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遠徵軍雕塑群在雲南松山戰役遺址落成

2020-12-22 網易新聞

中國遠徵軍雕塑群在雲南松山戰役遺址落成

2013-09-05 11:52

相關焦點

  • 中國遠徵軍雕塑群所在地松山 二戰最完整戰場遺址
    2014年12月1日,「中國遠徵軍雕塑群由402尊單體雕塑組成,整個雕塑群位於松山主峰子高地南側,按照真人尺度1比1.2的比例塑造,分為將軍、夏裝士兵、娃娃兵、跪射兵、炮兵、在世老兵等12個方陣……」在新建的松山中國遠徵軍雕塑群不遠處,楊金滿給家裡打電話說遊客多,中午不下山回家吃飯。
  • 走進遠徵軍雕塑群,一起深入了解滇西最慘烈的松山戰役
    遠徵軍雕塑群,位於雲南省龍陵縣,滇西抗戰松山主戰場遺址南側幾百米處松山戰役歷時95天,中國遠徵軍以傷亡7783人的代價,擊斃日軍1200多人。一個排的戰士前往戰場,結果三十分鐘只剩下四人數萬將士的熱血灑入滇西大地,是那麼悲壯慘烈,他們是值得銘記的民族英雄這場戰役還有一群娃娃兵,上千名「娃娃兵」在戰場中遭到了敵人殘害,最小的娃娃兵九歲就倒在了血泊中。
  • 松山戰役遺址旅遊攻略
    二戰期間,標誌中國抗戰進入戰略反攻階段的轉折之戰——松山戰役就發生在這裡。作為主戰場的松山,留下了諸多戰爭遺蹟,現存有遺址69處、遺蹟816個、戰壕13200米,是目前國內保存最為完好的二戰戰場遺址之一。中國遠徵軍雕塑群、見證樹、子高地、陸軍第八軍103師陣亡將士公墓等都是松山景區的熱門景點。
  • 泰北滇籍人士走訪松山戰役遺址 重溫歷史緬懷先烈
    中新社雲南保山4月21日電 題:泰北滇籍人士走訪松山戰役遺址 重溫歷史緬懷先烈作者 李曉琳「泰國北部地區知名滇籍人士回鄉訪問團」20餘人近日走進松山戰役遺址,深入了解滇西抗戰歷史,緬懷先烈。
  • 探訪滇緬公路松山戰役遺址
    史廣林  即使是晴天,走進位於雲南龍陵的松山戰場遺址,陰森之感依然揮之不去。  「當遠徵軍的運輸車輛過來的時候,他們只要把頭、把尾打了,整個車隊癱瘓,就切斷了滇緬公路,也就切斷了我們中國遠徵軍的物資補給,」松山抗戰遺址管理所副所長邱佳偉說,松山的重要之處就是能夠把滇緬公路死死掐斷。「看它這個山勢,真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日軍當年修築這個要塞據點的時候,他們在叫囂著中國軍隊如果不付出十萬人以上的傷亡,休想拿下松山。」
  • 兩岸記者聯合採訪團在松山戰場遺址公祭中國遠徵軍
    (中國臺灣網 王文英攝)  中國臺灣網8月10日瑞麗消息 昨天上午,由國臺辦新聞局和中國記協臺港澳部有關領導率領的海峽兩岸記者聯合採訪團,來到雲南松山中國遠徵軍雕塑群公祭抗日英魂,採訪團團長、國臺辦新聞局長馬曉光和中國記協楊青主任特別為遠徵軍英雄獻花致敬。
  • 半天參觀松山戰役遺址,向英雄致敬!
    松山戰役是整個滇西抗戰中時間最長、規模最大,戰鬥最慘烈的一次戰役。遠徵軍先後投入8個步兵團、2個炮兵團,1個工兵營加上盟軍及空軍等40000多人,歷經十次大戰役,百餘次小戰役,以傷亡7600多人的代價,歷時96天最終全殲守敵,攻佔松山。
  • 十名四川抗戰老兵到訪雲南松山戰役遺址祭奠戰友
    圖為老兵向戰友敬禮 陳靜 攝中新網龍陵4月2日電 (陳靜)2日,來自四川的10名中國遠徵軍老兵抵達雲南省保山市龍陵縣松山戰役遺址,與數十名志願者一起,為在這裡犧牲的7000餘戰友送上鮮花,告慰英靈。發生在抗日戰爭末期的松山戰役十分慘烈,中國遠徵軍犧牲7000餘人,最終消滅了盤踞松山的日軍,打通滇緬通道、拉開對日反攻序幕。今年94歲的廖沛林精神矍鑠,站在松山戰役遺址103師陣亡將士公墓前告訴記者,他18歲時報名參軍,在接受通訊兵訓練後編入71軍新28師通訊營擔任通訊兵,1944年6月隨部隊參加松山戰役。
  • 松山遺址:一寸山河一寸血(民族記憶·你不知道的抗戰故事)
    松山遺址管理所工作人員華正波的講述,將我們帶回70多年前那個千鈞一髮的時刻。   1942年2月,10萬中國遠徵軍跨過惠通橋入緬作戰,5月初敗退回國。日寇緊追不捨,5月3日國門畹町淪陷。5月5日的惠通橋上,從怒江西岸去往東岸的車輛排到了幾十公裡外,「散兵難民混雜搶行,商車軍車推擁爭道」。中國遠徵軍工兵24營少校營長張祖武受命在敵人強佔惠通橋時擇機爆破,炸藥已經準備就緒。
  • 兩岸媒體走訪松山戰場遺址 重溫悲壯歷史
    (中國臺灣網 馬一娜 攝)  中國臺灣網6月13日龍陵縣訊 (記者 馬一娜)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戰勝利70周年,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6月12日,來自兩岸三地媒體雲南聯合採訪團的記者們從保山出發,沿滇緬公路來到松山抗日戰場遺址,重溫這段「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悲壯歷史。
  • 重返松山戰場遺址 兩岸媒體群聚群力破譯「松山密件」
    松山戰場遺址上至今未被破譯的一封密信    華夏經緯網6月12日訊: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也是中國遠徵軍入緬作戰73周年。12日下午,兩岸媒體參訪團重返松山戰場遺址,親身踏上這片土地,追尋歷史足跡。而一封疑似滇西抗戰的遠徵軍諜報信件,更引起了兩岸記者極大的興趣,大家群聚群力,嘗試破譯這封「松山密件」。    據悉,松山戰役遺址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保存最為完整的戰場遺址之一,主要位置集中在龍陵縣臘猛鄉一帶,東臨怒江,地勢險要,是著名的滇緬公路咽喉要塞,被軍事專家稱為「東方直布羅陀」。
  • 松山戰役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雲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松山戰役遺址滇西抗戰松山戰役遺址位於雲南省保山市龍陵縣東北部的臘勐鄉境內。松山雄踞於怒江西岸,主峰海拔2019.8米。松山戰役遺址由諸多峰巒組成,南為陰登山,北為黃土坡,中間隆起者為松山,山後稍低者為小松山,自小松山傾斜面衍平者為大埡口,復稍斜而上者為滾龍坡。
  • 尋訪無名烈士墓(下)遠徵軍遺骨覆蓋松山,山上的樹都高又直
    「你看松山的樹又高又直,這是因為整片松山沒有一處沒有戰敗軍人的屍骨。」雲南松山抗戰遺址管理所副所長邱佳偉對澎湃新聞說。 二戰接近尾聲時,在雲南的雨季中打了一場天昏地暗的戰鬥。從1944年6月4日,遠徵軍71軍新28師向松山之敵發動進攻,到第8軍9月7日攻克松山,歷時長達96天。中國軍隊累計動用約10個團,兵力總計23695人。
  • 松山戰役有多慘烈?上千「娃娃兵」犧牲,年齡最小的只有9歲
    1944年5月,中國為了打通緬甸公路,20萬中國遠徵軍集結在滇西,準備進攻松山、騰衝和龍陵。為了儘快與駐印軍取得聯繫,指揮官決定主攻騰衝,龍陵方向以防禦增援日軍為主。然而,因計劃早已洩密,日軍提前做了準備,故遠徵軍在進攻高黎貢和騰衝時損失慘重,只好改變作戰計劃。
  • 時間你定,第四站——松山!
    松山是龍陵的魂魄,這不僅是地理意義上的,而且是文化意義上的。險峻的松山成了外虜戰死的墳場,而龍陵也正是因為有了松山而聲名遠播。龍陵的風骨與這座山一樣堅如鋼鐵,穩如磐石。 1 中國遠徵軍雕塑群 中國遠徵軍雕塑群於2013年9月3日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中國抗戰勝利68周年紀念日當天正式落成。
  • 探訪松山戰役遺址 中緬邊境遊記(一)
    汽車之家2012年12月6日報導  [汽車之家 精彩遊記] 與以往的旅遊觀光不同,此次我將前往雲南的中緬邊境,追尋當年中國遠徵軍在滇緬戰場發生的一些故事,我此行路線中的龍陵
  • 遠徵軍老兵:黃埔18期99人參與松山戰役,打完只剩下20多個同學
    遠徵軍老兵:黃埔18期99人參與松山戰役,此戰過後只剩20多個同學文|歷史的故紙堆黃天,1923年9月8日出生於湖南湘潭烏石鄉萬老衝村。1943年10月畢業分配到中國遠徵軍第8軍,被任命為榮1師2團3營重機槍3連少尉排長,奔赴雲南文山再次受訓,學習美式槍械的正確使用方法,三個月後,他所在的2團,全部被派往馬關中越邊境老河口駐防。
  • 中國遠徵軍憶松山戰役後:除了屍體還是屍體
    現為雲南中國遠徵軍聯誼會會長的楊毓驤,68年前就是從昆明乘機飛駝峰航線前往藍姆迦加入了中國駐印軍。1944年9月16日,蔣介石發表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的講話,號召知識青年從軍抗日,編組遠徵軍。楊毓驤和他國立西南中山中學的60多名同學,與詩人穆旦一樣,響應號召投筆從戎。他回憶當時情景,「這年我18歲,剛剛符合參軍年齡。
  • 雲南92歲抗戰老兵魏連志辭世 曾參加松山戰役和騰衝光復戰
    &nbsp&nbsp&nbsp&nbsp中新社昆明1月13日電 (繆超)曾擔任中國遠徵軍20集團軍運輸獨立營第24分隊隊長的抗戰老兵魏連志日前在雲南騰衝家中與世長辭,於13日出殯,享年92歲。魏連志去世後,目前雲南騰衝在世的抗戰老兵僅剩13位。
  • "玉碎戰"松山戰役:日本人如何敬畏歷史
    在中國,抗戰勝利後,雲南省政府在松山、騰衝、龍陵等戰場遺址上修建了陣亡將士公墓,立了紀念碑。特別是在騰衝來鳳山麓修築的「國殤墓園」,將其西邊的小團坡闢為烈士陵園,從山腳至山頂,依編制序列密密排列著全部陣亡將士的小型墓碑,碑上鐫刻著每位烈士的姓名軍銜。看上去,如同正向山頂衝鋒的一列列縱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