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03 07:45 |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王藝潼
紮根大山26年,安吉縣溪龍鄉農技專家錢義榮被當地茶農喚作「茶博士」。
「『一片葉子富了一方百姓』,我的工作就是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幫茶農們種好白茶。」錢義榮常年奔波在山間,微信步數日均上萬。大量的實踐加上鍥而不捨的理論學習,讓他煉就了一雙解決茶園病蟲害的「火眼金睛」。
近日,記者在溪龍鄉黃杜村白茶園區,見到了埋頭查看茶葉長勢的錢義榮。身穿運動裝、腳蹬運動鞋,褲腿和鞋底沾滿了灰塵和泥土。
1987年,年僅18歲的錢義榮從嘉興農校農學專業畢業,被分配到了安吉縣原高禹鄉當農技員。1993年,安吉開始大面積推廣種植白茶,溪龍鄉作為白茶原產地,村民們種茶熱情高漲,但並未形成規模化、科學化的種植模式。就在這時,錢義榮被調到了當時的溪龍鄉農辦。白天泡在茶園裡學技術,晚上查資料補理論知識,從茶葉「門外漢」到行家,他用了差不多十年的時間。
2000年,安吉萬畝茶園被黑刺粉蝨「攻陷」,原本碧綠的茶山上,一眼望去如黑雲壓頂,害蟲如「香菸灰」一般四處飛。一戶茶農從40畝茶園裡只採到70斤茶葉,來到市場一打開口袋,「嗡」地一聲,黑刺粉蝨蜂擁而出。看著眼前的景象,茶農癱坐在地上,欲哭無淚。那一幕刺痛了錢義榮的心。運用科學手段,提高種植戶的抗風險能力,成為他下決心攻克的目標。
錢義榮(左一)和茶農交流種植技術。
錢義榮承包了20餘畝茶園,蹲在茶園裡做實驗。他發現,茶尺蠖和黑刺粉蝨是越打農藥反而越多,如果不打農藥,蜘蛛、瓢蟲等天敵就能控制住它們。減少農藥用量,從過去一年用藥20多次減少至兩三次,茶葉產量卻提升了30%左右,品質也得到保證,嘗到甜頭的茶農們紛紛效仿,打出了溪龍白茶的金字招牌。
在錢義榮的電腦裡,存著上萬張茶葉照片,都是他拍的留底資料。守在地裡,精準記錄每個數據,他摸索出茶園留草技術,破解了土壤板結、水土流失等難題,不僅使茶葉產量提升20%,而且土壤肥力大大增加。
今年3月,黃杜村1500萬株「扶貧苗」捐贈完畢,在四川省青川縣沙州鎮青坪村落地生根。從前期的實地考察到後期的茶苗種植指導,錢義榮頻繁往返於兩地間。「送去扶貧苗只是第一步,如何更好地送技術,帶動當地茶農一起致富,是我們努力的方向。」錢義榮說。
155951910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