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閉症孩子的一周到底要上多少課程才足夠?

2020-09-04 自閉症互助圈

閱讀前請點擊「關注」,每天都會定時發送自閉症的相關文章,讓我們一起關懷來自星星的孩子~伴他們成長唷~


我的孩子一周只有上兩堂幹預課,我總感覺不夠?


某間機構師資好像不錯,我想讓我的孩子去試試!


隔壁的王阿姨推薦了我某區的機構,我趕緊了解一下!


我的孩子每天都有不一樣的幹預課程,我在想還有沒有需要加其他的課程讓孩子進步再更快一點?



以上這些問題是父母們最喜歡在交流群裡提問的問題,一周到底要給孩子上多少的幹預課程,孩子才有可能進步?


其實,要上多少幹預課程沒有一定,重要的是,課程適不適合孩子,能不能與老師有好的配合,即便只是一周上兩堂課,但若孩子、老師、父母之間能在課後互相配合的好,積極的幫助孩子練習,對孩子的幹預之路來說都會有很大的幫助,今天編編就要來給大家提供幾點方向,讓父母在為孩子安排選課程時不走彎路!


01、名師不一定是首選


許多父母求好心切,總是想給孩子最好的,因此在孩子被確診後,就積極的尋找特教名師或著名機構,心裡琢磨著這些老師跟機構都是最有名的,一定對孩子最有幫助。其實,對自閉症孩子來說,生活自理能力是幹預的基礎,名師不一定是最重要的,但老師懂不懂得孩子的特性給予合適的教學方法卻非常重要,合適的教學方式才能讓孩子讓孩子在幹預的路上少走一點彎路。


02、不頻繁的換機構


自閉症康復是一條漫漫長路,不是兩三堂課就能看到顯著的效果,父母還得要耐心的陪著孩子進行幹預課程,不要看到孩子好像沒進步,或者隔壁的王阿姨、上一條街的李小姐又推薦了哪間機構,就急著幫孩子換下一個機構。


每換一次機構孩子就要重新適應新的環境、新的老師,除此之外父母也要與老師重新磨合與配合,如果沒有去了解孩子的問題所在,轉來轉去孩子非但沒有進步,父母也白忙一場。


03、課程上多不一定有效


不要什麼課程都覺得重要就全部安排上,每天從早到晚滿滿的課程,也不管孩子有沒有辦法承受,不但需要花費許多金錢,孩子也不一定吸收的了,這邊上一點、那邊上一點,彷佛是花錢買父母的安心。


父母們可以試想,如果是NT孩,周一到周五除了學校的課程外,每天還有不一樣的才藝課需要上,但卻都沒有時間可以練習,這樣的才藝課上起來能否有效果呢?對自閉症孩子來說也是相同的道理,依照孩子的狀況與需要去挑選課程,再配上課後的練習才是最重要的。


04、讓上課不要只是上課


當孩子上完課後,父母們不要覺得就沒事了,課後還需要配合課堂老師給予的建議,積極的幫孩子進行練習,在練習的過程中,記錄下孩子的狀況,若有遇到問題的地方,不知道該如何解決時,帶著問題去請教老師,和老師一起想辦法,父母的積極度,是孩子幹預路上的一大助力。


合適的老師比名師重要,多練習又比多上課重要,且上了課不是把孩子交給老師就好,老師與父母間的互相配合是孩子進步的關鍵,在幹預的路上的確很花費時間,也很消耗父母的精氣神,可是,幹預之路沒有捷徑,只有真的了解與承認孩子的問題,用對方法,幹預才會真的有效果,漫漫長路,還需要星父母們一起共勉。


圖片來源:攝圖網正版圖庫

責任編輯:覓健星小編

相關焦點

  • 到底該不該給孩子零花錢,一周給多少合適?
    那麼問題就來了到底要給多少合適這倒是難住了我跟老公了。思來想去老公說要不跟大寶商量商量看他自己提個數給我們最參考。說幹就幹昨天放學後大寶做完作業後我決定找他談談,看看他的意見如何。因為孩子大了也有自尊心了我就怕一不小心就傷了他自尊,所以找他談談很有必要。我直接開門見山地問他希望一周能得到多少零花錢。
  • 【世界自閉症兒童日】星星的孩子,到底需要的是什麼?
    而今年開始,我慢慢的在想:他們到底需要的是什麼?,不康復,不要強迫孩子,要學會傾聽和理解孩子,不要按照自以為是的軌跡去改變孩子,而先要尊重孩子,接納孩子。 孩子喜歡水管,就買一大堆水管回來給他們玩個夠,孩子喜歡建築,他跑去售樓處給孩子搬回來整個樓盤的沙盤模型。 而在這種「任性」的環境中,他們並沒有像那些課程和書籍說的,一輩子刻板沉迷在一件事上,反而是研究夠了,再換一個新的領域,也學到了不少知識。
  • 自閉症孩子要家庭幹預?家長如何做?自閉症之父給出答案
    在自閉症幹預診療走在世界前沿的美國,幾乎所有的機構都會把針對家長的培訓和幹預放在了至關重要的位置。家庭幹預也是自閉症兒童康復之路最為重要!不可或缺的一環!1、家庭幹預到底是什麼?請大家牢記: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醫生與老師。
  • 到底給不給我的自閉症孩子辦理「殘疾證」?
    ,還有一件事情會讓家長們糾結、煩惱——那就是到底給不給自閉症孩子辦理「殘疾證」?我們都知道,如果孩子在醫生被確診為自閉症,按相關政策是有經濟補助的,也算是雪中送炭。有的家長擔心幫孩子辦理殘疾證後就等於為孩子貼上了一輩子的標籤,有的家長則擔心自閉症孩子所需要的幹預費用不低,若沒有殘疾證,許多幹預治療的課程就無法報銷,如此一來經濟狀況就雪上加霜。
  • 到底有沒有能夠讓自閉症孩子學會社交的 super skills(超級技能)?
    在臺灣參加過Super Skills教學培訓的專業治療師和家長都會感受到對孩子們的未來「充滿希望」,根據課程的指導可以很快傳授孩子們社交的基本技能,為學齡的譜系孩子們帶來社交能力上的提高。借著帶領者的指導和同伴的支持,孩子能感受到足夠的安全感來練習新的、用來建立社會關係的能力。
  • 孩子確診自閉症,到底要不要用ABA來幹預?
    最近總有家長產生疑問,對我們說:「老師,我感覺ABA很刻板,我家孩子已經很刻板了,我感覺ABA 不適合我家孩子;」「老師,我不能接受用ABA來幹預孩子,看上去像在訓練動物;」「老師,我家孩子沒那麼嚴重,我認為只有重度自閉症的孩子才適合ABA……」相信很多家長因為對ABA的不了解或者一知半解,而對ABA產生誤解。
  • 為了自閉症孩子,家長到底要不要辭職?
    但,對於這個結論我們是要打上一個問號的!因為對於辭不辭職這個問題,我們需要的是一個全面的考慮。如果我們僅僅讓個人得到了滿足,卻犧牲了家庭的和諧、安穩,這是不是得不償失?好多家長看到後也紛紛留言:@先辭職2年,陪寶寶度過最佳幹預期,然後再找工作,要相信自己,別人是靠不住的,媽媽和爸爸本來就不可能是一樣的關心,如果媽媽不上心,寶寶就完了。我家爸爸到現在也沒搞清自閉症到底是什麼,他也不想搞清。好像永遠沒長大,也有逃避傾向,覺得放在學校就和他沒關係了。首先送去特殊學校,越早幹預越好,同時自己也學習幹預。
  • 自閉症孩子到底該不該辦理殘疾證?又該如何辦?
    在孩子確診自閉症後,家長們除了到處尋找合適的機構為孩子安排乾預治療外,還有一件事情會讓家長們煩惱——那就是到底該不該為自閉症孩子辦理殘疾證?有的家長擔心幫孩子辦理殘疾證後就等於為孩子貼上了一輩子的標籤,有的家長則擔心自閉症孩子所需要的幹預費用不低,若沒有殘疾證,許多幹預治療的課程就無法報銷,如此一來經濟狀況就雪上加霜。所以,到底辦不辦殘疾證呢?
  • 美國自閉症兒童家長:我花三年時間才接受孩子患自閉症的事實
    【編者按】羅伯特·納瑟夫是一位來自美國的專業心理諮詢師,同時也是一位成年自閉症患者的父親。他的孩子泰瑞克出生於1979年11月,一歲半時行為開始和其他同齡孩子不太一樣。羅伯特最初以為孩子患有聽力障礙或其他疾病,而當孩子被診斷為患有廣泛性發育障礙時,他在一開始很難接受這個事實。
  • 自閉症孩子在學校天天被打,媽媽心痛又無助,要退學嗎?
    那麼這種情況下,自閉症兒童的家長到底應該怎麼做呢?1.首先,鑫鑫需要通過正規幹預來加強社交技巧鑫鑫能在3歲的時候去幼兒園,說明之前的幹預是有效的。但是家長不能寄希望於,孩子去幼兒園,讓他和孩子們在一起玩,他的技能就「自然而然」會提高。隨著年齡增長,孩子的社交技巧可能會有一定的進步,但外界對他的要求也會隨之提高。
  • 把孩子放在機構全託就行?自閉症康復幹預中,家長發揮什麼作用?
    類似的問題時常看到,也不記得回答過幾次了,但是每次看到,我都會認真回答一邊,因為對於自閉症,最可怕的不是疾病本身,而是由於我們認知上的誤區,而選擇了錯誤的途徑,從而耽誤了孩子的康復進程,使他們錯過了本應可以達到的功能水平,這對於孩子是莫大的悲傷,對於家長也莫大的內疚和遺憾。
  • 「自閉症孩子就不該帶出來!」目睹自閉症孩子遭歧視,該怎麼做?
    如果此時你的身邊有一位自閉症兒童,你會怎麼辦?在遇到這個問題的時候,很多人可能都會想「孩子很可憐,我們要去幫助他們」,可是當我們真的遇到自閉症孩子在公眾場合情緒失控的情況下,我們的做法是「遠遠地走開」和」無情的白眼」,還是「沒關係我們理解」的體恤呢?廣東衛視有一檔社會行為觀察類的節目叫《你會怎麼做?》
  • 自閉症孩子和未來,我該怎麼選擇
    今天介紹的這部電影《馬拉松》將會告訴你答案,主人公楚元是一名出生在首爾的自閉症患者,他是由離異的媽媽慶淑一手帶大。那麼楚元到底是如何與馬拉松產生關係的呢,他和媽媽之間又會發生什麼故事呢?,媽媽卻像個人任性的孩子一樣,兩個都想要擁有,她的決定像是在告訴命運,自閉症的孩子一樣能夠擁有美好的未來
  • 不要輕易給孩子貼上「自閉症」的標籤
    我有個關係要好的朋友, 他的女兒兩歲左右還不會講話,吃飯要坐固定的地方,什麼東西都要固定位置因為小梅學的幼師專業,以前是一家幼兒園的老師,也接觸過一些心理課程和中醫、學習過一些育兒書籍並對感覺統合有一定了解。因為這裡大部分孩子都是四歲以下的嬰幼兒,自己讀過關於兒童敏感期的書籍,6歲前孩子的生命成長是由各個敏感期組成的,而3歲前的敏感期,更是幾乎奠定了上幼兒園之後所需的一切能力的基礎。
  • 孩子自閉症你了解多少呢?蔣燕清為你解讀自閉症的特點
    說起自閉症,人們的印象都是感覺孩子很安靜,只待在自己的世界無論外人做什麼好像都與他無關,家長們就很著急,孩子這樣該怎麼辦呢?也有些人或許覺得自閉症離你很遙遠,或者不了解自閉症,但是經過調查,發現現在患有自閉症的孩子越來越多,而且也在逐年上升,所以自閉症不能輕視。孩子自閉症你了解多少呢?
  • 孩子確診自閉症後,有的家長也病了
    即使到了樓下,也要在車裡坐到深夜,直到果果房間的燈滅,哭鬧聲停了,他才有勇氣上樓。趙棟覺得有道理,就在網上搜索到一個自閉症訓練的線上課程誰家的孩子進步快、誰家的孩子進步慢都會被列在一張表上。進了『領先群』的家長,在群裡說話都硬氣。趙棟那傢伙經常因為不好好給孩子訓練,被拉進了『倒退群』,堂堂一個大學老師,被人訓得不敢吱聲。」
  • 孩子內向就是自閉症?不,有這些表現的才是
    提起兒童自閉症,很多家長都容易陷入一個誤區,就是覺得自閉症的孩子在性格方面就是不愛講話,比較內向的,其實並不是如此。這一個病症的診斷跟性格並沒有太大的關係,那麼究竟有什麼樣的表現才算是自閉症呢?症狀二:交往障礙孩子會跟我們說話,會跟其他的小朋友說話,那麼我們覺得他們沒有自閉症。這種想法其實也是錯誤的,所謂交往障礙無非就體現在這幾個方面,比如說孩子在對話的時候,根本眼神沒有任何的交流;不聽我們的指令,甚至不跟其他人互動;人家說東,他就說西。
  • 自閉症孩子從沒有語言到開口說話只有一步之遙!(個案)
    對於所謂自閉症孩子來說,語言的發展是他們比較關鍵的一項能力,也是父母們非常擔心的一項。我說的所謂自閉症,是因為孩子們僅有的幾個症狀,就被診斷自閉症譜系孩子,並且他們也就是因為沒有語言,或者很少交流這些症狀才被老師、家長關注。
  • 為自閉症孩子選擇合適的康復機構,這九點絕對不容忽視!
    大部分的自閉症兒童都是在2-3歲才被診斷出來,因此,學齡前(7歲前)的幹預就顯得尤為重要。自閉症幹預機構繁多,面對選機構這個問題,家長們往往都會陷入迷茫狀態!茫茫機構路,少走彎路才重要!下面的幾點內容,給正在為選擇機構的家長一點參考。
  • 到底要付出多少,我的孩子才能成為一個普通人?
    自閉症兒童在逐年增加,而自閉症的誘因至今還沒有明確定論,因此很難做到預防。加上社保醫保不夠完善,自閉症兒童後期治療、康復很是被動。這也讓孩子背後的家長,承受了常人難以想像的經濟上和精神上的雙重壓力,近年來,家長尋死的新聞層出不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