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城市家庭,很多家長都在頭疼到底要不要讓孩子在課外學一點才藝。學的話,一些本來在學校已經學得很辛苦的孩子,如果還要在課餘時間上才藝課,家長也會擔心孩子太累,而且,很有可能引起一場家長與孩子之間的「戰爭」。但是不學的話,很多家長又怕耽誤孩子的發展。到底該怎麼辦呢?臺灣出版人謝淑美女士在自己的暢銷家庭教育圖書《豆芽不上安親班》中談到了對此問題的一些看法。供大家參考。
現在的孩子很多都比大人還忙,小小一個小人兒一個星期要趕場學四五項才藝的,大有人在。很多媽媽也為孩子學了才藝之後的練習意願不高,很頭痛。硬逼孩子練琴的媽媽多的是,親子之間的戰爭,不只在斤斤計較考試多一分、少一分,戰事還蔓延到學才藝這個問題來。真的是苦了媽媽和孩子們哪!
豆芽從四歲開始,就在雲門舞集跳舞,課程名稱是「律動課」,其實不是教孩子跳什麼舞,而是讓孩子透過活動肢體,認識自己的身體,學會如何好好地運用、發展身體。這個課程以一個學期為單位,隨著孩子的年紀漸長,一階一階升級上來,逐年讓孩子體會自己的身體其實有很大的開發潛力。豆芽從律動一級一路上到現在,已經持續上了近五年。在上小一後,豆芽表示她對芭蕾有興趣,於是,又在雲門舞集多報名了一項芭蕾舞的課程,也是一路持續到現在。
這麼多年來,豆芽只在雲門舞集上了這個有點不算才藝的舞蹈課。這個課程也沒有回家練習的問題,豆芽上得一點壓力也沒有。我看待她去跳舞這件事也很隨性,就是每個星期送她去活動一下筋骨。雲門的課程設計很用心,她們其實是把對音樂的感受、肢體創意及活動的主動性都暗暗加入課程中了,孩子跳得很開心,無形中也吸收到了一些東西。這樣的課程設計精神,是我非常認同的,所以,我很鼓勵豆芽繼續跳下去。今年,剛剛滿四歲的蝴蝶妹妹也加入雲門的律動課行列。姐妹倆雖然上課的教室不一樣,課程也不盡相同,但同樣玩得很開心。
一直到最近,豆芽表示她想學鋼琴,她希望我請她之前幼兒園的一位臺灣頂尖的鋼琴老師來教她。我知道那位老師教學很嚴格,對孩子的要求一點也不馬虎,因為她自己很專精琴藝,面對鋼琴時,我相信她一定是全力以赴的。
我有點擔心豆芽沒搞清楚狀況,一再地提醒她:「老師很兇喔!你不是知道嗎?要請她來教你嗎?」
豆芽很肯定地表示,「對!我要她教我,因為我要像她一樣厲害。」
好吧!算你有志氣!開始學琴後的豆芽,果然表現得很像拼命三郎,看來她是玩真的。
對於豆芽學習任何才藝,我的態度總是比較像是個旁觀者。要學什麼項目,要看她自己。要以什麼樣的態度面對,我也沒意見。真是好隨性的媽媽呀!
我曾經跟豆芽討論過學鋼琴這件事。我告訴豆芽:「學一個樂器是好的,將來你有可能會心情不好、不開心,卻不一定隨時有人可以陪你、安慰你,這時候,你就可以彈彈你自己會的樂器,抒發心情,安慰自己。」
豆芽回我:「如果你心情不好的時候,我也可以彈給你聽,讓你開心起來……」
音樂,是讓人愉快的。樂器,是用來陪伴的。在我看來,親子之間怎麼都不應該為了練不練琴的問題,搞得劍拔弩張地緊張兮兮。
我對孩子學才藝的看法是──不要貪多,不要排太滿,不要逼迫練習。
那麼,這麼隨性的話,就不要學了吧!如果有媽媽這樣以為,我也不反對。事實上,如果孩子沒有表現出他自己對某一項才藝很感興趣,光是爸爸、媽媽幫忙挑、逼著學,孩子當然就哭著練。
大人們首先要釐清觀念,問問自己:為什麼要孩子學才藝呢?如果是我那個用來調劑身心的目的,又不是非要成什麼家不可,何必非得搞到每天一定要練幾個小時不可呢?
如果爸爸、媽媽是有心栽培孩子往這條專家的路上走,在逼孩子練習之前,先得對孩子清楚明白地表明期望,看看孩子是不是有天分跟意願。畢竟一旦決定往專家的方向發展,孩子自己得知道他要付出很多時間成本,必得捨棄其他很多一般孩子該有的休閒娛樂。爸爸媽媽也要計算好投入的成本,還有將來成不成功的心理調適問題。
知道自己的目標是什麼,一切都好辦。輕鬆以對或是全力以赴,絕少會再猶豫了。
不要將孩子學才藝當作父母向人炫耀的事,存著這樣的心態,孩子肯定早早就會感受到,爸爸、媽媽也是自討苦吃。
才藝是讓孩子身心放輕鬆、多一個認識自我的渠道。請讓孩子們自己決定他的生活裡要有什麼類型的才藝陪伴他吧……
本文選自《豆芽·不上安親班》(謝淑美著),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