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神秀和慧能,誰才是真正的高人?

2020-12-17 悅讀國學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相比於「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哪一個更確實可行?慧能和神秀,誰的境界更勝一籌?

看到這個問題,很多人會不假思索的回答,當然是慧能的境界更高,「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更有禪機,但是事實果真如此嗎?

我們知道,當初禪宗的五祖弘忍大師為了選拔接班人,給弟子們出了一道題目,要他們每人寫一首偈,所謂的偈,形式上就是四句話,要求儘量押韻,然後內容上要表達你對佛法的理解和讚頌,一定要儘量表達全面,把精髓體現出來。

神秀當時是寺中上座,地位僅次於弘忍大師,而且是眾弟子的禮儀老師,所以威望很高,弟子們私下一嘀咕,都覺得自己無論從境界上,還是品行上,都無法和神秀禪師相提並論,而且以後還要仰仗神秀,就沒有必要和人家競爭了,於是都決定放棄這次機會。

神秀得知之後,心想,如果我寫這首偈,給人的感覺,好像和別人爭一樣,顯然不是修行之人所為,但如果我不寫呢,又沒有機會獲得五祖衣缽,於是左右為難,坐立不安,後來神秀還是寫了,寫好之後,又一度神情恍惚,一連十幾次走到弘忍大師的門外,也終究沒有把這偈遞出去。

後來,神秀靈機一動,想到一個折中的辦法,就是趁著月黑風高的時候,把自己的偈寫在走廊的牆上。心想,如果師父看了稱讚,我就承認是我所寫,如果說不行,說明我還是修為不夠,也就沒有資格惦記師父的衣缽。

這段描寫,出自《六祖壇經》,但是很明顯,這是慧能大師的弟子刻意的把神秀描繪成一個心思很重,執著心很強的人,因為當時神秀的心理活動,外人是不可能得知的,這明顯是有一點刻意貶低的痕跡。

那麼神秀到底寫了一首什麼樣的偈呢?我們來看一下——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弘忍大師看到這四句之後,知道神秀並沒有真正入門,就好像一個人雖然從迷途之中發現了自己的家,但是始終走在回家的路上,並沒有真正邁進家門。

而後來,慧能也寫了一首偈,也叫人題在牆壁上,慧能大師的偈是怎麼寫的呢?——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弘忍大師看了,已經認可慧能為自己的接班人,於是為慧能講解金剛經,當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句,慧能當即頓悟。

自性的般若智慧,如雲開見月般朗照心間,慧能於是對五祖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由此可見,慧能已經能夠常駐如來藏,覺識如來藏不生不滅,不垢不淨的本性,而一切世間萬法,究其根本,不過是如來藏因業力牽引產生波動,隨因緣和合而成的假和之相。

若執於此假和之相,必心為形役,奔波勞苦,輾轉反側,流浪生死,唯有回歸本心,常駐自性,方能脫離苦海,永斷無明。

那麼神秀的境界真的就不如慧能嗎?其實未必如此。

慧能乃是根性大利之人,也就是說他本身就有這個根基在那裡,不需要別人指引,直接就能找到家門,所以他直接開門就進去。

而對於世間普通人來講,他的方法並不適合,因為大多數的人,如同漂泊在外的遊子,找不到回家的方向,甚至於迷戀外面的燈紅酒綠,根本不想回家。

憑心而論,對於尚在迷途之中漂泊的初學者,神秀的四句,才真正是修行的好方法,所以,弘忍大師就對弟子說,你們依照此偈,每天念誦修持,可免入三惡道,並獲得真實的益處。

但是對於繼承衣缽,弘忍大師對神秀直言,你還沒有達到那個境界。

表面上看呢,神秀還是執著於相,執著於有一個我在時時刻刻的修行著,仍然沒有離相,金剛經有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又說,離一切相則名諸佛,顯然,神秀的境界的確遠遠不夠。

但是,你在紅塵中修行,還真就得從這裡去入門,從有相到無相,這是不可或缺的漸進過程。

其實佛學的諸多法門,比如四聖諦,八正道,都是按照次第去修行,都是從有相到無相,你想明心見性,但是業力不允許,你必須一步步的通過持戒修福,來把業障消除,你才能夠真正的進入「無餘涅槃」之境地,否則,即便明心見性,也是竹籃打水。

為什麼這麼說呢?一句話就說的清清楚楚——樹欲靜而風不止啊,如果業力不消,即便頓悟了,也是鏡中看花,不得究竟。

還是以回家打比方,如果說自性就是家,你即便進了家門,但是你外面的朋友不會讓你安心在家享福,你如果欠他們的債沒有還清,他們會不停的給你打電話,甚至找上門來討債,你最終還是不能安生。

而事實上,神秀最終成為得道高僧,是禪宗北派的祖師,被尊為 「兩京(長安、洛陽)法主,三帝(武則天、唐中宗、唐睿宗)國師,神秀的境界絕不在慧能之下,由其所作示眾偈可見一斑:「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將心外求,舍父逃走。」

而事實上,據李邕、胡適等學者研究發現,我們耳熟能詳的關於惠能與神秀之間因禪悟而爭得禪宗六祖衣缽的故事,很可能並不真實,也就是說,《六祖壇經》之中關於此事的記載,可能出自慧能弟子的一家之言,而據《唐中嶽沙門釋法如禪師行狀》石碑等文獻記載,神秀才是達摩弘忍正統的繼承人。

那麼,「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慧能,和「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的神秀,哪一個境界更高一籌呢?

實際上,神秀的修行方法,是循序漸進的法門,通過持戒修福,坐禪習定、住心看淨等步驟,一步一步漸入正道,對於普通人來講,這才是切實可行的實修方法。

而慧能的方法,僅針對於少數具備能夠覺識本心智慧的人,用六祖自己的話說「我此法門,乃接引上上根人。」也就是說,一般人根本不行,上等根器都不夠,要上上根器,最上等智慧的人,才能行得通。

所以說,對於我們世俗中人,你想按照慧能大師的那種頓悟成佛的方法,依葫蘆畫瓢,只能徒勞枉然,心體不能清靜,業障纏身,你怎麼頓悟啊?頓悟了也無法真正解脫,因為惑業未盡,無明未斷,若不時時約束自己,稍不注意,就會任性胡來,犯下錯誤,犯錯誤之後又造業,如此反覆不已。不要說成佛,連好人都未必做的成。

因此,單單從這一點來講,神秀的境界更勝一籌。

相關焦點

  • 《菩提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正確解讀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是禪宗六祖慧能大師著名的四句偈,這四句的哲學典故含義非常深
  •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出自清淨佛門,卻成為人間最美的情詩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句出自清淨佛門,卻為何成為人間最美的情詩?春去秋來,人世間的流轉往復不歇。人們都只佛門不問俗世,卻常因佛經流露的一兩句經文而感動不已。佛道文化本來就是人們為了擺脫俗世煩惱糾纏而修習的。
  • 佛教禪宗:有明子暗子之分,六祖慧能與神秀禪師二者相輔相成
    漢傳佛教分八宗,以禪宗為首,弘揚佛法道義,歷史上南禪宗與北禪宗皆出自唐代禪宗,南宗慧能祖師與北宗神秀禪師更是同出一門,都是師承禪宗五祖弘忍法師。二人雖同出一門,但是所修佛法卻大相逕庭;一為「頓悟」二為「漸修」。
  • 慧能與神秀之爭的焦點,就是如何清除頭腦中的雜念
    慧可看到達摩能面壁九年,知道他一定懂得如何安心,把頭腦中的念頭全部清除掉了,所以才要拜師。慧可斷臂拜師的典故很多人都聽說過。當然這裡面有傳說的成份。但慧可為了學一個安心之法,就是一個清除雜念的程序,寧可砍斷自己的一條手臂。一方面顯示這個方法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顯示慧可求法的決心。
  • 禪語之:身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 勿使惹塵埃
    神秀的畿子便是這首: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神秀的這首詩表達的意思是,要時刻自我約束,保持自己的純潔,不要讓自己的心靈和身體變髒了,達到修身。id=1667304410147739039&wfr=spider&for=pc而與之對應的六祖慧能的另一首則更通達佛理: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本意,萬物空向,哪裡來的菩提樹和明鏡臺,哪裡的塵埃。
  • 慧能大師: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禪宗的始祖菩提達摩,達摩將衣缽傳給二祖慧可,慧可傳三祖僧璨,僧璨傳四祖道信,道信傳五祖弘忍,弘忍傳六祖慧能,慧能之後不再傳衣缽。弘忍大師眾多的徒弟中有一位上座和尚神秀大師,資歷很深,也很有學問,為人持重,大家都以為他能繼承禪宗衣缽。他有一首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弘忍看後認為未見本性,就沒有傳他衣缽。
  • 六祖慧能的一首《偈詩》,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偈詩》·六祖慧能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六祖慧能說:「菩提原本就沒有樹,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臺。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哪裡會染上什麼塵埃?」因此偶,慧能繼承了五祖弘忍大師的衣缽。
  •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充滿佛性的偈語,讓書法看上去更美!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句話出自六祖慧能法師,看似簡單直白,卻充滿了佛性和哲理!其實這句話出來之前還有另一句話!只有把兩句偈語放在一起,才能知曉這偈語的來龍去脈,還有它妙在哪裡。
  • 作文好句: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作文好句: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適用主題:適用於描寫「空與無」的作文主題。通過對全文的思考,對文本中表達的內容提出自己的看法,才是真正的理解。解讀沒有標準答案,只在乎是否把道理說清楚,讓自己和別人相信。用不同的角度閱讀,產生不同的認知,又是一個再學習的過程。故孔子有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
    神秀當時是寺中上座,地位僅次於弘忍大師,而且是眾弟子的禮儀老師,所以威望很高,弟子們私下一嘀咕,都覺得自己無論從境界上,還是品行上,都無法和神秀禪師相提並論,而且以後還要仰仗神秀,就沒有必要和人家競爭了,於是都決定放棄這次機會,於是神秀寫了一個偈子:
  • 六祖慧能大師的一生
    神秀果然不負眾望,寫了一首偈子說: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這首偈子被書寫在牆上,雖然沒有署名,大家都知道是誰寫的,很快,這首偈子就傳遍了全寺。弘忍看了後,對大家說:「後世如果能依照這首偈子修行,也能得到殊勝的果實,你們要好好念誦它!」  在這首偈子中,神秀將人的身心比做菩提樹與明鏡臺。人的身心本來清淨。
  • ...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答|百度派 @邵飛躍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句話伴隨我度過了很多內心煩躁的夜晚。也撫平過我多少的內心傷痛。今天把它獻給你們,我最親愛的朋友們。我是這樣做的,每當自己處於負面情緒的時候,我就會在心裡默念: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如此循環往復的配合押韻多重複幾次,往往負面情緒就會得到平息,消失無蹤。在這個過程中要配合呼吸的節奏,讓自己的呼吸更加的深沉悠長。
  • 中國歷史上最強逆襲哲學家——慧能
    慧能說,「人雖然分南方北方,但佛性自身卻沒有南北之分,我的肉身也許和您有所不同,可是佛性本身沒有什麼差別。」弘忍聽後覺得他根性敏銳,有學佛的天分,於是把他留在寺院打雜,以非正式身份學習佛法。祖問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
  • 佛教 面對自性的考試慧能順利過關了!但六祖到底打了多少分呢?
    是否大家覺得六祖慧能大師應該是一百分呢?不會的,只能給他六十分,不過這六十分是足足的六十分,但一分都不可以多給了!神秀大師在門外所以只能是五十九分,六祖慧能大師一腳踏進門裡也只能是六十分。長期以來,很多學佛的人對禪宗有個誤解,認為六祖慧能大師的那首「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偈頌就是禪宗所倡導弘揚的最高圭臬!這樣的認知其實是大錯特錯!
  • 高人給總結出了精華心得,趕緊看
    其原因在於佛教或佛學獨特的人生觀和宇宙觀。佛教不僅是宗教,更是一種哲學,其哲學認為宇宙萬物的一切運動變化,都是因果相續的結果。因此,宇宙中並沒有造物主,沒有一個永恆不變的實體,一切都是因果導致。在此基礎上,又發展出了諸行無常、諸法無我、諸漏皆苦、涅槃寂靜等四法印。佛教的宇宙觀。
  • 孩子的成長必修課: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大家都聽說過禪宗六祖惠能與神秀的兩首著名四句偈吧。五祖弘忍的上首門弟子神秀先寫了一首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弘忍知道後,認為神秀作此偈,還沒有深悟,讓他再作一首。哪知神秀去了幾天,也未能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