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確診自閉症,到底要不要用ABA來幹預?

2020-12-16 星語未來自閉症教育

最近總有家長產生疑問,對我們說:「老師,我感覺ABA很刻板,我家孩子已經很刻板了,我感覺ABA 不適合我家孩子;」「老師,我不能接受用ABA來幹預孩子,看上去像在訓練動物;」「老師,我家孩子沒那麼嚴重,我認為只有重度自閉症的孩子才適合ABA……」相信很多家長因為對ABA的不了解或者一知半解,而對ABA產生誤解。

那麼什麼是ABA?ABA的由來和形成與自閉症的教學如何產生關聯?ABA對孩子的學習,會有什麼樣的長遠影響?今天咱們就說說ABA,澄清一下家長對ABA的誤解。

ABA—應用行為分析學,是一門研究行為與其它有關變量之間關係的科學;通俗一點說就是研究「我們為什麼做我們所做的」的科學。裡面包括了有關行為的總結以及改變行為的原則、思路和具體方法,其原則與有效性經歷了時間以及科學研究的考證。追根溯源,最早稱之為分解分段目標訓練法。

在1913年,美國心理學家約翰華生觀察到,所有外顯的行為都是基於環境因素的影響和控制。到了1930年左右,由一位行為學家史金納(B.F Skinner)延伸其理論,提出「行為分析」的主要原則和方法。他運用動物實驗顯示,食物獎勵能導致行為的變化(學習),如同人想要訓練他們的狗一樣。儘管我們不太願意接受同樣的原理套用在自己的孩子身上,但無可否認,人類的社會互動豈不就是回應廣泛、不同類型的獎勵而工作嗎?

到了60年代,挪瑪斯開始實驗並將「行為分析」所闡述的科學應用在自閉症兒童的教學上。他設定了ABA課程的教材,以及教學的序列目標,並設定了教導的方法,即「分次嘗試訓練」( DTT)。目前我們所聽聞的ABA應用行為分析法,就是挪瑪斯的教學內容。

事實上,ABA原則是可以被運用到各個年齡段的人們,不止年齡小的孩子,也不止自閉症者。

ABA的老師一開始可能會先使用「食物」,然後再移至更大範圍的強化物,例如:玩具、擁抱或讚美,以使孩子的學習動機經歷正面的回饋,繼而建立自律和好奇心。這是何等奇妙和重要的發展過程!但這些真正成熟的「行為」,是要仰賴基本的認知能力穩定,才能使基本的語言和社交技能成長到位的。

但ABA絕對不是僵化的字卡教學和簡易的機械化教導,例如:只一味地將教學公式化、呆板地重複教學,由老師給予明確的指令(拍手),同時加上肢體提示,等待學生反應,接著依其反應給予適當的回饋(強化物),再不斷地循環,直到該學習目標達成為止。

ABA針對自閉症兒童認識具體的信息有奇妙的啟蒙威力,但是需要仰賴父母花耗時間和精力,幫助孩子能逐漸有自主的甦醒,自由,使孩子的心眼睜開能看明,耳朵開通能聽懂。此時,活用ABA就是引領孩子們走出自閉幽谷的腳前燈、路上光。

ABA本身不死板,不會讓孩子成為機器人;但是教的死板,孩子必定也死板。利用ABA原理教學的最應該遠離的是單一的、沒有考慮到技能掌握後下一步和技能泛化的密集訓練。孩子所學的內容沒有很好地串聯起來,就像某些孩子認識所有看片上的顏色,卻不能在看到香蕉時說出黃色;這就是技能沒有泛化的例子。

在家庭幹預中,對於並不是專業老師,也沒接受過系統培訓的家長的前提下,有些訓練方式看上去貌似有點死板,是為了通俗易懂,讓家長們快速上手,能夠在家中引導孩子;當家長有了一定的知識和幹預技巧後,就可以利用大量的自然環境教學。如果家長沒有前期的學習,是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對孩子進行自然環境教學的。

現在很多機構都在偷換概念,不要給孩子做幹預,太死板,要在玩中,在生活中的自然情景下引導孩子,這並沒有錯,但是,很多父母卻被引導到了一個誤區,你的孩子連最基本的安坐、注意力、指令、配合、認知理解等等的能力都不具備,你怎麼在玩中,在自然情景下引導孩子呢?你引導的時候,你的孩子理你嗎?你的孩子配合嗎?你的孩子能坐住嗎?你的孩子能夠跟你互動嗎?

一個連小學知識都不會的孩子,你能指望他上大學嗎?還有很多家長把孩子送去幼兒園,別的孩子都在坐好聽老師講課,你的孩子卻隨地亂跑,自言自語,聽不懂老師的話,這樣的狀態下去幼兒園有意義嗎?這些家長完全是在耽誤孩子最好的幹預時間。

還有一部分自閉症兒童是會出現自殘和攻擊行為的,很多時候看上去孩子「風平浪靜」,但是,實際上已經處於情緒爆發的萌芽狀態;但是家長會把關注點放在孩子已經出現的難以控制甚至危險的不恰當行為上,卻忽視了如何做才能把這些不恰當行為遏制在萌芽狀態。

ABA原理恰恰是在幹預中放大孩子已經擁有的技能以及教給孩子更多技能;因為,能力的增加往往可以帶來不恰當行為的自動減少。

可能會有一些家長說:「我的孩子幹預時發脾氣,幹預後情緒都變暴躁了。」每個人的情緒變化都是有多種元素導致的,孩子也不例外,但是一般與ABA 本身沒有關係。比如:教學內容枯燥、項目要求高於孩子能力、或者幹預者與孩子沒有建立起連接……並且,孩子的幹預時出現哭鬧行為是正常的,比如:中斷孩子之前被強化的不恰當行為。

所以,ABA不但不排斥情感,還注重情感以及性格的培養與尊重。

當你還在糾結要不要用ABA原理幹預孩子時,其實這個問題並不取決於ABA的幹預形式是不是刻板,還是像在訓練動物,而是你的孩子真的是自閉症嗎?如果答案是毋庸質疑的,那麼ABA是目前為止康復自閉症最先進、最有效的方法!

中國有句老話叫「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而學習本就是一個吃苦的過程。如果確診是自閉症,就算出現更激進的但是效果更好的康複方法都有可能被接受,更何況有著幾十年發展歷史的ABA。

相關焦點

  • 自閉症家長必讀:孩子被確診為自閉症,壓在頭上的七大問題詳解
    去年的時候,星悟說認識的一位農村的夫妻,當時孩子1歲多,被確診為自閉症,兩人都是小學文化,家庭條件很不好,僅僅做確診就耗光了所有積蓄,根本送不起機構。夫妻倆找了一套機構流出來的視頻教程,沒事就看視頻跟著教程自己做幹預訓練,兩人誰有空誰帶孩子管訓練,差不多1年時孩子進步已經非常大了。
  • ABA行為幹預法:自閉症孩子的問題行為怎麼處理?
    首先,我們要了解下什麼叫作問題行?什麼樣的行為才算是問題行為?定義一個問題行為時,我們需要去看這個行為發生的頻率、強度、持續時間,以及會不會對自閉症孩子本身或者其他人造成嚴重的影響或傷害。針對自閉症孩子的一些行為,是需要進行堅持的行為幹預的。在ABA的行為幹預中,始終強調當行為發生時要忽略或堅持指令。這些原則,在實施的過程裡,首先看到的變化是行為的加劇並非減少。1.當孩子的要求得不到滿足時,孩子會通過問題行為來得到他想要的東西,比如哭鬧。
  • 確診後去機構還是在家幹預?你的選擇決定自閉症孩子的未來
    經常聽到一些自閉症患兒家長的疑慮:我的孩子被醫院診斷為自閉症,可是我不相信,我還得帶他去更好的醫院檢查。而比這種不相信更讓他們覺得難以抉擇的是,在經歷了漫長的煎熬接受後,對於選擇去機構還是在家幹預,又成了擺在很多父母目前的一道難題。
  • 自閉症孩子的一周到底要上多少課程才足夠?
    其實,要上多少幹預課程沒有一定,重要的是,課程適不適合孩子,能不能與老師有好的配合,即便只是一周上兩堂課,但若孩子、老師、父母之間能在課後互相配合的好,積極的幫助孩子練習,對孩子的幹預之路來說都會有很大的幫助,今天編編就要來給大家提供幾點方向,讓父母在為孩子安排選課程時不走彎路!
  • 家長在自閉症孩子的早期幹預中應該注意什麼?
    下面將從三個方面分析第一個問題,關於診斷和確診的問題首先我們要認識到自閉症這些年的發病率逐年提高,甚至接近到百分之一的水平,而且自閉症這三個字,常常被一些不了解的人誤用、誤會,第二個問題,自閉症兒童治療中父母的因素在自閉症兒童的早期幹預裡面,方面的因素非常重要,父母因素其實包含兩個層面,一個是父母怎麼樣去緩解自己對自閉症這方面的認知,所以有一部分父母本身要去接受適當心裡質詢,來調整自己對這件事的心態,能夠儘量的,保持長期的給孩子創造一個比較好,對孩子矯正和診治的養育環境,這是從家長們自己心理調節角度來講的
  • 到底給不給我的自閉症孩子辦理「殘疾證」?
    孩子在醫生確診自閉症後,家長們除了到處尋找合適的幹預機構為孩子安排乾預治療外,還有一件事情會讓家長們糾結、煩惱——那就是到底給不給自閉症孩子辦理「殘疾證」?我們都知道,如果孩子在醫生被確診為自閉症,按相關政策是有經濟補助的,也算是雪中送炭。有的家長擔心幫孩子辦理殘疾證後就等於為孩子貼上了一輩子的標籤,有的家長則擔心自閉症孩子所需要的幹預費用不低,若沒有殘疾證,許多幹預治療的課程就無法報銷,如此一來經濟狀況就雪上加霜。
  • 為什麼說0-6周歲是自閉症幹預的的黃金期?
    孩子被確診為自閉症是個例嗎?中國有多少自閉症患者?孩子被確診,應該如何幹預?……「星兒」的闖入,催使家長不得不加快了解並吸收與「自閉症」有關的知識。在今天的文章中,小編將為大家普及的是,中國到底有多少自閉症患者,以及有孩子被確診後,該何時介入幹預?
  • 自閉症孩子要家庭幹預?家長如何做?自閉症之父給出答案
    國內公認的自閉症專家鄒小兵說過:在整個幹預康復治療過程中,家長才是那個永遠不可缺席的重要角色,尤其是在家庭幹預治療中。在自閉症幹預診療走在世界前沿的美國,幾乎所有的機構都會把針對家長的培訓和幹預放在了至關重要的位置。家庭幹預也是自閉症兒童康復之路最為重要!不可或缺的一環!1、家庭幹預到底是什麼?
  • 兩度確診自閉症\孤獨症,我才明白幹預路上的坑
    沒有人願意相信自己的孩子是自閉症\孤獨症,沒有人不想看到自己的孩子以最快的速度康復。可結局往往是:越是急迫,越是不如人意。今天與我們分享故事的媽媽,在孩子第二次確診自閉症\孤獨症後,決定辭職全身心帶娃。她誓言:「一定竭盡所能,讓他變好!」
  • 家長分享|如何將中度自閉症孩子幹預成輕度
    當孩子被確診孤獨症後,家長們面對最大的顧慮和矛盾就是:去機構康復價格太貴,普通家庭承擔不起;在家裡幹預,自己又不專業,害怕教不好,耽誤孩子……突然的疫情,機構無法開學,一些家長被迫給孩子在家做幹預,無心插柳柳成蔭,發現家庭訓練效果十分明顯。
  • 兒童自閉症幹預的有效手段
    孩子被確診為自閉症(孤獨症)後,面對這隻即將吞噬孩子和家庭的洪水猛獸,有許多家長像「大海撈針」一樣的搜尋相關資料?也有許多家長被一些錯誤的言論誤導,導致延誤孩子的治療?面對五花八門的治療方法,本來就不擅長科學研究的家長們選擇一個治療方法,並評估該方法的安全性,實在太難了。今天與大家分享這篇文章,就是希望父母們找到合適的幹預手段,真正幫助到孩子,願我們的孩子都能安全、健康、快樂地成長。
  • 專家提醒:自閉症兒童要早發現、早幹預
    新華社北京4月1日電(記者林苗苗、屈婷)自閉症兒童又被稱為「星星的孩子」。在4月2日世界自閉症日當晚10點,一顆衛星將專門為自閉症兒童閃爍。專家提示,作為家長也應留意自閉症兒童發出的「訊號」,爭取早發現、早幹預。
  • 孩子被診斷為自閉症,我該如何幹預?
    被醫院確診為疑似自閉症或自閉症、自閉症傾向,醫生就會建議家長幹預。很多家長這時會很迷茫,第一次聽說自閉症,不知道該如何幹預。現在小編就早期幹預和感統訓練方面提供一些容易操作的居家幹預方案。首先要認識自閉症並改善身體的生理健康。自閉症又叫孤獨症,是一種廣泛性神經發育障礙疾病,它的病因目前仍未查明。
  • 當孩子確診自閉症後,父母該如何面對自己?
    但有的父母則是接受不了事實,拚命的換醫院、做評估,就盼著哪天有哪位一聲可以說出"孩子根本沒問題",但往往都是等不到醫生說出這句話,卻讓孩子的康復治療黃金期一點一滴的流逝。可是,在孩子被確診自閉症後,父母們該怎麼面對這心情的轉換呢?今天編編就要帶著各位一步一步的來與自己和解。
  • 北京自閉症幹預機構:兒童自閉症幹預方法慎重選擇
    自閉症兒童以及家中出示適用勢在必行,因而自閉症治療幹預的合理性和實效性看起來至關重要。千萬別不斷盲目跟風地試著一些聽起來非常好但欠缺實證根據的方法。每日常有許多小孩被確診為兒童自閉症,她們在諸多行業都必須幹預和醫治。
  • 兒童自閉症確診,需要做哪些檢查?
    自閉症確診需做哪些檢查?點擊視頻,看劉莉醫生的靠譜解答答:確診自閉症,通常需要進行以下幾方面的檢查:1、體格檢查:測量身高、體重等,採集全面詳細的生長發育史;2、精神檢查:根據不同年齡階段兒童的心理、生理等特點,充分了解患兒的病史,需由醫生充分觀察孩子的行為、表現、互動交流時的反應,包括是否具有刻板行為、特別執拗的反應、語言交流方面的障礙等標誌性症狀;3
  • 德叔育兒:ABA對於自閉症康復的幹預方法有哪些?
    自閉症應用行為分析法ABA是一門關於行為規律的社會科學,其主旨在於分析並改善具有社會意義的、可觀察的、可測量的、有客觀規律的人類自閉症ABA療法有不同的幹預方法,包括回合式操作教學法DTT、語言行為VB、自然情景教學法NET和關鍵性技能干預法PRT。
  • 自閉症、孩子語言發育落後,不用去機構,家庭幹預是王道
    把自閉症嬰兒對物的喜好,轉移到人的身上,就是早期丹佛幹預的核心課題。 嬰兒語言發育慢,社交能力差,即使沒被確診為自閉症家庭幹預舉例:比如他只喜歡車輪,我們可以配上車輪滾動的語言「嗚嗚嗚、車輪滾、汽車開」再將車輪的滾動加以拓展,可以在牆上滾動,再比如撞到嬰兒身上等等。為了獲得更多的對視,我們要反思在本次遊戲中的重點:(1) 是否是尊重了嬰兒的興趣。(2) 是否與嬰兒面對面做遊戲,獲得了更多的眼神。
  • ABA訓練是對自閉症最合理的幹預方法,快來收藏
    許多人說ABA的桌面上課堂教學太過呆板,但針對自閉症的孩子而言,這的確是較為合理的一種方法,終究自閉症的孩子有別於一切正常的孩子,社交媒體,溝通交流和適應障礙就是說她們的關鍵阻礙,人們只有用她們可以接納的方式 來開展訓練,來超過人們要想見到的實際效果。
  • 鄒小兵:自閉症早期幹預是應該揚長避短,還是揚長克短?
    同時,每個兒童都有自己的長處,一定要去發揚,自閉症兒童的長處還可以成為攻克短處的媒介。但怎麼來「揚長克短」,如何來抓住「核心」?什麼樣的幹預方法能實現這個目標,同時又是中國自閉症兒童所需要的?2019年10月18日下午,大米和小米RICE體系發布會上,鄒小兵教授首先作了解讀。