊」的茶樓,文革期間成為豫園的管理辦公室,直到1973年,西哈努克親王來訪,有關部門忽然發現———偌大的一個上海,竟然沒有一個地方放下一張餐桌。

  為了接待西哈努克親王,豫園一個多月前就開始準備,最後,吃飯的桌子還是普通人家的小白飯桌,筷子是尋常的毛竹筷子。

  然而,西哈努克親王的菜單卻是空前絕後的———它匯聚全上海所有知名廚師的智慧,那14道點心幾乎就是日後海派點心的起點。因此,西哈努克菜單也是所有故事的起點。

  「三十多年了,當年接待的師傅很多已經作古,活著的也因年事已高記憶不清。為了尊重歷史,綠波廊的搜索人員歷時兩個月,輾轉五省六市,才在一位退休職工家裡找到一張泛黃的菜單。」也就是從那時起,豫園開始醞釀恢復酒樓,1979年,「綠波廊餐廳」營業了。

  給柯林頓做飯與平時沒兩樣

  民間一直流傳:給外國元首做飯,每粒米都是撿過的———意即做得精緻到了極點。記者就此向綠波廊的老師傅們求證,得到的回答是:「即使是美國總統,我們還是按一般常規做,君王與庶民沒什麼兩樣。」

  今年25歲的茅師傅給柯林頓做過點心,他說:「我們已經做出了規矩,現在無論是給誰做點心,我們的操作都一樣。最多是選料更考究一點。」除了分工不同,作為一個人,他們所得到的服務都一樣,這正是我們這個時代上海的特徵。

  柯林頓自己掏錢吃飯

  進入90年代,綠波廊的元首宴悄悄發生了改變:原來的元首宴多半是對方領事館或者上海市外辦埋單,現在卻由元首們自己付帳了。

  「柯林頓到我們這兒吃的每一塊點心都是他當場自己掏錢買的,臨別,他的女兒切爾西在門口買了個冰淇淋,也撒嬌讓老爸付的帳。」老師傅們清楚地記得,柯林頓原來只打算吃20分鐘的,日程也只安排了20分鐘,最後卻吃了1個多小時。

  「這是因為他們來綠波廊多半是私人活動,沒有官員陪同,比較隨意。」如果說「公家」埋單的國宴體現的是一個元首代表國家的威儀,綠波廊的點心卻更能體現他們生活中真實的一面。

  從今天起,人們就可以在綠波廊吃到各種元首套餐,同時領略那一段別有風味的歷史。

  元首菜單之最

  最多點心的宴席

  還是西哈努克親王。一桌宴席一般是12道菜點,1973年2月19日西哈努克親王在城隍廟卻吃了14道點心——原來,當時的上海市領導事先就探聽好了消息,西哈努克親王已經在南京夫子廟吃過12道點心,上海務必不能雷同,且要在數量上超過他們。

  然而,量多了又不能吃不下——那樣不太掉上海師傅的價了嗎?結果,點心師傅靈機一動,14道點心只只小巧玲瓏,一口一隻。就此,海派特色的「微型點心」出籠了。

  吃的時間最長的一頓飯

  那是2001年10月19日,APEC期間。秘魯總統託來多下飛機時已近子夜,卻還興致頗高,22點15分趕到綠波廊,要求用點心。伴隨著悠揚的中國民族音樂,一道道點心讓客人們心情愉快。到次日零點15分,他們才離店,有人風趣地說:「一頓飯吃了兩天。」

  考試最嚴格的一頓飯

  柯林頓吃的是家宴,當時有5家知名餐廳都在入選之列。

  為此,美國領事館對綠波廊等5家餐廳進行了數十次明察暗訪。有一次,他們忽然派了50個美國人,要求30分鐘內就餐完畢,酒水、菜點每個人都點得不一樣,結帳AA制。

  酒樓立刻以最快的速度列印出店內特色菜點,請他們選擇打勾,然後協同「作戰」,上菜、派菜、倒酒,一切有條不紊,終於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了客人的要求。

  事後,有關人士透露,關於綠波廊的報告足有幾十頁,從菜點、環境、服務水平都有詳細的結論,綠波廊經過嚴格的考試,終於成為滬上唯一接待柯林頓的社會餐館。

  最「難」到嘴的糕

  綠波廊的桂花拉糕又糯又香,沒想到這倒成了柯林頓的一道難題——雖然他聲稱已在美國練過1個多月「筷子功」,結果筷子還是粘上了糕,服務員上去幫忙,總統再用嘴咬了一口——還是不成!服務員趕緊給他換雙筷子,結果,直到換到第三雙筷子,柯林頓才吃上這太糯的拉糕。

  

相關焦點

  • 「理想餐桌」公益菜單多元呈現中國食材 跨國企業協力共推舌尖上的...
    「理想餐桌」菜單使用的扶貧地區食材展示(央廣網記者 唐奇雲 攝)央廣網上海12月19日消息(記者唐奇雲)昨天(18日)下午,「跨國企業在上海·理想餐桌行動」頒獎禮上公布了37個公益獎項,其中包括以上海十六個區對口幫扶地區農產品為食材,由在滬中外名廚進行創意烹飪
  • 「受氣外交」背後的政治玄機
    導語:澳總理阿博特曾放言將在G20峰會「抱摔」普京。 遲到、握手、吃飯,外交「擠兌」都在細節裡   外交場合如何通過「冷落」對方來表達外交立場,三種「小動作」是政治人物們常用的手段。首先是遲到。領導人出訪時一般會安排很多活動,中間也會出現很多突發狀況,一旦一個活動延時都會影響接下來的行程安排。但在外交場合,有時會出現故意遲到的現象。
  • 「理想餐桌行動」獲獎菜單公布 跨國企業助力田間到舌尖的精準扶貧
    東方網記者王佳燕12月18日報導:在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之年,在上海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的指導下,由上海日報社主辦的「跨國企業在上海·理想餐桌行動」於今日公布了37個公益獎項,其中包括了以上海十六個區對口幫扶地區農產品為食材亮點,由在滬中外名廚進行創意烹飪,形成的19個優秀扶貧公益菜單
  • 高三歷史教案:《新中國政治與外交》教學設計
    2.新中國外交  (1)新中國建立初期的外交:屬於高考低頻考點,從近三年上海、廣東、江蘇等地高考命題趨勢看來,重點分布在新中國對外政策和原則的理解、不同階段的外交成就、外交政策的不斷完善等。  4.認識到弱國無外交。  5.外交的強有力後盾:綜合國力。  三、20世紀70年代中國外交成就  1.中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恢復  (1)條件:70年代,美國霸權地位的衰落,孤立新中國的政策逐漸破產;亞非拉發展中國家在聯合國作用的加強;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國際地位不斷提高。
  • 從田間到舌尖的精準扶貧:長三角80餘家餐廳推出「理想餐桌」菜單
    從田間到舌尖的精準扶貧:長三角80餘家餐廳推出「理想餐桌」菜單東方網 王佳燕2020年12月16日 10:55   東方網記者王佳燕12月16日報導:以上海十六個區對口幫扶地區的農產品為亮點,食材跨越雲、貴、藏、新、青、渝,由在滬中外名廚進行創意烹飪,形成扶貧公益菜單。
  • 快訊 | 北大外交、北大政概、上外外交 考研輔導導論課更新 免費試聽
    ②政治學原理:7課時③西方政治思想史:11課時④國際政治:9課時⑤西方國際關係理論:3課時⑥比較政治學:4課時⑦總結課:1課時②外交學理論:5課時③近現代外交史:7課時④新中國外交史:6課時⑤總結課:1課時5、授課方式①語音直播(配對PPT課件)
  • 道義理想主義:中國外交的政治邏輯
    1949年新中國成立70年的外交歷程,以1978年改革開放為界,前三十年閉關鎖國,後四十年走向開放。①其二是總體評價。七十年外交留下了寶貴的經驗。一是逐漸摸索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外交進路。二是深刻重塑了外交思維,國家利益逐漸成為外交的替代性理念。三是確立了外交的精神宗旨。
  • 「理想餐桌行動」推出素食公益菜單 以農業科技助力緩解自然環境掣肘
    央廣網上海12月15日消息(記者唐奇雲)為展現上海精準扶貧共同奔小康的成效,於今年6月正式啟動的「理想餐桌行動」以上海十六個區對口幫扶地區的農產品為食材亮點,由在滬中外名廚進行創意烹飪,形成扶貧公益菜單。
  • 北京烤鴨上餐桌 成菜單"底稿"最大改動
    向萍介紹說,國際奧委會對奧運村餐廳的菜單要求很高,強調國際化,強調分享等概念。北京奧運村菜單在今年年初確定,「不是很難,但也不是很簡單。說難是因為要充分考慮到用餐者的飲食習慣。說不難,是因為國際奧委會給北京奧組委提供了奧運村菜單的『底稿』以供參考。」
  • 「水果菜單」豐富官兵餐桌
    原標題:「水果菜單」豐富官兵餐桌 「今天我們吃火龍果!」前幾天,第79集團軍某旅官兵來到食堂就餐,看到餐桌上的水果換了新種類,很是驚喜。筆者了解到,近期食堂裡的水果保障種類豐富,草莓、西瓜、桂圓等新鮮水果端上了官兵餐桌。
  • 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關係國際政治外交學備考攻略!考錄比參考書
    以後會持續為大家獻上一所院校分析,從歷年分數、報錄比到真題分析,助你了解目標院校全方位複習和擇校攻略!今天為大家帶來的國關國政外交考研攻略是【上海外國語大學】今年上外可謂是擴招大軍中的急先鋒啊。性價比那是槓槓滴!
  • 「餐桌上的臻品」日本大米美味您的餐桌
    以日本大米為主角的日本食品推介會《餐桌上的臻品》於1月24日在北京啟動 1/24-2/11北京、上海的日本料理店提供日本進口大米的特別菜單  《餐桌上的臻品》正式啟動。此次日活動以日本產大米為主角,自1月24日至2月11日,在北京、上海共26家日本料理店舉行,活動期間各店鋪提供日本大米相關的特別菜單。   活動首日的1月24日,於北京四季酒店舉行了開幕儀式,北京市內7家日本料理店集結,提供了使用日本進口大米製作的「鵝肝壽司」「 雞肉飯」「 一口鰻魚」料理、搗制而成的年糕、米粉製成的甜點、發泡日本酒等日本美食,《餐桌上的臻品》讓與會者大飽口福。
  • 2018年新加坡政治與外交評述
    ,新加坡過去一年在政治與外交方面既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時在處理如新馬關係等外交議題上遭遇難題。李顯龍總理則就過去一年新加坡在政治、經濟、外交等層面的狀況進行了簡要闡述。梳理2018年新加坡在政治與外交方面的表現,對於理解新加坡的政治與外交方面的發展脈絡以及走向至關重要。本文將從以下兩個部分展開:第一部分將集中分析新加坡政治發展的最新動態,主要包括政治領導層的更迭以及政黨熱門議題。
  • 從田間到舌尖,打造「理想餐桌」,中外名廚聯手推出19個扶貧公益菜單
    本次「跨國企業在上海·理想餐桌行動」頒獎禮上公布了37個公益獎項,其中包括以上海十六個區對口幫扶地區農產品為食材、由在滬中外名廚進行創意烹飪形成的19個優秀扶貧公益菜單。
  • 大危機下的國際合作與外交轉向:國際政治社會學的視角
    西方學術界擅長於大西洋區域的理論創新,卻疏於關注非西方文明背景的「三個世界」劃分理論、依附論、不結盟理論、反殖民主義、「東協方式」等理論,後者體現了世界政治中日益增長的多元共存的文化訴求。自冷戰開始以來,發展中國家反對西方主導的世界秩序的鬥爭有三類,一是反對軍事幹涉與新殖民主義,二是反對經濟壓迫,三是反對文化壓迫。前兩種備受關注,其實第三種常常隱含在前兩種之中。
  • 領袖菜單
    用中國的古話說,治大國如烹小鮮,老祖宗一早就看清楚了美食與政治的關係,一個成熟的政治家總是很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傳播個人的理念和政治態度,細節是最好的交流方式,而美食就是其中的好載體,以至於我們可以看到的無數政治交鋒都是在不同形狀的餐桌上面開始和終結———勾心鬥角加上口腹之慾真的有夠刺激。
  • 日本政治和外交中的「偏」和「恥」:從神戶制鋼醜聞說起
    以日本的侵略擴張史為例,它在全面發動侵華戰爭之前通過所謂滿洲鐵道株式會社對中國的人口、資源、物產等各方面進行了事無巨細的調查,留下的檔案浩如煙海,但卻未能看清在中國領土上打一場非正義的侵略戰爭是何等危險,不僅低估了中國人民的抵抗能力和意志,也低估了國際社會發揮的作用。
  • 上海迪士尼度假區首次揭秘「上海菜單」
    上海迪士尼度假區首次揭秘「上海菜單」 原標題:   新華社上海4月20日電(記者許曉青 陳愛平)當千奇百怪的中外食材,被做成米老鼠和唐老鴨的形狀,將是怎樣一番場景?
  • 桌球外交撬動冰封多年中美關係 成一段佳話
    48年前,一顆直徑不過3釐米的桌球,撬動了冰封多年的中美兩國關係,「小球轉動大球」成為一段佳話。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中美建交40年,「桌球外交」48周年之時,讓我們一起回顧這一段歷史。1960年代末,美國經歷了十多年的越戰之後損失慘重,國際地位也有所下滑,而中國也在希望恢復對美外交,以求提高國際政治形象及爭取恢復聯合國的合法席位。然而,兩個大國之間卻缺乏一個契機,或許在那個時候誰都很難想到,一個小小的桌球可以撬動這兩個大國之間的關係。
  • 董劭偉:中國古代外交制度史新學科的開創與建構 ——寫在《漢唐外交制度史(增訂本)》出版之後
    西方外交圈為多元性,是多中心的,而且中心不斷地轉移……由於中國一直是東亞外交圈的中心,二千餘年持續不變,加以有著相應的連綿不絕的史籍記載,積累了極其豐富的外交經驗,使得中國在外交上成為世界上體系最為恢宏完備,而又獨具東方特色的古代外交典範。」(朱大渭《中國古典外交制度的開拓奠基之作——<漢唐外交制度史>評介》,《中國史研究》200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